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領導干部法治思維十講(第四版)作者名: 劉銳本章字數: 402字更新時間: 2019-11-18 17:39:30
一、中西文中的“法”“法律”等概念
(一)漢語中的“法”“律”與“法律”
古體的“法”字,由氵、廌、去三部分組成。其中,“廌”即獬豸(中國古代法律的圖騰和象征,俗稱獨角獸),“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6]在西周時代,“法”和“刑”是通用的。在古代文獻中,“法”除與“刑”通用外,也往往與“律”通用。“法”與“律”復合,使“法律”成為合成詞,在古代文獻中偶爾出現過,但主要是近現代的用法。[7]
現代漢語中的“法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法律指法律的整體,主要包括憲法及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以國家主席令的形式頒布)、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以國務院總理令的形式頒布)、設區的市以上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等。[8]狹義的法律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學者一般將廣義的法律稱為“法”,而將狹義的法律稱為“法律”,但在很多場合,所有的法也被稱為“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