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增廣見聞 知心難尋

【原文】

昔時賢文[1],誨汝諄諄[2]。

集韻增廣[3],多見多聞。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

知己知彼[4],將心比心[5]。

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

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

【注釋】

[1]賢文:圣賢的言論。

[2]誨:教誨,教導。諄(zhūn)諄:耐心引導,懇切教誨的樣子。

[3]韻:韻文;合轍押韻的文字。增廣:增加拓寬廣度;增加見聞。

[4]知己知彼:原意是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透徹,打起仗來就可以立于不敗之地。泛指對雙方情況都很了解。

[5]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

【譯文】

用古代圣賢們的言論,來諄諄教誨你。

廣泛搜集押韻的文字會擴大廣度,使你增加見聞。

應該借鑒古人的經驗教訓,來指導今天的行為,因為今天是古代的延續。

遇到事情應該了解自己,同時也要了解別人,要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酒要和知心朋友一起喝,詩要對能理解的人吟誦。

認識的人雖然很多,但真正能稱得上是知心朋友的卻沒有幾個。

人和人之間相處應該總是如同初次見面那樣謙恭,無論多久,都不會產生怨恨之心。

【簡析】

一個人要善于從歷史中借鑒經驗,增長智慧。歷史既不是立竿見影的錦囊,也不是包治百病的靈藥,但是歷史自有其獨特而無法取代的作用。它涵蓋千古,視通萬里,讀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增長人們的遠見。唐太宗曾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史的興替過程并不是單純的事件累積,而是有其思想內涵。只有回顧已逝的往昔,才可以發現興衰的規律,在不可知的未來指導我們踏上正確的道路。

與古人相比,現代人的生存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處世觀念更是有了全新的改變,但是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世界思想史和藝術史上的寶貴財富,其對國人幾千年來潛移默化的影響確是一以貫之的,從來都不曾中斷過。不管你承認不承認,當你在中國這片熱土上成長起來之后,你的身上自然會散發著中國的氣息。而這種氣息是用五千年的厚重堆積起來的,是用五千年的廣博成就的。

人的感情生活,除去與生俱來的親情外,愛情和友情就像鳥兒的雙翅,使人的情感能夠得以飛翔和豐富多彩。在這個喧囂、浮躁的社會,能夠有幾個可以稱得上朋友的人相伴,那種幸福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

歷史上有過不少好友相交的故事,有伯牙子期的知音之交、郭解的刎頸之交、劉關張的的桃園結義之交,等等。一個人一輩子要想真正結交一個或幾個志同道合、推心置腹、患難與共、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生死相依的朋友,談何容易!也正因為如此,才會有“人生難得一知己”的感慨。

一個人或許會有很多朋友,但關系親密的則很少很少。交朋友易,但要將朋友關系發展成為知心朋友,還需要付出特別的努力。這同時也提醒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好朋友之間來之不易的親密關系。

人們在交朋友時要注意選擇那些與自己有共同的興趣愛好、能欣賞自己的人,與這樣的人在一起,才能自在舒心。很多人都知道傾訴的重要性,也很想體驗與人分享后的美好感受。在此要提醒這樣的朋友,傾訴固然重要,但找到一個好的聽眾更重要。否則,聽眾選擇不當,就會感到不被理解,甚至會有對牛彈琴的感受。

另外,一般人與人初次相識,相互之間會比較客氣拘謹;但等到熟悉了之后,就容易馬虎怠慢。所以,人與人相處應始終講究禮節,熱情有加,始終如一。

【典例】

羊左二鬼戰荊軻

春秋時期,燕國有兩個人,一個叫羊角哀,一個叫左伯桃。他們二人不僅是好朋友,而且都是品德高尚、滿腹才華的人。二人聽說楚莊王是一個明君,便一同到楚國去尋找施展自己才干的機會,以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

不料,在路途中遇到暴風雪,二人陷于茫茫荒原。寒冷、饑餓使左伯桃病倒了,羊角哀說:“要死就死在一塊兒,我扶你走吧!”兩天后,羊角哀也精疲力竭了,好不容易才把左伯桃扶到一棵兩人合抱的空心樹下,暫避風雨。左伯桃氣喘吁吁地說:“兄弟,荒原千里,風雪無邊,與其兩人凍餓而死,不如保全一個。”羊角哀說:“你放心,我背也要把你背到楚國去。”左伯桃舉起雙手,搭在羊角哀的雙肩上深情地說:“你的心意我領了,救民于水火之中是我倆的共同理想,無論這個理想是咱倆共同實現,還是你一個人去實現,都算達到目的了,你說是不是?”兩人真誠相讓,最后還是左伯桃說服了羊角哀。

