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幾大誤區
- 用你的母語賺點錢:零基礎教漢語上手指南
- 徐賀
- 4455字
- 2019-09-12 09:49:08
俗話說不破不立,說到教外國人說漢語這件事,廣大人民群眾聽的多,見的少,所以要破的誤解還是挺多的,那咱們就先來看看典型的幾個吧。
會說中國話就行了
如果有這個想法,那我請你想象一下這個情景:
小明,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普通話也很棒,法律專業在讀本科生,口頭表達也一級流利。接了份家教,學生有一點兒基礎,可是也是個半吊子。這天學生一臉抓狂地問:
小明,我學了很多“了”:
“我買了包子”,
“我買包子了”,
“我買了包子了”,
為什么有很多“了”,為什么都不一樣,他們都是“I bought baozi!”啊啊啊!
然后,小明石化了。
那請你思考一下,如果你和小明一樣,漢語是說的很棒,可是除此以外什么裝備都沒有,你該如何面對學生抓狂的臉?(注意,學生抓狂的時候,你裝也要裝淡定哦。)
這其實是一個對漢語教師要求很高的答疑情境。
首先你的漢語語法知識要非常牢固。這里說的可不是你在中小學語文課學的主、謂、賓、定、狀、補那個級別的,至少是大學現代漢語課的級別。在這個小明的例子中,中學語文的那些語法已經幫不上你了,你得知道學生問的幾個“了”,其實是不同的“了”;而且,除了這些“了”,還有別的“了”。沒錯,就是這么復雜,中文專業的本科生在上現代漢語專業課的時候也常常抓狂。
然后,你知道了還不算,你得讓學生學會運用(注意,不是僅僅“知道”)這些不同的“了”,而且還不能讓他覺得“哎呀我的媽,這么復雜,我算是完蛋了”。這時候要求你有訓練的方法。
當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對教師的要還有很多,這些后面我們陸續再談。
外語一定得很好
大部分的對外漢語教師,在遇到行業外的人士的時候,對方聽你是教外國人漢語,十有八九都會問,啊,那你外語一定很好吧?其中或許還有一些阿姨會繼續問,那你平時忙嗎?有空給我家孩子補補外語嗎?這時我只好微笑說,姐,我課都滿了,我幫你找個好的英語老師吧!
還有一些人認為,我外語很好,那我可以教外國人說中文,既利用了母語優勢,又利用了外語優勢。我想說,同學你醒醒,你就是小明的外語版。不是外語好就可以教中文,理由同上一節。
另外還有一些人覺得,找個老外教教,我也能練練口語。你好天真,如果你真的拿老外練了口語,那他的漢語能力(我說的是能力,不是知識)一定還是原地踏步,那他為什么要付錢給你讓你教啊?不是你應該付錢給他嗎?
其實我們在教學的時候,最好是能不用外語,就不用外語的,要盡量讓學生多多接觸漢語。即使是零基礎的學生,在完全用漢語教學的課堂上,也能順利起步,只要老師有足夠的技巧。我曾經認識一位老教師,她應該是1940's 或者1950's 年代生人,那時的人幾乎是不會英語的,但是她偏偏是一位零起點班的口語老師,可見學生從進門就沒聽老師說過英語,但是她的班的學生永遠是同級別班級里口語水平最好的,因為每天上課的聽和說就沒有別的語言,任何一個環節都沉浸在漢語中。這是我非常佩服的一位老師,她的各種小技巧是多年實踐的產物,是教科書上不會告訴你的,能在課堂上執行得又流暢又有效,也需要多年深厚的課堂功力加持。
不過在實際操作中,學生剛起步的時候,有條件的老師會用一點點外語來維持課堂,輔助學生理解,也能稍微緩解一下學生的緊張,但是隨著課程進程,這些課堂指令、解釋,也都會被漢語取代。否則,你的課上有很多外語,那么漢語出現的時間就會減少,學生口眼耳接觸的漢語就會減少,他一定會比那些接受全漢語教學的學生進步慢。
反過來想一下,如果你交錢報了一個英語培訓班,你的老師是地地道道的倫敦人,可是在中國呆了很久娶了個中國老婆,漢語說的倍兒棒,對中國文化也融入的很好,他上課的時候一直用中文和你解釋,用中文講英語文化,你是聽得很輕松,可是課程結束你發現水平也沒有提高多少,你是不是想要退錢?
