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一拍即合,說去就去。這就是所謂的“緣分”吧。
有些人因為性格脾性互補,又有合眼緣,再加上三觀一致,往往就會自然而然地吸引到一起做朋友,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她們三人的共同點是:“喜歡助人為樂,豁達直率,熱情大方,正能量十足。”
小飯店的女老板姓王,又比她們大十多歲,吳雙她們就稱呼她王姐。
王姐是小區的常年住戶,她對小區的構造了如指掌:“十三號樓因為幾年前出過命案,所以那座樓上的大部分住戶像是躲瘟疫似的紛紛搬離,也就還有十幾戶老年人未搬離,出租的房租很低也沒有幾家租戶,大家一般都不怎么去那座樓附近轉悠。”
“命案?什么命案?”吳雙好奇的問道。
“一個喝醉酒的礦工與妻子因為一些雜七雜八的矛盾大打出手,那女人想不開跳樓死了。”王姐輕描淡寫的說道。
“唉!女怕嫁錯郎!”吳雙嘆了一口氣。因為愛情受過傷的她感慨萬分,她慶幸自己在沒結婚前及時看清了對方的真面目。在找男朋友這方面,她的宗旨是謹慎為妙。單身的這兩年,她有些習慣了獨自一人。她找對象的理念是:“順其自然,緣分到了自然就會有男朋友。”
周晴也贊同她的觀點:“與其找個沒有感覺的男人為了結婚而結婚,還不如先暫時單身等緣分呢。”但周晴找對象有個首要的條件是,年齡大些沒關系,必須要有錢;而吳雙不找那年齡太大的男人,也不需要男方太有錢,她要找個有事業心的上進男人,也就是績優股。
周晴從小缺少父愛,所以她對老男人有特殊的好感,她認為老男人的安全感強;吳雙對她的偏執觀點不反對也不贊同,她認為,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和經歷不同,認知就會不同,不論找老臘肉(老男人)還是找小鮮肉(年輕男人),每個人只要找到幸福就是正確的選擇。
“那女人死后的一個月內,在那座樓上住的一些住戶半夜三更聽到過哭聲,大家以為是那跳樓的女人在哭,其實是那女人的娘家人在哭。后來娘家人報了案,公安局立案偵察后,確定是女人自己跳下去的,這才恢復了平靜。再后來就有人說,以前那座樓所在的位置是一片亂墳地,跳樓女人是被墳地里的臟東西帶偏了,越傳越離奇,這座樓也就幾乎閑置了。我不相信這些傳言,有時我還故意去那座樓里轉一圈去感受一下寧靜呢。”
“哈哈……”吳雙與周晴聽后大笑起來,“我們也不相信這些。”
王姐把一個鋁皮手電筒遞給吳雙,把一截桃木棍子放到周晴手里,她自己拿了一根銹跡斑斑的半米長鐵條:“手里拿著點武器以備突發狀況。”
“我們好像要上戰場的感覺。”吳雙笑道。
對于這個四十多年前建成的小區,王姐稱它為“老破小”,她在小區住了接近二十年了,在小區里可謂是輕車熟路。
小區內依然是昏暗的路燈,稀少的行人,一片蕭條的景象。
在王姐的帶領下,她們很快到達了座落在小區西北角的十三號樓,樓墻墻皮掉落的七零八散的像是得了“牛皮癬”,樓門口堆的一些亂七八糟的雜物,周圍昏暗,沒有大門的樓門口像一個大黑嘴似得張開著,不禁讓人想到了“請君入甕”這個詞。
“還有點瘆得慌呢,我的頭皮有點發麻。”周晴深深呼吸了一口氣,她攥緊了手里的半截桃木棍。
“沒什么可怕的,我在前面帶路,你倆跟著即可。”王姐從吳雙手里拿過手電筒,然后把那根生銹的鐵長條遞給了吳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