第一節 女真人的來源和分布
遼太祖天贊五年(926),渤海政權被契丹貴族推翻,改稱東丹國。遼代時,南遷的渤海人與漢人是南樞密院統治的主要對象。金太祖阿骨打曾說:“女直(真)、渤海本同一家”[2],反映了女真、渤海記憶猶新的同系關系。遼滅渤海后,黑水靺鞨附屬于遼。遼統治者遷渤海于中國東北地區的南部,黑水靺鞨隨之南遷渤海故地。契丹人稱靺鞨人為“女真”[3],自此女真的名稱便出現在中國史籍中。
一 女真人的來源
遼太祖天贊五年(926),渤海國被我國東北地區的契丹人吞并。渤海亡后,其居民一部分遷居今朝鮮境內,后成為朝鮮族的成員,有的徙居中原的漢族居住區,大部分被契丹貴族分散遷移,不少被南遷到今遼東半島和內蒙古巴林左旗境內。后兩部分渤海遺民,有的融入女真部,有的被漢族和其他部族同化。在渤海居民被分散遷徙的過程中,黑水靺鞨逐漸向南伸張,不久,松花江南北的廣大地區為其所有。由于契丹人的崛起,黑水靺鞨轉附于遼朝。[4]契丹人稱黑水靺鞨為“女真”,女真于五代時取代靺鞨為族稱載入史冊。[5]這一族稱,一直相沿至明末。
靺鞨來源于挹婁,挹婁來源于肅慎。一般認為,女真來源于靺鞨,實際這一說法不確切。因為如前所述,靺鞨的粟末、伯咄、安車骨、拂涅和白山等部,后并入渤海。渤海亡后,其遺民分散遷徙,不少渤海人加入鄰近各族,有的到金朝初期還保留著渤海稱號,所以確切的說法應是,女真是黑水靺鞨易號,其來源于黑水靺鞨。這有下列史籍為據。《三朝北盟會編》載:“《三國志》所謂挹婁,元魏所謂勿吉,隋謂之黑水部,唐謂之黑水靺鞨,蓋其地也。”[6]《金史》記:“金之先,出靺鞨氏。……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粟末靺鞨……后為渤海……五代時,契丹盡取渤海地,而黑水靺鞨附屬于契丹。其在南者籍契丹,號熟女直;其在北者不在契丹籍,號生女直。”[7]可見,最初被稱為女真的,確屬黑水靺鞨。
遼宋時期的女真,過去一般都認為是一個民族,但根據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形成的理論,古代民族是在原始社會瓦解,階級社會確立的過程中,由部族聯盟發展而成;而女真到遼末金初才進入階級社會,因此,遼代女真人不可能形成民族。它實際上包括了許多個各自分立的氏族和氏族聯合體。遼代女真人正處于由若干親屬氏族聯合體轉化為部族的階段。由于女真稱號沿用長達700年之久,其間又經歷了劇烈的變化,所以這一共同體的成分,不能簡單地說只是黑水靺鞨,它前后有很大不同。一方面,在其前期迅速發展過程中,有不少其他族人加入。如在金代的猛安謀克中,包括了不少渤海人(渤海雖以靺鞨人為主體建立,但還有高麗人的加入,因此,后來的渤海人應視作一個新的共同體)組成的猛安謀克,在金太祖“女真、渤海本同一家”思想支配下[8],這些渤海人逐漸融入女真部。又如金滅遼后,女真猛安謀克中有不少契丹人,后因其反叛,金世宗于大定三年(1163),“詔罷契丹猛安謀克,其戶分隸女真猛安謀克”[9]。此后,史書中再無提及契丹人重組的新實體,顯然這些分散于女真人中的契丹人,隨著時間推移,亦同化于女真。
二 女真人的分布
遼宋時期女真人的分布情況,前后有很大不同。史載女真“世居混同江之東,長白山、鴨綠水之源”[10],是指聚居于此且后來成為金國主體部分的生女真。實際上,黑龍江以北原黑水靺鞨分布地,都是女真人的故鄉。[11]在遼朝,對分布不同地區的女真人有不同稱呼。據史載,當女真人轉附于遼朝后,遼太祖分而治之,“誘其強宗大姓數千戶移置遼陽之南,以分其勢,使不得相通”[12]。遼太祖遷于遼陽以南的數千戶“熟女真”,代表了這一時期女真社會中的先進部分。所謂“熟女真”指的就是其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水平較高的意思。他們的經濟究竟發展到何等水平,史書并無詳細記載。史稱其“豪右”者,當屬女真人中政治上有勢力,經濟上富裕的富戶,與大多數女真人相對立,它可佐證女真社會已有階級分化。被稱作“生女真”者,“居粟沫之北,寧江之東北”,有“地方千余里,戶口十余萬,散居山谷間”[13]。他們“不在契丹籍”[14],“依舊界外野處,自推雄豪為酋長”。粟沫即粟沫江,指今松花江上流段。寧江即寧江州,在今吉林省扶余縣境。這就是說,今松花江中下游地區和黑龍江南北等地,為生女真所在地。金太祖阿骨打所在之完顏部,就居住在這一區域南部的今阿什河流域。被稱為“生女真”者,是女真人中處在不發達階段的部分,“生”是不發達的意思。據載,生女真初“無室廬”,過著“夏則出隨水草以居,冬則入處其中(指住土穴),遷徙不常”的游獵穴處生活。北宋初(10世紀末),生女真中的完顏部在首領綏可率領下,移居今哈爾濱市以南的阿什河流域,“耕墾樹藝,始筑室,有棟宇之制”。但尚“無書契,無約束,不可檢制”。由此則知,完顏部雖是“生女真”中最先進的一支,但仍未跨進文明社會門檻。此后,雖“稍用條教”,但“尚未有文字,無官府,不知歲月晦朔”。有學者根據《三朝北盟會編》引《神麓記》所載,認為生女真在綏可時代已“能夠燒炭煉鐵”,恐不精確。[15]
除熟女真和生女真外,還有兩部分女真人,一被看作“非熟女真,亦非生女真”[16],有的史書稱他們為“回霸”[17]。他們在“咸州之東北分界入山谷,至于粟沫江中間所居”[18]。隸屬遼“咸州兵馬司”,被允許“與本國(指生女真)往來”[19]。遼咸州治在今遼寧省開原市境,這樣說來,在開原市東北至吉林市一帶,還居住了一部分既不屬熟女真也不屬于生女真的女真人。實際上,根據其他史書記載,回霸女真散居在開原市、吉林市一線以東的長白山廣大地區。再有,“極邊遠而近東海者,則謂之東海女真”,亦稱之為“黃頭女真”[20]。他們“種類雖一,居處緜遠,不相統屬”[21]。這部分女真人,是居住在生女真之外濱日本海和黑龍江下游等廣大地區內的原黑水靺鞨邊遠氏族。
遼宋時期文獻中對女真人的不同稱呼,主要有以上四部分。其分布區域,包括東臨日本海,西至嫩江與松花江匯流處,南抵遼東半島,北越黑龍江以北的廣大地區。其間,雖有漢族和其他族人雜處,但絕大部分是女真人。所謂“白山黑水”地區是滿族先人的故鄉,從遼宋女真人的分布得到了充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