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擔保法理論與實務精要
- 付穎哲 陳凱
- 1558字
- 2019-11-18 17:34:46
序
我國推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首要任務是推動人員、資金、貨物、技術四大要素在市場中自由流通。在責任自負、風險自擔的市場規則之下,缺乏擔保法律制度,資金融通幾乎無法實現。實踐中,擔保這一特殊的交易形態,既包括債權擔保、又包括物權擔保;既包括約定擔保,又包括法定擔保,加之債權人、債務人、 、擔保關系、委托擔保關系可能同時出現于同一個大的擔保經濟關系之中,使得具體擔保關系中,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錯綜復雜、糾紛叢生。所以,擔保法律制度的好壞,事關資金融通在市場經濟中是否能夠順利得以展開。
那么,好的擔保法律制度應當具備什么特質?對于這一問題,本書的作者提出,應以“責任自負”原則作為擔保法律制度的底層邏輯,作為檢驗擔保法律制度的立法是否得當,司法是否符合正當性要求的“試金石”,我非常贊同這一觀點。在近現代民法“所有權保護”“意思自治”“責任自負”三個基本原則之中,“所有權保護”是“意思自治”的物質前提,是“責任自負”的物質基礎,而“責任自負”是“意思自治”的必然結果,是所有民事權利義務的最終歸結,其承擔著民事主體“獨立人格”的反向塑造任務。相比較買賣、租賃、委托等交易形態,擔保法律關系中的債權人和擔保人之間不存在義務互換的基本交易內容,所以很難沿著所有權人以獲取“對待給付”為目的,按照意思自治原則與他人達成合同關系,并承擔可能出現的法律責任的一般邏輯,尋找擔保人承擔擔保責任的正當性理據。在處理擔保人與債權人、債務人關系的問題上,擔保人僅對自己的允諾和不當行為負責,所以在擔保法立法和司法實踐中,“責任自負”幾乎成為唯一可供堅持的法律原則。本書從該原則出發,從宏觀上框定討論和評價擔保立法和司法的基調,不僅符合擔保關系的本質特征,回答了好的擔保法律制度所應當具備的特質,而且恰當地反映了擔保人“代人”承擔法律責任的制度底色。
自1995年《擔保法》頒布并實施以來,學界有關擔保法理論的優秀論著汗牛充棟,與這些論著相比,本書有以下以下可取之處:第一,本書將“責任自負”作為研究理論和實踐問題的根本原則,確保本書的內容在整體上不會脫離民法理論框架,進而從價值理性角度分析具體問題,改變過往僅從工具理性出發單擺浮擱地對具體問題進行討論的模式。第二,本書采取體系性的思維方式,結合保證、抵押、質押、留置、定金、最終到獨立保函,擔保關系獨立性逐步增強的特征,體系性地討論各種擔保方式在權利內容和功能上的差異,并最終整體性地呈現擔保法律理論和制度的全貌。第三,擔保法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法律制度,無論法學理論還是法律規范,最終都必須經過司法實踐的拷問。對此,本書堅持理論——規范——實踐——理論的討論模式,引述數以百計的法院判例作為研究和討論的對象,重點關注理論和規范在具體實務當中的實際應用和效果。
本書的書名是《擔保法理論與實務精要》,理論與實務相結合是本書的主要特色,而本書的兩位作者長期從事理論研究、法學教育和律師、公證實踐工作,對擔保法理論和制度有著長期而深入的觀察和思考,更有自己獨特的認識和理解。正是基于這一點,本書無論是理論分析和論述,還是司法裁判的剖析和討論,都帶有鮮明的實證主義色彩,這恰恰是過往擔保法理論著述所欠缺的內容。本書在內容上,理論與實務相互驗證、相得益彰,細細研讀,讀者會發現擔保法理論與實務之間極為生動的互動關系,甚至體會到掌握擔保法體系和具體規范之間的內在邏輯,明了司法裁判中案件事實和裁判結果之間因果關系的愉悅。我相信,本書的內容,對于無論是正在學習擔保法學知識的法科學生,還是從事實務工作的律師、法官,都會有所裨益,這也是我接受邀請作序并大力推薦本書的主要原因。
謹以此為序。
孫憲忠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委員、教授、博士生導師
二〇一九年三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