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薩滿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
- 陳佳
- 1692字
- 2019-10-12 19:15:07
摘要
薩滿教是北方地區少數民族信奉的古老宗教,在民族歷史的發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薩滿教文化近乎絕跡。近年來,薩滿教研究日益被學術界關注。由于學科局限,許多非美術專業的學者從史的角度,用考古的方法,運用民族志的資料進行研究,在材料方面可謂豐富翔實,然而從美術學角度,研究北方民族薩滿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的成果較少。基于這種研究現狀,本書對北方滿族薩滿藝術中審美規律及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探索薩滿藝術的藝術規律、薩滿藝術的表現形式、薩滿藝術的教學傳承等,拓展薩滿藝術類非遺的研究方法并延伸理論深度,是對薩滿藝術領域研究的有益補充。
第一章對課題的研究現狀及問題、研究方法、研究范圍、研究價值等問題進行探討。
本書核心部分在于回答薩滿藝術的藝術規律問題,從薩滿藝術與社會歷史關系、薩滿藝術與儀式活動關系、薩滿藝術表現形式個案三方面,全方位地總結薩滿藝術的規律。薩滿藝術研究是一個綜合性研究課題,應跨學科、整合多學科理論與研究方法進行系統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存在這樣的問題,即社會學、歷史學、宗教學等領域的學者因對藝術學較為陌生,忽視薩滿藝術的本體藝術規律,研究中缺乏藝術的視角觀照與感受。而藝術學科的學者對薩滿教歷史與少數民族社會史較為陌生,研究浮于薩滿造物的藝術特征等表象問題。其實,薩滿藝術類非遺的活態性在于其宗教功能與藝術功能的融合,研究應從宗教活動、社會歷史背景、儀式過程、神圣空間構建等方面著手,才能較為準確地把握其中的藝術規律。
第二章討論薩滿造型藝術的審美規律。薩滿造型藝術是薩滿教信仰觀念的物化形態和表現形式,是薩滿教觀念的產物。薩滿教的發展受到自然和社會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也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薩滿造型藝術的發展。本章首先闡述影響薩滿造型藝術發展的自然與社會因素,包括生存環境、民族歷史、民族間宗教交流、政治制度等。其次,研究薩滿造型藝術的審美規律,著重從審美心理、審美表達方式、審美標準、審美思維等方面,揭示薩滿造型藝術原始美、神圣美生成的內在規律。
第三章論述薩滿造型藝術的美感生成離不開祭祀空間。在以往薩滿造型藝術的研究中,學術界有一個共同的結論,即“薩滿造型藝術的本質屬性是宗教性”。在已發表的研究成果中,當進行諸如薩滿剪紙、神偶、服飾、神像、神柱、圖騰等薩滿造型藝術的藝術特征及文化內涵、審美規律的研究時,多以“薩滿造型藝術的本質屬性是宗教性”為結論。而對于“薩滿造型藝術的本質屬性是宗教性”結論本身,很少有學者從藝術學的角度進行理論剖析,很少有學者從宏觀上探究宗教屬性如何影響薩滿造型藝術的發展。本書通過實例證明,從藝術學角度看,這句話蘊含著宗教與藝術關系理論,更深層次地說,是薩滿祭祀儀式與薩滿造型藝術的關系問題。此部分探討薩滿造型藝術與薩滿祭祀儀式的互動關系。一方面,研究薩滿祭祀儀式對薩滿造型藝術發展的決定性影響;另一方面,研究薩滿造型藝術在薩滿祭祀儀式中的作用。
第四章以個案的形式研究薩滿造型藝術的藝術特征。在美術學的視角下,從宗教內涵、審美特征、現代借鑒意義等方面進行薩滿神偶、薩滿祖先神像、薩滿服飾、薩滿剪紙、薩滿面具個案研究。闡述薩滿造型藝術與北方少數民族生活的密切關系,證明薩滿造型藝術是薩滿教巫儀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
第五章主要研究薩滿藝術中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傳承。第一節論述教學傳承是非遺傳承中最有效的傳承方式。第二節提出非遺教學傳承的具體要求。第三節從非遺教學傳承的兩個重要途徑(中小學教學、高校教學)出發,重點研究美術類非遺教學傳承的策略及具體措施。第四節以通化師范學院滿族剪紙省優課為例,從具體教學環節方面深入研究北方高校薩滿藝術類非遺教學傳承的實踐經驗。
在當代藝術界,古老的薩滿藝術的活態性在于其精神內核仍然具有震撼力,薩滿藝術成為當代藝術家尋根的重要媒介。
第六章從當代美術創作的角度深化薩滿藝術研究,首次從藝術家的視角,闡釋薩滿藝術的獨特魅力,研究當代藝術家在薩滿藝術領域的探索路徑。藝術家從薩滿教造型藝術中借鑒的不僅僅是構成因素、形式語言,更重要的是薩滿藝術所蘊含的神圣的情感和審美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