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見字如來
  • 張大春
  • 2868字
  • 2019-09-12 10:59:50

禮是禮、貌是貌,因貌而知禮

——外表不像樣,就沒有本質;這是中國人講禮的精神。

各人以本分相待,這在我的原生家庭三人組合里,就是關于禮貌的簡單注腳。是以我年幼時關于“禮貌”這件事的認知,幾乎就是“本分”二字。正由于家中人口簡單,上一代七兄弟、二姊妹,一堂數十口成員的光景倏忽零丁,父親內心是相當焦慮的,總會對我說:“打小沒有那些七大姑、八大姨的,你很難學做人。”

這話,我是在長大之后許多年、自己都成了家、開始養兒育女之后,才逐漸體會到的。其中最簡單的一個道理就是:我的孩子沒有叔、伯、姑姑,無論我如何解釋:山東祖家那邊有多少多少親戚,他們的反應都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看在我的眼里,直覺自己沒有盡到什么該盡的本分,換言之:沒有禮貌的是我。

父親當年關于禮貌的教訓自有章法脈絡。他總會在最歡樂的場合,注意我是否忘形失態,隨即耳提面命。所以,我受訓斥的記憶常與愉悅廝鬧經驗的記憶綁在一起。比方說:入學之前我在家里沒有玩伴,一旦有客人來訪——特別是訪客還帶著與我差不多同齡的孩子,通常我都會格外撒潑淘氣,大人每每呼為“人來瘋”的一種毛病。

每當訪客離去,父親就會抬手扶一扶眼鏡框,那就表示他要認真罵人了。開場白一向是:“常言道:‘人前訓子,人后訓妻。’這是要面子的人干的事;我呢,總想著替你留點面子,所以呢,還是等人走了才說這些。剛才……”剛才如何呢?還不就是我鬧“人來瘋”、說了哪些不該說的話、玩了哪些不該玩的把戲;總之也就是失了分寸、沒了禮貌。

有些時候,就算不鬧“人來瘋”,這種教訓也如影隨形。那一年,我已經大學畢業,進入研究所攻讀,無論從年紀、經歷種種方面來說,都是個大人了,居然還在應對進退上給“人后訓子”了一番。大年初一大清早,住在同棟三樓的汪伯伯叩門拜年,我開門迎客,拱手為禮,還道了幾聲恭喜。

不過就是這么幾秒鐘的交接,待汪伯伯離去之后,我關門轉身,看見父親又是一扶眼鏡框,嘆了一口氣,道:“多大的人了,你連個年都不會好好拜嗎?怪我沒教好罷!”原來父親在意的是我那開門一拱手。在老人家看來,拱手相賀,是同輩人之間相施之禮;晚輩見長輩,是不能拱拱手就算數的。要拜年賀節,就得深深一鞠躬。他這幾句話一吩咐,我的眼淚都掉下來了。一方面覺得自己沒出息,一方面也懊惱父親不留情面。這,不是大過年的嗎?開春頭一天,就給我來這套干嗎呢?

日后逢年過節,無論是在自家之中、抑或是在江湖之上,但凡與長輩賀節,我都謹守鞠躬之禮,有人受了這一禮,表情并不自然,似乎還覺得我禮過其分,可是我也安之若素,有一種一意孤行的快意。

禮是什么?禮,不外就是各盡本分,安則為之。

禮(禮)的左側偏旁是一個“示”,代表神祇。右上方ㄩ形的容器里放著一個“玨(玨)”,這是用以敬神、祭神的貢獻之物。雖然“玨”是一個完整的字,指一對成雙的玉器,不過,在此處似乎也不必拘泥,就算獻祭的玉器多過一雙或者少于兩個,也無礙于禮的進行——我們甚至可以想象:之所以用“玨”(對玉),可能只是為了表示祭物豐富而又能展現字形平衡罷了。

至于“禮”字右下方的“豆”,原本為盛肉之具,也是標準的禮器,徑一尺、容積四升,后來成為黃豆、綠豆之類名,是由于同音假借的緣故。從字形的各個組成部分來比合推斷,禮,就是敬神的儀式了。也由于敬神之虔誠肅穆,是一種文明的鍛煉,以及行事的規范,于是,“禮”甚至還具備了道德上的含意。

在中國文字里,會意字的出現是一個奇特的現象。許慎《說文》序中解釋會意字所用的文詞是:“比類合誼,以見指撝。”這里的“誼”,不是情誼、友誼,而是指意義。

一個字,必須先拆分成各個字符,從而再想象出各字符整合起來的意義。許慎在“會意”這一造字概念之下所舉的字例是“武”和“信”兩個字——乃有所謂“止戈為武”“人言為信”。也就是說:各部分獨立的字符要連綴在一起,才能表達一個新的意思,而這個新的意思,則是組成之字的字義。禮,便是這樣的一種字。

