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和公社的芭蕉葉還滴著夜雨,竹樓地板上的《永樂大典》殘頁在汽燈下泛著瓷青色幽光。陸清崖用考古刷掃去紙頁邊緣的桐油漬,忽然頓住——“卷八千廿一”的朱砂編號旁黏著半片蝴蝶翅膀,鱗粉在濕熱空氣中折射出1979年某期《考古》雜志的油墨反光。“這是金斑喙鳳蝶,“楚望舒捏起蟲翅對光細看,“只有十萬大山核心區(qū)才有,翅膀上的熒光粉能檢測空氣質量。”
竹樓外傳來吉普車急剎的摩擦聲,李參謀的六五式軍裝下擺沾著紅泥:“供銷社的老王說,三天前有個戴金絲眼鏡的男人買了二十卷膠卷。“他摘下軍帽扇風,帽檐內側用鋼筆寫著”憑祥邊防站1979.3.17”,墨跡被汗水洇成團模糊的疑云,“那人左耳戴著助聽器,在郵局寄過國際掛號信。”
沈墨白突然掀開地板下的暗格,1979年生產的紅星牌電池滾落出來,負極上刻著島國商社的櫻花徽記。“周師兄的助聽器是蘇制老貨,“他摩挲著電池槽的銹跡,“七九年他帶隊測繪時被地雷震聾左耳,莫斯科的醫(yī)療器械可不會用這種電池。”邊境黑市
憑祥邊民互市飄著魚露的腥咸,穿奧黛的越南婦女在攤位間穿梭叫賣。楚望舒蹲在賣舊書的攤子前,指尖撫過1975年版《越南古跡名錄》,書頁間夾著半張奠邊府戰(zhàn)役時的法文報紙。“要這個嗎?“攤主掀起斗笠,露出左頰的彈片疤痕,“五百塊越南盾,或者兩斤全國糧票。“報紙頭版照片上的法軍指揮官身后,半截漢墓闕柱的浮雕竟與周南山合影背景完全一致。
陸清崖在隔壁刀具攤前停住,一把景頗族戶撒刀柄上纏著明代火繩槍的引線。“上個月有人訂了二十把這種刀,“攤主用磨刀石蹭著刀刃,“說是拍電影用的道具。“刀身映出斜后方巷口的金絲鏡反光——戴助聽器的男人正將牛皮紙包塞進郵局綠色鐵皮柜,紙包邊角滲出《武備志》雕版特有的松煙墨香。
沈墨白假裝挑選蘇聯(lián)望遠鏡,鏡頭卻對準郵局柜臺。穿郵政制服的老職員在登記簿上劃動的手指突然停頓,1983年2月14日的寄件記錄被整頁撕去,殘存的紙纖維間黏著半枚”憑祥海關驗訖”的藍色印泥。神龕暗格
十萬大山的晨霧裹著野生蘭草香氣,盤阿婆的孫兒阿巖用柴刀劈開藤蔓:“洪武年間岑家土司在這修過祭壇。“他指著山崖上的壯錦紋巖畫,赭紅色顏料里混著硨磲粉,“前年暴雨沖塌了半邊山,露出個青銅釜,縣里說是戰(zhàn)國墓。”
坍塌的祭壇遺址上散落著明代青磚,磚縫里嵌著半截五四式彈殼。楚望舒用銀簪挑開磚石,忽然觸到冰涼鐵板——1979年我軍工兵連埋設的防潮箱里,整整齊齊碼著十二卷《永樂大典》,瓷青紙頁間夾著泛黃的電報稿:“3月5日17時,復和縣法式樓發(fā)現(xiàn)境外文物販子蹤跡,請求文物局支援。”
沈墨白突然撞開阿巖,柴刀擦著他耳畔釘入巖壁。三個穿膠鞋的黑影從蕨類叢中竄出,改裝過的五六式?jīng)_鋒槍槍托上刻著苯教血祭符文。“蹲下!“陸清崖掄起洛陽鏟劈向最近那人,鏟頭撞上槍管時迸出火星——1979年太原鋼鐵廠的特種鋼鍛造標記在晨光中一閃而過。古墓殺機
盤阿婆的織錦背帶纏住第二人的腳踝,蘇制竊聽器從背帶花紋間滾落。“阿巖!“老人用壯語古調喊了句什么,孫兒突然吹響牛角號。山崖上的巖畫縫隙中鉆出成群的胡蜂,毒刺精準刺向襲擊者裸露的手腕。楚望舒趁機搶過沖鋒槍,彈匣褪出的瞬間瞥見底部的激光刻字”1983.2.17”——正是周南山寄出密信的日期。
負傷的黑影踉蹌退入巖洞,陸清崖的汽燈光束刺破黑暗,照出洞壁上的漢代”車馬出行圖”——畫像磚縫隙間卡著半臺1975年生產的海鷗牌收音機,旋鈕上黏著周南山的指紋。沈墨白撬開防潮箱夾層,泛黃的《布洛汀經(jīng)詩》抄本上壓著枚彈頭,彈殼底火處微雕著島國三井物產的社徽。
“這是周師兄的筆跡!“楚望舒展開經(jīng)詩末頁的襯紙,1981年文物局的紅頭文件背面潦草寫著:“法式樓閣藏鶴影,十萬大山鎖龍吟。若尋大典八千卷,且看…“字跡在此處被血漬浸透,洇開的暗紅色恰好覆蓋住文件上”柬埔寨吳哥窟修復工程”的批注編號。桐油密碼
夜雨再次籠罩法式樓時,陸清崖用汽燈烘烤瓷青紙頁。桐油遇熱析出褐斑,漸漸顯影出明代交趾布政使司的官防地圖。“左江支流的這個彎道,“楚望舒用紅鉛筆圈出標注”瘞鶴巖”的位置,“1979年工兵連在這里修筑過臨時浮橋。”
沈墨白調試著海鷗相機的B門,長曝光下的地圖突然浮現(xiàn)熒光軌跡——1975年美軍撤離西貢時遺棄的軍用地形圖,等高線與明代官道完全重合。阿巖突然指著窗外:“盤奶奶說,瘞鶴巖下有口青銅鐘,五八年大煉鋼鐵時差點被熔了。”
暴雨中的左江泛著紅泥濁浪,撈沙船的探照燈掃過崖壁。戴助聽器的男人正在指揮吊裝某物,帆布下露出青銅鐘的獸面紋。陸清崖的洛陽鏟劈開纜繩時,江面突然浮起成群的軍用水壺——1979年款式的軍綠色壺身上,用刀刻著二十三個參戰(zhàn)部隊的番號。
“周南山!“沈墨白的鏡頭對準鐘腹內部,泛光的銅銹間赫然鑄著七九年陣亡將士名錄。楚望舒的銀簪插入鐘鈕旋機,明代官印的卡槽與簪頭的黎族船紋嚴絲合縫。隨著一聲沉悶的機括響,青銅鐘裂成兩半,十二卷《永樂大典》正本在江風中簌簌翻動,瓷青紙頁上的朱砂批注與1983年文化局檔案室的鋼印重疊成歷史的雙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