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界,有些詞是“有罪”的
在酒界,
很多詞似乎生而便帶有原罪。

在絕大多數老百姓的心中,酒被分成了兩種:勾兌酒、純糧食白酒。而這樣的認識誤區,至今已延續了數十年。不僅如此,在酒界,很多詞似乎生而便帶有原罪。然而事實上,這些有罪的詞,本是無罪的。本文將站在歷史的角度,為這些戴罪之詞正名。
某次讀書會上,我做了一次有關“中國傳統酒文化之美”的主題發言。一位讀者在會后與我交流:“曾老師,市場上的酒是不是都是勾兌的?到哪里去買純糧食的白酒?”
這樣的問題非常普遍。在絕大多數老百姓的心中,酒被分成了兩種:勾兌酒、純糧食白酒。而這樣的認識誤區,至今已延續了數十年。不僅如此,在酒界,很多詞似乎生而便帶有原罪。然而事實上,這些有罪的詞,本是無罪的。本文將站在歷史的角度,為這些戴罪之詞正名。
“勾兌”
“勾兌”原本是一個中性詞。
老祖宗的釀酒辭典里沒有“勾兌”這個詞。“勾兌”這個詞的誕生,應該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當時為了構建名酒品質的穩定性,瀘州老窖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首創用不同糟別(糟別指的是糟的種類,如底糟、糧糟、紅糟、丟糟)的酒放在一起進行調和,勾兌的概念由此而來,它被始創出來時,絕無貶義。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瀘州老窖大曲酒標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在瀘州曲酒的勾兌工作中,由糟酒勾兌進一步發展成酒相互摻兌,俗稱“扯兌”,以一定的百分比混合在一個壇中,然后包裝出廠。
勾兌這一概念,由最早的酒與酒之間的混合,發展到后來漸漸地變了味,主要是因為食用酒精勾兌的泛濫。從五十年代末,酒界泰斗熊子書先生研究“飲料酒精兌制白酒”以來,“三精一水”這種奇葩的歷史產物便隨之而來——酒精、香精、糖精加上水共同配置出來的酒,香氣刺鼻,口感亦差。于是,勾兌伴隨著“三精一水”,成了貶義詞,給當時的老百姓留下了極壞的印象。
勾兌再一次進入最不受歡迎榜單,是在最近幾年。不斷有酒類品牌被媒體曝光使用食用酒精勾兌產品,使得老百姓徹底對勾兌失去了信任,這個原本在釀酒領域里中性的專業術語從此被貼上了“劣質”標簽。雖說勾兌確實有那么一點兒冤屈,可是正如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勾兌本無罪,可是大家都認為它有罪,于是它便罪惡滔天、永世不得翻身了。
那么問題來了,白酒生產出來,到底是否需要勾兌呢?
傳統白酒要在特定的自然環境下才能釀造,通常情況下還是開放式生產,因此,會受到環境、氣候、溫度和空氣中微生物的影響。一年中四季交替,溫度發生變化,自然環境中的微生物也在發生變化,這就導致不同季節生產出來的酒,味道會有所不同。然而,從市場的角度試想一下,如果在春天買的酒和冬天的酒口感不同,對于消費者來說,這不是產品質量有問題嗎?于是,為了保證口感的穩定性,酒廠需要將原酒互相調配,以達到穩定的酒質和口感,再投放市場。這便是勾兌的本意。
中國傳統白酒有十二大香型,盡管特點各有不同,但其標準中有兩句話必然相同:“嚴禁添加非自身發酵物質,嚴禁添加食用酒精。”理論上,傳統的勾兌工藝,指的是以酒兌酒,不添加任何非自身發酵的物質(即添加劑)。然而,實際情況是:由于食用酒精中香精、香料的濫用,勾兌一詞隨之與酒精酒捆綁在一起,成為人們心中劣質酒的標志,這才導致了消費者談“勾兌”色變。

