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1978~2018)
- 汪海波
- 4710字
- 2019-10-12 19:16:08
第一章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
第一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包含多重要素的復雜的經濟范疇。對這個范疇的分析,我們必須運用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常用的抽象法。抽象法對復雜經濟范疇的分析首先要求將與其相關的各種復雜要素抽象掉,僅從其最原始、最簡單的要素入手,在對這個要素進行說明以后,依據歷史發展順序以及反映這一歷史發展邏輯順序將其他有關要素逐個引入分析,最后形成一個綜合概念。比如,資本這個復雜經濟范疇就包含商品、貨幣以及勞動力商品化這些復雜要素。馬克思在分析資本這個范疇時,就是從其最原始、最簡單的要素——商品開始的,揭示出作為商品本質的價值;然后引入貨幣因素,揭示出作為貨幣本質的一般等價物;最后引入勞動力商品化因素,揭示出資本的本質是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顯然,如果不采取抽象法,資本這個復雜經濟范疇的本質是不可能這樣清晰地展現在人們面前的。
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復雜經濟范疇的分析也必須這樣做。其一,把各種相關的復雜因素抽象掉,僅從其最原始、最簡單的要素入手,把它只是看作市場經濟一般,即從一般意義上把市場經濟看作是由市場配置社會生產資源的經濟。其二,引入市場經濟發展階段因素。從歷史上看,市場經濟已經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首先是從17世紀到20世紀30年代的古典的、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然后是20世紀30年代開始并在二戰后得到普遍發展的現代的有國家對宏觀經濟實行干預的市場經濟。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建立市場經濟,不可能也沒必要再回到古典的、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而只能是現代的有國家干預的市場經濟。所以,在引入市場經濟發展階段因素之后,中國的市場經濟就是現代的有國家干預的市場經濟。其三,經濟發達國家中,有干預較多的市場經濟,也有干預較少的市場經濟。那么,中國市場經濟應該采取哪一種?筆者認為,應該采取前一種。首先是基于中國國內特點的考慮。比如,中國的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都較大。對這個問題的解決,國家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其次是基于中國面臨的國際形勢特點的考慮。改革以前,中國就是人口大國、政治大國和軍事大國;改革以后,中國逐步發展成為經濟大國,并正在向經濟強國挺進。這意味著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極其復雜的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關系需要處理,需要承擔更多更大的國際責任和義務。這也需要有更多的國家干預。所以在引入干預因素之后,就要提出中國市場經濟是有更多國家干預的市場經濟。但這種干預必須有一個度,即發揮市場在配置社會生產資源方面的基礎性作用。超越了這個度,就又回到計劃經濟了。在這一方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有一個很好的提法,即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1]其四,歷史表明市場經濟總是與一定的基本經濟制度相結合的。在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只能而且必須是與占主要地位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相結合的。在引入基本經濟制度因素以后,中國的市場經濟就是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相結合的市場經濟。綜上所述,對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復雜經濟范疇可以做出這樣的歸納:它是現代的有國家更多干預的、與占主要地位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相結合的市場經濟。
為了進一步具體說明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內容,在此擬將它與資本主義條件下市場經濟做一些對比分析。一切事物的共性是寓于個性之中的。市場經濟這個共性也是寓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即資本主義條件下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即社會主義條件下市場經濟)這些個性之中的。因此,從市場經濟一般角度來說,這兩種市場經濟有一系列的共同點。
一 在市場經濟運行基礎和條件方面的共同點
(1)獨立自主的企業制度。這涉及市場主體問題。在市場上從事交易活動的組織和個人稱為市場主體。市場主體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也包括營利性機構和非營利性機構。在一般情況下,市場主體包括企業、居民、政府和其他非營利性機構等。
企業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市場主體。因為企業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基礎。但是,企業要成為市場主體需要一系列條件:企業必須有明確的產權;企業與企業、企業與其他交易者之間的地位必須是平等的;企業必須是經濟上、法律上獨立自主的實體,擁有自主經營發展權。此外,在現代市場經濟中,中介機構(如律師事務所和會計師事務所等)提供的與發展市場經濟相關的各種服務,顯得越來越重要。居民既提供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又是商品和服務的購買者。政府不僅僅是經濟運行的調控者,還直接介入某些市場進行交易活動;又是國有資產的所有者、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和一般商品和服務的購買者。非營利性機構(如學校和醫院等)既為社會提供服務,又是商品和服務的購買者。
(2)完善的市場體系。完善的市場體系,不僅要求有消費品和生產資料等商品市場,而且要求有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等生產要素市場;要求平等、有序競爭;要求有統一的國內市場;不僅要求市場對內開放,而且要求市場對外開放;最根本的是要有既反映價值又反映供求關系的產品價格機制,以及生產要素價格市場化。
(3)健全的宏觀經濟調控體系。健全的宏觀經濟調控體系,要求必須以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為前提;要求以經濟的和法律的間接手段為主,以行政的直接手段為輔;要求把調控范圍主要限制在宏觀經濟領域。
(4)嚴格的市場運行規則。市場經濟原本具有契約經濟和法制經濟的特點。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這兩個特點顯得尤為突出。具體來說,市場運行規則大體上包括三方面。一是市場進入規則。這是各市場主體進入市場必須遵循的規則和應該具備的條件。二是市場競爭規則。這是各市場主體能夠在平等的基礎上充分展開競爭的行為準則。三是市場交易規則。這是各市場主體之間交易行為的準則。
二 在市場經濟作用方面的共同點
其共同點主要有:一是傳遞經濟信息;二是提供經濟發展的動力和壓力;三是提高企業運營效益;四是提高社會生產資源配置效益。
