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被閾下信息操控的行為

如果有人告訴你,在超市播放的音樂中嵌入一組“如果偷竊,將被送到監獄”的閾下信息,就能夠幫助減少超市的偷竊案和現金流失現象,你會相信嗎?如果有人說,在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中嵌入毫無秩序的次聲波,會讓音樂廳中的觀眾感到頭痛、惡心,甚至憤然離席,你覺得這是真的嗎?

在揭開謎底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個心理學中重要的名詞:閾。在漢語中,“閾”有國門、家門的意思,表示一種界限。在心理學上,它同樣表達了一種界限,指的是人的“感覺界限”。

周圍環境中存在著各種聲、光、畫的刺激,但是人的感官并不能一一感受到這些刺激,原因就在于,我們只能接受一定范圍內的刺激。這個引起感覺的刺激范圍被稱作“感覺閾限”。只有在閾限范圍內的刺激,才能被人感覺到。

舉個例子來說,在一個非常安靜的房間里,有一個聲音正在從微弱逐漸變大。但是,當這個聲音的振動頻率在5赫茲時,人耳是感受不到的。只有到了20赫茲,人耳才能感受到。當聲音越來越大,超過20千赫茲時,人耳會再次感覺不到。因此,人耳的聽覺閾限就在20赫茲至20千赫茲之間。不過,這是理論數值,根據實際情況,具體的數值還有可能發生變化。

了解了“閾”的概念,“閾下”的概念自然也很好了解。所謂閾下,自然就是在人類感官能夠接受的最低強度之下。處在閾下的信息,雖然感官接收不到,但是卻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人類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普通大眾還可能被懂得運用閾下信息的商家所操控,就像開篇所說的那樣——你永遠不知道,行為的發生是來自意識的決定,還是來自閾下信息的影響。

1979年,心理學家威爾遜做了一個著名的“雙耳分聽”實驗,用以研究閾下信息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實驗開始后,實驗者給被試戴上耳機,兩只耳機里播放的是完全不同的內容。一只耳機在播放一篇文章,實驗者要求被試邊聽邊朗讀。另一只耳朵則播放數段音樂,而且都是被試從來沒有聽過的。

邊聽邊朗讀的目的是使被試集中注意力聽耳機里播放的文章,同時忽略掉另一只耳機播放的音樂。所謂一心不可二用,從心理過程來看,當人的注意力集中于一件事物時,其他事物則被知覺為背景,不會被感官接收。于是,另一只耳機里的音樂可以視為閾下刺激。

文章播放完畢后,實驗者要求被試從3首剛剛播放的音樂和3首未曾播放的音樂中選擇聽過的,被試無法正確辨認。不過,當實驗者要求被試從6首混合的音樂中挑出比較熟悉的音樂,他們辨別出的音樂都是剛剛播放的。由此可見,雖然被試并沒有知覺到音樂片段,它仍舊在不知不覺中對人的大腦產生了影響。

除了威爾遜的實驗,心理學家也通過監控被試生理上的變化,證實了閾下信息對人的影響。當播放一段低于聽覺閾限的音樂時,雖然人無法感覺,生理上卻會出現反應,如腦電波開始變化、眼睛的瞳孔放大等。

閾下信息對人的影響有多大、會影響到什么程度,學術界至今仍有爭論。不過,一些聰明的商家已經想到應用閾下信息的辦法,如超市中播放的音樂、錄影帶里的信息暗示等。在利用閾下技術改變人類行為的實驗中,最為人稱道的就是心理學家維卡里的投影實驗。

1957年,維卡里在新澤西的一家電影院做了閾下信息的嘗試。在電影播放的過程中,維卡里利用另外一臺投影儀,每隔5秒鐘就會在銀幕上投放“吃爆米花”和“喝可口可樂”的信息。這一信息只會在銀幕上停留1/3000秒,人眼根本捕捉不到。

自從這一信息出現后,電影院里爆米花和可口可樂的銷量都有所增加。但是這一實驗不夠正規,無法直接確定爆米花和可口可樂銷量的增加是由于閾下信息的出現。不過,這一實驗還是引起人們對閾下信息的關注,學術界也開始討論應用閾下信息在倫理上的合理性。

心靈視窗

心理實驗中的人道主義

在上一章的心靈視窗我們講到了心理實驗對人造成的傷害在這一章里我們來看看心理學家們對動物造成的傷害

如果說設計不夠完善的實驗可能傷害到人類的情感和精神那么對于動物的傷害則更多的是肉體上的痛苦甚至死亡在研究者們尚且沒有想到用人道主義的方式對待動物之前實驗室里備受折磨最終死去的動物不計其數它們中的少數成功地幫助心理學家發現問題得出正確的結論而大多數動物則只是在忍受一輪又一輪的實驗折磨后絕望地死去

