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悅讀經典(第1卷)
  • 張渝 譚宗澤
  • 4118字
  • 2019-10-18 18:10:18

談規則意識——《社會契約論》書評

曹康嬋[1]

一、從社會契約到規則意識

法國思想家讓·雅克·盧梭所著《社會契約論》分為四卷,全書從自然狀態到合理政府的構建及主權運作模式的藍圖,盧梭始終都在著力論證和支撐一個主題:人民主權。盧梭認為,人生而平等、自由。在最初的自然狀態下,人們面臨個人無法抵御的生存威脅,而社會契約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眾人通過契約,把權利轉讓給由此形成的共同體,由共同體來維護眾人共同利益。契約是公意的載體,共同體的表現常為國家。如果契約沒有體現公意,就會失去其合法性,人民就可以推翻據此形成的國家。

盧梭筆下,并沒有史實能夠證明人類社會是從自然狀態進入社會契約狀態的。盧梭在圣熱爾曼森林里漫步冥想,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中詩意地表達:“如果……完全按照人從自然中創造出來時的樣子來觀察他,那么,我發現,人這種動物既沒有某些動物強壯,也沒有某些動物敏捷。不過,從總體上看,他的身體構造卻是所有動物中最完善的:我看到,只要他能找到橡樹果充饑,找到小溪解渴,還能在一棵橡樹下悠然自得地睡覺,那么,他的全部需要就都滿足了。”在盧梭看來,自然狀態里的人,只有需要而沒有欲望。兩者都出于生理性,但前者是因為匱乏,后者則由于知識的緣故。這為社會契約的理論立下了一個可以追溯的人類起始狀態。

盧梭的論述有諸多無法追溯之處。例如,盧梭論證強力不能轉換成權利,由此打破強力的正當性,試圖建立契約的正當性。但權利具有哪些內涵?只有自由個體所建立的契約才有效,那么,個體的自由又有哪些內涵?對于進入契約狀態的人的判斷力是否有一定要求?這些合理性背后的支撐點,存在著無法自證、明證的缺陷。

但盧梭的民主思想對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產生了巨大影響。法國大革命時期,它促成了羅伯斯庇爾黨人推動人民民主自由的運動,對革命的推動有一定作用。但羅伯斯庇爾嚴重的“盧梭主義”并未使民眾對倫理及公意有深刻的理解和自覺意識,導致革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其中之一就是將“同根生”的丹東送上了斷頭臺。丹東稱羅伯斯庇爾為暴君,羅伯斯庇爾稱丹東為叛徒,法國劇作家畢希納曾將其分叉點上升為哲學的一個關注焦點。學者劉小楓在《丹東與妓女》中,則延伸出了虛無主義。這一思想歷程,發生在民主思想的興起下。在蘇格拉底之死中,就已經上演過虛無主義對絕對主義的自我懲罰,殘忍地“毀滅”著蘇格拉底的“一”。這樣一場革命為人類的思想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發展警惕點。正如盧梭假想的自然狀態無法恢復,我們走出了伊甸園,便再無法避免所面對的分岔路。在公共領域,是不可流于虛無主義的,亦非便可走向絕對本質主義。語言不應禁錮人類的智慧。簡言之,語言應該為人類思維的神性讓出空間,使人這種具有不斷完善自我的天性能夠有所舒展。社會發展的推動源泉,往往就生發于此。對于當下的公共生活,我們需要周全地考慮,勇敢而堅定地決策和執行,用心協調。否則,公共生活將會最終使每個人付出更大的代價。例如法治,絕不可三番兩次地以不周全、不嚴肅、不真誠的態度產生朝令夕改的法令和政策。法治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愈發重要的工作,是伴隨著時代的需要,配套經濟、政治等的發展而衍生的。在這場改革中,我們付出了太多的代價,環境的破壞、道德和價值體系的崩潰、社會保障體系的重塑,都足以使我們在謹慎中堅定,堅定而勇敢地站起身來,實現中國的復興。這種信念,也許正像習近平主席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中的講話一樣:“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有云:“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正是我能想到的中國式表達。

