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沉默”對抗的訊問方法

偵查訊問活動中的沉默是指在訊問過程中, 接受訊問 (持有話輪者)的犯罪嫌疑人使用無言語的沉默行為, 是偵查訊問過程中的一種消極對抗的語用行為, 即無言語的交流行為。關于犯罪嫌疑人享有保持沉默的權利, 我國立法雖然沒有明確犯罪嫌疑人享有保持沉默的權利, 但是也沒有限制沉默行為的規定, 這就是說犯罪嫌疑人可以保持沉默, 有不說話的自由。刑事訴訟法修改后加進了不被強迫自證其罪, 實際上就是保障了犯罪嫌疑人說話自愿性的權利。在我國當前的司法實踐中, 偵查訊問人員主要是通過訊問犯罪嫌疑人來獲取犯罪證據的, 而犯罪嫌疑人為了隱瞞犯罪證據, 很多的時候采取沉默的方法來對抗偵查訊問, 這無疑給偵查訊問活動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沉默的心理行為基礎

“沉默”的內涵, 從詞匯意義層面看, 等同于動詞否定形式“不說”,但是如果從言語交際角度看, “沉默”與“不說”二者之間有著很大的區別。盡管“沉默”以說話為前提, 但沒有說話并非都是沉默, 沉默是一種表達方式, 即“沉默”具有實施言語行為的能力。而“不說”不僅失去這種預設, 而且可以意味沒有言語能力或不掌握某種具體語言。 “沉默”是被人控制的言語動作, 是一種有意識的自我控制行為, 蘊含著說話人或者聽話人一時難以表達或不愿意表達、不方便表達或無法表達的多種思想、情感和復雜的心態。 在需要話語的交際活動中, “沉默”通常表達的是違反規范的行為。在偵查訊問的背景條件下, 犯罪嫌疑人回答訊問人員提問的沉默行為, 首先, 表現為參與的沉默行為和不參與的沉默行為。參與的 “沉默”分別表達肯定或者否定意義, 有時甚至帶有評價意義; 不參與的沉默是消極的沉默, 是指逃避、不悅、拒絕、挑釁、放棄等非言語行為的對抗特征。其次, 表現為無意的沉默和有意的沉默。無意的沉默,嫌疑人由于恐懼、猶豫、遺忘等心理原因, 對訊問人員的提問一時沒有做出回答, 或者不知道如何回答或無言以對, 因而沉默。此類沉默中, 嫌疑人并非有意違反合作原則沉默不回答。在這種情況下訊問人員可通過安慰、開導、降低罪責感等手段幫助嫌疑人放棄沉默。有意的沉默, 即嫌疑人有意違反語言的合作原則, 對訊問人員的提問不予回答。在法律的特定語境中, 對于這種沉默, 訊問人員可以幫助嫌疑人建立語言交流的合作平臺, 提供交流的條件, 使其放棄沉默。最后, 情感意義與心理禁錮的沉默行為。嫌疑人在被審訊的空間里的心理狀態不相同, 有時心理狀態還不是單一的對抗, 而是多種心理相交織狀態下的沉默。如12小時的訊問時限,沉默為了拖延時間, 對訊問人的提問進行回避, 因為反感而不愿意理睬,有沉默的權利而拒絕回答, 這些都屬于情感意義上的沉默。另外的一種情況就是暫時沒有語言的表述, 處于思考、回憶、猶豫、擔心、動搖不定的心理禁錮狀態的沉默。

、“沉默的心理行為表現

“沉默”的心理行為特點從反應顯示的層面看, 首先表現出犯罪嫌疑人的對抗行為的模糊性。犯罪嫌疑人的沉默不言語, 給審訊人員捕捉其對抗的心理狀態增加了識別的難度。其次是沉默行為的表現, 可分為整個訊問語言交流的不合作的沉默和持有話輪后的話語間的沉默。再次是被訊問人沉默的心理狀態各不相同, 有時心理狀態還不是單一的, 而是多種心理相交織的。其沉默的心理行為表現:

1. 抗拒心理行為的沉默。此時的沉默有意違反合作原則, 想以此拖延時間, 回避問題, 或激怒審訊人員使訊問無法繼續, 或者認為享有沉默權時對訊問人的提問一律拒絕回答。

