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 方法論討論

在社會學研究領域,存在三大方法論,分別是實證主義(自然主義)方法論、反實證主義(人文主義或主觀主義)方法論和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從歷史主義角度分析,可以發現,自奧古斯特·孔德將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引入社會研究領域以來,前兩種方法論傾向,即實證主義與反實證主義的爭鳴與交鋒就如影隨形,并延續至今,而且成為左右社會學發展的支配性力量。二者在諸如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社會學研究的邏輯順序等根本性問題上存在重大差異,并衍生出諸如“社會唯名論”與“社會唯實論”、“一元方法論”與“二元方法論”甚至“多元方法論”、“價值中立論”與“價值參與論”等眾多分歧和對立。這些分歧和對立一方面為不同學說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另一方面也因為雙方各自的方法論片面性而影響和妨礙著社會學自身的壯大和完善,進而削弱了社會學對豐富多彩社會生活的解釋能力,難以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準確而又及時的理論指導。

盡管如此,無論是實證主義方法論,還是反實證主義方法論,都為社會學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有價值的研究方法,諸如迪爾凱姆提出的“把社會事實當做事物來研究”[63]的社會學第一原則;再如馬克斯·韋伯提出的“社會學是一門致力于解釋性的理解社會行動并因而對原因和結果作出說明的科學”[64]的理解社會學,等等。理解并運用其內蘊的正確研究方法,是解讀現實問題的工具與捷徑。

與實證主義方法論和反實證主義方法論相比較,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有自己的鮮明特點,我們可以從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有關物質與意識等唯物論觀點,對立與統一等辯證法觀點,理論與實踐、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等實踐論觀點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等歷史觀諸方面,認識其方法論的實質和基本觀點。唯物論強調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辯證法主張普遍聯系、變化發展,強調矛盾的雙方對立統一;實踐論強調實踐,認為實踐既是認識的來源,又是認識的動力和目的,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歷史觀堅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并同時堅持后者對前者的能動作用,強調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要力量,等等。總之,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既強調社會的整體性,又強調社會存在的客觀性、必然性和可認識性,因此,以其獨特的理論魅力,對實證主義和反實證主義產生了重大影響,成為獨具特色的社會學研究方法論。

梳理上述三種方法論傾向,可以發現,盡管各方法論本身都不是盡善盡美的,盡管相互之間似乎存在不可調和的分歧,但是,它們都能夠從不同方面為社會問題研究提供重要的方法論工具。因此,摒棄方法論上的爭斗,避免陷入“社會學中許多理論文獻都耗盡在運用這些方略中的這個和那個方略來進行研究工作的學者們的爭論之中”[65]的泥淖,取各家之所長,為我所用,就能夠在方法論層面,形成“站在巨人肩上”的優勢,從而為整個研究的順利進行,為高質量研究成果的產生,奠定方法論基礎。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本書在方法論選擇方面,堅持開放的胸懷,希望能夠集各家之長,善加運用,以期圓滿完成對城鎮化先發社區創新性經驗的研究工作。

二 研究對象選擇

本書之所以選取上海市J村主動城鎮化實踐經驗為主要研究對象,兼及分層抽樣產生的其他樣本村新型城鎮化實踐,主要是基于以下四個方面的考慮。

其一,實踐中的J村主動城鎮化發展經驗已取得了豐碩的經濟社會成就,并因其成就而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顯示出重大的實踐價值。

其二,關于J村人的主動城鎮化創新經驗,學界、政界、新聞界等各相關方存在差異較為懸殊的不同認識,在幾個關鍵且敏感的問題上存在很大的爭論。例如,在我國,主動城鎮化有沒有存在的可能和必要?農民能不能將自己的發展方式界定為主動城鎮化?農民有沒有資格主動城鎮化?對于諸如此類的問題,現在也還沒有一個有說服力的標準答案,顯示出在新型城鎮化加速推進時期,理論研究滯后于社會實踐的狀態,因此,研究J村主動城鎮化經驗,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

