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在民事訴訟證明領域,證明責任公認是最難的研究題目。至今,包括證明責任的概念、性質以及證明責任分配等有關證明責任基本理論在民事訴訟法學界遠未形成共識,更何況要挑戰橫跨民事實體法與民事程序法兩大領域的不當得利訴訟證明責任分配。因此,出于愛護學生的考慮,對于德中的選題,開始我并未同意,并建議他降低難度,減少寫作風險,以便順利畢業,畢竟德中的求學經歷太過不易。然而,德中并沒有被我說服,反倒是他不屈不撓的堅持最終感動了我,讓我選擇了妥協,同意了他的選題。

就不當得利訴訟證明責任分配而言,盡管仍存在完善法律的立法論空間,但研究重點應結合司法實踐中的相關裁判,側重于體系化的解釋論。這一研究方法運用對論者提出的要求頗高:不僅應掌握民事訴訟法學有關證明責任的基本原理,而且還要對民事實體法關于不當得利的立法與研究成果有全方位的了解,并需全面查找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裁判。同時,在信賴實定法秩序的前提下,既要對現行立法進行解釋,又要把它運用于司法裁判,從而得出令人信服的體系化結論。總而言之,研究不當得利訴訟證明責任的分配,需要做到程序與實體交錯、理論與實踐融合,才能達到博士論文的基本要求。

如我所料,論文寫作過程充滿艱辛,僅論文大綱就幾易其稿,中間還有過已寫就近十萬字又推倒重來的痛苦經歷,但德中要強、堅韌、能吃苦的個性再一次發揮了巨大的能動作用。我至今還清晰記得當時要求重寫的時刻,德中沒有半句辯解,痛快答應的場景。如今想來,恐怕今后我都很難再遇到這樣的學生,當然,也促使我檢討對于學生是否要求過于嚴苛了。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近一年的艱苦寫作,德中博士論文如期完成,不僅順利通過了匿名評審與論文答辯,還獲得了較高的評價。

近年來,對于證明責任分配的研究,越來越多的民事訴訟法學者已從有關概念論爭等基礎理論的探討轉換至對具體的實體法律制度證明責任分配的個性化研究,并受到了實務界的高度關注。德中早在2012年的選題無形中契合了民事訴訟法學界有關證明責任分配的研究轉型,德中選題的前瞻性由此可見一斑。在博士論文中,德中嘗試運用法解釋學的研究方法構建不當得利訴訟證明責任的分配法則,并提出如下核心觀點:一是民法的立法論層面有必要把不當得利類型化,但是類型化并不影響其證明責任分配;二是對不當得利證明責任的分配不應過分強調結果意義上的證明責任,而應把重點放在行為意義上的證明責任,即提供證據責任。前者在證明程序起點和終點發揮規范意義上的作用,而后者在證明過程發揮證明作用,更有利于充實證據方法;三是不當得利證明責任的分配原則上仍應依托于實體法有關不當得利的基礎性規范,并以法律要件分類說為根據。畢竟,“無法律上原因”是不當得利之所以成為法定之債的法理或者歸責事由。如果把這個要件的內容交給對方證明,就破壞了不當得利構成要件的完整性。不僅如此,還破壞了整個民法的權利體系構造。因為,債的產生有法律上的原因在民法上有一個龐大的體系,從而決定了不當得利“無法律上原因”之債是邊緣化的債。盡管如此,作者還指出,在訴訟過程中還需要法官做法解釋學的分析、整理爭點、行使釋明權等,從而從制度上加以保障。毫無疑問,上述觀點對以往相關學術研究成果有所發展,并拓展了證明責任分配的研究視域。在其博士論文通過之后,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91條規定了法律要件分類說。該條將成為不當得利訴訟證明責任分配的準則、法律解釋的基礎。當然,限于當時資料的有限性等諸多原因,博士論文在論證方法與學術觀點上仍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因此,博士畢業后,德中并未急于出版,而是以博士論文為起點,進一步深化證明責任分配方面的研究,并幾經修改得以成書。

值此《不當得利訴訟證明責任分配研究》付梓之際,作為德中的導師,我感到由衷的高興。五年前,德中撰寫博士論文的情形仍歷歷在目,從選擇題目、厘定提綱、撰寫初稿、修改成稿,至提交匿名評審,參加答辯,德中付出的辛苦有目共睹。博士論文的出版是對德中多年付出的回報。也希望德中再接再厲,在學術研究上取得更好的成績。

是為序。

熊躍敏

2018年6月21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远安县| 泗阳县| 夏河县| 墨江| 安溪县| 新余市| 黄石市| 叙永县| 桃源县| 鹤庆县| 武宣县| 如皋市| 康马县| 南汇区| 镇江市| 大冶市| 龙门县| 昌平区| 繁昌县| 揭阳市| 石棉县| 融水| 遂昌县| 大城县| 苏尼特右旗| 高密市| 米易县| 华亭县| 汽车| 察隅县| 宝清县| 海林市| 十堰市| 阿拉善左旗| 如皋市| 隆林| 福州市| 同心县| 慈利县| 民勤县| 多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