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B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釋義】

八仙是傳說中道教的八位神仙(鐵拐李、呂洞賓、曹國舅、韓湘子、藍采和、張果老、漢鐘離、何仙姑),他們過海的時候都不用借助舟船,而是各有一套過海的法術,所以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之說?,F在指各人有各人的做事方法,也指各用自己的看家本領進行競賽。

【出處】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八十一回:“正是八仙同過海,獨自顯神通?!?

【典故】

傳說,有一次,八仙在蓬萊閣上飲酒聚會,酒喝到正好處,鐵拐李建議乘著酒興去海上游玩一番。這個提議得到了其他幾位神仙的贊同,并且商議要各憑自己的本事渡海,不可以乘坐舟船。

漢鐘離將自己的芭蕉扇扔在海里,他躺在上面,舒服、愜意,隨水漂去;何仙姑則將荷花扔在水中,她站立在荷花上,也往海中漂去。隨后,張果老、曹國舅、呂洞賓、韓湘子、鐵拐李、藍采和等眾仙家紛紛將自己的寶物扔到海里,各顯神通,往海中漂去。

八面威風

【釋義】

威風:讓人心生敬畏的氣勢。指每個方面都很威風。形容聲勢比較大,神氣比較足。

【出處】

元·尚仲賢《單鞭奪槊(shuò)》第四折:“圣天子百靈相助,大將軍八面威風?!?

【典故】

元朝末期,朝政腐敗,各地百姓揭竿而起。此時,朱元璋率領起義軍準備南下。

這天,他和大將徐達同坐一條船,橫渡長江。

船家是一對老夫妻,知道坐船的就是名聲顯赫的朱元璋,于是一邊劃船一邊對朱元璋說:“圣天子百靈相助,大將軍八面威風?!敝煸奥牫鰜磉@是恭賀帝王的話,心中很是高興。后來,朱元璋統一全國,建立明朝,是為明朝第一任皇帝明太祖。

后來,他又找到了這個船家,給了他豐厚的賞賜,并將他乘坐的這條船涂成朱紅色,以表彰這條船的功勞。

拔幟易幟

【釋義】

拔掉他人的旗幟,換上自己的旗幟。現指取而代之。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

【典故】

韓信早年家境貧寒,秦末時期投奔到項羽帳下,加入了反秦大軍,但并未得到項羽的重用。劉邦入蜀后,韓信離開項羽而歸于劉邦帳下,但依舊沒有得到重用。韓信經常和劉邦器重的蕭何交談,并深得蕭何的賞識。后來,在蕭何的力薦下,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

韓信成了劉邦的大將后,帶兵占領了魏國和代國,之后又東下井陘攻打趙國。趙王和大將陳馀率領二十萬大軍在井陘口抵御。

趙國的謀士李左軍獻計,自己帶領三萬軍隊,突擊漢軍的后勤裝備以及糧食,井陘的趙軍則以靜制動,不與其交戰。這樣一來,不出十天,漢軍必敗。只是,陳馀對李左軍一直心懷偏見,不愿意聽取他的建議。

韓信得到這個消息后,很是高興,便直接奔赴距離井陘口三十里的地方。半夜,韓信挑選兩千名輕騎兵,每人拿著一面紅色的旗幟,悄悄隱蔽到井陘口的山后,韓信對他們說:“我會另外派遣一支部隊去和趙王的軍隊對峙,并且會佯裝敗退。那時,趙軍必然會傾巢而出追擊。你們要趁著這個機會,沖進趙軍軍營,將趙軍的旗幟拔掉,換上漢軍的旗幟?!?

隨后,韓信又派遣了一支萬人軍隊,故意擺開背水一戰的陣勢,吸引趙軍出兵。趙軍看到這一形勢,自然開門迎擊。漢軍一邊迎擊,一邊佯裝向水邊退去。趙軍也如韓信所料,傾巢而出,追擊漢軍。

此時,事先埋伏在井陘口山后的兩千漢軍,趁著趙軍營中無人,迅速拔掉了趙軍的旗幟,換上了帶來的漢軍旗幟。追擊漢軍的趙軍,因一時無法擊破漢軍,便又想返回營地。走到半路,遠遠看到營地中全部都是漢軍的旗幟,便認為漢軍已經占領了營地,軍心大亂,各自奔逃。之后在漢軍的兩面夾擊下,趙軍全軍潰敗,主將陳馀被殺,趙王被捕。

拔苗助長

【釋義】

指因為急于求成而違反了事情的客觀發展規律,最后不僅達不到目的,反而會把事情弄得更糟。

【出處】

戰國·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mǐn)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渥于叾曋鐒t槁矣?!?

【典故】

宋國有一個農夫,一直擔心田里的莊稼長不高,每天都去田地邊觀看。

每天去觀看時,他都覺得禾苗一點也沒生長。農夫非常著急,一心想要找出幫助禾苗生長的辦法。

有一天,農夫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急急忙忙地跑到田邊,將禾苗一棵棵地向上拔,從早忙到晚,終于把田里的禾苗都拔高了一大截。

他疲憊不堪地回到家,對兒子說:“今天可真是累壞了,不過幸好有收獲,我們家田地里的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

兒子聽后,趕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已經全部枯死了。

孟子借用這個故事來譏諷那些急于求進而忽視事情客觀規律的人。

拔山扛鼎

【釋義】

原意指可以拔掉大山,舉起重鼎。形容一個人的力量非常大。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第七》:“籍(項羽名)長八尺余,力能扛(gāng)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典故】

秦朝末期,楚霸王項羽自幼不喜歡讀書,一心想要練就一人敵萬人的本事。項羽的力量非常大,能夠舉起幾百斤重的大鼎。項羽和劉邦打了八年的爭奪戰,最后被迫在烏江自刎。

霸陵呵夜

【釋義】

原意指遭到醉酒的霸陵尉(官職)呵斥。后來形容失勢的人受人欺辱。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一零九·李將軍列傳》:“頃之,家居數歲。廣家與故潁陰侯孫屏野居藍田南山中射獵。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閑飲。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驹唬骸駥④娚胁坏靡剐?,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

【典故】

西漢名將李廣因帶兵失利而被貶為平民。有一次,他帶著隨從去山中狩獵,又和朋友喝了不少酒,返家的時候已經很晚了。當時,因為匈奴的侵略,朝廷頒布了宵禁令。當李廣走到霸陵亭這個哨卡時,被喝醉的守將校尉攔住。

李廣的隨從大聲呵斥說:“這是前大將軍,你也敢攔著?”校尉說道:“為了防備匈奴,即便是當朝大將軍都要遵守軍令,不能夜行,更何況是前大將軍!”于是一個小小的霸陵校尉扣留了違反宵禁令的李廣。

無奈之下,李廣只得和隨從在霸陵亭住了一晚,第二天才返回家中。

班門弄斧

【釋義】

魯班,春秋時期魯國著名的木匠。意思是在魯班面前賣弄斧頭。形容在內行面前賣弄自己的本領,不自量力。有時候“班門弄斧”也有自謙之意。

【出處】

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詩序》:“操斧于班、郢之門,斯強顏耳?!?

