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jié) 人格特質(zhì)屬性的對抗特征與供述行為

犯罪嫌疑人在接受司法調(diào)查活動中, 總是千方百計進行隱瞞對抗, 其原因首先是利益關系, 犯罪行為是要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 刑罰處罰的結果導致利益喪失, 為了維護自我利益只能選擇對抗。當犯罪嫌疑人發(fā)現(xiàn)自我的對抗已經(jīng)不能保存利益的時候, 就會設法通過妥協(xié)的方法從偵查訊問人員那里獲取利益。這一行為是人們的基本行為特征, 在整個利益空間,人們維護行為的方法只有兩種: 一種是對抗, 另一種就是妥協(xié)。其次是犯罪嫌疑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進行的對抗, 這是建立在一定條件的基礎上的, 有條件對抗才可以對抗, 如果沒有條件對抗, 那只能放棄對抗, 這是人的生活經(jīng)驗的總結, 更是趨利避害的人格本性所決定的。最后是對抗行為的心理基礎, 這種心理基礎來源于人的意識經(jīng)驗, 對抗力度的強弱來源于意識經(jīng)驗的信息反應。這種信息反應包括: 客觀的對抗信息反應、主觀的意識經(jīng)驗和所處的訊問空間的信息來源的整合。這些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對抗的心理支點。上述行為表述反映了人在偵查訊問活動中的人格特征, 即對抗行為的來源。這里所謂的人格, 是指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和發(fā)展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統(tǒng)合模式, 這個模式包括了個體獨具的、有別于他人的、穩(wěn)定而統(tǒng)一的各種特質(zhì)或特點的總體, 也反映了人的思想意識、行為特征、喜怒哀樂的相對穩(wěn)定的性格特征, 是犯罪嫌疑人抗審行為的重要根據(jù)。

再有, 犯罪嫌疑人在接受司法調(diào)查活動中, 總是千方百計進行隱瞞對抗, 其根本的原因是犯罪嫌疑人實施了犯罪, 有犯罪的行為記憶, 如果沒有犯罪記憶, 那么犯罪嫌疑人就不存在隱瞞對抗的行為了。犯罪嫌疑人留在大腦里的犯罪行為記憶, 就是犯罪的心理事實, 就是犯罪嫌疑人選擇對抗行為的記憶來源。但是這種犯罪記憶的心理事實, 并不像犯罪嫌疑人維護自我的利益那樣忠心, 它會在外來信息的刺激下活躍起來, 不時地告知犯罪嫌疑人自己的存在, 甚至自發(fā)地通過潛意識、肢體語言表現(xiàn)出來, 不愿意隱瞞自己的存在。因此, 只要犯罪嫌疑人大腦里有犯罪行為記憶, 它就會背叛犯罪嫌疑人而暴露出來, 盡管嘴巴不說, 其形體也會不自覺地表現(xiàn)出來。

由此, 人格本性和記憶屬性滿足了犯罪嫌疑人供述的基本規(guī)律。

人格特質(zhì)屬性的對抗行為

犯罪嫌疑人在偵查訊問中的對抗行為, 來源于自我的心理動力的支持, 這種心理動力在人格屬性的指揮下產(chǎn)生, 一切的內(nèi)在動力來源于人格屬性, 也就是說, 犯罪嫌疑人的抗審行為的根本原因是人格屬性。所謂人格, 是指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和發(fā)展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統(tǒng)合模式, 這個模式包括了個體獨具的、有別于他人的、穩(wěn)定而統(tǒng)一的各種特質(zhì)或特點的總體。

根據(jù)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理論, 人格是一個整體, 包括三個部分, 分別是本我、自我、超我。這三個部分彼此交互影響, 在不同的時間內(nèi), 對個體行為產(chǎn)生不同的內(nèi)動支配作用。人從出生之日起就有了自己的人格, 嬰兒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 這就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論中的本我。構成本我的成分是人格的基本需求, 如饑、渴、性、生理上的平衡等。本我中的基本需求成為生之本能。生之本能促動個體求生活動的內(nèi)在力量, 本我需求除了由基本需求形成的生之本能之外, 也包括自我的生理平衡。此種平衡的個體要求支配本我的是唯樂原則。稍有不適就會哭鬧, 從不考慮外界的情景和其他什么后果。隨著嬰兒不斷成長, 到了成年以后, 他所經(jīng)歷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社會活動, 充實了他需求的生之本能, 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區(qū)別于他人的個體的我, 即弗洛伊德人格理論中的自我。自我是個體出生后, 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由本我分化產(chǎn)生的。由本我而來的各種需求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得不到滿足, 它就必須遷就于現(xiàn)實的限制, 并學習到如何在現(xiàn)實中獲得需求的滿足。因此, 從支配人性的原則看, 支配自我的是現(xiàn)實原則, 從需求的本性來看, 是滿足趨利避害的原則。自我介于本我與超我之間, 對本我的沖動與超我的管制具有緩沖與調(diào)節(jié)的功能。人生活在社會的大環(huán)境中, 不能僅僅滿足自我的個體行為, 還要有一個統(tǒng)一的社會行為來滿足社會人的需要, 這就是人格的社會結構, 每一個個體必須統(tǒng)一在這個社會的整體結構中, 這種統(tǒng)一的個體就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論中的超我。超我是人格結構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 是由于個體在生活中, 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guī)范的教養(yǎng)而逐漸形成的。超我中有兩個重要部分: (1) 自我管理, 是要求自己的行為符合自己理想的標準; (2) 良心, 是規(guī)定自己的行為免于犯錯的限制。如個體所作所為符合他的行為理想時, 就會感到驕傲; 反之, 如所作所為違反了他的良心時, 就會感到愧疚, 因此超我是人格中的道德部分。