其三,為反思政府主導型城鎮化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城鎮化就走上了一條以政府為主導的舊式城鎮化發展道路,經過60多年的實踐探索,這一發展模式的利弊得失逐漸清晰:從初始狀態看,它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相適應,并在一定時期和一定范圍內形成了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和諧格局。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二者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國還出現了“反城市化現象”——城鎮化長期背離經濟發展步伐,呈現出停止增長,甚至是負增長的態勢。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又重新回歸發展狀態,城鎮化率在持續提高,城鎮化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又開始了某種程度上的比翼齊飛。但是,由于經濟管理體制在不斷改革,計劃經濟的份額不斷縮減,市場經濟的份額不斷增加,因此,城鎮化領域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計劃與市場的沖突,其現實表現就是城鎮化滯后與城鎮化超前現象同時存在。

追根溯源,政府主導型城鎮化發展模式之所以引發上述缺憾,主要原因不在于該模式本身,而在于它的運行背景及運行機制上的偏差。由于我國源遠流長的集權政治特征和計劃經濟時期推行的全能政府體制影響深遠,又由于改革開放以來啟動的政治體制改革的滯后性特點和城鄉二元格局的特殊制度設置背景,實踐中的政府主導型城鎮化模式運行軌跡呈現出一邊倒的發展態勢,即政府的主導作用常常異化為無限責任角色的作用,城市與政府合二為一,成為城鎮化的唯一行為主體,市場也被吸納進政府工作體系,并以政府為盈利杠桿,糾合城市,一起推行單向度的、以城市利益為旨歸的舊式城鎮化發展模式。因此,政府主導變為政府主宰和政府包辦,政府主導型城鎮化的原初設計和本質內蘊流失,也因此,我國的城鎮化進程呈現出繼續以犧牲農民利益為代價的城鄉二元體制特征。這是造成城鄉發展差距進一步被拉大,農民各種利益特別是土地權益被不斷侵占,農村消費能力持續低下,農民上訪事件出現的根本原因。這也是有些學者、專家以及農民,特別是通過自身持續努力、克服種種困難、跨越重重障礙、取得村莊經濟社會大發展的先進農村村民,將政府主導型城鎮化稱為被動城鎮化的主要原因。在這種模式下,農民始終是事實上的從屬者——既從屬于政府,又從屬于城市,還屈從于市場,不可能成為與城市并駕齊驅的新型城鎮化行為主體,主體性缺失是政府主導型城鎮化模式中農民的代名詞。與之相對應,農民之于城鎮化的行為方式常常是等、靠、要,思想上、行為上產生嚴重的依附心態與依附態勢,主動性嚴重萎縮,更談不上開拓進取與創新發展,呈現出一種創造性動力缺乏、被動適應的消極狀態。

因此,反思政府主導型城鎮化模式的性質和特點,克服不利背景中的障礙性因素,糾正運行機制上的偏差,進而走出因該模式被異化而形成的發展困境,充分發揮城市與農村兩個主體的作用,用好市場這個工具,消弭舊式城鎮化弊病,促進真正意義上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是現在需要直面的現實問題,也是本書對以J村主動城鎮化經驗為代表的城鎮化先發社區實踐經驗進行研究的又一價值所在。

其四,發達農村主動城鎮化的成功實踐和現實困境,彰顯出研究以J村主動城鎮化為代表的新型城鎮化社區經驗的必要性。從實踐層面上看,新型城鎮化模式的不同創新嘗試已經在許多地方、不同層次悄然展開,例如,中新天津生態城項目的建設是在中觀層次上,以建設新城的方式嘗試探索我國城鎮化發展新路徑;全國十大名村[66],以及北京鄭各莊村等發達村,則是在微觀層次上,以“三農”非農化的方式,創造性探索自下而上的城鎮化模式。如果說前者是政府指導作用與主體作用的合體,是政府主導型城鎮化模式的繼續的話,后者則是農民創造性的探索嘗試,是其基于對農村村情及發展困境深刻理解基礎上的自覺,J村人將這種探索嘗試稱為“主動城鎮化”。無獨有偶,北京鄭各莊村村民也將他們的城鎮化創新經驗稱為“主動城鎮化”。對于什么是主動城鎮化,兩個村的領導和村民有著自己的理解,J村人是這樣理解的:主動城鎮化就是自己想辦法、自己找出路。該村前任黨委書記吳××將之歸結為“我們自己搞市場,自己當管理者,自己管理自己的市場,這才是當家人”[67]。“當家人”的說法,體現的是J村人在新型城鎮化實踐探索進程中自覺的主體意識和主動作為的行動理念,也是J村主動城鎮化的實踐邏輯,從政治意義上說,體現的則是“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信念。

