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堯典
- 尚書全鑒(典藏誦讀版)
- 余長保解譯
- 4840字
- 2019-09-09 14:24:11
【題解】
堯,名放勛,相傳是我國原始社會后期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乃“五帝”之一。典是記載古代典制的一種文體。
《書序》中寫道:“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于位,讓于虞舜,作《堯典》。”
《堯典》中主要記載了堯在當時的一些情況,其中包括堯的品行、功績等,也記錄了一些當時的制度與社會發展情況,較為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況,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因為在文章開始便有“曰若稽古”這樣的話,清楚地闡明了這篇文章乃是后人之作,并非當時所寫,具體成書時間已經無法考證,通常認為是周初到秦漢年間成書。
【原文】
曰若稽古,帝堯[1]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2],允恭克讓[3],光被四表[4],格于上下[5]。克明俊德[6],以親九族[7]。九族既睦,平章百姓[8]。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
【注釋】
[1]曰若稽古:史官用來追憶前人事跡的開頭用語。
[2]欽明文思安安:均是對堯美德的稱贊之語。蔡沈在《書集傳》中解釋說:“欽,恭敬也。明,通明也。敬體而明用也。文,文章也。思,意思也。文著見而思深遠也。”安安:現在寫為“晏晏”,形容寬容、溫和的樣子。
[3]允恭克讓:誠實、恭謹又懂得謙讓。
[4]光被四表:(堯的盛名)遠播四方。光:現寫為“橫”“廣”,是充滿的意思。
[5]格于上下:充滿于天地之間。
[6]克明俊德:指堯能夠發揚自己的盛德。
[7]九族:很多的氏族。九:這里是虛數。
[8]平章百姓:辨明各個氏族的首領。平:現寫為“便”,經傳通寫為“辨”,分辨的意思。章:這里指百官。
【譯文】
【引文】考查古事,帝堯名為放勛,他為人恭敬、通曉事理,而且風度文雅,思慮深遠,寬厚溫和,他誠實、恭謹又懂得謙讓,盛名早已傳播四方,充滿于天地之間。他能夠發揚大德,讓各氏族之間相互親近。家族之間和睦之后,又能夠清楚地辨明各個氏族的首領。辨明完各個氏族的首領,又能夠協助他們處理職守;百官和諧了,進而團結聯合各個部落,天下百姓也就變得和諧親善,風俗也開始變得淳樸了。
【原文】
乃命羲和[1],欽若昊天[2],歷象日月星辰[3],敬授民時[4]。
【注釋】
[1]命:任命。羲和:傳說中太陽女神的名字,這里指主要負責管理天文歷象的官員羲氏、和氏。
[2]欽若昊(hào)天:恭敬地參照天上日月星辰的運轉現象來解讀它。欽:敬。昊天:廣闊的天空。
[3]歷象:天地運轉現象。辰:這里專指分辨季節的標準星相。
[4]敬授民時:將觀測天文現象所總結出來的時令情況告知百姓,以便于農耕。
【譯文】
【引文】于是任命了羲氏、和氏,讓他們按照天文現象來總結出相關歷法,將總結出來的時令情況告知百姓,以便于農耕。
