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法的邏輯:實踐中的方法與公正
- 劉星
- 2168字
- 2019-10-18 18:08:15
一、“司法方法”的一個樣本
近年,基層法院在司法方法上常有創新[1],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于2009年提出的并在該院全面實行的“要件審判九步法”,即為其一。[2]關于該司法方法,某些法院法官曾撰文竭力推崇,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報》和《人民司法》等報刊亦間斷介紹和宣揚。[3]但像法學研究中的方法論之舉薦,亦如法律實踐中多種具體辦案方法之倡導,該司法方法于司法中似乎未能推而廣之。當然,畢竟時間還是有限的,或許若干年后會另有一番景觀。從學術看,重要的在于其所包含的邏輯張力。
本書導論嘗試以該司法方法為討論樣本,從而分析司法方法中的推理、管理和修辭問題,并兼及分析司法公正的實踐,為本書后文敘述搭建一個邏輯支架。所以將其作為討論樣本,因為,以往司法方法研究要么側重法學理論,這主要體現于法學家的話語,要么側重實踐操作,這主要體現于法律家的敘說(具體情形見后文),而“要件審判九步法”具有“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由具備部分理論者身份(法學博士)和實踐者身份(法官)的法律人提出,[4]措詞術語既有理論概括標識亦有實踐操作印跡,從理論和實踐中均尋求素養,且同時擁有理論期待和實踐期待(盡管,提出者認為該司法方法主要目的是解決實踐問題)。[5]從研究角度看,蟄伏其中進行討論,可能會使理論和實踐更進一步互促互補,也可能會使后來的理論思考得以在理論探索與實踐摸索之間尋求更進一步的均衡張力,更富啟發。除具有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外,“要件審判九步法”還表現了具體化且手冊化,[6]強調了度量式“效率”且由此蘊含了“審判管理”的概念,[7]此亦為頗有意思的議題。當然,其又拓展了司法者與當事人“如何互動協商法律問題與證據問題的定位與數量以鎖定案件解決進程”的創新機制(見下文),[8]之中,又涉及了同樣有意思的庭審交流的修辭問題。而所有這些,進一步指向了司法公正的思考。
“要件審判九步法”為民事訴訟所設計,但本書作者認為其也可對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提供參考,因為,后兩類訴訟現在同樣包含了“和解”“調解”等類似民事訴訟的元素。故本書導論的討論可輻射廣泛的司法過程。
本書導論的討論主旨是:在何種意義上提出、建構、認定司法方法模式及司法公正概念是適宜的。此主旨預設,不同意義的如普遍性或具體性的,均可提出、建構和認定。而本書作者嘗試論證一個觀點:特定環境的司法方法、司法公正的確認包括兩者關系的確認,優于對兩者的或模式或概念的普遍性追尋。為論證這一觀點,本書導論將在上述司法方法樣本上依次分析一些問題,其包括,司法方法的理由追求存在什么局限及怎樣待之為宜,司法方法的“審判管理”設想的真實意義何在,司法方法的修辭策略是否包含有價值的方向,及怎樣理解司法公正更佳,并怎樣理解司法方法與司法公正的關系更恰當。
“要件審判九步法”的基本內容如下:(一)將訴訟請求的含義加以明確;(二)查尋訴訟請求所依據的法律條文;(三)明確抗辯可依據的法律條文;(四)分析相關法律條文的構成要件;(五)查看當事人的訴訟主張與法律條文的要件是否對應;(六)整理爭點;(七)圍繞爭點展開舉證、質證;(八)認定要件事實;(九)將要件事實與法律條文的構成要件展開對照。[9]
此司法方法,初看似乎已經較具體,每一步是清晰的,但實踐中究竟如何操作完全可能是另外一回事。以往學術化或實踐化的方法提出,關鍵疑問之一,有如屢見不鮮的法律規定適用之本身,即為具體運用時總易呈現多面相的實踐路徑,換言之,方法的步驟在一般設計和具體實踐之間常出現難以一一對應的核校標準,緣此,實踐者面對所需處理的案件,常不清楚自己采取的方法是否可蓋上“設計路線圖”的印章。[10]就這點看,需考察“要件審判九步法”提出者的實例。
這一方法的主要提出者,曾以原告劉某訴被告黃某、張某合同借貸糾紛一案的審理過程為例,以作詳解。
被告黃某向原告劉某借款,借款時被告黃某與被告張某是夫妻,借據中,擔保人處有張某的私人蓋章,還款期限已過黃某仍未償還,劉某起訴。據此,上述九步法的第一步便為通過庭審辨析劉某的訴訟請求,具體過程是,不斷詢問以確定劉某是否要求黃某承擔還款責任而張某承擔連帶責任。第二步,通過釋明等步驟,以互動并以劉某能理解的方式,確定法院將以《合同法》第107條和《擔保法》第18條第2款、第26條第1款裁斷此案。第三步,使被告黃某、張某知曉法院將依據《合同法》第60條第1款、第52條第(2)項裁斷此案,并獲得其理解。第四步,法院分析了各個法律條文的構成要件,如合同效力、償還義務、擔保義務、惡意串通(針對劉某與黃某可能惡意串通而言)的條件。第五步分析訴訟主張與法律條文構成要件的對應關系,經查,當事人的訴訟主張與相關法律條文的構成要件形成了對應關系。第六步歸納事實爭論和法律爭論的焦點,爭點包括借款協議是否真實、借款是否到期、黃某是否還款、協議中擔保內容是否真實、劉某是否知道黃某私蓋張某印章等。第七步,針對爭點,法院通過心證,確定證明要件的事實,并明確原被告的各自舉證責任,如劉某否認知道私蓋印章過程,故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法證據的若干規定》第5條第1款,張某負舉證責任。第八步,認定要件事實,如張某未提供證據,法官即推導劉某不知私自蓋章的心證結論。第九步,將已認定采納的要件事實與法律規定的要件事實核對,如證據未表明劉某明知黃某私蓋印章,故未與“惡意串通”對應。[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