從人的本我、自我、超我的特征來看, 無疑是把人分為三張臉, 根據(jù)人格結構又分為兩個意識境界。居上層者為意識境界, 其中包括自我與超我; 居下層者為潛意識境界, 本我即在其中。本我、自我、超我三者, 彼此交互調(diào)節(jié), 和諧運作, 根據(jù)環(huán)境情景的空間需要發(fā)生變化。人格結構的兩個意識境界會在不同的環(huán)境情景的空間里出現(xiàn), 在完全屬于個體的空間里, 表現(xiàn)出摻夾著本我的自我的人格特征; 在社會情景的空間里, 就會表現(xiàn)出摻夾著自我的超我的人格特征。這就是人在什么場合說什么話的原因。同時, 人格又表現(xiàn)出它的統(tǒng)合性。人格是由多種成分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 具有內(nèi)在統(tǒng)一的一致性, 受自我意識的調(diào)控。人的本性是對需要的滿足, 需要滿足以后新的需要又產(chǎn)生了, 這種需要的發(fā)展循環(huán)是在超我意識的控制下進行的, 以此來保障自我的需要行為滿足于社會的統(tǒng)一行為,同時也滿足了人們的趨利避害的統(tǒng)一規(guī)則。利益是個體行為與社會行為的焦點, 個體利益行為與社會利益行為的一致性, 是人們的行為規(guī)則, 如果個體利益行為違反了整體的社會利益行為, 就違反了人們的行為規(guī)則, 就出現(xiàn)了犯罪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既表現(xiàn)為個體的差異, 也表現(xiàn)為人格的兩重性, 一是人格所具有的“外殼”, 就像舞臺上根據(jù)角色的要求而戴的面具, 反映出一個人的外在表現(xiàn)。二是指一個人由于某種原因不愿展現(xiàn)的人格成分, 即面具后的真實自我, 這是人格的內(nèi)在特征。這種為了利益而犯罪的行為, 常常是隱蔽在面具后的真實自我的人格, 這種人格特征導致的犯罪, 產(chǎn)生于無法獲得合理滿足需求的途徑。

既然犯罪現(xiàn)象是違反社會利益的行為, 違反社會行為規(guī)則對他的懲罰性, 這種懲罰性表現(xiàn)為個體利益為代價的特征。因此就有人因為利益需要, 違反了社會的統(tǒng)一行為, 就要受到社會行為規(guī)則對他的懲罰, 失去利益。為了維護自我的利益, 就會出現(xiàn)個體的對抗行為, 這是人格的自我的基本的行為特征反應。這就是個體的人在犯罪以后的對抗行為特征的反應。這種對抗的行為特征反映的是人格需要的利益屬性, 對抗是為了利益。根據(jù)人們對利益的認識特征來看, 利益有小利益、大利益、一般利益、重要利益、眼前利益、長遠利益等。當個體的人為了維護自我的利益進行對抗的時候, 發(fā)現(xiàn)順應行為能夠獲得比對抗更大的利益, 趨利避害的人格本性驅使著個體的人放棄對抗, 轉而順應行為。這就是在偵查訊問活動中, 犯罪嫌疑人對抗與供述的基本人格行為特征。因為需要有了利益目標, 產(chǎn)生了趨利避害的行為規(guī)則, 即個體行為與社會行為的本質(zhì)。

、“超我人格的供述心理行為傾向

在偵查訊問活動中, 犯罪嫌疑人的行為特征表現(xiàn)為兩重性, 即謊言的積極對抗和沉默的消極對抗。這種對抗的行為特征無疑來源于犯罪嫌疑人的人格特質(zhì)屬性, 人格結構的兩個意識境界會在不同的環(huán)境情景的空間里出現(xiàn)。偵查行為的空間是一個特殊的空間, 犯罪嫌疑人違反社會規(guī)則的行為將要在這樣的空間里受到懲罰, 因為它背叛了上一個層面意識境界的言行, 于此出現(xiàn)在偵查訊問空間里的人格行為便是: 下個層面為潛意識境界, 本我即在其中的自我的人格行為表現(xiàn)。這就是審訊室的空間對犯罪嫌疑人的人格結構屬性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于此無論是什么樣的人格特質(zhì),在這樣特殊的空間里均會發(fā)生變化。無論在常態(tài)的情況下是外向型還是內(nèi)向型的都會因此而發(fā)生變化, 外向型人格特質(zhì)的人進了審訊室, 就有可能表現(xiàn)為沉默不語; 內(nèi)向型人格特質(zhì)的人, 為了辯解、隱瞞犯罪事實, 就可能表現(xiàn)出能言善辯的外向型的人格行為。

犯罪嫌疑人在訊問室內(nèi)的人格特質(zhì)的變化, 是因其內(nèi)在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 通常犯罪嫌疑人在接受訊問時, 人格結構中的表現(xiàn)選擇是下個層面潛意識境界, 這就出現(xiàn)了審訊活動中犯罪嫌疑人所表現(xiàn)出來的格格不入的對抗形態(tài)。這種本我的意識境界通常是只為自己, 而不講道理, 人格意識境界低下, 屬于下層人格, 這種行為顯然不能滿足犯罪嫌疑人悔罪認罪的需要。只有幫助犯罪嫌疑人轉向上個層面的意識境界, 建立正常的交流平臺, 那種統(tǒng)一的道德形態(tài)才會出現(xiàn), 才會有實話實說的語用行為的配合。怎樣幫助犯罪嫌疑人轉向上個層面的意識境界呢? 既然環(huán)境能夠對人格結構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 實質(zhì)上這也是外來信息對人格結構的影響。例如, 你想要某個小孩勤快起來, 那么你就直接贊美他勤快, 他就會立即維護你贊美他的形象, 表現(xiàn)出勤快的行為來。獲取別人的贊美是高層次意識境界的情感需要, 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 都需要聽贊美的語言, 當你標定對方的人格境界的時候, 對方就會自發(fā)地來維護被你標定的形象。同時, 當你去貶低一個人的形象的時候, 也會引發(fā)對方的反感和不快, 多次貶低, 對方也會不自覺產(chǎn)生低人格的自我體驗, 甚至還會表現(xiàn)出低層次的人格意識境界。因此, 在審訊活動中改變犯罪嫌疑人的意識境界層次是訊問人員的首要任務, 因為審訊的目的需要相適宜的人格意識境界, 只有高層次的人格境界才能滿足訊問犯罪嫌疑人的需要。

我們說在客觀事實面前承認客觀事實的程度, 這就是訊問行為對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屬性的要求。用“人格”意識境界來衡量比照, “人格”意識境界層次越高, 在客觀事實面前承認客觀事實的程度就越高。在很多時候, 只要把犯罪事實放在犯罪嫌疑人面前, 犯罪嫌疑人就會承認犯罪事實, 但是也有的犯罪嫌疑人在客觀事實面前不承認犯罪, 這就是“人格”意識境界的差異。這種差異需要審訊人員來對其進行調(diào)整, 調(diào)整的目標就是滿足在客觀事實面前供述認罪的需要。犯罪嫌疑人承認客觀事實,實際上是對客觀事實確認的認識過程。客觀事實經(jīng)過心理記憶的確認, 表現(xiàn)出確認的行為反應, 在審訊活動中就是供述認罪。

