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潭柘寺建史

潭柘寺始建于西晉永嘉元年(307),是北京地區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潭柘寺初建時北京還叫“薊”,而不叫“幽州城”,故北京民間有“先有潭柘,后有幽州”的諺語。潭柘寺以悠久的歷史、雄偉的建筑、優美的風景、神奇的傳說而聞名于世。

唐代通天年間(696—697),華嚴禪師在幽州都督張仁愿的襄助下,購買了嘉福寺附近西坡姜家和東溝劉家的土地,以破敗了的嘉福寺為中心,重建寺廟。華嚴禪師帶領僧眾填平了寺內一個叫“青龍潭”的大水坑,修筑殿宇,擴建寺院,開拓出了潭柘寺的雛形。寺院后山有兩股豐盛的泉水,一名“龍泉”,一名“泓泉”,兩股泉水在后山的龍潭合流后,流經寺院,向南流去,不僅滿足了寺院日常的生活用水,而且還能灌溉附近大片的土地農田,正是因為有了這股寶貴的泉水,此后附近才出現了平園、南辛房、魯家灘等村莊。

潭柘寺龍潭

華嚴禪師將嘉福寺改為“龍泉寺”,寺廟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在幽州地區有了名氣,逐步發展、興盛起來。華嚴禪師圓寂于唐天寶年間,他的靈塔建在寺院西北的蓮花峰山腰,現為潭柘寺的塔院之一。

五代后唐時期(923—936),從實禪師住持潭柘寺,潭柘寺宗風大振,寺僧數以千計。謝遷在《重修嘉福寺碑記》中寫道:“潭柘山者,距城西二舍許,當馬鞍山之西,有泉匯而為梯潭,土宜柘木因以得名。后唐時有從實禪師與其徒千人講法于此,后遂示寂華嚴祖堂……”從實禪師圓寂后潭柘山上又添了一座靈塔。可惜,它與華嚴禪師塔都未能保存下來。

金代,潭柘寺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皇統元年(1141),金熙宗到潭柘寺進香禮佛,并下令撥款整修和擴建寺院,御賜寺名為“大萬壽寺”。金熙宗開創了皇帝為潭柘寺賜名和由朝廷出資整修潭柘寺的先河。

金大定年間,善海禪師請來了臨濟宗的圓性法師住持潭柘寺。他重整寺務,制定清規,傳播臨濟之法,在朝廷的資助下,開始長達十余年的大規模修建工程。圓性大師在龍泉寺的基礎上,進行大規模重建,奠定了潭柘寺的基本格局。《補續高僧傳》記載:“圓性,順州懷柔候氏子……大定間,遷潭柘,將大有營建……不十年,而潭柘落成,視舊有加焉……”重修后的殿堂齊整,面貌一新,初具規模。圓性禪師住持潭柘寺期間,制定了《寺中規條》,作為寺內僧眾的生活規范,并著有《語錄》3篇,潭柘寺的禪學由此中興,圓性也成了金中都地區公認的臨濟宗的領袖。圓性圓寂后,皇帝賜他“廣慧通理”稱號,賞紫方袍袈裟、香檀木寶塔、觀世音大士像。他的靈塔建在寺院山門外的南山坡上,是潭柘寺現存僧塔中塔體最大、塔檐層數最多的一座。圓性的弟子善照、了奇、廣溫、覺本等人,后來都成為臨濟宗的名僧。

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順帝,大力扶持佛教,為大都佛教之興盛發展提供了便利。忽必烈之女妙嚴公主認為忽必烈連年征戰,殺戮過多,便想替父贖罪,到潭柘寺出家為尼。出家后的妙嚴公主每日在觀音殿內跪拜誦經,年深日久,她跪拜的那塊磚磨出了兩個深深的腳窩。后來她終老于潭柘寺,寺內有妙嚴公主塔。

