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擔保法理論與實務精要
- 付穎哲 陳凱
- 1638字
- 2019-11-18 17:34:47
三、擔保的社會功能
(一)擔保功能之一——信用增加
市場經濟說到底是一種信用經濟,缺乏信用寸步難行,而信用基礎在這里可以是知識產權、企業聲譽、榮譽等無形資產,也可以是土地、貨幣、機器、礦產等實物資產,甚至還可以是權益或者權威機構的信用評級。債務人的信用大小直接關系到債權人與其開展交易的意愿和規模,也就是債務人能夠承擔的債務大小。可以說,信用不足往往是一個企業自身發展的重大“瓶頸”。在金融信貸領域市場化之后,銀行等金融機構為了規避自己的風險,都需要貸款企業提供債務擔保,而就某一項債務提供擔保,被認為是一種對債務提供的增信措施。這一情況在一般的交易領域內更是如此,如招投標需要投標擔保,買賣交易需要履約擔保,甚至在司法程序中,當事人提出保全申請都需要向法院提供保全擔保。由此可見,擔保不僅與信用有關,而且也可以幫助中小企業融通資金,破除自身信用不足造成的發展瓶頸,獲得發展所需的資金。從這個角度來看,擔保的社會功能就可以歸納成一個遞進序列:第一,信用中介;第二,融通資金;第三,促進交易。
擔保在實踐中也有其消極的一面:在金融信貸領域,擔保作為一種增信措施在被大規模應用之前,債務人自身的誠信狀況、財務狀況、行業前景,以及盈利狀況和能力是銀行決定是否出借款項的核心要素,這些成為衡量一個企業信用的標準。擔保被廣泛應用之后,銀行就自覺不自覺地將這一核心從債務人的自身信用轉移到了擔保資產之上,從對債務人總括性的信用審核轉移到對某一具體債務關系中的擔保資產價值數量、流動性等的審核上。這樣,通過銀行進行的資金流轉和調配不是基于企業自身和其經營狀況審核的結果,而是基于對擔保資產審核的結果。其結果,一方面,會造成資產,尤其是那些能夠成為擔保資產,價值波動不大且可能出現投資回報的資產,例如土地、房產等資產的價格虛高;另一方面,會造成銀行無法有效完成對中小企業,尤其是中小高科技初創型企業的資源配給,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資源的錯配。
【問題5】擔保制度如何造成資金的錯配?
甲、乙兩企業分別計劃向丙銀行申請貸款。甲企業屬于初創型輕資產企業,有強大的研發團隊,發展潛力巨大,但是沒有可供抵、質押的擔保資產;乙企業從事傳統夕陽產業,雖然沒有什么大的發展潛力,但是因為歷史的原因有可供抵押的建設用地使用權。在這種情況下,丙銀行會將自己有限的信貸資金出借給哪一個企業?
分析:趨利避害是市場經濟主體的自發、自覺行為。在上述實例中,因為抵押資產的存在,丙銀行一般會將自己有限的信貸資金出借給乙企業,這一點無可厚非。從產業結構調整和整個社會的發展角度出發,完全市場化的金融市場根本無法解決這一問題,這既是國家屢次強調信貸市場應當向中小企業傾斜,但仍收效甚微的原因,也是國家大力發展私募投資和風險投資的主要動因。
(二)物權擔保的功能——資產盤活
擔保權中的擔保物權,是一種價值支配權,擔保物的價值通過其所擔保的債權關系確定,其價值數量與債權關系的債務數量正相關。在很多情況下,債權關系的成立直接取決于債務人是否提供擔保物權。所以,從擔保和債權的關系上看,擔保制度擁有盤活資產的功能。從經濟學的國家貨幣總量理論出發,即一個國家發行的貨幣總量,和這個國家生產的商品正相關,甚至是一一對應。這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學規律,但是在擔保制度產生后,貨幣總量就不僅和這個國家生產的商品總值有關,而且和可用于擔保的物的價值總值有關。因為,任何物權擔保關系中的擔保物,最終都可能會面臨債權人實現債權時的拍賣、折價、變賣,進而成為商品的可能性,這也是為什么擔保物都必須具備流通性,從理論上講任何能夠自由流通的物都可以作為擔保物權的標的物。在我國,廣大農村的宅基地、宅基地上房屋以及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成為擔保物如今還受法律規定的限制。如果國家修訂法律,允許這類資產成為抵押資產,那么就意味著,一方面,這些資產在事實上獲得了流通性,成為商品;另一方面,這些資產成為抵押物,會使得我國的貨幣發行總量直線上升,因為這些資產通過擔保制度被盤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