是個擴大交際圈的好機會
這個嘛,說是也是,說不是也不是。
你教的學生越多,你的顧客群就越大,從這個非常淺的層面來說,是的,你是可以不斷擴大你的目標群體,基于口碑傳播,你的潛在客戶群也會越來越大。但是我想大部分人所想的“擴大交際圈”,應該是不止于工作層面,而是在個人生活上,和更多來自不同文化的人產生交流,而不是僅僅“認識”。
如果你想的是這個層面的擴大交際,而如果你和學生的交集僅限于上課的時間內,基本上這個擴大交際的結果是不會出現的。
首先我們區分一下人與人打交道的兩個不同層級的圈子,從外到內分別是事務圈,生活圈。
事務圈就是我和你因為一件什么事而打交道,比如你和你們家物業,你和你健身房的教練,你和你孩子的班主任。事務圈里的人,有的都不太熟,比如如果你一年一交物業費,可能你和你們家物業也就是彼此認識;也有的很熟,比如網店老板和快遞小哥可能天天見,熟的不得不了。但是無論哪種,他們都仍然是事務圈里的人,一般來說,這些人都是有事兒你才和他們打交道,沒事兒你也不會約他們一起去喝茶看電影。
生活圈就顧名思義,就是沒事兒這些人也會出現在你的生活中,也就是親戚朋友,可以喊出來擼串,唱K,逛街等等。這些人除了親戚,是你生而帶來的,其他的,你可以仔細想一下,他們是怎么進入你的生活圈的。特別是那些從事務圈走進你的生活圈的,這個轉變是如何發生的。
從事務圈進入生活圈,無非是,在事務圈你們打交道很愉快,然后偶然發現彼此還很投緣,比如共同的愛好、朋友什么的,于是你的聯系可能延伸到課下,進入生活圈。
然后再回來說上課。很多小白心中的漢語課,充滿了學生和老師天南地北聊天的畫面,這其實恰恰是不專業的課堂(除非這堂課練習的就是話題的表達,而在自由表達中引導、組織學生的練習,其實更不輕松,對老師是有更高的要求)。一堂專業的漢語課,是讓學生在下課的時候得到了語言能力上的提高,緊湊高效的一堂課,應該充滿了各種形式的學習和練習,如果他在課上練習得很辛苦,那就對了。可見專業課堂上,你是很少有機會和學生閑聊天兒的,所以那個“你們彼此發現還很投緣”的點也就有比較小的幾率出現。
不過人和人的機緣是說不準的,也許你會碰到best friends 也說不定。
所以用平常心,做好你的工作,你最終在別人的事務圈還是生活圈,不是由你的單方面意志決定的。
這也是我為什么對那些以擴大交際為目的想要進入這個行業的人勸退的原因之一。另外一個原因是,如果你的動機是擴大交際,那么很有可能,你的課是只是手段,而不是目標,也就很有可能,你和學生聊得熱火朝天,卻拋棄了腳踏實地的操練(可能你也不會去了解如何對學生進行操練,也就是這本書將要寫的),最終他的提高有限,或者進步并不扎實。然而這也可能恰恰導致你更不容易進入他的生活圈。因為如果你是先出現在一個人的事務圈,那至少你要在事務圈上表現的不錯,才能獲得認可,然后你們脾氣投緣才能進入生活圈。你能想象一個老是把貨寄丟的快遞小哥能夠獲得網店老板的認可而最終成為他的朋友嗎?就像男生挑相親對象,永遠看第一眼舒服與否,能看的下去的,才來談脾氣性格,否則第一道關否決了,你再宜室宜家都沒有用。不知道你們能明白否?學生永遠尊重專業的老師,永遠認可能給他帶來實實在在提高的老師。如果你連這一關都過不了,或者沒打算過努力,那就似乎連事務圈也不必進了吧。
關于這個話題還有一個分叉,那就是:桃色事件。
以下建議給予想要認真在這個行業發展的人:除非你能非常肯定你遇到的就是真愛就是soul mate,否則任何形式的曖昧都要防微杜漸。大家都是成年人,在和自己工作不相關的生活圈子里,你想怎么去發展戀愛關系,完全是你自己的事。你想曖昧也好,你想試探也好,或者你多交往幾個養備胎也好,最終和這些人的關系好與不好,也就是多一段還是少一段戀愛的區別。可是如果你在客戶中(沒錯,本質上你是Service Provider,你的學生就是你的客戶)搞戀愛關系,如果沒搞好,你就人財兩失,還搭上你在這個行業中的reputation。如果戀愛談也談了但是也只是你數次戀愛中的一段,那你也仍然搭上reputation. 在同一個地區,學生和老師都是有圈子的,這些圈子有時小到你不可置信。特別是像做Service Provider的,圈子內的reputation就是你的事業線。