法治作為中國新的社會秩序正體系化地建立,但僅僅是停留在自上而下的階段,顯然無法切實地與社會對接。由是,建立起人性化的法治體系與轉變民眾法治思維尤為重要。我們當下仿佛重溫著歷史中春秋戰國“禮崩樂壞”的時期,倘若人民能接受法治,建立新的規則意識,這場改革所付出的代價便能用文化的重構來降低成本,不必再付出更多的代價,及早地提供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而個人能歸反于“道”,現其“德”,不可不謂為盛世。

二、規則意識的雙向建立

《社會契約論》認為,人從自然狀態進入社會狀態,經歷的契約歷程,是指人們讓出了部分權利,使之形成更強有力的集體來對抗自然的傷害。從主權者角度來說,去除盧梭對主權者的理想化,倘若沒有基于契約的規則意識,假借公意之名,利用人們去實現私利,擠壓著經過契約授權的公共領域,進而步步逼近個人自由的空間,那么保護公民的最后一道防線就會輕而易舉地崩潰,契約最終使公民個人置身于危險的境地。在日益紛繁的社會中,確實需要明智且有遠見的人揭示并闡明那些看起來似乎僅是暫且傷害了人們的利益,其實傷害卻更為長遠的社會風險防控或理想構架。但這應當為每個人所獲悉,以民眾無法理解為由而進行的公共決策不應當使自身走上偏邪的軌道。“人道敏政”,這是決策者應有的態度,這也意味著主權者心靈與社會秩序之統一。順乎自己的天性,才能推及于他人與社會而發揮契約精神的好處。民主的歷程必需要從主權者、國家法治各個機構和工作人員開始貫徹法治意識,進而才能更好地驅動民眾的法治意識。

規則意識的建立絕非小事。然筆者學識尚淺,閱世不足,只能淺談一二。規則,更多是一種規范,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呈現方式。就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而言,其呈現形式則為禮,內容多為道德,道德背后的禮是維護社會秩序一利器,在這一層面,規則與禮的本質具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它們均是為了使人懂得在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怎樣的準則。

美國法治深受《社會契約論》影響,盡管其不必經歷艱難的破舊過程,但其規則意識的自上而下建立仍值得我們學習。美國憲法的初衷并未做到符合所有人的利益訴求,但起碼獲得了多數人的信奉。這得益于制憲傳統中洞悉社會的制憲之父們明智的考量;同時在日后的運作中,經過恪盡職守的法官的不懈努力,通過明定憲法界限、自覺推動違憲審查制度等的建立,樹立了憲法在民眾心中的權威。這對立法者的考驗極大。倘若沒有足夠的學識和實踐經驗,會使所立法律失去效率與合理性,其無法勝任規則制定的代理人角色;倘若沒有以身作則的規則意識,誠身于所設立的規則,那么也就無法期盼人民能夠誠身于遵守。因而這種樹立法治權威的意識,結合法治的技術運用,是非常值得我們法治體系借鑒與學習的。

從某種程度上看,《社會契約論》對人們從自然狀態進入社會狀態的推論有一定的道理。在個人力量無法面對災難時,唯有一個強有力的秩序才能迅速地對之予以抵抗和修復,從而使規則意識的自下而上建立成為可能。以日本為例,其頻繁的地震海嘯,使民眾更深切體會到生存的威脅,個人力量不易抵抗災難,諸多利益訴求多公開討論,這樣才能集中更多的智慧和辦法來共同應對長久的自然災難。苦難是規則意識建立的一個極端,中國人民近代的民族苦難應使我們反思,重溫歷史,重溫苦難,從規則意識的自發階段進入自覺階段,在生活的沖突中轉變解決的思維方式——懂法并運用法。在《鄉土中國》中,“差序格局”發生了轉變,中國由一個傳統的禮治國家進入法治國家,經歷了一個被動的過程。法治并不是解決人的訴求的直接方式,而是我們在新時代下產生訴求時可選擇的一個路徑,因而自下而上的過程極為困難。故而,種下一顆法治的種子,那么土壤里必須也同時植入規則意識——法治意識。