老宣傳畫。
一言概之,同為勾兌,酒與酒的“勾兌”與酒精、香精、香料之間的“勾兌”是有天壤之別的。然而,因為大家對后者的概念根深蒂固,很多生產傳統酒的酒廠目前也便順應形勢,或將“勾兌”工藝改為“勾調”,或干脆閉口不提了。
勾兌本無罪,有罪的是被濫用的食用酒精里的添加劑。
“食用酒精”
與“勾兌”同樣有罪的,是“食用酒精”一詞。
中國人的恐酒精癥是有深刻的歷史背景的。老祖宗們是幸福的,在他們的生活里,沒有三聚氰胺、蘇丹紅,沒有化肥農藥,更沒有食用酒精。

玉米

紅薯

小麥

高粱

燕麥
在酒精的生產過程中,同樣需要糧食的參與。除了圖中的這些淀粉類作物外,糖質原料(如蔗糖、甜菜)、纖維質原料(如稻草、玉米稈、花生殼)都曾經參與到酒精的生產中。
可是,正如上文提到的,五十年代末,由于糧食緊缺,“三精一水”登上歷史舞臺,喝慣了用傳統工藝釀制的糧食酒的人們發現,“三精一水”的酒有一股刺鼻的香蕉水味不說,喝起來更是難以下咽,更不要談回味了。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從此,人們對酒精的壞印象就產生了。
到了二十世紀80年代,各個地方“當縣長,辦酒廠”競賽開始,酒廠遍地開花。為求產量,有的酒廠開始用酒精勾兌白酒,一些小酒廠為了節省成本,甚至使用低劣的酒精勾兌。
九十年代,毒酒案爆發。不法分子竟然用工業酒精勾兌白酒,輕則造成飲用者失明,重則危及生命。
從此,酒精、勾兌二兄弟在中國再也抬不起頭來。
酒精真的有那么可怕嗎?
俄羅斯人喝的伏特加,就是95度的酒精再加上蒸餾水處理后的飲料。俄羅斯人喝了500年的酒精加水,仍將它奉為“俄羅斯的上帝” 。
再者,食用酒精其實也是糧食做的,它的原料或是薯類,或是玉米和谷類。生產食用酒精走的是機械化路線,幾天時間,玉米和薯類通過液態發酵蒸餾出高純度的酒精。因此,不少廠家宣稱自己十幾元售價的白酒也是純糧食釀造,便緣于此;即便說中國所有的白酒都是純糧釀造也絕不過分。

傳統工藝白酒生產流程圖
說食用酒精可怕,倒不如說,可怕的是工業酒精制成的、可要人命的假酒;更可怕的是為了香氣和口感不惜在食用酒精中添加大量香精、香料添加劑兌出來的酒,如果長期飲用這些酒,對身體百害無一利。
酒精本無罪,有罪的還是泛濫使用的添加劑。
如何準確地描述心中的好酒?
勾兌是被誤讀的工藝,而純糧食酒亦是概念誤區,那么我們真正想要買到的好酒,應該以何詞匯表達?
事實上,老百姓心中真正的純糧酒,實際上還是我們老祖宗的那一套傳統工藝生產的酒——傳統的糧食、傳統的蒸煮、傳統的發酵、傳統的蒸餾和儲存,才釀出具有傳統味道的酒,它往往需要數月甚至數年的慢作累積才能生產出來,這在專業上被稱為“固態釀造”。
所以,與其說我們想喝純糧酒,不如說我們是想喝傳統工藝釀造出來的酒。
傳統工藝美酒(固態發酵、酒與酒勾兌)與新工藝酒(液態發酵、食用酒精勾兌)之間的區別,就好似手搟面與方便面的區別:同樣是面,手工面慢工細做,用的是新鮮食材;方便面方便快捷,用的是調料包。而同樣是酒,食用酒精酒快捷便宜;傳統工藝酒訴諸傳承。
朋友們,你們會選擇哪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