明·梅之煥《題李白墓》:“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典故】

魯班,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木匠,被木匠、泥瓦匠、石匠等行業,尊稱為“祖師爺”。早先時候,人們就用“班門弄斧”來比喻不自量力之人。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在其《王氏伯仲唱和詩序》中就有“操斧于班、郢之門,斯強顏耳”的說法。不過,“班門弄斧”成語的成形,則和明朝詩人梅之煥有關系,用來譏諷那些在李白墓前賣弄文采的人。

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后世人尊稱他為“詩仙”。

采石磯是李白晚年墜江而死的地方。相傳,李白晚年時游覽采石江,看到水中的明月,清洌透徹,竟然探身去打撈,最后墜江而死。因為李白曾經來過此處,所以傳說紛紛,各有不一,并留下了很多名勝,比如李白墓、謫(zhé)仙樓等,采石磯也成了勝地。

有一次,明代大詩人梅之煥來到采石磯憑吊李白,看到采石磯旁邊的李白墓,發現墓碑上寫滿了字,大多是一些拙劣無比的文章、詩句。梅之煥看到后,怒從中來,揮筆也題了一首詩:“采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班荊道故

【釋義】

班:鋪開;道:敘述。坐在鋪好的荊草上講述之前的事情?,F指好友相遇,二者坐下來聊聊別后的情況。

【出處】

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伍舉奔鄭,將遂奔晉。聲子將如晉,遇之于鄭郊,班荊相與食,而言復故?!?

【典故】

春秋時期,楚國的伍參和蔡國的子朝是好友,伍參的兒子伍舉和子朝的兒子聲子也是好朋友。后來,伍舉受岳父王子弁(biàn)的牽連而逃亡到鄭國,后又想著要投奔到晉國。當時,聲子正好要前往晉國,二人在鄭國的城郊相遇,聲子將路邊的荊草鋪在地上,與伍舉相對而坐。聽了伍舉的遭遇后,聲子很是同情,對他說:“你暫且待在晉國,我一定會幫你重回楚國的。”

聲子回國后,去拜見了令尹子木,子木問他晉國大夫的情況,聲子說:“晉國的人才太多了,楚國無法與之相比?!弊幽竞苁求@訝地說:“他們從哪兒找來這么多的人才?”

聲子回答:“都是從楚國過去的?!弊幽靖鼮橐苫螅骸霸趺磿谐丝蠟闀x國出力呢?”

聲子說:“楚國濫用刑罰,一些賢良的大夫無辜受害,只能出逃。就好比楚國大夫伍舉,他的岳父觸犯了刑罰,和他無半點關系,但還是被朝中人給逼走了。如今,他已經身在晉國,如果他想要借助晉國的力量來報仇,那么楚國的好日子恐怕就不多了?!?

子木聽說后,立即上書楚康王,赦免了伍舉,將他迎回楚國。

半途而廢

【釋義】

事情沒有做完便廢止了。指做事情有頭無尾,不能善始善終。

【出處】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難已矣?!?

【典故】

東漢時期,河南郡有個人名為樂羊子,他有一個比較賢惠的妻子。

樂羊子去遠方拜師求學。一年之后,樂羊子回來。妻子問他回家的原因,樂羊子說:“離家一年,想家,并沒有其他的理由。”妻子聽了之后,隨手拿起身邊的一把剪刀,走到織布機前說:“這織布機上的絹帛來自于蠶繭,織成于機杼(zhù)。積累了一根根的絲,才能有一寸長的布;積累了一寸寸的布,才有了一丈乃至一匹布。如果現在我把它剪斷,那么我之前花費的精力也就白白浪費掉,最后也只能是前功盡棄了?!?

樂羊子妻接著又說:“讀書和織布一樣,積累學問,每天都有所收獲,才能夠完善自己的品行。如果半途回家,這和剪斷的織布有什么不同呢?”

聽了妻子的話,樂羊子很是羞愧,第二日便又離家學習了。這一去,連續七年都沒有回來。

半部論語

【釋義】

古時的人非常推崇《論語》,認為只要掌握了半部《論語》,就能夠治理天下。強調學習經典的重要性。

【出處】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趙普再相,人言普山東人,所學止《論語》……太宗嘗以此論問普。普略不隱,對曰:‘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典故】

趙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但是讀書卻很少。趙普任職宰相后,經常因為文化低而有些力不從心。宋太祖趙匡胤深知他的情況,便勸他好好讀書。于是,趙普每次上朝回府后,就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刻苦讀書,沒多久,學問大長。

宋太祖去世后,弟弟趙匡義即位,是為宋太宗。趙普依然為宰相。有人對宋太宗說:“趙普是個不學無術之人,平生所學也就只一部《論語》而已,并不適合當宰相?!彼翁趨s說道:“我知道趙普讀書不多,但如果說他只讀過一部《論語》,我是不信的?!?

有一回,宋太宗和趙普聊天,宋太宗隨口問道:“有人對我說你只讀過一部《論語》,是這樣嗎?”

趙普也不隱瞞,說:“我一生所知道的,確實沒有超過《論語》的范疇。之前臣以半部論語輔佐太祖安定天下,現在臣用半部論語輔佐您天下太平?!?

后來,趙普因病去世,家人打開他的書箱,里面確實只有一部《論語》。

伴食宰相

【釋義】

和別人一起吃飯。后諷刺那些無所作為的官員。

【出處】

后晉·劉昫等《舊唐書·盧懷慎傳》:“開元三年,遷黃門監。懷慎與紫微令姚崇對掌樞密,懷慎自以為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讓之,時人謂之伴食宰相。”

【典故】

唐朝時期,大臣盧懷慎升任黃門監,和紫微令姚崇一起處理軍機要事。只是盧懷慎生性膽小怕事、懦弱無能,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或者是一些不敢做主的事情,便全部推給姚崇處理。所有人都對于盧懷慎這種只吃飯不做事的行為很是不滿,所以有人在私底下稱他為“伴食宰相”。

抱薪救火

【釋義】

抱著柴火去救火,只會讓火越燒越大。指消除災禍時選用了一種錯誤的方法,因而使災禍越來越大。這也告訴我們處理事情之前,要先弄清楚事情的本質,然后再選用正確的方法解決,以免問題更加嚴重。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西漢·劉向《戰國策·魏策》:“以地事秦,譬如抱薪而救火也,薪不盡而火不止?!?

【典故】

戰國末期,秦國三次攻打魏國,魏國不僅喪失了很多領土,民眾也傷亡慘重。

有一次,秦國再次出兵攻打魏國,魏國請求韓國、趙國相助,但終因兵力薄弱而被打敗。大將段干子建議將南陽地區讓給秦國,希望以此緩和兩國局勢。戰略家蘇代極其反對,說:“秦國的目的是要吞并魏國,一個小小的南陽并不能滿足秦國的野心,這就好比抱著柴火去救火,柴火燒不完,火是不會滅的?!?

魏王不聽,還是將南陽地區送給了秦國。最后,果真如蘇代所說,南陽根本滿足不了秦國的胃口,秦國依然帶兵攻打魏國,侵占魏國的城池,最后滅掉了魏國。

褒衣博帶

【釋義】

穿著寬大的袍子,系著闊帶。古時候儒生的裝束,后來也指莊重的禮服。

【出處】

東漢·班固《漢書·雋(jùn)不疑傳》:“褒衣博帶,盛服至門上謁(yè)?!?

