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當得利訴訟證明責任分配研究
- 熊德中
- 673字
- 2019-10-11 18:08:28
2. 不當得利訴訟證明責任分配概說
法律具有預防和解決社會沖突、合理分配資源、協調利益格局以及實現社會公正等功能。國家以立法的形式把人們的行為納入法律規范系統進行調節,以實現上述目的。法律規范是法律行為和事件引起財產變化的依據,由國家權力作為保障后盾。為此,國家立法把利益變動有法律上原因作為受益方保有該利益的法律依據(正當性)。然而,由于生活事實的多樣性、復雜性以及法律規范形成的滯后性,立法不可能把引起財產變動的所有行為或事件加以規范。所以,有必要通過補充的辦法,調整那些缺乏法律上原因卻引起財產變動的情形。這呼喚著法律上的不當得利返還制度,讓那些缺乏法律依據又流轉了的財產利益實現返還。作為對合同、侵權、無因管理等有法律上原因引起財產變動范圍之外的補充,不當得利制度以無法律上原因引發財產變動為條件,其適用范圍遠不如其他債權普遍。這種排除式的規定也增加了這一制度的抽象性。立法上,我國《民法總則》第122條概括性地對不當得利作出了規定。然而,司法中所呈現的卻是不當得利的不同類型,諸多問題即由此而生。
我國民事立法并沒有把不當得利類型化。類型化僅僅停留在學術研究方面。一些學者在“民法典草案”中對不當得利進行了類型化的規定,試圖明確各種類型的不當得利、界定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明確不當得利的構成要件及事實構成(如“給付”“以其他方式使他人蒙受損失”)等,讓不同類型的不當得利可以被納入這些規范之中。就不當得利司法實務而言,合理的、明晰的不當得利證明責任分配規則有助于裁判者公平地界定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分配、有助于當事人降低訴訟風險,并可以提高訴訟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