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入門1:妙趣橫生的心理課(暢銷3版)
- 隋巖
- 4654字
- 2019-10-11 18:09:12
心理學專家并不是精神科醫生
初次接觸心理學的人,尤其是心理學專業的學生,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被專業老師“盯上”,把你作為某一行為的典型,甚至分析出言語和行為中的心理疾病信號。經過幾年的專業學習或者對心理學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之后,提心吊膽的日子才終于結束。原因之一是并非所有人都有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大家對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的不同有了清楚的認識。
人們之所以會害怕心理學教授或者心理學專家,一個被默認的前提就是心理學專家就是精神科醫生,可以診斷出一個人的心理障礙??墒牵聦嵅⒎侨绱恕膶I設置的角度來看,心理學專家屬于心理學的領域,精神科醫生屬于醫學的領域。心理學專家擁有哲學、教育學或者心理學博士學位,精神科醫生擁有的則是醫學博士學位。
從所接受的專業訓練來看,精神科醫生必須完成普通內科知識的學習,并且接受治療精神病的專業訓練。心理學專家則更重視心理學方面的基本內容,如心理過程、個人發展、心理測試等。更重要的一點是,精神科醫生擁有行醫執照和處方權,可以運用醫療設施治療病人,心理學家則沒有這些權力。
在心理學領域,擁有心理疾病處方權的心理學家只有寥寥幾人。即使擁有行醫的資格,心理學家也偏愛集中精力來學習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和更高級的專業知識。不過,有些心理學家對精神病領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研究興趣,他們的本意并非要奪走精神科醫生的“飯碗”,但是他們的研究卻重創了那些自鳴得意的精神科醫生,其中最有名的莫過于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戴維·羅森漢。
1972年,羅森漢為了檢測精神科醫生的權力和能力是否相稱,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他找來身邊的八個朋友,分別是三個男人、五個女人。在羅森漢的帶領下,他們一行九個人假扮成精神病人,分別到美國各個州的精神病院就診。
為了讓朋友們在精神科醫生面前順利過關,羅森漢提前訓練了他們。在五天的時間里,羅森漢和他的朋友都不刷牙、不洗澡,為了顯得更邋遢,每個人都穿著骯臟、破爛的衣服。除此之外,羅森漢還訓練他們如何應對精神病院的強制服藥等。
羅森漢等人前去就診時,分別使用編造的名字和職業,并且對醫生說自己出現了幻聽的癥狀。順利住院后,他們的所有癥狀馬上消失,并且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令人詫異的結果發生了,入院的九個人中,有八個人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癥,一個人被診斷為躁狂抑郁癥。更令人詫異的是,住在精神病院里的病人都知道他們神智正常,受過專業訓練的醫生和護士卻沒有發現他們是正常人。
當所有人都順利出院之后,羅森漢將研究報告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羅森漢的研究證明,精神科醫生并沒有能力將正常人和精神病人區分開,在大多數時候,他們只負責為前來就診的“患者”下一個論斷,如精神分裂癥、抑郁癥、躁郁癥等。精神病院的治療主要針對的是這些診斷,而不是病人本身。
羅森漢的實驗結論震撼了精神病學界,一些權威的精神病院也受到了挑戰。在整個精神病學界嘩然之際,一家專業的醫院向羅森漢發出了挑戰,他們聲稱在未來的三個月里,羅森漢可以繼續派假病人前去就診,他們完全可以一一分辨出來。三個月過去后,這家醫院的精神科醫生從所有就診的患者中診斷出41名假病人。有趣的是,羅森漢卻說自己并沒有派過假病人。
在羅森漢的研究之后,美國逐漸改變了精神病院的制度。實際上,早在20世紀70年代,歐美就興起一波社會運動,目的就是“反精神病學”。參與者們主張,精神病并不是一種器質上的病變,而是社會環境造成的主觀體驗,其在本質上不屬于醫學范疇。
精神科醫生試圖通過核磁共振、CT掃描等現代技術找到患者頭腦中的病變;在心理學領域,心理學家則更強調社會交往、人際沖突、生活方式等因素引起的精神障礙,甚至有人強調,精神障礙應該由心理學家負責,而不是精神科醫生。
不過,在這個心理學大師紛紛沉默,山寨版大師遍布熒屏、沖擊眼球的時代,讓人們分清楚心理學家與精神科醫生都非常困難,更何況徹底改變社會對待精神病人的模式!
