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來自基層的城鎮化經驗

第一節 主要樣本村介紹

本書依照學術慣例為研究的主要對象村取了一個學名:J村,在文章的各處,我們都是以這樣的學名指代主要樣本村;當研究牽扯到具體個人時,我們也按照傳統的研究慣例,對訪談對象的個人基本信息進行了必要的技術處理。至于那些因特殊原因而需要進行技術處理的樣本村,我們則會在行文中加以說明。

本書的主要樣本村J村坐落于上海市M區Z鎮,這是一個經過數次合并之后形成的行政村,該村地處上海市西南部,村域面積1.1平方公里,村莊的主體緊貼上海市外環高速公路西線內側,村東以SHX路為邊界,村北與SCB路之間有海上新村阻隔,通過SHX路將二者勾連在一起,村南與SGD路相鄰。村莊西北部分位于外環高速公路西線外側。

在我們進入該村開啟研究的時刻,正在執行中的上海市城區規劃規定,J村的主體部分,即外環高速公路西線內側部分,屬于上海城區,而外側部分,乃屬于城市近郊區,這種“一村兩制”的格局,正是上海市城鎮化快速推進的現實結果。嚴格來說,主動城鎮化起步時期的J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遠郊村,距離上海市主城區有10公里左右的路程,再加上當時J村身陷周圍村莊包圍之中,交通條件不好,與外界溝通不暢。在這樣的區位條件下,該村卻成功探索出一種具有較高綜合效益的城鎮化實踐模式,其內蘊的成功秘訣和發展規律值得深入研究。上海市攤大餅式的城鎮化推進方式,不斷提升著J村的區位優勢,在這個過程中,J村人不斷調整自己的發展思路,等到“一村兩制”的區位特點形成后,其區位優勢得到了進一步優化,這是彼時和其后的一段時間內,J村探索和推進城鎮化發展所必須依托和思考的基礎條件。

實際上,上海市城鎮化攤大餅式的迅速推進,改變的不僅僅是J村的區域位置條件,也改變了該村的人口結構、土地存量、謀生方式、生態環境以及思維方式等多個領域、多個方面的內容和性質,并且還引起了該村發展機遇的嬗變和壓力性質的突變。

在人口結構方面,我們可以通過比較新中國成立后的幾年和2010年兩個時段村民人口結構的差異,來認識J村現有村民結構的特點和內蘊的話題。由于統計口徑存在差異,也由于一些難以控制的干擾因素存在,現在見到的、J村土改前后的材料并不十分精確,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為了能夠更好地反映當時的人口結構狀況,我們把1949年、1951年和土改后的資料結合在一起,組成包括三個年份的綜合資料,加以合并利用、分析。J村這三個時間段的人口結構特點詳情,請參見表2-1。

表2-1 新中國成立初期J村人口結構狀況統計

在表2-1中,“—”表示的是缺失的資料,盡管資料不全,但也能夠推算出J村那個時間段的人口結構主體特征:戶均人口在4.65人以上,總人口小幅增長;男女比例在100∶121以上;謀生手段與土地緊密相連,是一個較為典型的傳統農業村落。

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相比較,2010年J村的人口結構已經有了較大變化,詳細情況請參見表2-2(1)和表2-2(2)。

表2-2 2010年J村人口結構狀況統計(1)

表2-2 2010年J村人口結構狀況統計(2)

表2-2的資料顯示,2010年時的J村,戶均人口在4.59人以上,男女比例約為100∶109。比較這兩項數據,可以發現,該村的戶均人口數呈現出遞減的趨勢,人口的性別比例則呈現出均衡化趨勢。與之形成對照的是該村戶籍人口的大幅增長,與土改后相比較,凈增人口2512人,增長率在130%以上。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變化,是由下面幾種原因造成的:其一,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是一種具有外在強制力的并持續發揮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一方面導致戶均人口數的下降,同時也對人口的性別比例發揮著導向性作用(例如,“生男生女都一樣”“男孩、女孩都是傳后人”等的人口政策宣傳效應)。其二,日益城鎮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使人們特別是中青年一代,越來越重視自身的發展和生活的享受,越來越畏懼和不愿意承擔多個子女的生養責任;同時,核心家庭與城市生活的契合,以及代溝的存在和潛在的矛盾沖突,也讓人們更多地選擇核心家庭,而不是傳統的幾代同堂。于是,在對生男孩還是生女孩越來越寬容的同時,核心家庭成為普通模式。其三,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使得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在人口出生率不變或逐步下降的同時,總人口特別是老年人口逐漸增多。從表2-2中可以看出,該村61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已高達17.8%,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階段。

所以,通過這兩項數據的比較,可以得出這樣的基本結論,即J村人口結構具有明顯的現代城市社會的特點,這一特點在一定程度上直觀地反映了該村城鎮化發展的程度和水平。

更能顯示J村城鎮化發展水平的是人們職業結構的變化,直觀地看,該村勞動年齡階段村民的工作類型主要有四類,分別是村干部、管理人員、服務人員和村外就業者。由于該村的唯一產業是第三產業中的市場業,所以村內就業者,無論是村干部,還是其他村民,職業類型已經完全非農化。另外,所謂的村外就業者,是指在上海市區工作的J村人,是已經完全融入城市社會的J村人,所以,截至2010年,J村村民的工作類型已經全部非農化,這與新中國成立初期主要依賴土地的傳統農村謀生方式相比較,已經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顯示出J村現今發生的歷史性巨變。