【典故】

漢武帝末年,各地盜賊蜂擁而起,大臣暴勝之被任命為直指使者,拿著鋒利的兵器,去各地鎮壓。對于那些違抗命令的人,他便以軍法處置,治軍嚴謹,秉公執法。一時間,威名響徹各個州郡。暴勝之早前就聽說過雋不疑的賢明,所以當他到達渤??r,還特意派人去請雋不疑。

只見,雋不疑帶著進賢冠,穿著闊袍系著寬帶,佩帶著美玉和寶劍,盛裝前去暴勝之的住所。

暴勝之詢問他對目前形勢的看法,以及需要采取的手段等,雋不疑都一一作了回答,使得暴勝之的幕僚都連連驚嘆。于是,暴勝之舉薦雋不疑為青州刺史。

暴虎馮河

【釋義】

徒手搏虎,徒步過河。指有勇無謀之人。

【出處】

春秋·《詩經·小雅·小旻(mín)》:“不敢暴虎,不敢馮(píng)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春秋·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論語·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典故】

孔子的學生子路是個勇猛之人,但卻不喜讀書。他曾對孔子說:“南山上的竹子,不需要加工就是直的,用它制作的箭矢,能夠穿透犀牛皮。學習能有什么用呢?”孔子說:“在它上面裝上羽毛和箭鏃(zú),會射得更遠?!钡亲勇凡宦?。

有一回,子路又問孔子:“夫子,如果讓您帶領三軍,您愿意和誰一起呢?”孔子說:“那些空手打老虎、徒步過河,自以為很勇敢的人,我不喜歡。我需要的是遇事可以冷靜思考、能夠千方百計獲取成功的人。”

子路聽后,羞愧萬分。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釋義】

豹子死后會留下珍貴的毛皮,人死后要在世間留下美名。

【出處】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王彥章傳》:“彥章武人,不知書,常為俚語謂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典故】

五代時期,后梁名將王彥章跟著梁太祖朱溫東征西戰,立下了赫赫戰功,深受梁帝的器重。

梁末帝朱友貞即位后,后唐大軍侵犯梁國,王彥章奉命帶軍抵抗,但最終因寡不敵眾而被捕。唐莊宗勸說王彥章歸降,王彥章說:“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寧死不降。”不久,王彥章被殺。

閉門思過

【釋義】

關上門反省自己的過失。

【出處】

東漢·班固《漢書·韓延壽傳》:“因入臥傳舍,閉閣思過?!?

三國·蜀·諸葛亮《黜來敏教》:“自謂能敦厲薄俗,帥之以義。今既不能,表退職,使閉門思愆(qiān)?!?

【典故】

西漢昭帝時期,燕人韓延壽任職左馮翊(yì,官名兼行政區名,為漢代三輔之一)太守。有一天,韓延壽前往高陵縣視察,路遇兩兄弟向他告狀。

哥哥說:“弟弟霸占了我的耕地?!钡艿芊瘩g:“這是父母在世時分給我的土地,是哥哥不講道理,非要說成是他的?!?

韓延壽聽了之后,很是難過,他愧疚地說:“我作為一郡之長,卻無法教化我的百姓,才致使今天骨肉相爭。這既敗壞了風化,又使得賢人孝子蒙羞。我的責任重大,我應該引咎辭職啊?!?

當天,韓延壽以有病為由,不再處理公事。他把自己關在一間房子里,反思自己的過錯。

那兩兄弟聽說韓延壽的舉動后,備受感動。于是二人相約前往韓延壽的館舍請罪,韓延壽見他二人態度誠懇,誠心改過,心情才慢慢好起來。

逼上梁山

【釋義】

形容被迫起來反抗,或者是被迫去做某件事情。

【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十一回:“林沖雪夜上梁山?!?

【典故】

北宋年間,林沖為都城汴梁八十萬禁軍教頭,為人正直、安分守己。

有一天,林沖帶著自己的妻子去廟中進香,路上遇到了花和尚魯智深,二人一見如故,林沖便讓妻子帶著隨從先行去廟中。沒多久,妻子的侍女匆匆跑來報信,說林沖的妻子被歹徒綁去。林沖急忙去追,等追上一看,發現這個歹徒正是權臣高俅(qiú)的義子高衙內。高衙內才知自己招惹的竟然是禁軍教頭,于是便假惺惺地說:“衙內不認識,多有冒犯?!闭f完便離開了。為了息事寧人,林沖也沒有再過多追究。

只是,高衙內卻還對林沖的妻子念念不忘,于是他聯合義父高俅一起設計陷害林沖,將其發配到滄州,并企圖在途中將他殺掉。幸好最后有魯智深的暗中保護,挫敗了高俅的陰謀,讓林沖免于此難,順利到達滄州。

高俅父子賊心不死,又接連派人前往滄州暗殺林沖,林沖再也無法忍受,殺掉了自己的仇人后,便毅然決然地上了梁山,自此成了反宋大軍的一員。

筆走龍蛇

【釋義】

用筆一揮就有龍蛇舞動的神態。形容書法比較生動而有氣勢。

【出處】

唐·李白《草書歌行》:“怳怳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同楚漢相攻戰?!?

【典故】

唐朝時期,秘書監賀知章在府中宴請賓客,大詩人李白和玄奘法師的弟子懷素(擅長草書)全都在列。

酒過三巡之后,賀知章向來賓敬酒,并且說:“適逢良辰,賦詩助興是少不了的,還請詩仙賦詩一首以記錄此等盛會,如何?”

李白倒也沒有推辭,只是說:“也想要請懷素當場揮毫,以助詩興?!?

賀知章說:“我知道懷素需要酒酣之后墨才能暢,還請給懷素斟酒?!彪S后書童抬出一些麻箋和素絹,又在書案上擺放上好的宣州石硯。

盡了酒興之后,懷素起身立于堂上,只見他援筆蘸墨,凝神盯著紙絹看了一會兒,突然運氣揮毫,沒多久,幾箱紙絹已經全部用完,大堂滿地也盡是靈氣生動的草書。

此時,李白的《草書歌行》也已經作完:

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

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氣涼,酒徒詞客滿高堂。

箋麻素絹排數箱,宣州石硯墨色光。

吾師醉后倚繩床,須臾掃盡數千張。

飄風驟雨驚颯颯(sà sà),落花飛雪何茫茫!

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斗。

怳怳(huǎng huǎng)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

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同楚漢相攻戰。

湖南七郡凡幾家,家家屏障書題遍。

王逸少,張伯英,古來幾許浪得名。

張顛老死不足數,我師此義不師古。

古來萬事貴天生,何必要公孫大娘渾脫舞。

賀知章也對懷素的草書贊嘆道:“上人書寫,左盤右旋,真是筆走龍蛇?!?

百折不撓

【釋義】

形容一個人的意志很堅強,不管經歷多少挫折和磨難,都不會讓他有絲毫的動搖。

【出處】

東漢·蔡邕(yōng)《太尉喬玄碑》:“其性莊,疾華尚樸,有百折不撓,臨大節而不可奪之風?!?

【典故】

東漢官員喬玄,是一個疾惡如仇、品行端正之人。有一次,匪徒綁架了喬玄的兒子,并帶著他來到喬玄面前,逼迫他繳納贖金,喬玄怒斥不已。沒過多久,士兵包圍了喬玄的府邸,但顧慮到喬玄的兒子還在盜匪的手中,猶猶豫豫沒有動手。喬玄見狀,怒喝道:“我難道會因為自己的兒子而放掉這幫壞人嗎?”在他的不斷催促下,官兵殺死了盜賊,喬玄的兒子也死在盜匪的手中。

隨后,喬玄入宮面圣,請皇上下令:“凡是綁架劫持的案件,一定要將賊人全部殺掉,不許拿財物去交換,截斷賊人犯罪的門路。”皇帝依照喬玄的建議頒布詔書。自此,賊人綁架的案件幾乎絕跡了。

東漢著名文學家蔡邕在《太尉喬玄碑》中評價他:“其性莊,疾華尚樸,有百折不撓,臨大節而不可奪之風?!?

百步穿楊

【釋義】

在一百步之外射中楊柳的葉子。形容箭術比較高超。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周本紀》:“楚有養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

西漢·劉向《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典故】

養由基是楚國襄陽郡比較有名的射手。當時,還有一個擅長射箭的人,名潘虎。為了爭奪高下,二人經常比賽箭術。

這天,二人比箭,箭靶設在五十米之外,靶上有一顆紅心。潘虎先行射箭,三箭全中紅心。圍觀的人一片叫好聲。養由基有些不屑地說:“靶子擺在五十米處,目標太近太大了。我們還是射百米之外的楊柳葉吧。”說完,只聽“嗖”的一聲,一支箭正中楊柳葉的葉心。在場的觀眾都驚呆了。

潘虎看后,認為是養由基的運氣使然,便親自在楊柳樹上選取了三片葉子,分別做上記號,讓養由基再射一次。養由基二話沒說,看清楚編號后,三箭齊發,分別射中了潘虎標記的三片樹葉。潘虎大呼道:“箭法真是高超啊?!?