心靈視窗
心理實驗中的道德倫理
在心理學的各種實驗中,如果一項實驗的設計不夠完善,或者說實驗本身就在挑戰被試的承受極限,實驗繼續進行下去,必然會對被試造成相應的傷害:對動物來說,在實驗中所受的傷害甚至死亡都是不人道的;對人來說,心理上的傷害則更加持久,并且不可預測。
參與斯坦福監獄實驗的被試,有一部分人出現了絕望、消極,甚至輕度抑郁的反應,最后津巴多不得不放棄實驗。從整個實驗過程來看,導致實驗中止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實驗中涉及的倫理問題。
在心理學的其他實驗中,也會涉及類似的情況。有時候,為了達到最佳的實驗效果,需要欺騙被試,將實驗的真實意圖隱藏起來。于是,被試就會處于全然不知或者一知半解的狀態。在某種程度上,這些欺騙都會對被試的心理造成影響。即使實驗取得的成功超過這種傷害,被試的心理變化也是真實存在的。
和斯坦福監獄實驗類似,以研究權力服從為目的的實驗——米爾格拉姆實驗也出現了倫理問題。當實驗設計者精心準備、力圖引導被試進入一個完美的實驗場景時,他們往往會因為過于關注實驗目的而忽略實驗中被試的內心感受。
米爾格拉姆實驗開始于1961年。那一年,納粹黨人阿道夫·艾希曼被抓回耶路撒冷接受審判。艾希曼被判處死刑后,米爾格拉姆產生了設計實驗的想法。他想知道,像艾希曼一樣參與猶太人屠殺的納粹軍官,真的是因為他們本性殘暴,還是單純地出于對上級的服從?
實驗設計完畢后,實驗者在報紙上刊登了招募志愿者的廣告。廣告上聲明,實驗將進行一個小時左右,報酬是4.5美元。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這算是一筆不錯的收入。志愿者甄選完畢后,實驗在耶魯大學的一間地下室進行。
在實驗開始之前,實驗者告訴所有的志愿者:“我們將進行一次‘體罰對于學習行為的效用’的實驗,你們將會分別扮演老師和學生?!?span id="uqzvcrc" class="fs_102">表面看來,所有的志愿者都知曉實驗的目的,實際上他們從頭到尾都被蒙在鼓里,因為所有的學生都是實驗者假冒的,志愿者扮演的角色只是老師而已。
實驗者安排老師和學生分別坐在兩個房間里,他們彼此不能見面,但是可以通過聲音交流。實驗開始后,老師會拿到一張題紙和一個電擊控制器。題紙上面印著一些題目和選項,以供老師向學生提問;電擊控制器則用來對回答錯誤的學生進行懲罰。學生每次回答錯誤之后,電擊的電壓數會隨之提升。
隨著電壓的上升,學生的反應會有不同,不過這也是實驗者事先設計好的橋段。當電壓上升到120伏時,學生會痛苦地尖叫;電壓達到150伏時,學生會說想要退出實驗;電壓達到300伏時,學生會拒絕回答問題,敲打墻壁,或者聲稱自己患有心臟病。
聽到學生痛苦的尖叫,扮演老師的志愿者會提出退出實驗。這時,實驗才真正開始。當老師想要退出時,實驗者會對他說:“實驗需要繼續進行,請繼續?!?span id="lva2brq" class="fs_102">老師再次提出退出的想法,實驗者會說:“繼續進行是必須的。”當老師第三次提出退出時,實驗者會說:“你沒有選擇,你必須繼續。”經過三次的勸阻,如果老師執意退出,那么實驗便會中止。否則實驗繼續進行,直到學生被450伏的電流懲罰三次后,實驗才會自動停止。
出人意料的是,老師們直到電壓上升到135伏時才第一次選擇暫停。這時,有的老師想要退出,有的老師則開始懷疑實驗的目的。不過,仍然有一些人在被告知無須承擔責任后繼續實驗,一些人甚至在聽到學生尖叫后笑了出來。
實驗過后,米爾格拉姆得出了關于人類心理學研究的寶貴經驗,然而實驗本身卻受到了倫理的質疑。在事后的隨訪中,其中一位扮演老師的志愿者表達了他的內心感受:“當我在進行實驗時,雖然我相信我是在傷害某個人,但我完全不曉得我為什么要這樣做。當人們根據他們自己所信仰的事物并順從地服從權力者行動時,很少有人會意識到這點。”這位老師的內心感受則來自六年后戰事正酣的越南戰爭。