妙嚴公主塔

元代,潭柘寺名龍泉禪寺。宗公長老住持潭柘寺時,重修廟宇,金碧交映。十年間僧人達千人之多。元代潭柘寺住持法禎大師是大都著名高僧,被稱為“譯經巨擘,佛門才子”,住持期間,捐出多年積蓄,并募集一部分資金,修葺潭柘寺殿宇,廣建精舍,使潭柘寺煥然一新。同時積極貯藏糧食,安定僧眾,為潭柘寺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崇佛的元順帝曾邀請他進宮享用御宴。

明代,潭柘寺深得皇室的恩寵,或由朝廷撥款,或由太監捐資,多次對潭柘寺進行整修和擴建,使潭柘寺確立了今天的格局。

潭柘寺在明早期屬于燕王的領地。“靖難之變”后燕王成為皇帝,輔助燕王的姚廣孝成了有功之臣。姚廣孝酷愛潭柘寺山水,經常往返于京城與潭柘寺之間,在潭柘寺筑起了少師靜室,潭柘寺也因此受到朝廷的恩寵,帝后、重臣紛紛賞金賜銀。姚廣孝與從日本來的高僧無初德始相交甚好,經姚廣孝的推薦,德始成為潭柘寺的住持。德始整修寺廟,四次主持道場,弘揚臨濟宗佛法,得到世人的尊崇。

明英宗時,宦官王振專權,佛教成為他們統治人民的工具之一,朝廷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用在對寺廟的修建上,京西掀起了修建寺廟的高潮。正統三年(1438)九月到正統四年(1439)九月,潭柘寺大興土木,在皇室的資助下,擴建寺院,廣造佛像。明英宗賜名“廣善戒壇”。越靖王為了迎合皇兄和母親的善舉,出資在毗盧閣東側建起了“金剛延壽塔”,寺廟規模空前。明英宗頒詔賜予潭柘寺大藏經五千卷,欽命西竺禪師為住持。

弘治十年(1497),司禮監太監戴義來到潭柘寺,看到了潭柘寺破敗的寺況,又聽到僧人通經、通嚴向其講述了潭柘寺悠久的歷史。戴義便奏請明孝宗撥款,對潭柘寺進行大規模整修。正德二年(1507)三月又開始了一年的整修,各大殿堂煥然一新,新增僧舍五十余間。天順元年(1457)恢復了“嘉福寺”的舊稱。

萬歷年間,曾在乾清宮當差的太監正光居士,生活簡樸,信奉佛教,聽聞潭柘寺為著名古剎,請示皇太后,捐資協修潭柘寺,添設殿宇,共計80余間。

潭柘寺楞嚴壇

萬歷二十三年(1595),達觀真可奉明神宗之命,任潭柘寺的欽命住持。在此期間,孝定李太后出資,在達觀真可的主持下,對潭柘寺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達觀大師與朝廷關系密切,經常奉詔進宮為皇室講經說法,從而進一步加深了潭柘寺與朝廷的聯系。達觀在潭柘寺講經說法,整飭佛規外,還在寺內建造了“一音堂靜室”,作為自己的靜修之所。達觀文思敏捷,才華橫溢,寫下了不少贊詠潭柘寺的詩文,其中著名的有《妙嚴公主拜磚贊》《送龍子歸龍潭文》《潭柘懷繆中淳》《日暮龍潭即目》《再游潭柘寺》《題別潭柘》等,皆流傳于世。萬歷三十一年(1603),京中發生了“妖書大案”,達觀大師受到了牽連而被捕入獄。他因曾反對宦官征礦稅而引起太監們的忌恨,在獄中,達觀禪師慘遭刑杖,于第二年(1604)慘死于獄中。達觀大師一生著述甚多,他曾經續寫了《高僧傳》,著有《續燈錄》《紫柏尊者全集》等,流傳于后世。

清初諸帝多信奉佛教,潭柘寺有近水樓臺之便,在帝王心中的地位更高,潭柘寺由京郊名剎成為皇家寺院。康熙皇帝就與該寺興盛密切相關。

《潭柘山岫云寺志》記載,康熙二十五年(1686),康熙帝駕幸潭柘寺,大臣高士奇等陪駕。康熙帝賜御《金剛經》十卷、《藥師經》十卷、沉香山一座、壽山石觀音一尊、羅漢十八尊。康熙帝還賦詩《潭柘寺偶作》:“怡神水樹清襟洽,滿目奇峰入夏云,微起涼風響萬籟,山中鶯囀奏紛紜。”