杯弓蛇影

【釋義】

將酒杯中的弓影誤認為蛇。形容因為疑神疑鬼而驚恐萬分。

【出處】

東漢·應劭(shào)《風俗通義·世間多有見怪》:“時北壁上有懸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惡之,然不敢不飲?!?

【典故】

有一次,縣令應郴(chēn)在家中宴請好友杜宣。杜宣坐定,仆人斟酒的時候,他看到自己酒杯中躺著一條小蛇,頓時嚇出一身冷汗。他抬頭看了看應郴,應郴并沒有什么異常之處。杜宣也不好說什么,只得閉著眼睛把酒喝下。幾杯下肚之后,杜宣便找個由頭先行離開了。

杜宣到家后就病倒了,應郴派人前去探望,才知道杯中有蛇的事情。應郴左思右想,怎么也想不出這杯中蛇到底是從哪兒來的。突然,他注意到廳堂的墻上掛著一把紅色的弓。于是,他坐在杜宣當時坐的位置,又拿來一杯酒放在當天的位置。這時,酒中就出現了蛇,仔細一看正是墻上那把弓的影子。

后來,他再次將杜宣邀請到家中,并告知他“杯中的小蛇”其實就是墻上的弓影。認清這一事實后,杜宣的病竟然立即就好了。

杯水車薪

【釋義】

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火的柴草。形容力量過于薄弱,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出處】

戰國·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告子上》:“今之為人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典故】

據說,有一個樵夫推著一車柴草回家,途中他在一家茶館內喝茶。剛剛坐下沒多久,就聽有人喊:“著火了,救火呀!”樵夫立即想到了自己的柴車,便端著茶杯沖了出去。他將茶杯里的水潑到著火的柴車上,然后再次跑回茶館,倒了滿滿一杯水后又跑了出來。只是,當他跑出來的時候,柴草已經全部燒光了。

捕風捉影

【釋義】

捕捉風和影子。形容說話沒有一點依據。

【出處】

東漢·班固《漢書·郊祀志》:“聽其言,洋洋滿耳,若將可遇;求之,蕩蕩如系風捕景,終不可得?!?

南宋·朱熹《朱子全書》:“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風捉影,有甚長進?”

【典故】

漢成帝劉驁(áo)二十歲登基,四十多歲還未有子嗣。后來,他聽從方士的話,沉迷于祭祀鬼神,而那些談論鬼神以及仙道的人也都輕易地得到了高官厚祿。漢成帝對他們言聽計從,經常在上林苑舉行祭祀活動,希望上天能夠賜福。但是最后并沒有取得什么效果。

谷永任職光祿大夫,他勸諫漢成帝說:“臣聽聞那些明了天地本性的人,是無法用鬼神之說來迷惑他的;那些明白萬物事理的人,是不可能被那些行為不軌之人所蒙蔽的。而今有些人卻大肆宣揚鬼神之事,提倡祭祀之法,追求不死之道。聽他們的說法,似乎前程很美好,好像立刻就可以遇到神仙一般??墒侨缛艏毦肯聛?,這些東西都是虛無縹緲的,就好比要抓住風、影一樣,無法得到。所以古時候圣賢的君主不會聽從這樣的話,圣人也絕對不會說出這樣的話?!?

谷永又說:“周朝史官萇弘想要以祭祀鬼神的方法幫助周靈王治理國家,結果周王室卻更加衰敗,諸侯叛亂更多;楚懷王也十分重視祭祀,并乞求神靈保佑他們可以擊退秦國軍隊,結果不僅打了敗仗,割了領地,連楚懷王自己也成了俘虜;秦始皇統一天下,派人四處尋找長生不老之秘方,結果沒有找來長生藥,反而招來天下人的怨恨。”隨后,谷永接著說:“從古至今,有很多君主花費了眾多財物,浪費了眾多人力,去遍訪天下的神仙,卻沒有一個應驗的。希望君主您不要再讓那些心懷不軌之人干預政事了?!?

漢成帝認為谷永說得有道理,就采納了他的建議。

補天浴日

【釋義】

指的是女媧煉石補天與羲和為太陽洗澡兩個神話故事。后用于指人能勝天的能力,有時也會形容功業比較偉大。

【出處】

西漢·劉安及其門客《淮南子·覽冥訓》:“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

先秦·《山海經·大荒南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淵。”

【典故】

據說,上古時期,有一次,水神共工被火神祝融打敗,共工氣不過,一頭向不周山撞去。不周山是支撐天體的大柱子,不周山損壞,天也就跟著塌了一大塊,地也跟著陷了一大塊。為了防止更大的災難,創造萬物的女媧從大江大河中收集了很多五彩的小石子,將它們煉成溶液,然后用溶液去補塌了的天。她又殺掉了一只巨大無比的烏龜,用它的四只腳當作四根撐天的柱子,豎立在四方。就這樣,一場大難被女媧平息了。

羲和是我國古時神話中的太陽女神,她生了十個兒子,也就是十個太陽,他們全部都在東邊的湯古居住。那里有一棵高達幾千丈的樹,十個兒子都住在這棵樹上。他們每日每人輪流值班。早上,羲和會駕駛著由六條龍拉的車子送值班的兒子到達終點。

在離開前,負責值班的太陽還要去咸池中洗個澡,有時羲和也會帶著兒子們前去甘淵洗澡。甘淵的水清澈見底,羲和在此處將兒子們洗得干干凈凈、明明亮亮的。

后來,人們在比喻有重大功勞或者是重大基業的時候,便用“補天浴日”來形容。

不恥下問

【釋義】

向比自己學問低或者是地位低的人學習,而不感覺到恥辱。

【出處】

春秋·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典故】

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有一次,孔子去參加祭祖典禮。典禮上,孔子不時地向周圍人詢問,幾乎每件事情都問到了。于是便有人在背后譏諷他,說他不知禮儀,什么都問。孔子聽了后便說:“不懂的事情就要問個明白,這正是我知禮的表現啊。”

當時,孔圉(yǔ)是衛國大夫,為人廉正,虛心好學。孔圉死后,授予他的謚號為“文”,后人稱其為孔文子??鬃拥牡茏幼迂晫Υ擞行┎焕斫猓銌柨鬃樱骸胺蜃?,孔文子為什么會被稱之為‘文’呢?”孔子回答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币簿褪钦f,孔圉聰穎好學,不把向比自己地位低、學問低的人求學當作是恥辱,所以用“文”來作為他的謚號。

不求甚解

【釋義】

不求徹底了解。形容學習或者研究不認真,不深入。

【出處】

東晉·陶潛《五柳先生傳》:“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典故】

陶淵明,又名陶潛,因住宅前有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東晉時期著名的田園詩人。

陶淵明十八歲的時候寫過一篇《五柳先生傳》。開篇寫道:“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币馑际钦f,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便以“五柳先生”作為自己的號。先生閑靜少言,不愛慕虛榮。喜好讀書,但并不執著于書中一字一句的解釋,每次對書中意思有了領悟時,便高興得連飯都忘了吃。

不寒而栗

【釋義】

原意是天氣不冷卻渾身發抖?,F在形容非??謶帧?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酷吏列傳》:“是日皆報殺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為治?!?

