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薩滿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作者名: 陳佳本章字數: 661字更新時間: 2019-10-12 19:15:07
自序
第一次接觸薩滿藝術是在吉林大學東榮大廈展示的考古成果圖片中,看到一個畫在器皿上的魚,那條魚只用兩三筆,像是用尖銳的東西劃在器皿外壁上,我非常驚奇原始初民竟然能有這樣大師級的手筆,這是完全不受拘束的心無掛礙的天真之作。我之前看過的抽象繪畫大師、陶藝大師、國畫大師的手筆,也都沒有如此地率性、直接。時代壓之,不可高估。每一個時代的人秉承著那個時代的思維、認知,他們的思想與其他時代不同,他們有著他們特有的樸素與真,所以他們筆下的痕跡是獨特的。那條魚畫得太靈動了,給觀者很大的想象空間,勝過瞪著鄙夷白眼的八大山人的魚,勝過僧人筆下恬靜的魚,勝過點染而成的順水而下嬉戲的魚,不是再現,不是表現。如何理解呢?假如大自然運行中有節奏的話,那條魚的影像是自然中所有魚的總結,又是藝術中所有“魚”的開啟,它是宇宙節奏中的休止符,既是上一段樂章的加強,又預示著向下一段樂章前進的沖動,是人類認識的駐留。我想這條魚的作者肯定也是當時的大師吧,他為什么能畫出這樣渾然天成的作品?我很想知道那時他們的精神世界,因而此后在所閱讀的原始藝術方面的書籍中,我的注意力集中在關于薩滿藝術的研究中。薩滿藝術的創造者本身并沒有藝術創作的自覺,他們畫面具、扎神偶、涂染料,就和生活中在子孫繩上打個結、記錄一下自己夢到的事情是否應驗一樣,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薩滿藝術創造者的心境,我們很難體會,薩滿藝術蘊含著當時人們在大自然面前的恐懼、祈望、欣喜、好奇,從當代人的視角觀照薩滿藝術,用新的理念、新的研究方法去挖掘薩滿藝術的魅力,是豐富薩滿藝術符號系統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