【原文】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1],寅賓出日[2],平秩東作[3]。日中、星鳥[4],以殷仲春[5]。厥民析,鳥獸孳尾[6]。
【注釋】
[1]嵎(yú)夷:這里指的是東方極遠的地方。旸(yáng)谷:傳說中太陽從這里出來。
[2]寅賓出日:殷商時期,“出日”“入日”都有專門的祭禮。寅賓這里可以理解為“迎接”。
[3]平秩:讓其有秩序。東作:指的是春天的農事。這里的“東、南、西、北”分別代指春、夏、秋、冬。
[4]日中:白天與夜晚一樣長,指的是春分。星:中星,傍晚在南方天空位于正中的星,這里所說的鳥,是古代對一顆恒星的命名,是春分的標準星。
[5]殷仲春:定下春分戒靈。殷:是端正,讓……正的意思。仲春:指的是春分所在的月份,即二月。
[6]厥民析,鳥獸孳(zī)尾:這里的文義難以解析。有專家推斷,此處乃是《堯典》作者誤解,將古時四方的神名、風名原始深化資料進行改造,造就了此文,以致意義荒誕。
【譯文】
【引文】分別任用了羲仲,讓其在遙遠的東方叫作旸谷的日出之地對日出進行祭祀,并讓春天的農事活動能夠按照程序進行。春分時節,鳥星位于天空正中,可以憑此確定時令了。這時天氣溫和,百姓分散在田地里勞作,鳥獸還在繁殖。
【原文】
申命羲叔,宅南交[1],平秩南訛[2],敬致[3]。日永,星火[4],以正仲夏。厥民因[5],鳥獸希革[6]。
【注釋】
[1]申:再,又。南交:指南方極遠的地方,由這里到“平秩南訛”與上文有異,應有脫文。下文所說的冬季也如此。
[2]訛:變化,化育。
[3]敬致:此二字似為脫落之殘文,當在上文“平秩南訛”之前,指的是對日的祭祀。
[4]日永:白天最長的時候,指的是夏至。永:是長的意思。火:古代對一顆恒星的命名,與“鳥”一樣,多在占卜的辭文中出現。
[5]因:家中的老弱因為青壯年在田中勞作而出門去幫忙。
[6]希革:毛羽稀疏。
【譯文】
【引文】又任命羲叔到極遠的南方之地,掌管對日的祭祀禮節,然后輔助百姓按照程序來進行夏天的農業活動。在夏至的時候,在南方的天空可以看到火星,憑此可以確定夏至節令。這時天氣燥熱,農事繁忙,百姓不論老幼都出門幫助家中的青壯年勞作,鳥獸的毛羽逐漸稀疏(以避燥熱)。
【原文】
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1],寅餞納日[2],平秩西成[3]。宵中、星虛[4],以殷仲秋。厥民夷[5],鳥獸毛毨[6]。
【注釋】
[1]西:本文所述東、南、北三方的“宅”字下面都是兩個字,這里獨獨只有一個“西”字,乃為脫漏。《史記》中補字作“西土”。這里可以理解為西方極遠之地。昧谷:傳說中日落的地方。
[2]餞(jiàn)納日:商朝有“入日”的祭禮,現在的“納”即寫為“入”。餞:送。
[3]西成:農事活動,因為秋天莊稼豐收,所以用了“成”這個字。
[4]宵中:白天黑夜一樣長,指的是秋分。虛:對一顆恒星的命名。
[5]夷:這里是平靜、清閑的意思。
[6]毛毨(xiǎn):鳥獸重新長毛,毛羽豐滿的樣子。
【譯文】
【引文】又分別命令和仲在極遠的西方叫作昧谷的日落之地,掌管對落日的祭禮,之后幫助百姓按照程序進行秋收活動。秋分的時候,在南方天空正中可以看到虛星,可以憑借這顆星來確定秋分的準確時令。這時氣候開始變涼,百姓開始清閑下來,鳥獸開始重新長出豐滿的毛羽。
【原文】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1]。平在朔易。日短,星昴[2],以正仲冬。厥民隩[3],鳥獸氄毛[4]。