以禮字造詞,今天最常見的就是“禮貌”,說人與人交接對待的時候,應該表現出恭敬謙遜的態度。不過,這兩個字最早出現于《孟子》,所指涉的根本是兩回事。

禮,按照制度或規矩待人接物;貌,則是施禮者自然流露的態度。如果行禮如儀而“貌衰”,也就是表現出不誠懇的樣子,則“禮”的本質和精神就算破壞了。孟子正是以“貌”來判斷諸侯對待士人之誠懇與否,才會說:“禮貌未衰,言弗行也,則去之。”“禮貌衰,則去之。”

自古禮、儀并稱,從《詩經》《周禮》到《史記》都有這個字眼。儀字出現得晚,至少在現有的甲骨文資料中尚不得而見。而在鐘鼎文里,儀(儀)和義(義)根本是一個字(),義字添了一個人作為偏旁,內涵并沒有什么區別,多以強調人之判斷事物,需有一定的準則。所以許慎《說文》認為:儀者,度也——也就是衡量的判準。

儀,相當少見地,是一個幾乎沒有負面意義的字。如果跟它的孿生兄弟“義”比起來,義尚且有“假”的意思(義肢、義父);而儀,就是指容止、禮節、制度、禮器、標準、效法、推測……或者,還有一個不常見的用法,指稱神明或稀有的祥瑞(如鳳凰)來到人間,亦謂之“儀”,“惟德動天,神物儀兮”“有鳳來儀”等是。頂多“儀床”一詞,人們不大愛聽,它指的就是靈床。

儀字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用來代表人物的特別多。

人們提到戰國時代的縱橫家,就會說“儀尚”(張儀、靳尚),“儀衍”(張儀、公孫衍),“儀秦”(張儀、蘇秦),“儀軫”(張儀、陳軫);提到會造酒的人,就說“儀康”(儀狄、杜康);提到有才華的兄弟,就說“儀廙”(丁儀、丁廙)。此外,作為名字的儀,也通“娥”,舜妃娥皇也被呼為儀皇,甚至嫦娥也被呼為儀,月亮便有了“儀景”這個別名。

據明代流傳下來的筆記小品聲稱:到了端午節那一天,人們不只抹黃酒、插菖蒲、食米粽、賽龍舟,以及“采百草以制藥品,覓蝦蟆以取蟾酥”,還會在家中楹柱之上倒貼手書的“儀方”二字,為的是“避蛇虺”。然而——恰如羅大佑所唱的——那是我所不能了解的事:為什么“儀方”這兩個字會讓蟲蛇害怕呢?

誰能告訴我?


字詞辨正

禮乎?儀乎?

一、“豆”的本義是:

①一種谷類植物 ②細小的物件 ③盛肉的器具 ④外形圓而光滑的東西

二、三國時代,皇甫規的美才女遺孀拒絕再嫁給董卓,詈罵不屈而被鞭撲致死,死后為世人尊稱為:

①禮宗 ②禮閣 ③禮容 ④禮閫

三、“禮三本”是指:

①天、地、人 ②天地、先祖、君師 ③周禮、儀禮、禮記 ④老子、孔子、孟子

四、“禮先一飯”一語與年紀大小有關,說的是:

①在家中共食,長輩先用飯 ②招待賓客,要請年長的客人吃飯 ③年齒相差即使是一頓飯的時間也要講究 ④年輩大的人要負責照料年輕人飲食

五、古代端午節時,書寫哪兩個字倒貼在楹柱之上,以避蟲蛇?

①儀令 ②儀方 ③儀刑 ④儀天

六、“心儀已久”的“儀”,表達了仰慕之情,其原意是指:

①揣測 ②效法 ③禮敬 ④饋贈

七、“儀床”是指:

①婚床 ②搖籃 ③文案 ④靈床

八、下列哪一個詞語不是指稱兩個人?

①儀秦 ②儀軫 ③儀康 ④儀景

九、下列哪一個語詞所指稱的不是鳳凰?

①儀禽 ②儀羽 ③儀鸞 ④儀鳳

十、下列哪一個“儀”字所指不是禮金?

①祭儀 ②贐儀 ③程儀 ④奠儀

答案:③、①、②、③、②、②、④、④、③、①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苏州市| 嘉峪关市| 连云港市| 涪陵区| 安徽省| 阿鲁科尔沁旗| 龙陵县| 大关县| 南岸区| 岳池县| 渭源县| 集贤县| 大邑县| 鄢陵县| 扎兰屯市| 临西县| 东方市| 芜湖县| 上犹县| 龙泉市| 眉山市| 吉木萨尔县| 板桥市| 双流县| 县级市| 裕民县| 璧山县| 廉江市| 齐河县| 万荣县| 邵东县| 海淀区| 苍南县| 水富县| 东丽区| 常德市| 闵行区| 格尔木市| 自贡市| 广安市| 武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