從根本上講,J村人、鄭各莊人,以及其他樣本村百姓探索的新型城鎮化,與政府主導型城鎮化模式的目標追求是一致的,都是希望通過不斷的努力,推進城鎮化的健康快速發展,實現共享共有型的社會發展模式。這些村的農民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了一條成功的發展道路,不僅解決了自身問題,實現了自己所在村域的經濟社會發展,而且,能夠顧及“大家”,通過“結對幫扶”、投資、捐款等形式,帶動周邊村和全國其他經濟落后、受災嚴重地區的村集體和個人發展,力所能及地踐行共同富裕責任;同時,還能夠通過示范效應,間接幫助落后鄉村的發展,顯示了這一城鎮化模式相當高的經濟社會價值。因此,這樣的新型城鎮化路徑,應該得到社會各方的支持和贊揚,更應該得到政府的首肯與支持。

奇怪的是,在實地調研中我們發現,各村農民特別是上海J村人雖然有了“被動城鎮化只能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不能帶來小康;主動城鎮化可以達到小康水平”的思考,但是,卻始終不肯承認自己探索的城鎮化模式與政府主導型城鎮化模式之間存在的差異,想方設法將這些差異人為消除,并通過盡可能多的途徑,力爭得到政府的支持和認可,正統化自己的改革之路。換句話說,J村人將政府主導型城鎮化比喻為被動城鎮化,目的并不是反對這一模式,不是將主動城鎮化和被動城鎮化對立起來,而是通過一種對比性強調,闡述自己所開拓的城鎮化發展模式的巨大社會效益。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它反映的是農民本身固有的兩重矛盾屬性:膽小怕事和開拓創新。因此,剖析以J村主動城鎮化為代表的新型城鎮化社區經驗,尋找其合乎規律性的東西,肯定和保護應該肯定與保護的創新性成果和創造性探索,彌補其中的不足,進而提煉出具有普適意義的新型城鎮化模式,建構適應不同地域特色要求的個性化城鎮化模式,對J村人,對我國新型城鎮化創造性發展、開拓式進取,都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也具有開拓理論研究領域的價值。

另外,J村在探索、實踐主動城鎮化發展模式過程中,在為城鎮化模式轉型積累基本經驗與創新發展路徑的同時,也制造出與舊式城鎮化政策相沖突的種種社會事實,“硬發展也是道理”就是他們在歷經波折、多次碰壁、巧妙成功之后,對自己發展道路之經驗教訓的總結。從字面上看,它是對鄧小平同志“發展是硬道理”思想的“篡改”,但是,從根本上講,卻是沖破舊有制度之窠臼,在實踐中探索發展鄧小平思想的內蘊,只是J村農民行為的草根本質招致了大量的非議和責難,他們不敢理直氣壯地沿著主動城鎮化的道路往前發展。更具有嚴重影響意義的是,因為上海市人民政府2016年2月15日印發的《關于同意〈上海市M區國美北社區S11-0501單元、振興社區MHP0-0105單元控制性詳細規劃(J地區)局部調整〉的批復》(滬府規〔2016〕20號)文件,改變了J村發展的空間格局,甚至迫使J村變更既有的產業發展模式,因之,許多人對主動城鎮化提出非議和責難,甚至有人斷言主動城鎮化的失敗。因此,從理論上總結以J村主動城鎮化為代表的社區新型城鎮化實踐經驗,升華其經驗性思考和內在的合理性因素,探索新型城鎮化和諧發展途徑,尋找城鄉一體化的最佳模式,就顯得尤為迫切。

正是基于上述四個方面問題的思考,我們決定以上海市J村主動城鎮化為主要研究對象,輔之以對另外樣本村實踐經驗的研究,嘗試探索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既能夠彌補舊式城鎮化發展模式之不足,又能夠促進城鄉一體化和諧發展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

三 資料收集方法

(1)文獻法

在本書中,我們主要從兩個方面應用文獻法,以強化對社會事實的理論透視和深入分析,提升本研究成果的理論檔次和學術品位,在更高的研究層次上實現對現實問題的實證研究,并力爭在實證研究過程中實現新型城鎮化相關理論的突破與創新。