【注釋】
[1]朔方:指北方極遠之地。幽都:也就是下文提到的“幽州”,是傳說中北方的一座山的名字,代指極北之地。
[2]日短:白晝最短的時候,指的是冬至。昴(mǎo):二十八星宿之一。
[3]隩(ào):同“奧”,指室內。
[4]氄(rǒng)毛:動物貼近皮膚的細軟的絨毛。
【譯文】
【引文】又下令讓和叔到極遠的叫作幽都的極北之地去,幫助那里的百姓按照節令來進行冬季的農業活動。白天最短的日子,在南方的天空中可以看到昴星團,可以憑此來確定冬至。這時天氣寒冷,百姓都回到室內,鳥獸開始生長出細軟的絨毛來保暖。
【原文】
帝曰:“咨!汝羲暨和[1]。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2],以閏月定四時成歲[3]。”
【注釋】
[1]咨:告知,命令。暨(jì):與。
[2]期(jī)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一年三百六十六天,這是古代推算較早知道的一年的天數,是根據太陽的回歸年這一運動而推算出來的,是一種陽歷年。
[3]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因為月球繞地球的周期與地球繞太陽的周期并不相同,陰歷要比陽歷一年少十一天,必須要設立閏月才能讓二者相合。
【譯文】
【引文】帝堯說:“我告知你們,羲氏與和氏,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你們需要設立閏月來調整好四季以制定每個年歲。”
【原文】
允厘百工[1],庶績咸熙[2]。帝曰:“疇咨若時登庸[3]?”放齊曰:“胤子朱啟明[4]。”帝曰:“吁[5]!嚚訟,可乎[6]?”帝曰:“疇咨若予采?”驩兜曰:“都!共工方鳩僝功[7]。”帝曰:“吁!靜言庸違[8],象恭滔天[9]。”
【注釋】
[1]允厘百工:切實去整頓文武百官。允,確實,切實。厘,治理,整飭。百工,百官。
[2]庶績咸熙:政務處理得當。庶,眾。績,指政事。咸,都。熙,興盛。
[3]疇咨若時登庸:誰能夠將政務處理得當就能夠提拔任用誰。疇,誰。咨,能夠,可以。若時,也可云“如是”“如此”。登,提拔,升遷。庸,用。
[4]放(fǎng)齊:堯在位時的一位大臣。胤(yìn)子:嗣子。朱,這里指的是堯的兒子丹朱。啟明,開明,通達。
[5]吁(xū):嘆詞,表示否定。
[6]嚚(yín)訟:頑劣喪德并心狠手辣。訟,通“兇”,這里是孫星衍在《尚書今古文注疏》中所提出的說法。
[7]共工:神話中的任務,這里是堯的一個臣子的名字。方鳩僝(zhàn)功:聚眾人之力來將事情辦成。方,通“旁”,大,廣。鳩,聚集。僝,顯現。
[8]靜言庸違:花言巧語,做事十分邪僻。
[9]象恭滔天:表面十分恭敬卻不信天命。
【譯文】
【引文】堯帝切實地去整頓文武百官,政務也處理得當。他說:“誰能夠將政務處理得當,就提拔任用誰。”大臣放齊說:“您的兒子丹朱開明通達,可以任用。”堯帝說:“啊,他頑劣喪德又心狠手辣,如何能夠任用他呢!”堯帝又問:“誰能夠勝任我的職位呢?”大臣驩兜說:“噢!共工大概可擔任,他能夠將眾人之力集中起來促成大事。”堯帝說:“唉!他擅長花言巧語,行事卻十分荒誕,表面上畢恭畢敬,其實為人傲慢,不信天命。”
【原文】
帝曰:“咨!四岳[1],湯湯洪水方割[2],蕩蕩懷山襄陵[3],浩浩滔天[4],下民其咨[5],有能俾乂[6]?”僉曰[7]:“于!鯀哉。”帝曰:“吁!咈哉[8],方命圮族[9]。”岳曰:“異哉!試可乃已。”帝曰:“往欽哉!”九載,績用弗成。