每一次人為規則的建立和消亡,都遵守著那不變的法則,亦即公意所表達的短小而精辟的公共訴求:保護個人的生存和幸福生活的權利。若我們想要在社會中,獲得更自由而貼近天性的幸福生活,就不得不主動參與公共事務。在公共事務中學會平等、自由、明亮地對話,達成共識,共同制定符合當下社會的規則;學會敏銳觀察連續性強的規則,了解規則,改善規則。因而,自下而上的規則意識建立,必須要人民充分進入公共生活,了解公共生活。那么,通往公共生活的渠道,就必須時時保持暢通與開放。這需要社會學、管理學、經濟學、教育學等方面的才智貢獻,建立起暢通與開放的公共平臺,唯有在此基礎上,才能使自下而上的規則意識植入土壤,真正生長起來。

三、經典滌蕩

書有時像藥,只有在生病時,才能知道它真正的藥效。但不論是哪一劑藥,都是醫者對問題誠摯的關注,值得我們懷著敬意去了解,挖掘對現時代仍然有益的精華。

首次閱讀《社會契約論》,僅能感知其想表達的諸多結論,至于其論證過程,縱使翻來覆去地閱讀,有些仍是難以厘清。同時盧梭是一個爭議較大的人,其雖文采熠熠,但論述多有不嚴謹之處。本人也沒有一個小切口能寫出太多建設性的東西,所以就老生常談地說一些逐漸成為常識的東西。對前人之思常懷感恩,沒有前人對人類精神文明的不懈追求和建設,今日恐怕我們也無法領略這些思想的魅力,仍在刀耕火種,過一種粗糙而原始,且又提心吊膽的生活。每一次思想解放都似乎隱喻著人類神性的一面,人類的靈光和執著推動著我們對天性的挖掘和舒展。

人生發于自然,最終也會歸于自然。在或短暫或漫長的近百年里,自然,都是人活動的空間。倘若人如花如草,如獅子如老虎,均有自然法則來驅動生活,來去如風,便不言建立的人類文明所帶來的驕傲與自豪,還有創造的樂趣。閱讀經典的好處,不僅在于能觸摸到當時的時代脈搏,引用前人經驗用作社會構架的技術參考,更在于與過去的人們產生共鳴,不斷感知人類永恒的共性,了解前人,了解我們自己,再結合現實更新社會構架,讓這百年里涌現更多的活力和無悔,書寫好這一段人類歷史文明。在閱讀中,感受波瀾和平靜,過一種樸素、高尚、謙卑的生活。

導師評語:

《社會契約論》是一部政治哲學著作。它探討的是政治權利的原理,它的主旨是為人民民主主權的建立奠定理論基礎。它的問世,是時代的需要,是人類社會向前進步的產物;它正確回答了歷史進程提出的問題:法國命運的航船駛向何方。人類是幸運的,人民是偉大的,在歷史發展的緊要關頭,總有人指引前進的道路,人民總能及時地做出正確的抉擇。本篇文章的觀點從《社會契約論》出發,但卻并沒有只囿于此一本書,而是還參讀《鄉土中國》《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等書,旁征博引,綜合論證“規則意識”這一核心觀點。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閱讀的喜愛,對經典的崇尚,值得贊賞!

(唐向東博士)


[1]作者簡介:曹康嬋(1995),女,廣東吳川人,就讀于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2014級4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野县| 错那县| 太谷县| 泗水县| 上虞市| 库伦旗| 宁陕县| 红安县| 淮南市| 清徐县| 彭阳县| 沙坪坝区| 平邑县| 柏乡县| 顺义区| 孝义市| 米林县| 名山县| 建阳市| 布尔津县| 葵青区| 黑山县| 云霄县| 花垣县| 开阳县| 准格尔旗| 文成县| 泽州县| 开封县| 万源市| 富裕县| 伊川县| 巴中市| 临武县| 永康市| 象山县| 常州市| 南昌县| 武清区| 南宫市| 永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