這里所謂的“兩個方面”,一是指集中運用文獻法行文的文獻回顧及評論這部分內容,另一個是指貫穿于全文的,體現為重視理論、運用理論及創新理論觀點的研究努力,以及對學術界已有成果的吸收、借鑒和對話的各種努力。如果說第一個方面是實證研究論文的一種格式化要求的話,第二個方面則是我們有意為之,并力圖有所建樹的學術努力。自奧古斯特·孔德將實證主義研究方法引入社會學研究領域以來,社會學界內部就存在方法論上的討論與爭辯,這種論爭的結果不是方法論的兼容并蓄和合理運用,而是“分庭抗禮”“各執一詞”。自社會學引入我國以來,這種論爭也被一起引進,時至今日,有關實證主義方法論和人文主義方法論的分歧與爭執依然存在,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它已經成為阻礙社會學健康發展的痼疾——兩種方法論的不同支持者和擁躉者,更多的不是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而是“文人相輕”。其中,實證主義方法論占統治地位和人文主義方法論居邊緣地位,已經成為社會學的常態。實際上,從一門學科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思考,方法論只是物質性工具,學科本身才是目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解決中國的問題,提出解決人類問題的中國方案,要堅持中國人的世界觀、方法論。如果不加分析把國外學術思想和學術方法奉為圭臬,一切以此為準繩,那就沒有獨創性可言了。如果用國外的方法得出與國外同樣的結論,那也就沒有獨創性可言了。要推出具有獨創性的研究成果,就要從我國實際出發,堅持實踐的觀點、歷史的觀點、辯證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在實踐中認識真理、檢驗真理、發展真理”[68]。基于上述考慮,我們認為,應該發揮社會學既可以采用實證研究,又可以采用人文主義研究的優勢,融兩種方法論之長,促進學科本身的不斷發展和不斷完善。

因此,本書將以文獻法為工具,研究中外文獻,分析各種城鎮化模式,在這個過程中,在同等重視實證主義研究成果和人文主義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重點對后者進行學習與反思,從而使自己能夠站在巨人的肩上,實現對我國新型城鎮化的理論思考和發展路徑創新。

(2)問卷調查與訪談

對以J村為代表的樣本村城鎮化模式與經驗進行調研時,我們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入戶訪談、召開各類座談會和專家咨詢會等手段,獲取大量、翔實的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礎上,利用SPSS等統計手段,進行數據整理與分析,獲取對樣本社區的感性認識和初步的理性思考。

第一,我們利用參與“M區J村主動城市化發展研究”課題的機會,獲得了大量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資料,對該村40余人進行了深度訪談,完成了11個調查問卷,為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該村城鎮化發展過程奠定了良好基礎。選取調查對象時,既充分尊重J村領導的意見和推薦,也據理力爭,在樣本的代表性和覆蓋面方面也予以充分考慮。

第二,在訪談方式上,我們采用了兩種方法,其一是入戶訪談,這一工作主要是在做橫向課題期間進行的,訪談對象來自該村領導的指定和安排;其二是隨機訪談,這一工作貫穿于本研究的始終,在研究的不同階段,訪談的對象也隨時變化,在對象選取方面,則是根據研究所涉及的人群,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予以確定。

第三,召開各類座談會是各樣本村領導比較認可和歡迎的調研方式,在他們的積極配合和參與下,我們舉行了有各類人員參加的十數次座談會。有時,我們采取談完一個送走一個的方式,和訪談對象一對一或者多對一的輪流對話方式;有時,我們則采取多對多的方式集體交流。座談一般選擇在村辦公室或者村會議室里進行,從效果上看,既有便利的、好的一面,也有不便利的、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是,被訪談對象十分配合,能夠做到有問必答,百問不厭,有時還會因為筆者是外鄉人,不了解他們村詳情而做極為詳細的解釋。不好的一面是,氣氛較為嚴肅,特別是當村兩委(指村黨委和村民委員會)領導在場時,大多數訪談對象往往表現得十分謹慎和被動,好在我們的訪談內容得到村領導的認可和贊賞,所以,經過調查者的努力,座談會還是能夠收到預期效果的。

第四,有選擇地參加樣本村舉辦的各類集體活動,包括領導層的決策會議和各類公開活動。參加前一類會議,主要是為了了解村上層的政治生態及村莊運行機制和發展動態;參加后一類活動,主要是為了了解樣本村的社會生態、社會結構和動力機制等相關問題。這一調研方法在上海J村取得了特別大的成功,原因是該村每年都有常規化和季節性的眾多公開活動,所以,可以通過這些活動窺探到該村主動城鎮化的方方面面。

