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自珍
五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一二五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三一二
古愁莽莽不可說,化作飛仙忽奇闊。
江天如墨我飛還,折梅不畏蛟龍奪。
【導讀】
龔自珍,號定盦,1792年出生于浙江仁和(今屬杭州市)一個世代官宦學者家庭,外祖父是著名文字學家段玉裁;5歲隨父母居北京,自幼接受了嚴謹的訓詁訓練;13歲考究古今官制;15歲開始通讀《四庫全書提要》;但其仕途并不順利,26歲才中舉人;37歲第6次會試,才勉強中了第95名,殿試為三甲第19名,連翰林院也沒考上,只能擔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從年輕時,龔自珍便具有救時補弊的情懷,并結交了一批憂國憂民之士。在京10年,龔自珍雖困厄閑曹,仍屢屢上書,指斥時弊,但都未被采納,甚至被同僚視為“痼疾”。1839年(己亥年)春,47歲的他又忤其長官,因此決計辭官南歸,于6月4日離京;同年秋,又北上接還眷屬。這一年,百感交集的龔自珍寫下了許多激揚深情的詩文,集成《己亥雜詩》。該詩集是中國詩史上罕見的七絕組詩,被柳亞子稱為“三百年來第一流”,從農歷四月廿三日寫起,至十二月廿六日,共315首,或議時政,或述見聞,或思往事,題材廣泛,內容繁雜,故稱雜詩,其實是對其一生的小結;這里選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首。1841年春,龔自珍執教于江蘇丹陽云陽書院;9月26日,突患急病暴卒,年僅4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