在一系列關于習得性無助這一課題的研究中數十條狗成為心理學家的被試在經歷過無數次的電擊之后它們變得非常沮喪甚至不再努力逃脫只是無助地繼續忍受電擊

1953哈佛大學的所羅門·坎明和維恩找來40條狗并將它們放在一種自制的名叫穿梭箱的東西里穿梭箱的中間有一個擋板將箱子分成兩部分擋板和狗背一般高足以讓它輕松地從一邊跳到另一邊

實驗開始后實驗者在箱子底部對狗進行電擊狗感受到疼痛后會迅速跳過擋板逃到另一邊此時實驗者會將箱子的另一邊也通上電并且對從對面跳過來的狗進行二次電擊實驗者發現當狗從一邊跳入另一邊時發出了一種如釋重負的嘆息聲當它再次遭受電擊時卻會發出一種慘叫

接下來實驗者用透明的塑膠玻璃將狗封閉在箱子的一邊給箱子通電后狗會迅速跳躍以試圖逃離疼痛這一次它卻會頭撞玻璃忍受更嚴重的疼痛玻璃沒有撞碎狗卻開始發出慘叫同時伴有顫抖萎縮大小便失禁等

十多天之后這些永遠無法逃脫痛苦的狗已經放棄逃跑的念頭即使實驗人員繼續電擊它也不再掙扎不再反抗實驗者在最后的結論中寫道:“反復對動物進行電擊當這些電擊非常強烈且無法避免時動物會產生一種無助和絕望的情緒。”

1967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西里格曼做了類似的實驗并且第一次提出習得性無助這一概念實驗中西里格曼將狗關在一個上鎖的籠子里在籠子的鐵絲網上安裝一個擴音器和通電裝置

只要擴音器一響西里格曼就會給鐵絲網通電電流的強度會讓狗感到痛苦但是不會造成實質的傷害實驗開始后擴音器一響被電到的狗就會在籠子里四處亂竄四處沖撞企圖尋找逃脫的出口幾次失敗之后狗就會放棄掙扎到最后即使擴音器響了電流通過鐵絲網狗也寧愿躺在籠子里忍受痛苦不再做無效的抗爭了

后來西里格曼又將狗放在一個更大的籠子里與所羅門·坎明和維恩的研究類似他也用隔板在籠子中間隔開隔板的高度剛好是狗可以輕松跳過的為了進行對比西里格曼找到一條沒有參與之前實驗的狗和之前被電擊過的狗一起關進籠子里

擴音器響起來時籠子通電作為對照組的狗感受到疼痛后一下子跳過了擋板逃到安全的一邊那條備受摧殘的狗則眼睜睜地看著同伴逃離到安全地帶自己則麻木地躺在籠子里直接放棄嘗試的機會

看過這些動物被試的遭遇不知道你是否有一點感同身受為心理學家們這種不人道的實驗方式感到氣憤為動物的悲慘命運感到難過實際上如今已經有許多心理學家早已放棄對人類心靈的興趣他們研究的焦點已經從人變成老鼠猴子狗這些動物于是動物的悲慘命運一代一代地延續著

犧牲動物的健康甚至生命做實驗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心理基礎就是人類的自大這種自大被稱作種屬主義”。人類習慣地認為只要是我們人類能夠獲益的事情犧牲一些動物根本不足為道于是動物們的歡笑哀愁痛苦和死亡就成了人類文明進步的鋪墊動物們成了科學發展的殉道者

雖然心理學家也在考慮在實驗中替代動物的方法不過就目前而言心理研究尚未找到其他途徑為了實驗者能夠更人道地對待實驗中的動物盡量避免不必要的傷害各國心理學會和政府都在制定相應的法律各地的心理研究中心也制定了使用動物作為被試的原則

如果未來心理研究者依然無法避免用動物來做實驗保護動物最好的方法就是認真閱讀各項法律條款和指導原則一個具有道德良心的心理研究者不可以虐待動物也不應該讓動物忍受痛苦和傷害

心理學家

扛著行為主義大旗的學者——華生

約翰·布羅德斯·華生,1878年出生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格林維爾他的父親是一個農場主母親是美南浸信會的虔誠教徒。13歲那年華生的父親拋棄了家庭選擇和一個女人私奔隨后他的母親賣掉了農場帶著孩子搬到城市居住

來到城市之后經常被同學嘲弄的華生學習成績非常糟糕他整天情緒低落不是不認真聽課就是與同學爭斗為此他曾經兩次被捕在中學階段他的成績總是勉勉強強能夠升級。16歲那年華生見到了福爾曼大學的校長得以順利升入大學