2. 思考狀態下沉默的心理行為, 這里有對犯罪情景回憶, 有思考如何措辭, 猶豫反復權衡自己應該怎么辦, 思考分析猜測行為人員用意, 思考可能導致的后果等。

3. 話語條件下沉默的心理行為, 嫌疑人在接受訊問的話輪中, 沒有準備好回答的方案, 不知道怎么回答, 沒有回答的話語條件, 無法決定接著該說什么。

4. 激情狀態下沉默的心理行為, 強烈、短促的情緒狀態, “我無話可說”, “我不想說”。

5. 驚訝、恐懼、悲傷心理狀態下的沉默, 被訊問人受強烈感情影響說不出話來。

6. 隱瞞心理狀態下的沉默, 為了有所隱藏不能說。

7. 對訊問人的不滿的冷淡心理行為, 沉默不愿理睬。

8. 語塞的沉默, 在訊問人的層層追問下終于露出馬腳, 因無言以對而沉默。

最后是捕捉沉默的原因, “沉默”往往伴隨著其他非語言行為同時使用, 例如面部表情、眼神、體態動作等, 均可成為嫌疑人所傳達的信息做出沉默行為判斷的依據。 因此, 對訊問中“沉默”行為的解讀, 要根據嫌疑人的面部表情、說話態度、語氣、語調等進行推斷。這些非語言因素在偵查訊問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出來, 成為解讀“沉默”言語意義不可或缺的條件。

、“沉默對抗行為的訊問方法

訊問活動中的犯罪嫌疑人的沉默, 許多是受目的——意圖牽引的, 訊問目的總是以查明案件事實獲取犯罪證據為目標, 這個目標是一個整體,是沉默選擇的基本對象, 沉默注意的目標是這個總目標的整體所帶來的傷害, 而不是組成這個整體的“分子”, 這個目標的“分子”對嫌疑人的危險信息的影響是比較小的, 防衛的意志能力比較弱, 容易開啟語言交流合作平臺。

1. 動機模擬順應法。這種訊問方法主要是根據犯罪嫌疑人的行為動機而展開的, 犯罪行為以內在動機為動力條件, 是犯罪行為實施的直接原因。在犯罪行為實施以后或者在接受偵查訊問的情景下, 犯罪的動機將轉換為對抗偵查訊問的心理支點, 或者支持對抗的理由。通常, 激情狀態下的犯罪動機行為, 就會導致激情狀態的對抗行為, 表現為激情的沉默對抗行為。解決這種激情狀態的沉默行為, 是要在完全解釋犯罪的行為動機的基礎上, 使犯罪嫌疑人的激情狀態得以釋放, 返回到正常的人格心理狀態, 在正常人格的平臺上經過訊問人員的心理引導, 供述動機就會產生。在審訊實踐中, 審訊人員面臨的難題是怎樣尋找和發現犯罪行為人的行為動機? 偵查人員在發現犯罪嫌疑人之后, 對嫌疑人實施的犯罪行為進行綜合評估和收集大量的與犯罪行為人個體的關聯信息, 結合邏輯推理、評價和分析, 找出犯罪行為的因果關系, 提煉出該因果關系的動機行為。訊問人員運用模擬的方法將該行為的因果關系情景再現給犯罪嫌疑人, 經過對客觀的模擬情景的確認而產生的“共鳴”, 使嫌疑人的情感出現了順應感知, 獲得了情感援助, 產生情感依賴, 供述行為就會在這種“報答”的心理狀態下產生。

例如, 在一起敲詐犯罪案件的偵查訊問中, 犯罪嫌疑人敲詐了某國有公司負責人5萬元, 在其去銀行取款機取款時被抓獲該犯罪嫌疑人在接受訊問時一直保持沉默, 審訊進行得非常艱難為了進一步獲得更多的犯罪嫌疑人的關聯信息, 辦案人員了解了該犯罪嫌疑人的家庭情況, 發現該犯罪嫌疑人的妻子曾是被敲詐對象公司的職員, 一年前他的妻子被該公司解聘下崗, 其妻下崗后情緒受到了很大的刺激, 一病不起, 經過進一步了解, 嫌疑人與妻子感情非常深, 是青梅竹馬的夫妻嫌疑人性格溫和本分, 對妻子百依百順, 顯然這起敲詐案件與妻子有關, 有報復敲詐的特征, 報復就是敲詐的行為動機訊問人員掌握了這些情況后對犯罪嫌疑人展開了審訊:

:“我知道你很絕望, 什么都不想說, 今天領導要求我來跟你談談,我很茫然, 在征求你妻子的同意后, 我去看望過她, 也不知道該不該告訴你, 她現在身體很不好, 她跟我說了很多關于你的話, 一邊說一邊哭, 一直在哭, 起初我不太明白她要表達的意思, 可最終我明白了, 就是她非常理解你為什么會這樣做你妻子跟我說, 無論你自己怎么受委屈都能忍受, 因為你是個性格軟弱的人, 可是你絕不容許你的妻子受到委屈, 你的妻子雖然身體不好, 但是工作非常認真努力, 我看到了很多她以前獲得的獎狀, 很了不起, 我認為全社會的人都應該像她那樣敬業她工作的那個公司一年前因工傷保險的事情解雇了她, 她回到家委屈地哭了整整兩天從道德角度上講, 我譴責她工作的那個公司不人道的做法我也想象得出來, 因為這件事, 你當時被激怒成什么樣子, 因為你實在太愛自己的妻子, 可是你懲罰他們公司的辦法太極端了我跟你妻子一樣, 都十分地為你惋惜她現在每天都在想, 如果你沒有那么做, 哪怕是正想要那么做,那該多好, 她會拼命地去阻攔你你忘了一點, 你這樣冒險的結果, 肯定會讓你的妻子受更大的委屈, 這是她的原話現在你拒絕開口, 我知道你是為了妻子, 因為她還在病床上, 你保持沉默, 你總是在告誡自己, 絕不開口絕不開口, 不能承認, 是這樣嗎? 可是你錯了, 其實你犯的罪并不太重 (降低罪責感), 你應該認罪, 應該爭取早日獲得被探視的權利, 因為你的妻子想見你都想瘋了 (建立需要的平臺), 她說就算你判刑, 她也要去探望你, 那樣在時間上總有個盼頭而現在, 說還是不說是你的自由,可是你應該懂得, 你的妻子想見到你的心情, 你不要再讓她受更大的委屈了 (強化需要)。順便說一句, 你妻子關于醫藥費的官司, 下個月就要開庭了, 他們公司逃脫不了應負的法律責任, 但是你也不可能逃避…… (明示對抗條件已經喪失) 還是順從法律吧, 它也在保護你的妻子和家人, 你還是應該尊重你們倆從幼兒園就開始的感情吧, 選擇早日與妻子會見。”

:(……) “我說………我說………”

:(出示嫌疑人與妻子的合影) “這個照片你留著吧, 我想你以后的生活會更需要它。”

:“我說……”

(嫌疑人最終交代了自己的犯罪事實)

2. “分解”法。審問人將這一個總目標化成許多局部的意向, 分配在一次一次小的話輪之中, 把訊問的目標集中在一個個被分解后的“分子”目標上, 進行各個擊破, 最后集中總結出完整的犯罪證據的總目標。財產犯罪可分解為房子、車子、兒子、票子、位子等。這種分解法的運用, 在偵查訊問實踐中, 對于解決嫌疑人的沉默問題產生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因受賄而導致的國家巨額財產損失的瀆職犯罪案件, 犯罪嫌疑人面對自己的瀆職行為, 始終保持沉默的對抗態勢, 防守的目標就是瀆職行為訊問人員對瀆職行為進行了分解: 經常的住處在哪里? (確定有住處) 不經常的住處在哪里?(確定有多處住房) 房子是自己買的嗎? (確定產權) 房子購買的價格?(確定購房金額) 全家每年的工資收入? (確定合法擁有的財產) 購房款是哪里來的?(家庭財產的超額來源) 超額部分的合理解釋與不合理的來源; 受賄的行為確定 (為什么別人給錢?) ; 最后集中指向瀆職犯罪

: “平時在哪里住?”