和這個志愿者未被告知全部細節的實驗相比,斯坦福監獄實驗對被試的傷害要更嚴重一些。以至于實驗結束后,津巴多需要親自帶領一個小組負責消除實驗可能帶來的不良影響。不過,津巴多本人也曾談道:“發現這種隱形的影響比較困難,因為副作用很多,而且有些是根本說不清楚的?!?/p>
心理學家
科學心理第一人——馮特
1832年,威廉·馮特出生在德國曼海姆北郊的一個村莊——內卡勞,他是家中的第4個孩子。馮特的家族中名人輩出,曾經有兩位出任過海德堡大學的校長,還出過不少醫生和學者。馮特的父親則是一位牧師。
童年時期,馮特的學業表現并不出色。他常常神情恍惚,喜歡在課堂上做白日夢,為此經常被老師批評,甚至受到責罰。少年時期,馮特養成了嚴肅、樸實的個性。從此以后,馮特慢慢改掉了做白日夢的習慣,開始專注于學習。不過,他的成績依舊平平。中學時期,他還曾因為留級而重讀,從而延后了進入大學的時間。
19歲時,馮特進入德國的圖賓根大學學醫。他之所以會選擇醫學專業,主要是因為父親去世,他想要通過行醫來維持家庭的體面生活。窘迫的家庭環境讓他備受打擊,隨后他埋頭苦學并轉入海德堡大學。1855年,馮特從海德堡大學畢業,取得博士學位。
全國醫學會考第一名的成績并沒有讓馮特對臨床醫學產生興趣,于是他選擇前往柏林大學深造。1857年,馮特回到海德堡大學擔任講師。第二年,生理學院赫爾姆霍茨前往海德堡大學擔任生理學教授,并且創辦了一所生理學研究院。馮特受聘成為他的助手,隨后瘋狂地投入實驗室的工作中。
在生理學實驗室里,馮特負責訓練一些學生操作關于肌肉痙攣和神經沖動傳導的實驗。在進行這些實驗研究的同時,馮特關于心理學的一些概念逐漸形成。多年后,他將所有對心理學的見解匯總為《感官知覺理論文集》。在這本書里,馮特記錄了他參與的一些實驗,并且第一次提到“實驗心理學”這一概念。
1871年,赫爾姆霍茨離開海德堡大學。原本期待接替生理學教授位置的馮特未能如愿,他只獲得了一個臨時教授的頭銜。不過,馮特此時的經濟狀況已經好轉,使得他能夠順利地與未婚妻索菲·毛結婚。
婚后,在從事教學的同時,馮特開始寫作《生理心理學原理》。在這本書中,馮特將心理學從哲學和生理學中分離出來,發展成為一門系統的獨立學科,并且確立了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人的心理活動。
1875年,馮特被萊比錫大學聘為哲學教授。1879年,他在萊比錫大學的一間寄宿招待所中創建了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心理學實驗室的創建標志著心理學的正式誕生。
此后的40多年,馮特一直住在萊比錫大學。由于少年時期的習慣影響,他的生活缺少游戲和娛樂,他從來不知道怎么玩,也沒有消遣的喜好。除欣賞音樂會之外,馮特幾乎從不出門。他不喜歡旅行,也不喜歡參加公共的活動,每一天他都按照嚴謹的、富有規律的時間表生活。
從娛樂活動中省出來的時間,全部被馮特用來搞心理學研究。因此,他在課堂上總是可以口若懸河,帶著飽滿的激情向學生講授專業知識。帶著對心理學的熱愛,馮特一直工作到85歲才退休。
1920年,馮特回憶了他研究心理學的一生,寫成了他的自傳《經歷與認識》。此書出版后不久,也就是同年8月,馮特在萊比錫去世,享年88歲。
作為心理學實驗研究的第一人,馮特在心理學史上具有獨特的重要地位。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莫菲說:“在馮特創立他的實驗室之前,心理學像個流浪兒,一會兒敲敲生理學的門,一會兒敲敲倫理學的門,一會兒敲敲認識論的門。1879年,它才正式成為一門實驗科學,有了一個安身之處和一個名字。”
此外,馮特向具有濃厚哲學思辨色彩的心理學中引入實驗的方法,他所創建的實驗室也成為眾多心理學實驗室的典范。不過,馮特的實驗室并沒有準備好解決情緒、思維、意識和智力等問題,這是馮特的遺憾,也是時代的局限。
馮特的一生,除了寫就了兩部大部頭的心理學教科書,還通過言傳身教培養了眾多優秀的學生。在心理學成為獨立學科后的前半個世紀,馮特的學生們紛紛成為心理學領域的知名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