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才是清朝8:西后垂簾
- 鹿鼎公子
- 1543字
- 2019-09-30 12:43:51
叔嫂可以同治
咸豐駕崩時,懿貴妃還很年輕,鈕祜祿氏比她還小。這兩個年輕的女人能夠駕馭龐大的大清國嗎?很顯然是不能的,所以她們必須仰賴恭親王奕的經驗。
1861年10月4日,桂良上奏請求給太后上徽號,東宮太后為慈安皇太后,西宮太后為慈禧皇太后。此前兩天,內閣就太后垂簾聽政之事展開討論。名為討論,實際是讓大家舉手贊同。根據大臣們的觀點,在現在這種情況下,太后聽政是必需的。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聽政,換句話說就是確立聽政的程序。
11月7日,內閣發出上諭,將新皇帝的年號由“祺祥”改為“同治”,所謂“同治”就是讓兩個太后一同治政,同時也有太后和小叔子一起分享大權的意思。
垂簾聽政的程序基本上是這樣的:兩個太后聽政的地點是養心殿東暖閣;小皇帝坐在龍椅上,兩個太后坐在后面,中間隔著一道簾子,跟武則天當年所作所為一模一樣。
除了聽政之外,大臣奏折和緊急軍情也要交給兩宮太后審閱,太后審閱之后,再下發給議政王和軍機大臣。
太后垂簾聽政是清朝歷史上的大事件,因為在此之前還沒有太后聽政的先例,孝莊雖然很有頭腦,也只是通過自己的想法影響順治和康熙,從沒有直接干預朝政。古人說,牝雞司晨,國之不祥。從后來的歷史看,確實是這樣,同治和光緒接連早逝,而且沒有留下子女。甲午戰爭,中國海軍全軍覆沒;戊戌變法百日維新即宣告破產。袁世凱崛起后,逼退清廷,自己稱帝,旋即退位,一命嗚呼,隨后便是軍閥混戰。一個字:亂。
雖然名為兩個太后聽政,實際上是由慈禧一人聽政,慈安是個沒主見的人,再加上本性懦弱,一切都聽慈禧的。
在慈禧攫取大權的過程中,奕是最給力的一個干將。慈禧提出賞其一個鐵帽子王,奕是聰明人,當然拒不接受。慈禧說:“既然六叔堅持不受,那這事就暫時緩一緩吧,將來等同治親政后,讓他來辦也行。”
這一階段,大清的實際政權掌握在奕的手中,兩宮太后是名義上的最高領導者,而同治呢,只是帝國的一個象征。
這時候的奕權勢熏天,朝中大臣多是他的黨羽,地方督撫很多也是支持他的,就連西方勢力也挺他,把他看成中國未來的希望。在西方國家眼里,奕是一個頭腦開明的人,非常適合做清政府的代理人。有奕在,他們與中國的商貿合作將更順利。
英國領事羅伯遜甚至建議大英帝國扶植奕為皇帝,所以奕在后人眼里又是一個投降派、賣國派。這種看法顯然是不公平的,奕跟列強妥協是事實,但妥協跟賣國是兩碼事。
恭親王不是一個賣國賊,他是有自己的難處的。你不能指望他變出一支現代化的軍隊,把洋人都趕盡殺絕。雖然他不能變出一支現代化的軍隊,但他確實很努力,知道中國只有自強一條出路,這是他跟洋人打交道過程中的實踐總結。
實際上,恭親王掌權以后也確實做了不少好事,對內對外都是如此。內有“長毛”之患,恭親王要搞定他們,必須重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這些人。曾國藩雖為兩江總督,但是管理四省軍務,分別為浙江、江蘇、江西、安徽四省,奕還授他為協辦大學士。此外,奕提拔左宗棠為浙江巡撫,李續宜為安徽巡撫,曾國荃為浙江布政使,李鴻章為署理江蘇巡撫。這些安排無非是希望盡快平定內亂,為國家的自強和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內部環境。
在跟外國人打交道的過程中,恭親王更是忍辱負重,如履薄冰,方方面面都要考慮到。好在他天性聰明,很多問題能夠處理得恰到好處。一方面,大清的政權是一定要保住的;另一方面,要盡量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洋人支持。要把洋人伺候舒服又不能讓他們獅子大開口。
奕還提出,國家要自強,首先靠練兵。而練兵首先要有利器,不能拿著長矛亂舞,得有先進的洋槍洋炮。要有先進的洋槍洋炮,必須花錢買,錢從哪里來?奕說,從海關的稅收中來,用洋人交的稅購買洋人的槍。史載奕聰明看來一點不假,他當然也知道買別人的東西始終是下策,最好的辦法是自己能夠制造,但是洋人太狡猾了,把那些好技術都捂得緊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