起初華生遵從母親的意愿選擇了神學不久后他就放棄了轉入哲學系之后華生開始認真學習五年后順利拿到碩士學位畢業后華生在一所只有一個班級的小學擔任校長一年后華生進入芝加哥大學跟隨約翰·杜威學習哲學

沒過多久華生發現自己已經失去對哲學的激情同時無法理解導師杜威的思想于是華生選擇轉系這一次他選擇了真正感興趣的心理學并且跟隨心理學家安吉爾和生理學家唐納森學習

在大學里學習的同時華生還需要自謀生路于是他在芝加哥同時打了好幾份零工包括給心理學系看門在實驗室照管小白鼠在學校餐廳當服務員等。1903華生順利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并且和瑪麗·伊克斯結了婚

華生的畢業論文題目是動物教育白鼠心理發展與其神經系統發育的實驗研究》。在這本書中華生描述了不同年齡白鼠大腦的髓鞘化與學習能力之間的關系結果證明大腦髓鞘化的程度與學習能力基本無關

1903年到1908華生一直留在芝加哥大學工作在授課的同時他做了大量的動物實驗在這五年間他主要研究感覺輸入學習與鳥類行為之間的關系根據這些研究華生漸漸形成關于行為主義的信念

1908華生被霍普金斯大學更豐厚的薪水和研究條件所吸引離開芝加哥大學前往巴爾的摩市工作在那里華生慢慢走入學術生涯的頂峰并且確立了自己行為主義者的身份。1913華生在雜志上發表了一篇名為行為主義者心目中的心理學的文章正式開始了行為主義的革命

隨后華生在行為主義專著行為比較心理學導言中系統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的觀點對美國心理學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兩年后華生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這一年他僅僅38

1920一則轟動社會的桃色新聞結束了華生的學院生活在與美麗的研究生助手羅莎莉·雷納合作期間兩人日久生情發展出婚外情按照當時的校規教授發生這樣的性丑聞是不被允許的于是在妻子瑪·伊克斯將華生寫給雷納的露骨情書交給校長富蘭克·古德勞后華生隨即被解除教職離開了霍普金斯大學

離開大學后華生的學術經歷從此中斷不過他對行為主義的研究仍在繼續進入廣告界后華生致力于用行為主義的方法對商品進行廣告宣傳同時他通過為雜志撰稿親自講課的方式來普及行為主義理論

1925華生出版了行為主義一書在這本書里他用通俗易懂的形式介紹了行為主義此后華生再也沒有做過心理學方面的專業工作。1947華生從商界退休在一個農莊中度過晚年生活。1958年華生去世享年80

作為行為主義的先行者華生忽略掉人的整個心理過程直接關注人的外顯行為同時他反對遺傳決定論的說法認為所有的先天行為都是后天造就的在華生的眾多言論中最有名的一句就是:“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我承認這超出了事實但是持相反主張的人已經夸張了數千年。”

在眾多的引述中最后一句我承認這超出了事實但是持相反主張的人已經夸張了數千年經常被省略以此顯示華生更為激進的思想不過他的確做過類似的嘗試在討論人的行為是先天遺傳還是后天產生的過程中華生進行了著名的小阿爾伯特實驗

華生和他的助手雷納在孤兒院找到一個健康正常的幼兒小阿爾伯特當時他只有11個月零5根據華生的觀察小阿爾伯特并不害怕小白鼠但卻對巨大的鐵錘敲擊聲表現出恐懼每次聽到敲擊聲小阿爾伯特都會哭鬧或者爬開

于是華生讓小阿爾伯特先接觸小白鼠然后讓他聽鐵錘的敲擊聲當小白鼠和敲擊聲一起出現多次之后小白鼠和小阿爾伯特的恐懼之間形成條件反射此后只要小阿爾伯特一見到小白鼠就會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

當小阿爾伯特1歲零21天時華生對他進行了泛化的測驗結果發現小阿爾伯特不僅對小白鼠產生恐懼小白兔小白狗甚至是白色的毛皮大衣也會令他苦惱不已

從實驗倫理的角度來說華生的做法是非常不人道的當時華生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可惜的是當他想要重新實驗試圖消除小阿爾伯特身上的條件反射時小阿爾伯特已經被人領養離開了孤兒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宁县| 楚雄市| 措美县| 尤溪县| 榆中县| 宁阳县| 大关县| 三穗县| 遵义县| 澄城县| 镇宁| 板桥市| 出国| 交口县| 阿拉善左旗| 宁南县| 铁力市| 富阳市| 宣城市| 汉寿县| 交城县| 新巴尔虎左旗| 太仓市| 资兴市| 芜湖市| 平邑县| 高碑店市| 麦盖提县| 松滋市| 平顺县| 平远县| 南涧| 淮阳县| 民丰县| 政和县| 岐山县| 龙南县| 青铜峡市| 红原县| 镇沅| 贺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