【注釋】
[1]四岳:原指的是一座叢山,這里指官名或者大臣的名字。
[2]湯(shāng)湯:水勢浩大的樣子。方割:指的是嚴重的災害。方,通“旁”,大,嚴重。割,通“害”,禍害。
[3]蕩蕩:形容水流湍急的樣子。懷:包圍。襄陵:淹沒了丘陵。襄,這里是淹沒的意思。
[4]浩浩滔天:仿佛要漫過天際一般。
[5]咨:憂愁。
[6]有能俾(bǐ)乂(yì):誰能夠治理。俾,使,讓。乂,治理。
[7]僉(qiān):都。
[8]咈(fú):違逆。
[9]方:同“放”,違背,違反。圮(pǐ):毀。
【譯文】
【引文】堯帝說:“唉!四岳啊,湍急的洪水釀成了嚴重的災禍,水勢迅速將高山包圍,將丘陵淹沒,仿佛要漫過天際一般,下面的黎民百姓十分憂愁,誰能夠治理洪水呢?”群臣都說:“啊,鯀啊。”堯帝說:“唉,這個人性情暴斂,常常會逆天而行,做出傷害自己族人的事情。”四岳說:“唉,先試一試吧,可以的話就讓他來治理。”堯帝說:“那就讓他去干吧,注意讓他遵守職責!”可是鯀治理了九年,都沒有看到成果。
【原文】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1]?”岳曰:“否德[2],忝帝位[3]。”曰:“明明揚側陋[4]。”師錫帝曰:“有鰥在下,曰虞舜。”帝曰:“俞[5]!予聞,如何?”岳曰:“瞽子[6],父頑母嚚[7],象傲[8];克諧以孝,烝烝乂[9],不格奸。”帝曰:“我其試哉!”
【注釋】
[1]庸命:也就是“用命”,這里指遵守、貫徹指令。巽(xùn):履行。
[2]否(pǐ):陋。
[3]忝(tiǎn):辱。
[4]明明:尊重,稱贊賢明的人。前一個“明”字是動詞,后一個“明”字是名詞。側陋:隱于民間,沒有名望的賢人。
[5]俞:語氣詞,相當于“然”,是“好吧”的意思。
[6]瞽(gǔ)子:盲人的兒子。瞽:盲人。
[7]父頑母嚚:相傳舜的父親性情頑劣兇狠,繼母囂張。
[8]象傲:傳說中舜的同父異母的弟弟。性情十分傲慢。
[9]烝(zhēng)烝乂:治理得很好的樣子。
【譯文】
【引文】堯帝說:“唉!四岳,我已經在位七十年了,你們能夠遵循貫徹我交給你們的命令,你們來繼任朕的帝位吧!”四岳說:“我的德行尚淺,恐怕會玷污了這個位置。”堯帝說:“那你們舉薦一個朝中的賢明之臣,或者推薦一個隱沒于民間的聲名尚未顯達的賢人。”眾人對堯帝說:“在民間倒是有一個叫作虞舜的喪妻之人,是一個賢人。”堯帝說:“噢,我也聽說過,那這個人為人處世到底如何呢?”四岳說:“他是一個盲人的兒子,父親與繼母都十分頑劣兇狠,異母的弟弟象對待他也十分傲慢無禮;但是舜一直用自己的孝行感動著全家,以至于全家和諧相處,家庭事業也十分興旺,家人們也不再有違背道義的行為。”堯帝說:“那我就來試一試他吧!”
【原文】
女于時[1],觀厥刑于二女[2],厘降二女于媯汭[3],嬪于虞[4]。帝曰:“欽哉!”
【注釋】
[1]女于時:將女兒嫁給了虞舜。
[2]觀厥刑于二女:觀察舜對待兩個女兒的德行。二女:傳說中的娥皇、女英。
[3]降:下嫁。媯(guī)汭(ruì):媯水注入另一條河的相交彎曲之地。
[4]嬪于虞:嫁給虞家。
【譯文】
【引文】堯帝將自己的兩個女兒下嫁給了虞舜,以觀察他治國齊家的能力,女兒嫁到舜的家鄉媯汭,做了虞家的媳婦。堯帝對舜說:“要恪盡職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