在審訊活動中所表述的客觀犯罪事實, 雖然是客觀存在, 但是它有兩個特點, 一個特點是: 已經(jīng)暴露了客觀存在, 表現(xiàn)出審訊人員已經(jīng)掌握客觀的犯罪證據(jù), 拿給犯罪嫌疑人他就可能供述認罪。因為這是客觀的犯罪事實, 能夠有效證明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為。另一個特點是: 沒有暴露的犯罪事實, 審訊人員沒有掌握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證據(jù)的犯罪事實。這種犯罪事實是被假設的存在, 是審訊人員在審訊的空間設立的模擬的客觀犯罪事實。用這種模擬的客觀事實讓犯罪嫌疑人進行心理事實 (犯罪的記憶)的確認, 當犯罪嫌疑人完成這一確認的過程, 進行確認行為反應的時候,犯罪嫌疑人供述認罪的目標也就達到了。

審訊活動是各方面心理有機配合的產(chǎn)物。首先是要調(diào)整犯罪嫌疑人的“人格”意識境界, 使之滿足在客觀事實面前供述認罪的需要。其次是犯罪嫌疑人要有犯罪的行為記憶, 這是供述認罪的基本, 訊問人員通過模擬的客觀犯罪事實, 來獲取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事實 (犯罪的記憶) 的確認,達到供述認罪的目的。最后是挖掘人格特質(zhì)的趨利避害的本性, 完成供述比對抗對自己更為有利的心理動力趨向, 調(diào)動人格的趨利避害的本性, 使之滿足供述 (實話實說) 比隱瞞對抗更能夠獲取利益。

、“需要的供述心理行為傾向

“需要”是有機體缺乏某種東西時的一種主觀缺失狀態(tài), 常以一種不滿足感或對某種對象的必要感被體驗著, 是客觀需求在人腦中的反應。它是個體積極性的源泉, 一經(jīng)產(chǎn)生 , 就會引起有機體的內(nèi)部緊張狀態(tài), 以此推動人去積極行動。當其具有明確的指向目標, 并具備達到目標的條件時, 就轉化為動機, 并導致活動的行為。人的需要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情感的, 人們時刻都在為這些需要而行動。人們?yōu)榱藵M足于需要就會實施需要的行為, 有的犯罪, 也有的實施自己不愿意實施的行為。例如, 外國某些審訊活動中的刑訊逼供, 被審訊的人并不想交代自己所謂的“犯罪事實”, 或者不愿意交代自己真正的犯罪事實, 但是在大刑“伺候”下, 自己為了免除皮肉之苦, 滿足生理上的需要, 就只得勉為其難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實。生理上的需要是如此, 心理上的需要也是如此。犯罪嫌疑人對抗審訊, 拒不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實, 是因為自己安全的需要、自己“幸福生活”的需要, 因為這些需要的作用, 才導致了對抗行為的產(chǎn)生。可是, 當另外的一種需要超過犯罪嫌疑人因為對抗所依賴的需要的時候, 犯罪嫌疑人就會進行利弊的權衡放棄對抗, 去滿足另外的更大的需要, 以放棄自己認為小的需要來獲取大的需要。在審訊活動中這一行為的最終表現(xiàn), 就是供述認罪。例如, 有一起女性受賄犯罪的案件, 犯罪嫌疑人拒不交代自己巨額財產(chǎn)的來源。當審訊人員問:“你家里有這么多的錢, 不是你受賄的,就是你兒子受賄的, 你交代不出來源, 可能不是你收的……”犯罪嫌疑人聽到這話后, 為了不使兒子受到牽連, 只得實話實說: “這些錢與我兒子無任何關系, 都是我受賄來的, 我交代錢的具體來源。”因為保護兒子的需要, 超過了保護自己的需要, 所以她才選擇放棄對抗, 交代自己受賄的犯罪事實, 親情的需要激活了順應行為。需要總是與趨利避害的行為本性聯(lián)系在一起的, 需要也是以趨利避害為原則的, 隱瞞犯罪事實是自我利益實現(xiàn)的需要, 對抗的行為就是趨利避害的選擇, 因為利益有大有小、有輕有重, 當利益發(fā)生沖突的時候擇其大棄其小、擇其重棄其輕, 這是人格本性的行為特征。因此, 當隱瞞犯罪事實的對抗空間發(fā)生沖突的時候, 自我本人的其他利益要高出隱瞞對抗的利益的時候, 處于不能兩全其美的無奈中, 只能放棄一方來保全另一方利益。審訊活動中, 訊問人員幫助被訊問對象建立一個利益取舍的平臺, 進行利益需要的屬性交換, 滿足其權衡利弊的行為需要, 就能達到完成審訊的目的。

認知誤區(qū)的供述心理行為傾向

認知一般是指認識活動或認知過程, 認知過程在很大程度上與大腦信息加工過程密切相關, 如感覺、知覺、注意、記憶等與認知的接受過程密切相關, 智慧、思維、情感和性格等與認知的應對、處理和結果預測等過程相關, 因此認知也包括了多種心理活動。人類認識世界是從感覺和知覺開始的, 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當前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當前客觀事物的整體屬性的反映。 在審訊空間里, 審訊人員的態(tài)勢、犯罪行為的相關信息以及整個審訊空間所反映出來的犯罪事實存在的信息特征, 對犯罪嫌疑人造成信息影響, 這時, 接受審訊的犯罪嫌疑人會自然聯(lián)系到自己的犯罪行為, 他會在這極短的時間內(nèi), 完成一次復雜的生理與心理活動: 首先是犯罪嫌疑人的視覺器官 (眼睛) 接受到審訊空間的態(tài)勢, 也就是視覺感受器收到了信息; 然后這些信息經(jīng)由視神經(jīng)纖維傳導到大腦, 并經(jīng)大腦的認知活動 (依據(jù)已有的經(jīng)驗和知識分析傳來的信息的含義) 判定為自己犯罪行為的暴露; 最后大腦下達命令, 立即采取相對應的行動。犯罪嫌疑人的這種行為反應極大地依賴于一個人過去的知識和經(jīng)驗, 對感覺所獲得的資料作出主觀解釋和判定, 這種判定的知覺經(jīng)驗是因審訊環(huán)境中的刺激信息引起的,而知覺經(jīng)驗中對客觀性刺激物所做的主觀性解釋, 就真實性的標準反應來看, 審訊人員并沒有確實掌握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證據(jù), 僅僅是作出有犯罪證據(jù)存在的假設信息反應, 于此犯罪嫌疑人產(chǎn)生了犯罪行為暴露認知, 這顯然與客觀事實存在著很大的距離, 因為審訊人員并沒有掌握其犯罪事實和證據(jù), 僅僅是犯罪嫌疑而已。因此, 犯罪嫌疑人單憑知覺經(jīng)驗所作的解釋顯然是失真的, 甚至可以說是錯誤的。此種完全不符合刺激本身特征的失真的或扭曲事實的知覺經(jīng)驗, 稱為錯覺。錯覺不是觀念問題, 而是知覺問題, 是錯誤的認識, 這種錯覺引發(fā)的行為空間稱為“誤區(qū)”。 錯誤的認識帶來的錯誤行為反應, 就是認知誤區(qū)的屬性。