: “上海。”

: “上海的房價很高?”

: “是的。”

: “你的全家經濟收入一年有多少錢?”

: “10萬元左右。”

: “你的房子當時花了多少錢?”

: “200多萬元。”

: “購買房子的錢是哪來的?”

: “借的 (說謊) 。”

: “沒有錢才會借錢, 你借了錢怎么還?”

:“ (沉默) ”

: “是不想還了嗎?”

: “不是。”

: “那是什么?”

: “沒有借, 不是借的。”

: “那就是人給的?”

: “……是的。”

3. “曲線”漸進法。通過繞彎子達到總的目標。偵查訊問的空間導致犯罪嫌疑人的沉默, 是因為嫌疑人有沉默的條件和語境, 能夠滿足非合作性的需要, 如果訊問人員不給嫌疑人沉默的條件, 那么嫌疑人就很難沉默。例如, 訊問人員選擇一個嫌疑人很感興趣的問題, 那么嫌疑人就會很樂意回答。如果嫌疑人對國學問題有很深的造詣, 那么他就可能滔滔不絕說出其中的奧妙所在, 因為國學是他語言的興奮點, 這樣就自然失去了沉默的條件。此后, 通過這些興奮點的不斷轉移, 最終達到偵查訊問的目標。在偵查訊問實踐中, 訊問人員通常選擇“拉家常”, 先從詢問一些生活瑣事入手, 逐漸使犯罪嫌疑人戒備心理放松, 在其能正常答話后, 再漸進問清其有關的基本情況, 然后趁勢遞進, 切入審訊的目標。當嫌疑人感覺到危險的信息以后, 意識到自己既然已經回答了前面的提問, 如再回避主題問題, 是于情于理都站不住腳的, 從而只好做出答話選擇。

4. “填補”法。訊問人員給出少于需要的信息或沉默, 有意讓嫌疑人去補足。這是一個吸引嫌疑人進入同一思考圈的心理方法。因為訊問人員提供給嫌疑人的信息量不足, 而被迫動用想象、推測來補足少給的信息部分。嫌疑人處于沉默的行為過程中, 其意識狀態并非是完全封閉的, 在很多時候需要外來的信息補充和支持, 如果行為人員給出的信息量少于需要的信息或沉默, 就會感覺到心理不適, 導致心理壓力出現, 這種壓力達到一定程度, 語言行為就會出現。例如, 嫌疑人在沉默的過程中, 需要獲取訊問人員的信息反應, 可是審訊人員并沒有作出應有的驚訝反應, 而是輕描淡寫地說: “我早就知道你會這樣的……”這時嫌疑人產生的信息需要就是: 訊問人員怎么早就知道自己會這樣? 于是, 疑問、猜疑、反思導致心理壓力出現。再有, 沉默的過程中做出虛假回答后, 若訊問人沉默不語, 犯罪嫌疑人通常會感到很大的心理壓力, 擔心自己被識破, 不知接下去如何應對, 這時往往會自亂陣腳, 從而暴露事實真相。

5. “刺激”情緒法。即使用刺激性的語言, 使其情緒激動, 使其按捺不住沖動的情緒而開口說話。刺激情緒有通過激活逆反心理來實現話語條件的作用。例如, “你連話都不敢說, 還能夠當領導嗎?”有通過正話反說來達到對情緒刺激的。例如, “你今天千萬別說話, 如果你說了話就證明你沒有問題”。有的通過離間的方法來激活語言。例如, “你不說話正好, 這正說明跟你一起干那件事的人, 他們說的話是可信的, 你不說別人不說嗎? 他們可都希望你別說話”。有的通過冤枉的設題, 故意訊問一些使犯罪嫌疑人感到冤枉的問題, 激發犯罪嫌疑人氣憤或委屈, 引發表白或辯解。審訊人員如果能夠順勢導入訊問主題, 置犯罪嫌疑人于兩難之境,讓他既然感到冤枉就應該做出辯解和說明情況, 這樣的話, 如果嫌疑人再保持沉默豈不是自己默認了? 因此, 只得做出辯解和語言的合作。