此外,康熙皇帝還親自為潭柘寺挑選住持,震寰就是康熙帝挑中的其中一位住持。據《續高僧傳》記載,震寰,順天大興人,姓孟,七歲在延禧寺出家。康熙七年(1668)在廣濟寺萬中律師圓具足戒,“精研毗尼,同學共尊”。康熙皇帝駕臨廣濟寺時,偶遇震寰,無意間的談話給康熙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康熙二十五年(1686)春,震寰奉旨擔任潭柘寺住持。康熙三十一年(1692),康熙皇帝再次親臨潭柘寺,撥庫銀一萬兩修繕潭柘寺。震寰主持創建了毗盧閣、三圣殿、齋堂,重修了大雄殿、圓通殿、藥師殿、伽藍殿、祖師殿、鐘鼓樓、山門牌樓等工程,潭柘寺也成為西山諸剎之冠。震寰大師護持法門,專精戒律,其宗教傳承也正式立為律宗。震寰大師圓寂后,康熙皇帝特賜國庫帑金、龍旗、寶杖以示關懷。此次修建,考慮到帝王等重要人物來潭柘寺留住方便,特建行宮。今天潭柘寺的建筑大都是此次擴建遺留下來的。

康熙三十六年(1697),康熙皇帝又駕幸潭柘寺,賜寺名“敕建岫云禪寺”,為大雄寶殿書寫了“清靜莊嚴”的匾額,賜金黃龍緞大幡一對、竹簾一百六十掛、綿簾一百六十掛。

潭柘寺山門

康熙三十七年(1698),震寰病重,康熙皇帝命內務府選名醫為其醫治。震寰病逝后,康熙皇帝撥銀兩料理他的后事,并建靈塔安置其遺骨,賜桂花12桶、龍須等,御書“翠璋丹泉”“香林凈土”匾額。康熙四十九年(1710),康熙皇帝再次到潭柘寺,御書“倚松恬淡”“松竹幽清”等匾額,御題震寰老和尚畫像詩一首:“……法像儼然參涅槃,皆因大夢住山間。若非明鏡當臺語,笑指真圖并戒壇。”眾僧捐資重建了蓮池,并專門召開蓮池法會,購請大彌陀經五十四部。每當春秋佳日,僧眾焚香誦經,梵音不絕于耳。

皇帝上香圖

雍正年間,一向深居簡出的雍正皇帝也到潭柘寺進香禮佛。雍正八年(1730)至乾隆三十年(1765),第八代監院琮璋來琳置民田及百姓施舍田、旗人自舍田共一百五十頃。琮璋來琳利用自己與朝廷的關系,請示戶部,下達宛平縣,潭柘寺地產破例準許免于丈量,由該寺自行報數,永做寺產。

乾隆二十二年(1757),琮璋來琳募化眾善人,修建了安樂堂、延壽堂148間,用于普濟眾生,贍養孤老僧人和無家可歸的人,和碩莊親王題寫了匾額。

乾隆皇帝也多次游幸潭柘寺,每次都有賞賜,并留下了大量題詠。潭柘寺內有猗玕亭,乾隆年間重修,乾隆皇帝賜額“猗玕流觴”,檐下琢石為渠,作蟠龍相對勢,引泉自東而西。猗玕亭建筑在原潭柘寺無逸殿的遺址上,為方形四角攢尖頂的木結構建筑,上覆綠色琉璃瓦。亭高2丈,長、寬各丈余,油漆彩繪,亭內用漢白玉石鋪地,石面上刻有一條彎曲盤旋的石槽,寬、深各約10厘米。水從亭外東側的一個漢白玉雕的龍頭口中流出,沿引水石槽從東側入亭,幾經盤旋之后,從西側流出。乾隆皇帝在潭柘寺經常與王公大臣們圍坐在亭邊,將一只帶有雙耳的竹制酒杯盛上酒,放在流水的入口處,讓酒杯隨水漂流,如果酒杯在誰的面前傾倒或者停住,就讓誰罰酒一杯或賦詩一首。乾隆二十九年(1764)曾御制《猗玕亭》詩:“掃徑猗猗有綠筠,頻伽鳥語說經頻。引流何必浮觴效,豈是蘭亭修契人。”