犯罪嫌疑人對審訊空間的認識產(chǎn)生的錯覺行為, 是認知誤區(qū)的屬性特征, 這種認知誤區(qū)的屬性直接傳遞給犯罪嫌疑人的信息是: 隱瞞犯罪事實已經(jīng)失去意義, 因為犯罪事實已經(jīng)暴露, 對抗的內(nèi)在力量被減弱, 順應的力量被強化, 因此, 犯罪事實暴露的認知誤區(qū)便成為犯罪嫌疑人供述認罪的內(nèi)在動力。犯罪嫌疑人在審訊活動中的對抗特點是: 只要有條件對抗的, 就不能放棄, 因為放棄了對抗就意味著有危害的結果, 要承擔法律責任。所以, 不到無路可退的境地就不會自動放棄對抗。放棄了對抗, 供述自己的犯罪就等于把自己的一切交給了司法機關, 就意味著等待自己的是懲罰。因此只要有條件對抗的, 犯罪嫌疑人都會堅持對抗。犯罪嫌疑人堅持對抗的“條件”, 就是建立在犯罪行為是否暴露的基礎上的, 也就是說自己犯罪的證據(jù)是否被偵查訊問人員掌握。這里對抗的“條件”在于犯罪嫌疑人自己的犯罪行為還沒有暴露或者還沒有全部暴露, 還有對抗的余地。如果犯罪嫌疑人通過自己認識的感知, 意識到自己的犯罪行為已經(jīng)暴露, 已經(jīng)被司法機關掌握, 就會自發(fā)進行自我行為意義的評定: 堅持對抗已經(jīng)失去了意義, 對抗的結果與放棄對抗的結果是同樣的, 每當犯罪嫌疑人處于這種情景狀態(tài)的時候, 他們的注意力會從原來的如何進行對抗, 不斷分析外來的信息, 判斷“事態(tài)”發(fā)展對自己的危害程度, 迅速轉移到這種行為可能給自己帶來的懲罰結果是什么上, 他們會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自己將要承擔的法律后果, 以及測定法律后果以后自己所面臨的處境和其他相關的情形。這時他們會從降低自己的損失方面來考慮自己當前的行動趨向: 根據(jù)當前的情況看, 對抗顯然已經(jīng)不能降低損失, 全盤托出也不是最好的辦法, 這雖然符合審訊人員的意圖, 但是如果審訊人員不能給自己從輕或者減少損失的機會, 那么自己是一點退路都沒有了, 如果交代一點再留一點, 自己不但保留了退路, 也能根據(jù)情況隨機應變, 以審訊人員的信息反饋來作決定。這里, 犯罪嫌疑人如果希望從審訊人員那里得到好處的話, 這種希望和需要越強烈, 其動機也就越強烈, 供述交代的行為實現(xiàn)得就越快。反之, 如果犯罪嫌疑人的希望不是從審訊人員那里得到好處, 而是從自己的身上挖掘得到好處的方法, 那么這種供述的動機是不會強烈的, 甚至沒有供述動機。這種情況下犯罪嫌疑人是不可能交代犯罪事實的。

犯罪嫌疑人對犯罪事實是否暴露的認識, 來源于自己的認知判斷。這種判斷依據(jù)對外部情況反映的認識和自我心理的客觀記憶的認識。這種認識有兩個方面: (1) 正確的認識, 即犯罪事實已經(jīng)暴露, 審訊人員已經(jīng)掌握了確定的犯罪證據(jù); (2) 錯誤的認識, 即犯罪事實暴露的認知誤區(qū), 也就是誤認為犯罪事實已經(jīng)暴露, 審訊人員已經(jīng)掌握了確定的犯罪證據(jù)。在大量的偵查實踐中, 審訊人員是在沒有掌握犯罪證據(jù)的情況下, 對犯罪嫌疑人進行的訊問, 目的就是從犯罪嫌疑人那里獲取犯罪證據(jù)。因為偵查訊問活動的特殊性和審訊人員話語的隱蔽性、技巧性, 把犯罪嫌疑人帶入了犯罪事實已經(jīng)暴露的認知誤區(qū), 逼出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動機。如果審訊人員提供給犯罪嫌疑人的信息是: 審訊人員還沒有掌握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證據(jù), 審訊的目的就是要犯罪嫌疑人自己提供自己犯罪的證據(jù), 那么犯罪嫌疑人就不可能有供述犯罪事實的動機產(chǎn)生。在很多時候, 犯罪嫌疑人對自己的處境的認識是正確的, 表現(xiàn)為審訊活動中的積極對抗。但是隨著審訊活動的不斷深入, 在審訊人員信息的不斷影響下, 犯罪嫌疑人的認識發(fā)生了變化, 出現(xiàn)了根本的轉變即感知錯覺。這就是犯罪嫌疑人在審訊活動的開始進行對抗, 經(jīng)過審訊后才交代犯罪事實的根本原因。