【典故】

漢武帝時期,太后非常寵信一個叫義縱的人,讓他做了上黨郡的一個縣令。

義縱上任之后,公事處理得非常出色。不管是有錢的富豪,還是貧苦的百姓,只要觸犯了法律,義縱都是秉公辦事,一視同仁,由此也深得漢武帝的贊賞,將他升為河內郡的都尉。剛一上任,義縱便將當地行兇作惡的豪門大族全部滿門抄斬。一時間,河內郡的治安風氣大大好轉。即便有人在路上丟了東西,別人也不會撿去占為己有。

后來,義縱又升任南陽太守。南陽有一個作惡多端的地主,名為寧成。寧成為了討好義縱,每次見到他時都裝作畢恭畢敬的模樣。不過,義縱對寧成的惡名早有耳聞,他上任之后便立即著手調查情況,查明寧成的罪行,就將他逮捕起來。

隨后,義縱又任職定襄太守。當時,定襄地區治安混亂,惡人眾多。義縱上任后,便將關押在牢中的二百多名重犯,以及那些為重犯開脫賄賂的二百多名門客親屬,全部逮捕治罪。一天之內處死了四百多人。

從這之后,定襄地區的惡人,一聽到義縱的名字,就不寒而栗了。

不可救藥

【釋義】

指病情已經嚴重到無法用藥來醫治的地步。形容人或事情已經壞到無可挽救的程度。

【出處】

春秋初期·《詩經·大雅·板》:“匪我言耄,爾用憂謔。多將熇熇(hè hè),不可救藥?!?

【典故】

西周后期,周厲王奢侈無度、殘忍暴戾,百姓苦不堪言。當時,有一個叫凡伯的忠臣,經常以死勸諫,希望周厲王能夠悔過。可惜,周厲王并不聽勸。

看著越來越衰敗的國家,凡伯焦慮萬分,于是便寫了一首詩來警示這些人:

上帝板板,下民卒癉(dàn),出話不然,為猶不遠。

靡非管管,不實于亶,猶之未遠,是用大諫。

天之方難,無然憲憲,天之方蹶,無然泄泄。

辭之輯矣,民之洽矣,辭之懌矣,民之莫矣。

我雖異事,及爾同僚,我即爾謀,聽我囂囂。

我言維服,勿以為笑,先民有言,詢當芻蕘(ráo)。

天之方虐,無然謔謔,老夫灌灌,小子蹻蹻(jiǎo jiǎo)。

匪我言耄,爾用憂謔,多將熇熇,不可救藥。

天之方懠,無為夸毗,威儀卒迷,善人載尸。

民之方殿屎,則莫我敢葵,喪亂蔑資,曾莫惠我師。

天之牖民,如塤如篪,如璋如圭,如取如攜。

攜無曰益,牖民孔易,民之多辟,自無立辟。

價人維蕃,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

懷德維寧,宗子維城,無俾城壞,無獨斯畏。

敬天之怒,無敢戲豫,敬天之渝,無敢驅馳。

昊天曰明,及爾出王,昊天曰旦,及爾游衍。

大意為:并不是我年事已高,所以才說了那些不該說的話,而是你們將憂患的大事當成兒戲。憂患還沒到來,還來得及防止;憂患來了,那就如同熊熊火焰一般,無可救藥了。

果然,不久西周暴亂,周厲王倉促逃走,西周政權分崩離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釋義】

不進入老虎的洞穴,就得不到小老虎。現在形容不敢冒險,就難以成就大的事業。

【出處】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典故】

東漢時期,漢明帝派遣班超前往鄯(shàn)善國。剛開始,鄯善王對他們十分友好,后來匈奴也派人前來鄯善國,并挑撥東漢和鄯善國的關系。鄯善國國王聽信了他的挑唆,開始疏遠班超等人,甚至還派人監視他們的一舉一動。

班超召集將士,對他們說:“匈奴使者來了沒幾天,鄯善王就冷落我們。一旦鄯善王把我們交給匈奴,恐怕我們性命難保啊?!?

各位將士都說:“如今處于危難的境地,生死由命,聽您指揮吧?!?

班超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今之際,只能趁著夜色火攻匈奴營地。他們不知道我們的實力,面對突然襲擊必定會自亂陣腳。我們就可以趁機消滅他們,鄯善王必定會因此而恐懼,這樣就算大功告成了?!碑斕煲估铮喑瑤е鴮傧峦灰u匈奴的營地,放火燒了匈奴的帳篷,殺了匈奴使者。

隨后,班超命人將鄯善王請來,給他看匈奴使者的人頭。鄯善王大驚失色,班超趁機說服他。最終,鄯善王同意把兒子送往漢朝做人質,和漢朝永遠和睦相處。

不遺余力

【釋義】

把剩余的力量全部發揮出來,一點也不保留。

【出處】

西漢·劉向《戰國策·趙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遺余力矣,必以倦而歸也?!?

西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秦不遺余力矣,必且欲破趙軍。”

【典故】

戰國時期,秦國攻打趙國,雙方在長平交戰。趙軍初戰失利。趙王召見大臣樓昌和虞卿,說:“長平一戰,我們打了敗仗,還損失了一名都尉。我想親自率軍和秦軍作戰,你們如何看呢?”

樓昌說:“這是沒有用的,不如派遣使者前去求和?!?

虞卿不這么認為,說:“樓昌提議求和,是認為如果不求和我們就必敗無疑??墒乔蠛偷闹鲃訖嗖⒉辉谖覀兪种小4笸酰谀磥?,秦國是不是一定要消滅趙國呢?”趙王回答:“秦國不遺余力地攻打我們國家,想必是要打敗我們。”

虞卿說:“您聽我說,我們應該派遣使者帶著厚禮前去聯合楚國、魏國。楚王、魏王為了得到禮物必定會接納我們的使者。秦國會認為我們聯合起來抗秦,此一舉必定會引起秦國的恐慌。這個時候,大王您再派遣使者前去秦國求和,最后肯定會成功的?!壁w王不聽,最后派遣鄭朱去秦國求和,秦國接納了鄭朱。

隨后,趙王又召見虞卿,問:“秦王已經接納了鄭朱,你怎么看呢?”

虞卿說:“求和肯定不會成功的,我們國家一定會失敗的。各諸侯國都派遣使者向秦國祝賀。鄭朱又是我們國家比較顯貴的人,秦王和范雎一定會將鄭朱求和的消息告訴其他諸侯國的使者。這樣一來,楚國、魏國就不會再派兵救援趙國。秦國知道諸侯國不會救援趙國后,趙國的求和必定是失敗的。”

果然,沒過多久,各諸侯國都知道了鄭朱求和的消息,而秦國也沒有答應趙國的求和。長平一戰,趙軍大敗,秦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由此被天下人恥笑。

不學無術

【釋義】

原意指因為沒有學問而沒有任何辦法?,F在指胸中無墨水,沒有學問和本領。

【出處】

東漢·班固《漢書·霍光傳贊》:“然光不學亡術,暗于大理?!?

【典故】

漢昭帝去世后,朝中權臣霍光立劉詢為皇帝,是為漢宣帝。

劉詢登基之后,立了自己的結發妻子許平君為皇后。霍光的妻子霍顯一直想要讓自己的女兒霍成君嫁于劉詢為后,于是便趁著許皇后生病之際,買通醫女毒殺了許皇后。事后,霍光才知道了事情的來龍去脈。霍光雖然指責妻子的過錯,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便將此事隱瞞下來。霍光去世后,有人向漢宣帝告發了這件事情,漢宣帝派人調查此事,真相大白后,將霍家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評價霍光的時候,說:“不學亡術,暗于大理?!币馑际钦f,霍光不讀書,沒有學問,所以不知曉大局的道理。

不可同日而語

【釋義】

不能放在同一個時間點上談論。形容二者差異比較大,不能相提并論。

【出處】

西漢·劉向《戰國策·趙策二》:“夫破人之與破于人也,臣人之與臣于人也,豈可同日而言之哉?”