除非是真愛,這時你考慮的就是怎么和真愛好好相處,這部分話題你們感興趣的話歡迎看我情感專欄。至于教學的工作,結束吧,給其他專業的老師去做,相信我,沒有任何一個男友/友女/太太/老公可以一邊戀愛一邊把自己的另一半教好,哪怕是專業的語言教師也不能,至少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沒有見到過任何一例。因為進入核心生活圈以后,你就回不到事務圈的那種公事公辦,但是卻能專注于事件、把事情做好的交往層級了。
傳播中國文化的使命感
很多想教漢語的朋友認為教外國人很有意思,部分是認為:看,我們在傳播中華文化耶!特別是一些在中國國內受“漢辦”、“孔子學院”的宣傳影響的學生黨,看著一個個孔子學院、孔子課堂仿佛在這個世界上遍地開花,每每展示成果的時候總少不了組織學生包餃子、學書法、打太極……(如果關于“漢辦”、“孔子學院”的影響,你不懂我在說什么,那么恭喜你,你可以跳過這一段了。)于是覺得漢語教學再帶上文化教學真是多姿多彩趣味橫生,甚至會在產生使命感,希望學生不僅學漢語,還要愛上中國文化,所以在教學中不自覺地向學生灌輸中國文化。
沒錯,語言和文化不分家,在教語言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文化的問題,如果這些文化問題阻礙了學生的理解,你稍作解釋就可以,或者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或者為了控制課堂節奏讓學生放松一下,講一些文化知識,傳說故事什么的,都無可厚非。但這僅僅是小插曲,不能成為主旋律。除非學生來找你上課的時候明確地告訴你,老師,我想學中文,因為我對中國文化非常感興趣,我想學會中文以后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國,請你上課的時候也跟我多多介紹一些文化方面的東西,否則,作為語言教師,你要知道,學生來學習的最直接的目標,是掌握這門語言,如果課程結束這個目標沒有達到,他看到不認識,聽到不理解,想表達的時候說不出,你就是給他再多的文化浸潤,再多姿多彩,他就算餃子包得賽過東北大媽,你的這門語言課都算失敗!
而且退一萬步說,就算你的學生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也樂于接受你在課上加入很多文化內容,你講的越多他越樂在其中,你也要記得,他要是語言能力達不到,最終仍然會限制他對這個文化的了解,也會限制他將來真正理解中國文化的根源與精髓。所以作為教師,你要比學生清醒,語言是文化的根基,語言是打開一個你不了解的文明大門的鑰匙,如果你的學生連鑰匙都沒拿到就要向那扇大門沖過去,你就是那個拉住他的人,和他一起慢慢打磨他的那把鑰匙。
何況,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對中國文化感興趣。你不要聽中國漢辦告訴你現在海外多少多少大中小學把漢語列為第二外語課/必修課,世界人民學漢語的熱情高漲,因為他們對中國的崛起再也不能忽視(此處請給我配個新聞聯播的背景音樂)。首先這些大中小學校的學生不是你的目標客戶群,他們有孔子學院孔子課堂管著呢,用不著你;其次,能用得著你的人,學漢語的動機各異,未必都是因為對文化感興趣。人家純粹只是想學一門語言,你就不要把事情搞太復雜。什么時候你真的成了氣候,老外追逐你像追逐名師的時候,你要真的喜歡教中國文化,你想開個什么班,那就隨便你了。不過你現在得把“你教出來的學生說得倍兒棒”的reputation做出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