犯罪嫌疑人認知錯覺產(chǎn)生的根源: 首先, 來源于審訊人員的態(tài)勢, 審訊人員強大的攻擊態(tài)勢是犯罪嫌疑人認知錯覺產(chǎn)生的直接根源。在犯罪嫌疑人的認知過程中, 審訊人員積極的攻擊態(tài)勢, 說明審訊人員掌握犯罪證據(jù)的程度比較高; 如果審訊人員消極地進行審訊或者沒有積極的攻擊狀態(tài), 說明審訊人員掌握犯罪證據(jù)的程度比較低。因為對審訊人員來說, 對沒有犯罪行為的人 (因為沒有證據(jù)) 就沒有積極攻擊的必要, 這同時也給犯罪嫌疑人提供了認識根據(jù)。審訊人員積極地攻擊就證明有攻擊的必要, 因為有了已知的案件情況, 才會有目的性、才有攻擊的意義。這是犯罪嫌疑人認知錯覺產(chǎn)生的根源。其次, 審訊人員行為的隱蔽性, 是犯罪嫌疑人認知錯覺產(chǎn)生的基礎。犯罪嫌疑人認知錯覺的產(chǎn)生, 來源于自我意識與客觀信息的有機結合, 在犯罪嫌疑人這里, 審訊人員行為的表現(xiàn), 就是客觀信息, 客觀信息的重要特點就是司法機關擁有的犯罪事實的“量”,對犯罪嫌疑人來說就是犯罪事實暴露的程度。審訊人員行為的隱蔽性, 就是控制著擁有的犯罪事實的“量” 。犯罪嫌疑人在實施犯罪行為以后, 犯罪行為就變成了客觀存在, 犯罪嫌疑人對犯罪的記憶就成為其“心理存在”, 只要審訊人員發(fā)出的某一點信息, 與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存在相確認,犯罪嫌疑人就會認識到客觀的犯罪事實已經(jīng)暴露, 產(chǎn)生了認知錯覺, 進入心理認識的誤區(qū)。最后, 是犯罪嫌疑人自我意識的知覺經(jīng)驗: 一方被否定了, 那么另一方就被肯定了, 這種肯定的情形就是犯罪事實, 這是犯罪嫌疑人認知錯覺產(chǎn)生的內(nèi)在根源。犯罪嫌疑人記憶中的犯罪情景與外來的情景信息相確認, 是產(chǎn)生認知誤區(qū)的條件。人們的行為特點是不做“無用功”, 這是犯罪嫌疑人放棄對抗的本質(zhì)原因, 對利益的追求是犯罪嫌疑人供述認罪的基本特點。

心理困境沖突的供述心理行為傾向

我們在回答別人提出的問題時總會有思考、分析問題的過程, 在這樣思考、分析、判斷、作出信息反應的過程中, 總會自然地選擇可供繼續(xù)推進的線索和方向, 使思維正常地發(fā)展和循環(huán)下去, 以保持正常的思維循環(huán)狀態(tài)。可是, 當人們遇到思考問題的障礙, 無法滿足外來信息的回復的時候, 也就是當思維過程暫時沒有發(fā)現(xiàn)明顯的可供繼續(xù)推進的線索和方向,并且作出合理的反應時, 便會陷入一種一籌莫展的困頓狀態(tài), 一時間不知道應該如何是好, 出現(xiàn)了思維的障礙和困境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在沒有外界信息的控制, 處于自然的狀態(tài)下, 只要選擇放棄, 便能夠自然得以解脫。這是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自主思維, 可是在特殊的空間狀態(tài)下, 遇到障礙和信息控制, 其思維過程暫時沒有發(fā)現(xiàn)明顯的可供繼續(xù)推進的線索和方向時, 加之外來的信息要求必須在短時間內(nèi)作出方向性的選擇的時候, 也就是說,這種思維的困境是不能選擇放棄的, 必須作出方向性的選擇, 這種困境被限制時就產(chǎn)生了不能解脫的心理壓力, 這種壓力達到一定極限, 選擇解脫的方向就迫在眉睫。因為沒有自我的可供繼續(xù)推進的線索和方向, 而外來的可供繼續(xù)推進的線索和方向就擺在眼前, 選擇這種外來的線索和方向就能夠幫助解脫困境。因為我們認為人的心理意識有兩個層次: 一個是有意識的, 符合理性的即理性認識; 另一個是潛意識的, 不符合理性的即非理性的意識。實質(zhì)上都是大腦內(nèi)部分工的范疇。意識一般是指外在的通過五官感受來理性分析的心理活動, 而潛意識就是我們不知不覺, 沒有意識到的心理活動。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把潛意識比喻成“海下冰山”。人所看到的冰山, 只不過是露在海面上的一小部分而已, 更龐大的部分還深深地埋藏在海下。意識就是露在海面的巍峨冰山, 而潛意識則是埋藏在海下的無比龐大的部分。潛意識是人的記憶倉庫, 人類過去所得到的所有最好的生存情報和經(jīng)驗, 都蘊藏在潛意識里。

意識和潛意識都可以對人的行為造成影響, 而且通常在互相作用影響著人的行為。而潛意識服從于意識, 當人的行為需要受到一定條件的約束時, 意識便會找潛意識提供幫助, 從而使我們的行為向著符合自我要求的方向發(fā)展。潛意識蘊藏著我們一生有意無意、感知認知的信息, 又能自動地排列組合分類, 并產(chǎn)生一些新意念。所以, 我們可以給它指令, 把我們需要和所碰到的難題化成清晰的指令經(jīng)由意識轉到潛意識中, 然后等待它的答案。比如我們在說謊, 可是當別人對我們說謊的內(nèi)容產(chǎn)生懷疑, 提出質(zhì)疑時, 我們該如何回答別人提出的質(zhì)疑呢? 這時潛意識就會向你提供回答謊言的辯解方法。可是, 有的時候潛意識在短時間內(nèi)不能提供隱瞞謊言的辯解方法或者答案, 導致了意識思維的連續(xù)性和方向性受阻, 這時不僅受阻的顯意識的壓力增大, 而潛意識因為暫時找不出意識需要的隱瞞謊言的方案, 便會拿出其他的方案, 甚至是放棄隱瞞的方案提供給顯意識。由于潛意識的特點是“是非不分”, 積極消極、好的壞的統(tǒng)統(tǒng)吸收儲存, 需要時自然流放, 當人的行為反應一旦需要這些儲存的信息時, 便會不加控制地輸出, 常常跳過意識而直接支配人的行為, 或直接形成人的各種心態(tài)。所以潛意識有著積極性和可能導致失敗的消極性。

例如, 在交流活動中自己的謊言被揭露, 可自己又無法對謊言進行自圓其說, 思維過程暫時沒有發(fā)現(xiàn)可供反應和繼續(xù)推進的線索和方向, 而處于困境狀態(tài), 此時外來信息又逼著自己說明謊言的原因, 思維的繼續(xù)的定向選擇受到了限制, 思維的方向受到阻礙的瞬間形成心理壓力, 意識的繼續(xù)行為便激發(fā)尋找解脫的線索和方向, 此刻潛意識的“庫存”也沒有積極對策提供, 消極方法便會悠然而出, 提供順應了外來信息提供的線索和方向的方法, 直接說實話就能得以解脫這種困境。這就是通常所見到的在謊言被揭露以后可能出現(xiàn)的實話實說的情景。當然, 潛意識還會提供其他的方法: 運用激情狀態(tài)或者耍無賴, 也能夠得以解脫。