【典故】

戰國中后期,各諸侯國之間征戰不斷,出現了“合縱連橫”的局面:弱小國家相互聯合去攻打強國,稱之為“合縱”;跟著強國去攻打其他的弱國,稱之為“連橫”。

蘇秦是當時比較有名的縱橫家,他先是到達秦國去游說秦惠王,結果沒有成功。隨后,他又前去趙國游說,趙國的相國不喜歡他,最后他還是沒有成功。緊接著他又來到了燕國,這才算是得到了一點幫助。后來,在他第二次前往趙國的時候,趙國的國君趙肅侯親自接見了他。

他對趙肅侯分析目前的局勢:“如果趙國與齊國、秦國為敵,那么趙國的百姓就不會有安寧的生活;如果依附于齊國而去攻打秦國,百姓的生活還是無法安寧。如今,如果大王您和秦王交好,秦王必定會利用這一點去削弱魏國和韓國的勢力;如果依附于齊國,那么齊國也一定會利用這一點來削弱楚國和魏國的勢力。韓國和魏國的國力都削弱了,割地肯定就是必然的結果。這樣一來,楚國的勢力也會有所削弱。到時候,大王可就是孤立無援了?!?

趙肅侯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君主,他對蘇秦的分析很是贊同。隨后,蘇秦又針對趙國的實力和形勢進行了分析:“目前來說,在山東境內的這幾個國家,沒有一個比趙國大的。趙國方圓兩千多里,有兵力幾十萬,戰車千乘,戰馬萬匹,庫存糧食充盈。西、南、東三面環水,北面只有弱小的燕國,不足為懼。如今,在各諸侯國中,趙國最遭秦國嫉恨,但是秦國卻不敢貿然攻打趙國,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害怕韓國和魏國會趁機從后面圍堵秦國。這樣,韓國、魏國就稱得上是趙國南邊國境的屏障。不過,一旦秦國攻打韓國和魏國,這兩個國家因為自身弱小的緣故而不得不歸附于秦國,到時候趙國南邊沒有了屏障,禍難必定會降臨到趙國。這就是我替大王擔憂的原因?!?

趙肅侯內心有些恐懼,急忙向蘇秦尋求解救之法。蘇秦接著說:“我暗地里考察過天下的地圖,發現各諸侯國的土地加起來是秦國的五倍,兵力估計是秦國的十倍。如果各個諸侯國齊心協力,共同攻打秦國,必定可以大獲全勝。而今卻向秦國稱臣。打敗他人和被他人打敗,讓他人向自己稱臣和自己向他人稱臣,這兩種境況不可同日而語啊!”

緊接著,蘇秦又說了一些合縱抗秦的方法。趙肅侯最后說:“我登基的時間很短,而且又非常年輕,還沒有聽到過讓國家長治久安的策略。如今您有意讓天下得以安寧,諸侯國得以生存,我愿意為此傾盡國力?!?

于是,趙國賞賜給蘇秦很多寶物,讓他游說各個諸侯國加入合縱行列。

不名一錢

【釋義】

一分錢也沒有,形容比較貧窮。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佞幸列傳》:“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

漢·王充《論衡·骨相》:“通有盜鑄錢之罪,景帝考驗,通亡,寄死人家,不名一錢?!?

【典故】

有一次,漢文帝做夢夢到自己想要升天,但是卻怎么也升不上去。這時,來了一個頭戴黃帽的人推了他一把,他便升天了。等他回頭來看時,發現推他的那人的衣帶在背后打了一個結。

第二天,漢文帝來到漸臺,看到有一個頭戴黃帽的御船手,他的背后也有一個打結的衣帶。漢文帝將他叫過來問話,得知這個人叫鄧通。漢文帝認為,既然可以讓自己升天,那么他必定是一個奇才,于是便倍加寵信他。

其實,鄧通只是一個謹慎之人,自身并沒有什么過人的才華,只是擅長諂媚漢文帝而已。

有一回,漢文帝讓人給鄧通相面,相面的人說:“鄧通最后會因為饑餓而死。”漢文帝說:“我會讓鄧通富裕起來的,怎么可能讓他餓死呢?”

隨后,漢文帝將蜀郡嚴道的一座銅山賞賜給鄧通,并賜予他自主鑄錢的權力。鄧通發了大財,他鑄造的銅錢遍布天下。

還有一次,漢文帝的背上生了瘡,膿血一直流個不停。鄧通認為報恩的機會來了,便天天入宮,用嘴幫漢文帝把膿血吸出來。漢文帝問他:“天下誰最愛我?”鄧通回答:“當然是太子。”

太子啟前來給漢文帝請安,漢文帝讓他幫自己吸膿血,太子看到血肉模糊的傷口,怎么也下不去嘴,但又不敢違抗皇命,最后只能忍著惡心做了。后來,太子啟聽說了鄧通的這番話,對他心生嫉恨。

漢文帝駕崩,太子啟即位,是為漢景帝。漢景帝登基后,立刻撤了鄧通的官職,讓他回家閑居。不久,又有人說鄧通偷盜鑄錢,漢景帝查清楚后便沒收了鄧通的所有家財,鄧通瞬間成了窮光蛋,而且還欠下了幾億錢的外債。

長公主因為漢文帝有不讓鄧通餓死的遺言,便暗地里贈送給他一些財物,但也都被官吏沒收了。就這樣,鄧通的手中沒有一個錢,只能寄食在別人家里,直到死去。

鞭長莫及

【釋義】

原意是雖然鞭子比較長,但也抽不到馬肚上?,F在指距離較遠,而顧及不到。

【出處】

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五年》:“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典故】

春秋時期,楚莊王派遣申舟出使齊國,途中要經過宋國。而楚莊王依仗著楚國為大國,便事先沒有告知宋國借路的事情。

宋國君主得知后,非常憤怒,便扣留了申舟。宋國大臣華元說:“楚國事先不通知我們借道的事情,已然是把我們當成了已經滅亡的國家,領土已經歸屬于他國了。我們必須要強勢反擊,不能白受這樣的侮辱。即便楚國要出兵攻打宋國,最壞的結果也就是滅國。我們寧愿戰敗,也不能忍受這般的屈辱。”

于是,宋國君主處死了申舟。

楚莊王聽說了消息后,果然大舉進攻宋國,并且圍困宋國的都城睢陽。雙方僵持了幾個月,楚國也沒能取勝。第二年春天,宋國派人向晉國求援,晉國大夫伯宗勸說晉景公說:“雖鞭之長,不及馬腹,我們又如何管得了楚國呢?”

博而不精

【釋義】

雖然學識豐富但是并不精深。

【出處】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馬融傳》:“賈君精而不博,鄭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

【典故】

鄭眾是東漢著名的經學家鄭興的兒子,自幼聰穎好學,跟著自己的父親研究經學著作。后來,鄭眾為官后,利用閑暇時間為《左氏春秋》作注,成書流傳到人間,很受人追捧。此外還有經學家賈逵所注的《左氏春秋》,也得到了學者們的好評。

馬融是當時著名的經學家,也想要為《左氏春秋》作注,于是他便開始仔細閱讀賈逵和鄭眾的作注版本,而后評價說:“賈逵的注本精深但不廣博,鄭眾的注本廣博但不精深。如果既要廣博還要精深,那我是無法超過他們的?!?

在馬融看來,賈逵和鄭眾的作注各有優缺,但如若將這兩本合并就能夠彌補彼此的不足。所以,他放棄了為《左氏春秋》作注的打算。

撥云見日

【釋義】

撥開烏云見青天。形容從黑暗中走出來,看到了光明。也指消除了心中的疑惑,頓時豁然開朗。

【出處】

唐·房玄齡等《晉書·樂廣傳》:“此人之水鏡,見之瑩然,若披云霧而睹青天也。”

【典故】

西晉名士樂廣,學識淵博,文采出眾,名士王衍曾說:“我和他人交談的時候,都認為別人的話太多,而和樂廣交往時,卻發現真正做到言簡意賅的人,天下只有樂廣一個?!?