羊角哀馬不停蹄趕到楚國見到楚王后,立即帶人回到荒原,這時左伯桃已凍死在空樹洞里。羊角哀挑了個風水好的地方埋葬了左伯桃。不久,左伯桃托夢于羊角哀,說自己的埋骨之處離荊軻之墳不遠,總受荊軻欺辱。羊角哀醒來之后,便自刎于左伯桃墓前。羊角哀吩咐家人將他與左伯桃合葬在一起,赴陰間共戰荊軻,于是便留下了“二鬼戰荊軻”這千古傳頌的動人故事。

知己相托生死情

后漢時,有一個人叫朱暉,他讀太學期間,結識了朝廷重臣張堪,兩人相談甚為投機。張堪對朱暉的才學和人品非常賞識,又恰好是同鄉,便有意提攜他,被朱暉婉言謝絕了。但張堪一心把他當作知己,推心置腹地對朱暉說:“你真是一個自持的人,值得信賴,我愿把身家與妻兒托付給你。”面對張堪把他當作生死之交的話語,朱暉心里非常感動,卻礙于張堪的身份,沒有表露同樣的心跡。

朱、張二人自此次相見后,再沒有碰面。后來,張堪死了,他為官清廉,沒留下多少財產,其家人的生活頓時變得窘迫起來。朱暉知道后,便親自前去探視,全力接濟張堪的家人。

朱暉的兒子對此十分不解,問:“我們以前沒有聽說過你與張堪有什么深交,你為什么如此厚待他的家人?”

朱暉回答說:“張堪生前,曾對我有知己相托之言,我嘴上雖然未置可否,但心中已經答應了。”

兒子更是納悶:“既然你們互為知己,為何常年不見往來?”

朱暉答道:“當初他身居高位,并不需要我的幫助。如今他離去了,家人生活得很不好,才需要我這個朋友出面幫忙呀。”

朱暉后來官至尚書令,卻從來不炫耀自己。他背地里常常告誡兒子說:“你不一定要學我如何做官,但務必要學我如何做人。”

這便是中國歷史上很有名的一個典故的來歷——情同朱張。這個故事和很多其他故事一樣,足以說明我們傳統的中國人是如何看重一個“信”字。這里并沒有合同,沒有文書,甚至沒有一句公開說出口的承諾,然而朱暉卻這么去做了。做人能夠真正做到一諾千金,不計得失,世所少有。朋友去世之后,能主動出手相助其家人,這種深厚而純真的情誼,實在難得。這些都非常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和反思。

高山流水會知音

春秋時期,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從小非常聰明,天賦極高,非常喜歡音樂。他拜當時很有名氣的琴師成連為師,學習了三年,琴藝大長,成了當地很有名氣的琴師。后來,俞伯牙創作了一首琴曲《水仙操》,但真正能聽懂這首曲子的人卻不多,他一直想尋覓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中秋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云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俞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瑤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

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俞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里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里聽了起來。”俞伯牙心想:一個樵夫,怎么會聽懂我的琴聲呢?于是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么曲子?”聽了俞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我叫鐘子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贊嘆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俞伯牙又為打柴人彈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此時的情景,如《列子·湯問》中所載:“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遂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中秋再到這里相會。

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卻遲遲不見鐘子期前來赴約。于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鐘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鐘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俞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鐘子期的墳前,凄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了琴弦,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

兩位千古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后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臺。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巴尔虎右旗| 平邑县| 京山县| 井冈山市| 太仓市| 普兰县| 托克逊县| 旬阳县| 德清县| 临清市| 凤阳县| 宁远县| 景东| 武夷山市| 胶州市| 常宁市| 自治县| 蒲城县| 麻阳| 民和| 乐东| 璧山县| 嘉荫县| 出国| 连州市| 藁城市| 肇庆市| 宜君县| 揭西县| 昭苏县| 遂川县| 静海县| 桃江县| 海阳市| 绍兴市| 钟祥市| 黄大仙区| 桂阳县| 略阳县| 甘孜| 普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