但是,由于存在諸多顧慮,樣本村領導大多不支持我們在村民中間做廣泛而全面的社會調研,雖然表面上也在積極配合,但卻多次表達對調研活動的不解和不滿,這既在一定程度上為本研究的進行增添了諸多不便,但同時也為本研究的進行提供了意想不到的素材。

第五,通過專家咨詢會等形式,向學術界內外的專家、學者、政府官員等求教,參考他們的建議,凝練自己的觀點,這也是本書的重要研究方法。這一方法的實施,既得益于各樣本村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領域走在了全國前列的平臺優勢,也得益于筆者讀博士時的導師紀曉嵐教授集思廣益的研究習慣和她為我們搭建的寬廣的學術平臺,得益于筆者在中國人民大學做訪問學者時的導師鄭杭生教授創建的研究基地和學術高地。同時,我們充分利用參加各種學術會議的機會,將本研究的前期成果大膽示人,拋磚引玉,從而得到不同領域專家學者的良好建議,這是本研究得以順利展開的一大訣竅。

四 資料分析方法

根據樣本村的特點和本研究的目的,本書主要采用了拓展個案法、功能分析法和比較分析法三種具體研究方法。

拓展個案法“將反思性科學應用到民族志當中,目的是從‘特殊’中抽取出‘一般’、從‘微觀’移動到‘宏觀’,并將‘現在’和‘過去’連接起來以預測‘未來’”[69]。借用布洛維的拓展個案法研究技巧,以批判結構主義和社會互構論為主要理論工具,綜合運用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以及管理學理論,對各樣本村進行深入研究。首先將樣本村嵌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發展的大背景之中,從全局的高度,研究、思考樣本村新型城鎮化實踐經驗,從而用“宏觀”框定“微觀”,用“一般”理解“特殊”;然后,通過對J村等樣本村的個案研究,深入剖析它們具有自己特色的發展路徑,發現其獨特個性,在此基礎上,挖掘出具有一般性和規律性的東西來,從而實現從抽取共性,移動到宏觀的目的,進而實現為我國新型城鎮化健康快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的研究初衷,同時,也為樣本村未來的和諧發展探索道路。

功能分析法是社會學實證研究中經常運用的資料分析方法之一,它是通過分析社會因素對社會系統承擔的功能來研究社會問題。利用功能分析方法,本書將從正功能、反功能、非功能,以及隱性功能和顯性功能等各個角度,研究樣本村新型城鎮化各行為主體承擔的功能和樣本村特殊城鎮化模式的經濟社會功能。

比較分析法“是通過對各種事物或現象的比較,來確定它們的共同點和相異點,并揭示它們相互區別的本質特征,是區分事物、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70]。為了更為全面地分析和理解J村等樣本村新型城鎮化實踐經驗,我們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實地調研了經由分層抽樣產生的諸如上海市楊王村、江蘇省華西村、浙江省滕頭村、北京市鄭各莊村等村新型城鎮化個性經驗,實地調研了我們長期跟蹤研究的浙江省臨安區近郊農村——平山村、馬溪村、東湖村和回龍村等地城鎮化實踐,剖析它們的經驗、教訓,在此基礎上,尋找其共享的經驗以及各自面臨的特殊困境,以之為背景材料,深入思考主要研究對象J村新型城鎮化實踐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然后,在比較城鎮化不同發展路徑的過程中,尋找促進我國新型城鎮化健康快速發展的新模式。

五 必要的說明

為了保護被調查者的利益,也應部分被調查者的要求,本書對接受訪談的村民和各類訪談對象的個人信息進行了編碼處理,具體方法是采用第一個漢語拼音字母來顯示被調查者的個人主要特征,基本格式采用“Z-jlnnt”的方式,大寫“Z”代表姓氏,小寫“j”代表的是J村,小寫“l”代表的是老年人,小寫“z”代表的是中年人,小寫“q”代表的是青年人,小寫“n1”代表的是男性,小寫“n2”代表的是女性,小寫“t”代表的是退休人員,小寫“z”代表的是在職在崗人員,如果存在重復現象,則另外具體說明。

