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辭全鑒(典藏誦讀版)
- 屈原
- 1178字
- 2019-09-21 11:49:06
前言
楚辭又稱“楚詞”,是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創作的一種新詩體?!冻o》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對后世文學詩歌的創作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楚辭”這一名稱,最早見于西漢前期司馬遷的《史記·酷吏列傳》。在漢代,楚辭也被稱為辭或辭賦。漢成帝時,劉向整理古文獻,將楚國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人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承襲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匯編成集,共十六篇,定名為《楚辭》。漢武帝時,淮南王劉安編纂的《離騷傳》,是歷史上最早的一部關于楚辭作品的注本,不過久已失佚。繼劉安之后,相繼出現了不少《楚辭》注本。東漢漢元帝初年,王逸給劉向所編的《楚辭》作注,又增入己作《九思》,命名全書為《楚辭章句》,成《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游》《卜居》《漁父》《九辯》《招魂》《大招》《惜誓》《招隱士》《七諫》《哀時命》《九懷》《九嘆》《九思》十七篇,是現存最古的一種注本,成為后世通行本。
《楚辭》靈活地運用了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著楚地的山川江河、人物風情,使文中的聲韻、歌調、思想乃至精神風貌具有鮮明的楚地特色,如宋人黃伯思所說,“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襲屈賦的形式。由于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所以楚辭又被稱為“騷”或“騷體”。
《楚辭》是繼《詩經》四言體后出現的一種新詩體。它的出現,打破了《詩經》以后兩三個世紀的沉寂而在詩壇上大放異彩,開始了我國詩歌史上繼《詩經》之后的第二個重要時期。
《楚辭》突破了《詩經》以四言為主的句式,汲取南地楚歌的韻調和句式,采用散文化的長句,以六言為主,長短相間,靈活多變,獨創了一種參差錯落、靈活多變的新體式,擴大了詩歌的表現力。在結構形式上,它把《詩經》整齊短小的重章疊句發展成為“有節有章”的長篇巨幅,更適合表現繁復的社會生活內容和抒寫在較大時段跨度中經歷的復雜情感。在語言上,采用了大量的楚國地名、物稱、方言、口語等,使詩歌語言生動、形式活潑;比興夸飾與神話傳說的廣泛運用,使詩歌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对娊洝泛汀冻o》一起構成了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兩大源頭,分別開創了中國古代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先河,成為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雙璧”,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
因為《楚辭》中的語言習慣、社會背景等都年代久遠,對于當代讀者來說比較陌生,為了能較好地理解《楚辭》作品,從中領略楚辭的精粹,我們特編寫了《楚辭全鑒》一書。
本書將紙質圖書和配樂誦讀音頻完美結合,以二維碼的方式在內文和封面等相應位置呈現,讀者掃一掃即可欣賞、誦讀經典片段。誦讀音頻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專業播音員,以及中國傳媒大學等知名高校播音系教師構成的實力精英團隊錄制完成,朗讀中融進了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聲音感染力極強。
解譯者
201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