在審訊的空間里犯罪嫌疑人由于供述矛盾的暴露, 對謊言不能自圓其說, 審訊人員的審訊目的就是要犯罪嫌疑人說實話, 所以是一定要知道犯罪嫌疑人說謊的原因, 這樣就從本質(zhì)上限制了犯罪嫌疑人的思維、意識的行為方向, 被堵進了死角——“必須說出說謊的原因”。因此, 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活動的意識行為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 主觀、客觀方面都受到強制, 這種強制更重要的是對犯罪嫌疑人意識的強制, 當潛意識的積極行為不能幫助其解圍的時候, 潛意識的消極行為便因此產(chǎn)生, 提供了實話實說的方法, 供述動機由此而生。

人們的潛意識儲存的消極因素也是多種多樣的, 例如, 在謊言被揭露, 潛意識的積極行為不能幫助其解圍的時候, 潛意識的消極行為便因此產(chǎn)生, 提供了實話實說的方法, 同時也會提供其他的方法“運用激情狀態(tài)或者耍無賴”。在人們的心理活動中, 心理壓力是導致激情狀態(tài)的重要原因。激情狀態(tài)是不計后果的單一的心理沖動, 這種心理沖動是來源于潛意識的消極行為, 通常會出現(xiàn): “這件事情是我干的! 又能怎樣!”其目的就是緩解意識的定向阻力。意識行為的困境即心理強制的作用是對犯罪嫌疑人的調(diào)節(jié)控制系統(tǒng)進行限制, 意識與潛意識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相互調(diào)節(jié)、相互作用與反作用的, 這是意識行為的結構特征。審訊活動中審訊人員必須要控制意識結構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支持, 破壞調(diào)節(jié)因素, 激發(fā)潛意識的消極作用, 控制可能出現(xiàn)的激情狀態(tài), 強化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動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逼出犯罪事實, 犯罪嫌疑人在審訊活動中的對抗特點就是謊言或者否定, 謊言容易出現(xiàn)邏輯矛盾, 當審訊人員揭露邏輯矛盾, 使犯罪嫌疑人不能自圓其說的時候, 就會在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上產(chǎn)生強大的壓力, 犯罪嫌疑人為了擺脫這種壓力, 就會尋找開脫的理由, 在短時間內(nèi)找不到解圍的方法的時候, 這種壓力就會不斷強化, 得到潛意識消極力量的支持, 導致了認識的發(fā)展和變化, 出現(xiàn)了供述認罪的動機, 實現(xiàn)犯罪嫌疑人的供述認罪行為。

趨利避害的供述心理行為傾向

心理學家們根據(jù)人的行為科學的研究, 成功總結出了“社會交換理論”, 闡明了人的行為是以交換為基礎的, 交換的特點就是“趨利避害”。“趨利避害”是人們行為的行為規(guī)則和基本屬性, 人們的一切活動都是以“趨利避害”為原則的, 這種“趨利避害”的交換以滿足自己的需要為前提, 滿足于利益的獲得, 排除危害的存在。當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脅的時候, 這時的自我需要就是自己的安全, 那么他就會以自己的行為來換取自己的安全; 當自己需要食物來滿足生存的需要時, 那么他的行為就會為攝取食物來進行交換, 以滿足自己生存的需要; 當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的時候, 他的行為就會為避免受到侵害來進行交換, 當這種侵害是不可避免的時候, 那么他的行為就會為減少或者降低侵害來進行交換; 當自己的人身自由受到限制的時候, 那么他的行為就會為獲取自由進行行為交換。由此可見, 犯罪嫌疑人因為自己實施了犯罪, 將要受到法律的懲罰, 將要受到人身自由的限制, 那么在接受審訊的時候, 就會選擇積極的對抗行為, 來降低將要受到的懲罰的損失。如果犯罪嫌疑人選擇積極的對抗行為, 不能避免將要受到的懲罰, 甚至更加重了懲罰, 那么他就會改變“交換”的行為, 尋找可能不受懲罰或者減輕懲罰的行為, 前面采取的對抗行為不能滿足免除懲罰或者減輕懲罰的需要, 就會自然地放棄對抗行為。放棄了對抗行為, 留給自己的交換條件就只有順從, 以供述認罪來交換減輕懲罰或者免除懲罰的心理需要。這是許多犯罪嫌疑人通過審訊之后才交代犯罪事實的原因。

趨利避害是人性的本能, 這種本能是生物與生俱來的, 也是生物不斷向高級進化的保證。人從出生開始就有了趨利避害的本能, 隨著個體的成長, 會有大量的信息及情景讓人產(chǎn)生“利害”的判斷并作出一定程度的趨避反應, 使得對“利害”的感知不斷得到強化, 逐步融入人的價值觀中, 形成完整的價值觀體系, 并在人的每一個行為細節(jié)里得以體現(xiàn)。趨利避害是一種刺激的反應, 而不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解決利害關系的問題還要依據(jù)意識經(jīng)驗水平, 當這種意識經(jīng)驗接受了趨利避害的刺激反應, 才會外化趨利避害的行為, 才會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趨利避害行為及行為的結果讓個體感知到更多的“利害”及其程度, 并不斷地擴展、豐富對“利害”的認識及積累更多的趨避方式和形式。