6. “聲東擊西”法。犯罪嫌疑人在審訊活動中防守最嚴密的環節, 就是犯罪事實的目標, 也是其沉默行為的重點。訊問人員只要涉及犯罪目標, 對抗的沉默行為就會重復開始。因此, 訊問人員把與犯罪行為有牽連的線索, 或者與犯罪行為根本不相干的問題, 作為訊問的主題, 使其在放松警惕的情況下, 進入積極的話語平臺, 待主題目標成熟時, 迅速切換到訊問的主題。這是一種調動式訊問方法, 首先是要調動嫌疑人的語用行為, 進行訊問的話輪參與; 其次是轉移嫌疑人的“防御”目標, 在其放松警惕的情況下, 轉向嫌疑人的犯罪主題 (使用這種方法應當在訊問前做好充分的準備); 最后是被利用的“聲東”有時是與訊問的主題風馬牛不相及的, 但是經過語輪的發展和牽連, 最終達到“擊西”的目的。

7. “忽然”提問法。提問的特點是有問有答, 沉默也是一種語用行為, 針對提問做出的是“沉默”的回答, 是一輪無聲音的回答。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是內在的強烈的心理活動, 僅僅是話語的不參與。如果訊問人員此刻也保持著無話語的默許, 那么嫌疑人就會感覺到交流受阻產生不適, 同時訊問人員的沉默, 在嫌疑人看來是一種等待, 等待著嫌疑人的回答, 經過沉默一段時間后, 訊問人員突然提問, 嫌疑人就會在措手不及的情況下回答問題, 這種策略常常能夠收到較好的效果。

8. 邏輯矛盾展示法。通過羅列犯罪嫌疑人沉默的行為, 運用邏輯關系對其行為的諸多矛盾點進行評價, 沉默就是默認, 沉默就是無話可說,使其意識到自己選擇的沉默并非高明之舉。訊問活動中, 通常羅列和揭示邏輯矛盾關系的方法有: 一是犯罪嫌疑人平日生活中健談善交流和現在接受訊問時沉默寡言的反差矛盾; 二是客觀事實的存在, 沉默就是默認, 沉默就是無話可說, 因為客觀存在, 所以無須辯解; 三是已明確告知我國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犯罪嫌疑人應當如實回答, 而故意沉默不語的行為與之矛盾; 四是既然能夠回答其他問題, 而對訊問主題卻持沉默態度是什么原因? 使犯罪嫌疑人認識到沉默不答違反了語用行為的邏輯關系, 是自己的行為錯誤, 是自己的行為出現了矛盾, 為掩飾矛盾, 只好選擇開口說話。

9. 筆錄敦促法。通過直接告知嫌疑人“根據你目前的態度和行為,我們要記錄在案了”, 即以記錄的方式反映犯罪嫌疑人沉默拒答的惡劣表現, 闡明不利的后果, 使犯罪嫌疑人滋生害怕被認定有罪并被重懲的恐慌心理, 只好作出說話的妥協選擇。從另一個角度還告知嫌疑人, 現在沉默不愿意供述, 我們給你記錄下來, 是你自己選擇默認不說話的, 到時候可別說是訊問人員不讓你說的, 到那時你后悔都來不及了, 以此調動其趨利避害的行為方向。

在審訊實踐中應當綜合運用上述方法, 結合犯罪嫌疑人的心理變化因勢利導, 幫助嫌疑人改變沉默行為, 把握住審訊活動的走向, 才能達到訊問的目的和效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共和县| 东辽县| 罗定市| 临城县| 英山县| 苏尼特左旗| 枣强县| 宝丰县| 嵊州市| 河池市| 广河县| 澎湖县| 缙云县| 临邑县| 长葛市| 泰州市| 伊金霍洛旗| 淄博市| 山东省| 云和县| 曲沃县| 集贤县| 开鲁县| 达拉特旗| 高平市| 房产| 万年县| 峡江县| 包头市| 巴马| 黑河市| 泸水县| 靖安县| 焉耆| 乌兰浩特市| 徐水县| 全南县| 峨眉山市| 浙江省| 宜宾县| 鄂尔多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