另外,J村還有外來經商務工人員23000余人,他們作為“新J村人”,無論是工作性質,還是生活方式,還是其他方面,都在向城市社會靠攏,成為促使J村轉變的重要力量,是J村主動城鎮化的重要依靠。

在土地存量方面,土改以前(1951年前),擁有私有土地2932.215畝,人均1.524畝;土改以后(1951年后),耕地面積上升為4077.259畝,人均2.111畝;到1984年時,J村耕地面積下降為2097.5畝;1996年11月25日,原J村與原東風村合并,新J村集體耕地達到3518.7畝;而到2005年時,新J村村域土地總量下降到1785.3畝,其中,宅基地占地226.77畝,實際可用土地面積是1558.53畝,按現有人口計算,人均土地面積是0.35畝。J村土地存量不斷下降的唯一原因,就是以政府為主體和主導的土地征用,具體情況可參見附錄一。

分析附錄一,可以很容易發現,從1980年到2008年不足30年的時間內,J村土地經過市區兩級政府的審批后,大量被征用。按現有人口4443名村民計算,人均被征土地約為0.84畝,對比人均還擁有的0.35畝土地數據,就能夠感受到該村土地存量下降之劇烈。該村的發展就是在這樣一種土地流失背景下進行的,該村以后的發展,也只能是在這樣一個既定背景下展開,研究該村主動城鎮化實踐經驗,也必須基于這樣一個基本前提。

在生態環境方面,城鎮化帶給J村的變化是巨大的,最為突出的變化是水域面積的減少和陸路面積的增加。20世紀80年代中期,上海市開始了改革開放的步伐,與之相對應,該市的城鎮化也開始加速推進,以城市空間面積擴張為代表的政府主導型城鎮化,與農民自下而上謀求發展出路的主動城鎮化在J村不期而遇,按照J村村民的說法就是:“城鎮化向農村推進,農民也在找出路。”雙方為了各自的發展目標,在城市建筑垃圾的投放地點選擇上面一拍即合——快速的城市建設產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它的出路成為制約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此時的J村為了發展工業,“把好好的土地圍起來,開始花錢買建筑垃圾”[1],用來填路和造房。這樣,在同樣一件物品上,一個希望放棄,另一個急切需求,于是,雙方愉快地達成合作協議。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后,雙方的合作關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J村由剛開始的花錢買建筑垃圾,到此時的利用河流空間,收取垃圾傾倒費。這一變化,既體現了J村人市場觀念的增強,也體現了他們資源意識、環境意識的成長。大約又過了一年半的時間,垃圾填河的負面影響逐漸上升為生態環境不斷被破壞,該村原有的120條河流,絕大多數被填埋,僅有橫星崗河與沈廠浜河得以幸免,于是,“水沒地方流”的困境迫使J村人停止垃圾填河行為,但因之造成的生態破壞事實,讓該村與“江南水鄉”的美麗風光永遠告別了。

另外,J村所走的“以市興村”的城鎮化發展道路,也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例如,植被貧乏、交通擁堵、熱島效應,等等,所有這些生態環境問題,成為研究該村主動城鎮化發展歷程繞不過的基本話題。

除了J村以外,本研究還涉及按照分層抽樣方法產生的另外29個村,以及我們長期跟蹤研究的浙江省臨安區近郊農村——平山村、馬溪村、東湖村和回龍村,為了節省敘述空間,我們將不在此處一一介紹,在接下來的行文中,根據文章的結構和邏輯,將在適當的時機予以呈現。實際上,J村發展歷程中的機遇和條件、困境與挑戰,在另外其他村中也能夠發現,J村人的奮斗歷程,可以作為我國農村新型城鎮化的一個縮影,我們可以從這大海之一滴中,窺見整個海洋。

基于對大量實證調研材料的認真總結和深入分析,本書認為,來自多個樣本村的新型城鎮化實踐活動已經取得了不菲的成就,并形成了各具特色且基本穩定的發展格局,從不同方面為推動我國新型城鎮化健康快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基層經驗。如果從類型學角度分析的話,我們發現,這些豐富多彩的社區經驗基本可以歸納為同一種類型,就是不約而同地走上了“自下而上的城鎮化”道路。但是,由于它們各自面臨的微觀社會環境和所依賴的發展要素存在差異,不同樣本村在新型城鎮化實踐中創造出的具體社區經驗也是各具特色的,它們對其自身經驗的認識和總結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其中,有些村有意識地將自己的創新經驗上升為一種發展模式,并稱之為“主動城鎮化”,更多的村則是在默默地經營著自己的創新經驗,當然,這里的區別主要說明了各創新主體在新型城鎮化經營策略方面的不同,而不是證明創新經驗間存在什么本質差異。總體上看,由于大的社會環境的同一性,由于相同的“自下而上城鎮化”特點,通過梳理這些來自農村基層社區的城鎮化實踐經驗,是能夠尋找到特定歷史時期我國城鎮化的基本特征、內在本質與一般規律的,也是能夠尋找到適合不同地域要求的新型城鎮化特色模式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桦川县| 嘉定区| 望奎县| 唐海县| 井研县| 元朗区| 会昌县| 广西| 繁昌县| 丰都县| 河北区| 繁峙县| 老河口市| 甘洛县| 竹北市| 延川县| 沅江市| 大名县| 泸水县| 巍山| 吉木萨尔县| 永康市| 新泰市| 孝昌县| 临桂县| 孝感市| 长兴县| 阿拉善左旗| 沈阳市| 迁西县| 红安县| 博野县| 农安县| 万盛区| 汾西县| 新泰市| 晴隆县| 吴江市| 安西县| 普陀区| 兴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