與英文字母相比較,用漢語拼音字母對被訪談者進行編碼,有自身的不足,例如,同一個漢語拼音字母可以代表截然不同的兩個姓氏。但是,由于本書涉及許多不懂英語的調查樣本,為了回訪的需要,只能舍棄英文字母的便利,使用漢語拼音字母編碼。同時,為了彌補利用漢語拼音編碼的缺陷,我們在行文中,將對可能引起歧義的編碼內容予以簡單的說明。


[1] 愛德華·格萊澤:《城市的勝利》,劉潤泉譯,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第187頁。

[2] 愛德華·格萊澤:《城市的勝利》,劉潤泉譯,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第184頁。

[3] 布萊恩·貝利:《比較城市化》,顧朝林等譯,商務印書館,2008,第22頁。

[4] 埃比尼澤·霍華德:《明日的田園城市》,金經元譯,商務印書館,2012,第5頁。

[5] 西蒙·庫茲涅茨:《各國的經濟增長》,常勛等譯,商務印書館,1985,第87頁。

[6] 戴維·波普諾:《社會學》(第十版),李強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第566頁。

[7] 轉引自高珮義《中外城市化比較研究》(增訂版),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第408頁。

[8] 高珮義:《中外城市化比較研究》(增訂版),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第24頁。

[9] 唐恢一:《城市學》(修訂版),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4,第34頁。

[10] 保羅·諾克斯、琳達·邁克卡西:《城市化》,顧朝林等譯,科學出版社,2009,第73頁。

[11] 保羅·諾克斯、琳達·邁克卡西:《城市化》,顧朝林等譯,科學出版社,2009,第73頁。

[12] 轉引自李小建主編《經濟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86頁。

[13] 轉引自李小建主編《經濟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93頁。

[14] Vining,R.,“A Description of Certain Spatial Aspects of an Economic System,”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54/55,3:147-198.

[15] 參見李小建主編《經濟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102頁。

[16] 保羅·諾克斯、琳達·邁克卡西:《城市化》,顧朝林等譯,科學出版社,2009,第10、13頁。

[17] 保羅·諾克斯、琳達·邁克卡西:《城市化》,顧朝林等譯,科學出版社,2009,第207頁。

[18] Michael Lipton,Why Poor People Stay Poor:Urban Bias in World Development(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7).

[19] 保羅·諾克斯、琳達·邁克卡西:《城市化》,顧朝林等譯,科學出版社,2009,第10頁。

[20] 在梳理第三個關注點時,本書引用的觀點,除第10頁腳注①外,全部來自布萊恩·貝利《比較城市化》,顧朝林等譯,商務印書館,2008,第173、82、174、209、211頁。

[21] 鐘秀明、武雪萍:《城市化之動力》,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第28頁。

[22] 張忠法:《國內外有關勞動力就業結構轉換和勞動力市場的幾個理論問題》,《經濟研究參考》2001年第3期,第23~29頁。

[23] 鐘秀明、武雪萍:《城市化之動力》,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第29頁。

[24] 張忠法:《國內外有關勞動力就業結構轉換和勞動力市場的幾個理論問題》,《經濟研究參考》2001年第3期,第23~29頁。

[25] 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梁小民譯,商務印書館,1985,第133頁。

[26] 帕克等:《城市社會學》,宋俊齡等譯,華夏出版社,1987,序言,第2、1頁。

[27] 鐘秀明、武雪萍:《城市化之動力》,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第45頁。

[28] 王新文:《城市化發展的代表性理論綜述》,《濟南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第25~29頁。

[29] 鐘秀明、武雪萍:《城市化之動力》,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第33頁。

[30] 劉仕俊、陳春華:《試論我國現階段勞動力的有效轉移》,《鄉鎮經濟》2008年第3期,第60~63頁。

[31] 張鴻雁:《西方城市化理論反思與中國本土化城市化理論模式建構論》,《南京社會科學》2011年第9期,第1~10、15頁。

[32] 費孝通:《費孝通選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第318頁。

[33] 費孝通:《小城鎮 大問題》,江蘇人民出版社,1984,第8頁。

[34] 高珮義:《中外城市化比較研究》(增訂版),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第430頁。

[35] 徐更生:《發展小城鎮是我國實現農村現代化的捷徑》,《中國農村經濟》1987年第11期。

[36] 趙新平、周一星:《改革以來中國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化理論研究評述》,《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2期,第132~138頁。

[37] 李鑫生:《論城市化的歷史趨勢》,《城鄉建設》1987年第6期。

[38] 張秉忱等:《2000年我國城市化道路的若干問題》,《經濟縱橫》1988年第11期。

[39] 高珮義:《中外城市化比較研究》(增訂版),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第432頁。