有一次,太子洗馬衛玠(jiè)做了一個很奇怪的夢,醒后便整日思量而終得心疾。樂廣聽說后前去探望,問清緣由,他對衛玠說:“眼未見怪,怪從心生,心中無怪,病由何生?”經過樂廣的這一番提點,衛玠頓時如醍醐(tí hú)灌頂,心疾瞬時就好了。

衛玠的父親評價樂廣說:“樂廣是人中的水鏡,看到他,就能夠感覺到清明光潔,就好比撥云見天一般。”

后來,人們將“撥云見天”改為“撥云見日”。

伯樂相馬

【釋義】

伯樂:相傳是秦穆公時期的人,姓孫名陽,善于相馬。形容個人或集體知人善用,善于發現、培養有用之才。

【出處】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七:“使驥不得伯樂,安得千里之足?!?

唐·韓愈《雜說》四:“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典故】

春秋時期,有一個名為孫陽的人,因為對馬非常有研究,人們又稱他為伯樂。

有一次,楚王委托伯樂幫他去挑選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馬。伯樂回答楚王,千里馬并不多,找起來有些困難。所以希望楚王能夠多給他一點時間,讓他去各地尋找,以妥善辦好這件事情。

隨后,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找尋了好幾個地方,都沒有發現千里馬的蹤影。

有一天,伯樂在路上遇到了一匹拉鹽車的馬,這匹馬很吃力地在路上行走著。伯樂向來喜歡馬,看到此番景象,他不由自主地走向前去??吹讲畼房壳?,這匹馬突然抬起頭睜大眼睛,大聲嘶吼著,似乎有什么話要對伯樂說。從馬的聲音中,伯樂立刻就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千里馬。

伯樂對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戰場上肯定是所向披靡的,但是并不適合拉車呀。你把它賣給我吧。”

在趕車的人看來,這匹馬又瘦又丑,拉車都有些吃力,根本連普通馬都不如。所以當伯樂提出要購買這匹馬的時候,他想都沒想便答應了。后來,伯樂把馬牽到了楚王宮,并拍著馬說:“你看,我給你找到了一個懂得珍惜你的主人?!鼻Ю锺R似乎知道伯樂在說什么,只見它抬起前蹄把地面踏得咯咯響,隨后又引頸長嘯,聲音很是洪亮。楚王被這聲音吸引出來,伯樂對楚王說:“大王,我給您把千里馬找來了。”

楚王看著眼前這匹骨瘦如柴的馬,有些發怒地說:“我知道你會相馬,所以才委托你買馬。但是你卻給我找來了這樣的馬,它上得了戰場嗎?”伯樂回答說:“大王,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呀。只不過因為喂養不善,再加上又拉了一段時間的車,所以才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只要您精心喂養,過不了多久它肯定就恢復體力了?!?

楚王聽了只能半信半疑地命人把馬牽走,并吩咐要好生飼養。沒過多久,這匹馬果真如伯樂所說,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瞬間的工夫,這匹馬就已經跑出了百里之外。后來,這匹千里馬跟隨楚王南征北戰,戰功赫赫。楚王由此更加敬重伯樂了。

賓至如歸

【釋義】

賓:賓客;至:到。賓客來到這里就好比回到自己家中一樣。形容待客比較熱情周到。

【出處】

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賓至如歸,無寧災患,不畏寇盜,而亦不患燥濕?!?

【典故】

公元前542年,鄭國大夫子產奉命出使晉國,正巧碰到魯襄公去世。于是晉平公便以為魯國致哀為借口,不接見鄭國的使者。子產讓隨行人員拆掉晉國客棧的圍墻,然后將帶來的車馬禮物全部運進了客棧。

晉平公聽說了這件事情后很是生氣,便讓士文伯去責問子產。士文伯說:“我們國家是諸侯國的盟主,為了保護前來朝覲的各個諸侯國官員才修建的這座賓館,建起了厚厚的圍墻。而今你卻把圍墻拆掉了,這讓其他諸侯國的賓客如何是好呢?我的君主想要知道你們拆掉圍墻的原因。”

子產回答說:“我們鄭國是小國,現在帶著從全國搜羅過來的奇珍異寶前來進獻給貴國??墒悄銈兊木鲄s沒有時間,我們也不知道何時才能夠受到接見。聽說,晉文公為盟主的時候,自己住的宮殿又矮又小,賓客住的宮殿卻是又高又大。賓客來到后,事事都有人照顧,晉文公也會很快地接見他們。不懂的問題,他會教導;遇到了困難,他會幫助。所以賓客到這里就如同回到自己的家一般。而今,晉國的宮室占了幾里地,賓客的房子卻如同奴隸的居所。門口無法進車,接見又不知具體的日期。如果不把圍墻拆掉,我們千辛萬苦搜羅來的這些珍寶就會遭到損壞,這就是我們的大罪過了。如果可以及時上交禮物,我們愿意將圍墻修復好?!?

晉平公聽完士文伯的奏報后很是羞愧,立即接見了子產,并設宴款待,贈予了豐厚的禮物,還讓人重新建造賓客的住所。

背水一戰

【釋義】

背水:背向水。形容沒有任何退路,要和敵人決一死戰。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典故】

韓信是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為了幫助劉邦奪得天下,他給劉邦出計,先攻下了關中,后又東渡黃河,打敗了曾背叛劉邦的魏王豹,接著又帶兵攻打趙王歇。

韓信的大軍到達井陘口后,趙王歇的謀士提議只要派兵堵住井陘口,然后再派遣一小部分兵力去切斷漢軍的糧草輜重,這樣一來肯定能夠讓漢軍不戰而退。不過大將陳馀不愿意聽從謀士的建議,堅持要和漢軍來一場正面對決。

韓信得知這一消息后,很是開心。他下令部隊在距離井陘口三十里的地方安營扎寨,犒勞士兵。接著,他又派遣兩千輕騎抄小路前進,等到趙軍離開營地之后迅速占領趙軍營地,并插上自己的漢軍旗幟。隨后又安排一萬兵馬背靠著河水擺開陣勢,引誘趙軍前來。

天亮后,韓信帶兵發起進攻。戰斗沒多久,漢軍佯裝敗退到河水邊,趙軍見此情況,全部出動,前來追擊漢軍。此時,韓信事先安排的兩千輕騎迅速占領了趙軍營地,并插上了漢軍的旗幟。

此時,在河水邊的漢軍奮起抵抗,趙軍無法得勝,便只好退兵回營。快走到營地時,發現營地上插滿了漢軍的旗幟,認為營地已經被漢軍占領,趙軍四處潰散而逃,漢軍乘勝追擊,勝負明了。

戰爭結束后,士兵們詢問韓信:“兵書上說,作戰時背靠著山、前臨著水,現在您卻要求我們背水作戰,最后竟然還戰勝了趙軍,這是什么道理呢?”

韓信回答:“兵書上也是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書上說‘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如果有退路的話,士兵們會四處潰逃,又如何拼命作戰呢?”

變名易姓

【釋義】

因為某些原因改變了原來的名字。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變名易姓?!?

【典故】

春秋末期,楚國范蠡和文種前去越國為官。在他們的輔助下,越王勾踐一雪前恥,打敗了吳王夫差,并滅掉了吳國。范蠡深知勾踐的本性,打敗吳國后,他便自請離開,更名易姓,前往齊國做生意。臨走前,他勸說文種:“狡兔死,走狗烹。大王不厚道,只能共苦難,而無法共富貴,該是功成身退的時候了?!蔽姆N不相信,后來果真被勾踐所殺。

標新立異

【釋義】

標:提出。提出了新的主張、見解等,也表示為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而采用和往常不一樣的方式來吸引他人的注意。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支道林在白馬寺中,將馮太常共語,因及《逍遙》,支卓然標新理于二家之表,立異于眾賢之外?!?