“趨利避害作為人之本性, 是導致犯罪的起因”, 貝卡利亞認為, “人之所以犯罪, 是趨利避害本能作用的結果: 在利與害的面前, 人在 ‘利’的誘惑下去犯罪, 在 ‘害’ 的刑罰處罰的威懾下不去犯罪, 都是自由意志的結果”。在很多的時候, 犯罪人往往既要趨利, 即實施犯罪行為, 又要避害, 即實施反偵查行為。能否既獲取犯罪行為的“利”, 又避免刑罰懲罰的“害”, 這是擺在犯罪人面前的永恒矛盾。由于趨利避害的人格本性的存在, 決定了犯罪人必然進行自我保護和防御偵查。因此我們說, 犯罪人的趨利避害心理是反偵查行為的人格本性根源, 這一根源的存在意味著反偵查行為的出現(xiàn)不可避免。同時, 在其反偵查的行為中也呈現(xiàn)趨利避害的行為定式。反偵查行為中的抗審行為, 其實質(zhì)目的是犯罪嫌疑人要躲避刑罰處罰之“害”。關于對刑罰處罰之“害”的意識行為, 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客觀存在的“害”, 另一種是主觀意識的“害”。前者是犯罪嫌疑人的本身犯罪行為依據(jù)刑罰處罰的情景得出的結論, 后者是犯罪嫌疑人主觀上認為其犯罪行為應當受到刑罰處罰。因此, 根據(jù)犯罪嫌疑人的認知經(jīng)驗, 為了逃避刑罰處罰的“害”, 而表現(xiàn)出來的對抗行為即抗審。在此之前, 刑事審判還沒有作出判決的結果, 犯罪嫌疑人所獲得的 “害”的認識是空間的意識行為, 只能自我判斷將會遭受的刑罰處罰的主觀認識。犯罪嫌疑人的抗審行為的依據(jù), 就是這種自我主觀的認識。如果審訊人員把即將受到處罰的輕重情景直接擺在犯罪嫌疑人的面前讓其權衡, 設置可以使犯罪嫌疑人感知到的兩“害”進行兩難選擇, 犯罪嫌疑人就會產(chǎn)生兩難沖突, 進而自覺進行兩“害”價值的比較, 就可能選擇輕“害”加以保留, 而放棄重“害”選擇輕的情景而供述認罪。因為兩難沖突對犯罪嫌疑人來說無疑都是“害”, 區(qū)別只是輕重而已, 作為個人只能接受其輕才能避其重, 在權衡時必然會受到兩難沖突的心理困擾, 最后不得不擇其一。例如, 作案人案發(fā)后遭到通緝, 偵查訊問人員限令其在一定期限內(nèi)投案自首, 若拒不歸案有朝一日被捕后則勢必受嚴懲, 此可視為重“害”, 若投案自首則雖仍免不了身陷囹圄但可減輕刑罰, 此可視為輕“害”。兩“害”必取其一, 就輕避重, 有些作案人會選擇后者, 從而放棄對抗偵查、主動投案, 以求從輕發(fā)落。

由此可見, 設置雙害沖突, 其成敗關鍵在于對輕“害”的設置。設置的輕“害”應當符合兩項條件: 一是輕重“害”沖突都是不可避免的,只能且必須擇一。如某人因多起受賄犯罪, 他要么是交代全部的犯罪事實, 要么是交代部分的犯罪事實, 這是犯罪嫌疑人在接受審訊時所面臨趨利避害的選擇, 交代全部的犯罪事實與選擇交代部分的犯罪事實, 對自己來說都是“害”, 但是選擇交代部分的“害”要輕于交代全部的“害”。這是犯罪嫌疑人在抗審活動中普遍存在的行為反應, 必須要作出選擇, 這種選擇是犯罪嫌疑人自我評價的結果。還有在審訊活動中審訊人員幫助犯罪嫌疑人設置的“害”, 是犯罪案件情景所特定的, 是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nèi)設置的重“害”與輕“害”, 當設置的輕“害”確實符合趨利避害的人格本性的行為條件時, 犯罪嫌疑人便會進行理性的抉擇, 最終選擇承擔輕“害”規(guī)避重“害”, 從而放棄對抗行為。例如, “囚徒困境”博弈是博弈論中的著名案例。警察局抓住了兩個共同犯罪的嫌疑犯, 但獲得的證據(jù)并不十分充分, 對于兩者的量刑就可能取決于兩者對于犯罪事實的供認。警察局將這兩名嫌疑犯分別關押以防他們串供。兩名犯罪嫌疑人明白, 如果他們都交代犯罪事實, 則可能會各自被判刑五年; 如果他們都不交代, 則有可能只會以其他罪名被各判一年; 如果一人交代, 另一人不交代, 交代者有可能會被立即釋放, 不交代者則將可能被重判八年。

對兩名犯罪嫌疑人而言, 他們設想的最好的策略可能是都不交代。但任何一個犯罪嫌疑人在選擇不交代的策略時, 都要冒很大的風險, 一旦自己不交代而另一犯罪嫌疑人交代了, 自己就將可能處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對犯罪嫌疑人A而言, 不管犯罪嫌疑人B采取何種策略, 他的最佳策略都是交代。對犯罪嫌疑人B而言也是如此。最后兩人都會選擇交代。 “囚徒困境”反映了趨利避害與理性行為之間的矛盾、沖突。

設置雙害沖突從根本上講, 就是偵查訊問人員在合法的范圍內(nèi)提供給犯罪嫌疑人的兩“害”選擇, 最大限度地控制犯罪嫌疑人實施抗審行為的可見利益, 加大其可見害處, 等到犯罪嫌疑人發(fā)現(xiàn)對抗已經(jīng)失去意義,為自己選擇最大利益的時候, 抗審的行為自然就消失了。

記憶經(jīng)驗的行為反應與供述保障

犯罪嫌疑人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實是因為自己實施了犯罪行為, 有犯罪事實存在, 有的犯罪事實雖然已經(jīng)過去數(shù)年, 仍然能夠記憶猶新地陳述出當時的犯罪情景, 這就是記憶經(jīng)驗的作用。記憶是人腦的基本功能, 是人們進行生活行為的基本條件, 記憶是過去經(jīng)驗在頭腦中的反應。所謂過去的經(jīng)驗是指過去對事物的感知, 對問題的思考, 對某個時間引起的情緒體驗, 以及進行過的動作操作。這些經(jīng)驗都可以以影像的形式存儲在大腦中, 在一定條件下, 這種影像又可以從大腦中提取出來, 這個過程就是記憶, 是對過去經(jīng)驗的反應。記憶能夠根據(jù)自己的需要, 從記憶中迅速而準確地提取所需要的信息, 這是記憶備用性功能。人們進行活動的目的是儲備知識, 并使之備而有用、備而能用。記憶如果沒有備用性, 它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反過來記憶的備用性又是為意識行為服務, 來滿足意識行為的需要。人類的大腦所具有的這種保存、再認、回憶以及在感知的情況下發(fā)生的心理過程都可以在腦中形成記憶。 記憶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 一個是記, 一個是憶。記是指對感知過程的體驗和保存, 憶是指對感知過程的再認和回憶。從記到憶是一個完整的記憶活動過程, 它由三個環(huán)節(jié)構成。對記憶對象發(fā)生感知是第一個環(huán)節(jié), 只有首先對記憶對象發(fā)生了感知, 才談得上對其產(chǎn)生記憶, 只有意識到了事物, 才能記憶事物。沒有對其發(fā)生感知的事物, 是我們沒有意識到的事物, 也就是我們沒有注意或不知道的事物, 這樣的事物我們是不可能對其形成記憶的。例如, 審訊活動中的刑訊逼供導致嫌疑人不得不進行謊供和假供, 本來自己沒有實施犯罪行為, 就沒有犯罪的記憶, 審訊人員非要逼其供述所謂的犯罪事實, 無奈只有編造虛假的犯罪事實。對記憶對象發(fā)生感知是形成記憶的前提, 沒有記憶就不可能有真實的供述。保存是第二個環(huán)節(jié), 是將發(fā)生的感知保存下來, 以便提取。對感知的保存有兩種: 一種是保持, 另一種是儲存。保持是指對感知到的事物, 在事物作用結束時, 在腦中留下作用痕跡的情形,如受賄犯罪行為的當時收取錢財?shù)那榫霸谝曈X中消失以后, 視覺影像作用能夠以痕跡的形式繼續(xù)維持在腦中, 使腦中仍然清晰反映財物的數(shù)額特征, 這就是對事物作用的一種保持; 儲存是指感知過的事物事后沒有重現(xiàn)于腦中, 而是儲存在腦中, 以備后用。再認或回憶是第三個環(huán)節(jié), 是提取或重現(xiàn)保存在腦中的記憶對象的過程。記憶主要體現(xiàn)在再認或回憶中。保持實際上也是一種重現(xiàn)或回憶。在反偵查訊問活動中的犯罪嫌疑人大腦里保存著犯罪的記憶, 這也是犯罪嫌疑人得以在放棄對抗時供述認罪的基礎, 沒有犯罪的記憶就不存在供述與認罪的問題了。