市場經濟作用的充分發揮,是有一系列條件的,即:存在完全競爭;價格及時反映資源的供求狀況;賣方與買方掌握的信息完全對稱,等等。但在實際上,市場經濟只能大體上具備這些條件,不可能完全具備這些條件。比如,一般來說,市場經濟不大可能存在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寡頭競爭等不完全競爭還是可能存在的。這樣,市場經濟作用的發揮就會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 在市場經濟局限性和政府干預經濟必要性方面的共同點
像世界上的許多事物一樣,市場經濟具有優越性,但也具有局限性。正是這種局限性使得政府干預經濟成為必要。
(1)市場經濟具有自發的盲目性,市場調節是事后調節。這樣,就會導致經濟的周期波動。作為市場最重要主體的企業,投資眼界相對狹隘,往往著眼于當前的短期利潤,投資量相對較小,對于關系國民經濟長期協調發展的重大建設項目則無心涉足或無力涉足。因此,要實現經濟的總量平衡、部門協調和長期穩定發展,單靠市場經濟是不夠的,必須有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2)競爭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出現壟斷,壟斷必然走向腐敗。為了制止壟斷,保持競爭性市場的局面,也需要政府的干預。
(3)在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的時代,重視基礎科學研究,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保護重大技術發明者的權益,對于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依靠旨在實現利潤最大化的企業也是難以行得通或難以完全行得通的,必須依靠政府力量的支持。
(4)社會消費的許多公共產品也不能依靠或不能完全依靠市場經濟的力量來提供。比如,重要的國防事業和基礎設施產業、學校和醫院等公益性或半公益性事業都不是或不完全是以營利為目的。顯然,這些不能依靠或不能完全依靠旨在實現利潤最大化的企業來完成,需要政府的參與。
(5)優勝劣汰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如果單純依靠市場經濟的力量,必然導致貧富差別的擴大,甚至兩極分化。這樣,社會就難以穩定。所以,必須借助政府的力量,通過財政收入(如實行累進所得稅和遺產稅)和支出(如建立包括養老、失業、工傷和醫療保險以及對社會貧困階層發放最低生活費等內容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以縮小貧富差距和抑制兩極分化,維持社會穩定。
(6)在當代,治理環境污染和保護生態平衡,已經成為決定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單純依靠市場經濟力量,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不僅難以得到治理,而且會進一步惡化。要根本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有政府在財力、人力、法律和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7)在當代,生產者與消費者在掌握信息方面不對稱性的情況愈來愈突出,前者多,后者少。而伴隨著消費者文化素質的提高,維護消費者權益的呼聲越來越高。解決這個問題,單靠市場經濟力量顯然是不夠的。當然,市場經濟中的某些中介組織(如消費者協會)是有作用的,但并不能代替政府在這方面的重要作用。
政府干預經濟雖有重要作用,但它不能代替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基礎性作用,而要以這種作用為前提。在現階段以至于在一個可以預見的長時間內,市場經濟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還是主要的。而且,由于各市場主體之間的經濟利益矛盾和政府作為市場主體一方的利益局限,以及法制建設、公務員素質和信息等方面的限制,政府對經濟干預的作用也有很大局限性,并且會發生諸多失誤。因此,在實際經濟工作中必須注意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在決定采取行政辦法還是市場辦法時要謹慎地權衡利弊,并盡可能將二者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發揮政府干預經濟的積極作用,并限制其消極作用。
必須明確的是,資本主義社會幾百年的發展,為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政府干預的市場經濟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制度文明。歷史經驗已經充分證明:社會主義社會必須結合自身的具體情況有選擇地繼承這個制度文明;否則,就會給社會主義制度帶來毀滅性的嚴重后果。
同時,這兩種市場經濟又有重大原則區別。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相比較,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點在于以下方面。
(1)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相結合的,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與資本主義所有制這個基本經濟制度相結合的。
(2)與上述第一點相聯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當前,中國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在實現共同富裕方面還存在許多有違初衷的情況,還沒有達到實現共同富裕的目的。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法制的完善以及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個目的是一定可以在將來實現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社會生產力和居民生活水平有了空前的、迅速的提高,但是不僅沒有(也不可能)解決共同富裕問題,而且沒有能夠抑制貧富差別的擴大和兩極分化的發展。還要提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共同富裕與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共同富裕,無論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還是在結果上,都有重大區別。幾十年的實踐表明,在很大程度上,后者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是同步富裕,其結果是共同守窮;而前者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是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然后帶動另一部分人和另一部分地區后富起來,先富是為了更快地實現共同富裕。實踐已經開始并將充分證明,先富帶動后富以實現共同富裕,是一條正確的道路。
(3)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社會主義公有制占主體地位,以及政府是由共產黨領導的,因而政府對宏觀經濟的調控必須基于人民的利益和意志。這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對宏觀經濟調控基于資本家的利益,也有原則區別。當然,由于多種因素的制約,當前中國宏觀經濟調控還很不完善,在充分體現人民利益和意志方面也有許多不足,但隨著經濟體制和民主法制的完善,以及宏觀經濟調控經驗的積累,這方面的不足是可以逐步得到彌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