【典故】

東晉時期,有個和尚叫支道林。支道林自幼聰明、悟性極高,飽讀詩書,知曉諸子百家。二十五歲出家后,每次講經時,他的分析總能夠別出心裁,為其他僧人所不及。

有一次,支道林在建康白馬寺和一群社會名流交談,當這些人談到《莊子·逍遙游》的時候,支道林見他們所談所想的都引自郭象(西晉時期玄學家)和向秀(竹林七賢之一)的注解,毫無新意,便連連搖頭打斷他們的談論,說出自己對《逍遙游》的見解。之后,支道林便根據自己的見解重新給《莊子·逍遙游》作注,賦予了它新的意思。支道林的作注要超出郭象、向秀的解釋,并樹立起了一種新的見解,讓人們很是驚訝。人們經過細思量后,更覺得支道林說得很有道理,超出了很多學者的認知。

后來,人們便使用支道林對《逍遙游》的注解了。

兵貴神速

【釋義】

用兵貴在行動迅速。

【出處】

春秋·孫武《孫子·九地》:“兵之情主速?!?

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太祖將征袁尚及三郡烏丸……嘉言曰:‘兵貴神速?!?

【典故】

郭嘉,是曹操帳下的謀士,深受曹操的信任和重用。

曹操打敗袁紹,殺掉袁紹的長子袁譚,袁紹的其他兩個兒子袁尚和袁熙投奔到遼河流域的烏丸族首領蹋頓單于的帳下。曹操又想要帶兵征討袁尚和蹋頓,不過有些大臣并不贊同曹操的想法。他們認為曹操一旦帶兵遠征,荊州劉表可能會派遣劉備前來突襲。

郭嘉仔細分析了當時的局勢,對曹操說:“您如今威懾天下,烏丸族依仗著地處偏遠,肯定不會有所防備。如果我們發動突然攻擊,必定可以消滅他們。如果拖延了時間,讓袁尚他們休整過來,再加上烏丸族的響應,蹋頓必定會生出奪取冀州、青州的野心。劉表空有其表,甚為嫉恨劉備的才能,所以劉備不受他的重用,他肯定不會派遣劉備突襲。您這次盡管放心去征討烏丸,不會有后顧之憂的。”

于是曹操帶兵出征,到達易縣時,郭嘉又諫言說:“用兵貴在神速。如今遠赴千里之外作戰,物資眾多,行軍速度比較緩慢。如果烏丸族得知我們的情況,便會有所防備。不如把一些笨重的物資留下,輕裝前行,以最快的速度推進,趁著烏丸族沒有防備的時候發起進攻,肯定能夠大獲全勝。”

曹操聽了郭嘉的計策,扔掉了笨重的物資,快速行軍,直沖蹋頓的駐地。對于這突如其來的攻擊,烏丸族應之不及,一敗涂地。最后,蹋頓被殺,袁尚、袁熙逃到遼東后也被太守公孫康殺掉。

兵不血刃

【釋義】

兵器上沒有沾到血。形容戰斗還沒有開始就已經取得了勝利。

【出處】

戰國·荀子《荀子·議兵》:“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唐·房玄齡等《晉書·陶侃傳》:“默在中原,數與石勒等戰,賊畏其勇,陶侃討之,兵不血刃而擒也,益畏侃?!?

【典故】

郭默是東晉時期的屯騎校尉,作戰驍勇,勇猛無比。但他生性驕橫跋扈,誰都不放在眼里。有一次,他因為私怨殺掉了平南將軍劉胤。之后,竟然還大膽地偽造詔書,污蔑劉胤造反。宰相王導雖然深知其中原因,但害怕朝廷沒有力量懲戒他,最后不僅沒有問罪,反而還升了他的官職。

名將陶侃得知這件事情后,一邊給王導寫信,一邊上書朝廷,希望可以依法懲處郭默。信中有這么兩句話:“郭默殺害了州官,于是就升任他為州官;如果他殺害了宰相,難道也要讓他做宰相嗎!”

王導被這兩句話深深觸動,于是決定讓陶侃帶兵征討郭默。郭默知道陶侃作戰勇猛,很是厲害,又聽說他親自前來討伐,心中萬分著急,便想著先離開江州避難。不過,陶侃行軍神速,郭默還沒來得及行動,陶侃就已經兵臨城下了。郭默想要依托城池固守,但又深知自己并不是陶侃的對手,擔心城破之后自身性命難保;但如果開城投降,又害怕朝廷會治他一個殺人罪,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是好。

郭默手下的一個將領見大勢已去,便背叛了郭默,合伙將他逮捕后開城投降。最后陶侃不戰而勝,兵不血刃地奪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平定了這次叛亂。

冰山難靠

【釋義】

無法長久的勢力,不能依靠。

【出處】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玄宗天寶十一年》:“或勸陜郡進士張彖(tuàn)謁國忠,曰:‘見之,富貴立可圖。’彖曰:‘君輩倚楊右相如泰山,吾以為冰山耳!若皎日既出,君輩得無失所恃乎?’”

【典故】

楊玉環因為深受唐玄宗李隆基的寵愛,使得楊家上下都官運亨通。楊玉環的堂兄楊國忠更是成了當朝宰相,手握重權,朝中很多官吏都爭相巴結。

當時,有一個進士名為張彖,一直苦于沒有做官的機會。他的朋友勸說他去拜見楊國忠,這樣準能夠有官職做。張彖卻說:“你們都認為楊國忠的地位會如泰山一般穩固,可我卻認為他只不過是一座冰山罷了。一旦將來動亂,他便會猶如冰山遇到太陽一般垮掉。那個時候你們就要失去自己的靠山了?!睕]過多久,安祿山發動叛亂,攻下了京城長安,楊國忠跟隨唐玄宗逃亡四川。行走到馬嵬坡時,被士兵殺掉,楊貴妃也被縊死。最后,果真如張彖所說,楊國忠這座“靠山”倒了。

別開生面

【釋義】

原意是凌煙閣里面的功臣畫像因為時間長久都褪了色,經過曹霸重新描畫之后才又生氣煥發?,F在形容開創了一種新形式。

【出處】

唐·杜甫《丹青詩》:“凌煙功臣少顏色,將軍下筆開生面?!?

【典故】

曹霸是唐朝時期著名的畫家,善于畫人物和馬,因此也受到唐玄宗的寵幸。

唐朝時期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凌煙閣,里面掛著唐朝二十四位開國功臣的畫像,是著名畫家閻立本所畫。因為年代久遠,大部分畫像已經剝落,沒有了當時的風采。為此,唐玄宗召來曹霸,讓他根據現有畫像重新畫過。曹霸考察了很多歷史資料,又比照著模糊不清的功臣畫像,認真琢磨,仔細構思,最后讓二十四位功臣畫像重新大放光彩,并以嶄新的風格出現在世人眼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黎县| 周口市| 梁河县| 潼南县| 民乐县| 集安市| 安庆市| 巨野县| 津市市| 上饶市| 如皋市| 榆树市| 巴塘县| 南宁市| 南丰县| 葵青区| 文山县| 岳池县| 上犹县| 常熟市| 广平县| 河西区| 宝兴县| 额济纳旗| 彩票| 北海市| 循化| 康保县| 彭州市| 苏尼特左旗| 隆安县| 沙雅县| 方正县| 巴东县| 梅州市| 阿克苏市| 万全县| 胶州市| 株洲县| 武宣县| 泾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