在審訊活動中, 犯罪行為的存在是記憶存儲的結果, 供述認罪是重現(xiàn)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 當外來的信息涉及該犯罪情景的時候, 犯罪嫌疑人根本不需要再次對自己犯罪的現(xiàn)場進行核實, 便會清楚地記得該犯罪現(xiàn)場的情景, 這種犯罪的情景便會通過記憶的“備用性”活動, 表現(xiàn)出對該“現(xiàn)場”的記憶經(jīng)驗和認識。 “備用性”行為提供給意識的認知經(jīng)驗, 無須再次進行核實, 便會直接跨過意識來反饋這一意識經(jīng)驗。在審訊活動中, 審訊人員常常利用犯罪嫌疑人的意識經(jīng)驗的“反饋”現(xiàn)象, 達到暴露犯罪的目的。意識經(jīng)驗表現(xiàn)的方面比較多, 如有語言的“口誤”,不希望說出來的話, 通過意識經(jīng)驗流露了出來, 還有對說謊的意識行為的經(jīng)驗反應, 說謊話的信息刺激反應比較慢。人的這種意識規(guī)律為審訊犯罪嫌疑人提供了可靠的利用條件, 是審訊人員借助犯罪嫌疑人心理活動規(guī)律進行審訊的重要根據(jù)。

經(jīng)驗來源于行為實踐的記憶, 有了行為的記憶才有認識經(jīng)驗, 沒有行為實踐就不可能有人的認識經(jīng)驗。人們的記憶經(jīng)驗大量儲存在人的潛意識里, 一旦外來的信息刺激到了該領域, 意識經(jīng)驗就會做出積極的反應。例如, 犯罪嫌疑人在接受審訊的時候總是能夠記得當時的犯罪情景, 這就是記憶經(jīng)驗的原因所致。因為犯罪行為是社會的否定行為, 是要受到懲罰的行為, 自我個體實施了這種社會否定行為, 客觀事件與主觀認識產(chǎn)生了比較強烈的記憶經(jīng)驗, 這種記憶經(jīng)驗來源于他人的影響和社會環(huán)境的信息傳播。一旦與此相關的信息出現(xiàn)的時候, 這種特定的記憶經(jīng)驗就會積極迅速再現(xiàn)這種特定的情景, 引發(fā)出恐懼和本能的自衛(wèi)反應, 即對抗的行為反應。

在審訊活動中, 犯罪嫌疑人的記憶經(jīng)驗是犯罪的“情景” “情節(jié)”“現(xiàn)場” “涉案人”等。這種記憶經(jīng)驗在審訊活動中隨時都會傳遞給審訊人員。例如, 公安機關在一荒郊的草坪里發(fā)現(xiàn)一具無名女尸。這是一起殺人碎尸案, 死者是一名年輕的女性, 經(jīng)過調(diào)查得知該女性是外地來本地打工的單身女性, 與其他兩名外地女性同租在一間出租屋內(nèi)。據(jù)出租屋內(nèi)的其他兩名女青年證實: 在該女子失蹤的前兩天其丈夫來過本地, 聽該女子介紹她的丈夫在另外一個城市打工, 因為出租屋住的是三個人, 她的丈夫來了以后就出去找了旅館住, 從那天她丈夫來起, 該女子就再沒有回來,當時她們還以為該女子是跟丈夫一同回老家了, 就沒有多想, 誰也不會想到她會被殺害。那么該女子到底是被誰殺害的, 偵查的目標首先集中到該女子的丈夫身上。公安機關找到了該女子的丈夫李某, 在詢問該女子的一些情況時, 李某既不感覺到驚訝也不感覺到突然, 更不問妻子的下落, 明顯表現(xiàn)出對妻子下落的知情, 有知情的記憶特征反應。如果李某對自己的妻子被殺不知情, 那么他就會急著向公安人員詢問妻子的下落, 因為公安人員專門來詢問自己妻子的情況, 無論是什么原因, 他也要知道妻子的情況, 但是李某的表現(xiàn)極為平靜和消極, 超出了常規(guī)。李某的這種明顯知情的記憶行為反應引起了辦案人員的注意, 經(jīng)過審訊, 李某承認是自己殺害了妻子, 并且交代了殺害妻子的原因是妻子對自己的冷淡, 懷疑妻子又喜歡上了別人, 在爭吵的過程中, 將妻子掐死, 將尸體分解后拋尸的全部犯罪事實。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碑店市| 方正县| 裕民县| 西林县| 阿瓦提县| 鹤山市| 武功县| 平谷区| 建平县| 天镇县| 绥中县| 阜城县| 天台县| 泗阳县| 桦川县| 泰安市| 修武县| 张家川| 文水县| 林芝县| 陕西省| 水城县| 米易县| 温州市| 遂昌县| 策勒县| 荆门市| 永修县| 兴化市| 正定县| 冀州市| 博乐市| 博爱县| 左贡县| 洱源县| 建德市| 筠连县| 韶山市| 南宫市| 枣庄市| 德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