[40] 鄭杭生、李迎生:《我國社會轉型加速期與城市社會問題》,http://6761213.blog. hexun.com/15495169_d.html。

[41] 趙新平、周一星:《改革以來中國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化理論研究評述》,《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2期,第132~138頁。

[42] 《中國城市人口首超鄉村》,http://finance.qq.com/a/20111220/005558. htm。

[43] 趙新平、周一星:《改革以來中國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化理論研究評述》,《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2期,第132~138頁。

[44] 李培林:《村落的終結》,商務印書館,2010,第2頁。

[45] 鄭杭生、張本效:《“綠色家園、富麗山村”的深刻內涵》,《學習與實踐》2013年第6期,第79~84頁。

[46] 毛丹:《村落共同體的當代命運》,《社會學研究》2010年第1期,第1~33頁。

[47] 白永秀、王頌吉:《由“被動城市化”到“主動城市化”》,《江西社會科學》2011年第2期,第81~86頁。

[48] 李強:《主動城鎮化與被動城鎮化》,《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6期,第1~8頁。

[49] 戎建:《城市化:主動還是被動?》,《經濟體制改革》2006年第6期,第31~33頁。

[50] 章光日、顧朝林:《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被動城市化問題研究》,《城市規劃》2006年第30卷第5期,第48~54頁。

[51] 李強:《主動城鎮化與被動城鎮化》,《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6期,第1~8頁。

[52] 王春光:《中國城市化與社會結構變遷》,《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5卷第3期,第55~67頁。

[53] 王唯山:《城鄉空間統籌下的廈門農村發展規劃與建設》,《規劃師》2007年第23卷第2期,第8~11頁。

[54] 卞華舵:《主動城市化》,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第60頁。

[55] 馬曉黎:《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統籌主動城市化與社區發展問題研究》,《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第89~93頁。

[56] 劉傳江、王志初:《重新解讀城市化》,《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0卷第4期,第65~71頁。

[57] 孫建波、張志鵬:《主動城市化: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依托》,《新華文摘》2010年第22期,第56~59頁。

[58] 馬爾科姆·沃特斯:《現代社會學理論》(第2版),楊善華等譯,華夏出版社,2000,第7頁。

[59] 浙江省臨安市已于2017年9月15日完成了“撤市設區”工作,正式成為杭州市的第十個區,即杭州市臨安區。因此,在下文中,我們將調整稱謂,將長期跟蹤調研的對象臨安市改稱為臨安區。

[60] 李強、陳振華、張瑩:《就近城鎮化與就地城鎮化》,《廣東社會科學》2015年第1期,第186~199頁。

[61] 張本效:《主動城市化的探索與思考》,《城市發展研究》2010年第10期,第9~14頁。

[62] 張本效:《村域經濟與生態環境同向諧變支點思考》,《社會學評論》2014年第2期,第75~81頁。

[63] 安東尼·吉登斯:《社會學》(第四版),趙旭東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第10頁。

[64] 馬克斯·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韓水法等譯,商務印書館,1995,第35頁。

[65] 喬納森·H.特納:《現代西方社會學理論》,范偉達等譯,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第35頁。

[66] 我國十大名村是指:江蘇華西村、山西大寨村、北京韓村河村等10個行政村。

[67] 《吳××:J村官造就上海億元村榜首》,http://news.163.com/05/0428/19/1IERRUMT-0001124T.html。

[68]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新華社,2016年5月18日。

[69] 麥克·布洛維:《拓展個案法》,載羅衛東主編《社會學基礎文獻選讀》,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第544頁。

[70] 袁方:《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第381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葛市| 高青县| 繁峙县| 汾西县| 高安市| 遵义市| 灵丘县| 泸溪县| 亚东县| 嵊州市| 淮北市| 新乡县| 清镇市| 龙门县| 萨嘎县| 句容市| 阜宁县| 朝阳市| 巴林右旗| 荣成市| 威海市| 哈尔滨市| 象山县| 巩留县| 五华县| 兰西县| 平罗县| 富民县| 新田县| 望奎县| 英山县| 淄博市| 札达县| 达拉特旗| 民乐县| 宁津县| 吉木乃县| 东乡县| 名山县| 京山县| 临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