潭柘尋秋

乾隆二十八年(1763),戶部侍郎王景曾來到潭柘寺,看到大悲壇丹青剝落,于是募集資金,開始對大悲壇進行大規模重建,重塑32尊佛像金身,建造了廚房、浴室等。第二年三月完工。

猗玕亭

同治六年(1867),慈云大師住持潭柘寺,歷時十余年,他始終牢記震寰大師遺愿,弘揚佛法。他把寺廟修整得井井有條,金碧輝煌,還把潭柘寺下院翊教寺和奉福寺修葺一新。光緒元年(1875),獻供老會到潭柘寺進香,慈云方丈募化,眾善人看到財神殿缺東配房,紛紛募捐,建東配殿房5間,供佛事之用。光緒八年(1882),普光老會去潭柘寺進香,見潭柘寺南北樓房上下10間、東西配房4間因年深日久坍塌破敗,會首朱誠同眾善人,公議發愿重修,數月完工。光緒十九年(1893),樂善普光圣會修繕潭柘寺海棠院。此圣會每年農歷八月二十九日到潭柘寺舉行法會,并捐獻鞋襪給僧人。海棠院年久失修,樂善普光圣會修繕該院,會眾積極響應,自愿資助,使得殿宇煥然一新。

光緒十四年(1888),慈云大師傳衣缽給慧寬,慧寬成為潭柘寺住持。此后,慧寬帶領廣大僧眾熟讀經卷,弘揚佛法。募化資金重修了天王殿、觀音殿、龍王殿、藥師殿等,并把下院修得美輪美奐,金碧交映。光緒二十五年(1899),慧寬募集資金,重修安樂、延壽二堂。光緒三十一年(1905),慧寬又募化載福堂及諸多善士捐資修葺了天王殿,殿宇宏敞,金碧輝煌。宣統元年(1909),慧寬募化載福堂和來寺的香客何炳宗、信女何門李氏,捐資修繕觀音殿。1911年,慧寬將住持之位讓給師弟純悅大師。

潭柘寺天王殿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潭柘寺的香火漸衰。但是,清朝積攢下來了深厚的物質基礎,足以維持寺廟開支,加上戰火連天,軍閥想擴充勢力,官員希望得到提拔,百姓盼望和平,民族資本家希望賺錢,不同的階層都愿意到寺院來,許下自己的心愿,求佛祖保佑。

1914年,北京大興縣旗人王淑芬將自己三代宗親牌位設在潭柘寺,并在大悲壇西側建立耳房兩間,作為祠堂,將自己家50多畝土地施舍給潭柘寺,租金由純悅住持收取,用于潭柘寺祠堂供品和供養寺內僧眾。

據《新春如意福壽獻鹽老會碑》記載,民國年間,大總統黎元洪到潭柘寺進香,與潭柘寺的德成大師建立了深厚的友誼。1922年,德成大師圓寂之后,黎元洪與各界人士到潭柘寺祭奠,并作為新春如意福壽獻鹽老會會員,與眾會員共同捐獻。

軍閥混戰時期,因政見不同而辭職后的馮玉祥本在天臺山養病,因天臺山交通方便,經常有人去勸說他。1924年12月4日,馮玉祥從天臺山移居潭柘寺,并發表聲明,以杜絕勸說者。

1929年7月,蔣介石、宋美齡來到潭柘寺,并小住幾日。1931年3月,張宗昌部下王棟盜賣潭柘寺一百余頃廟產被發現,廉泉曾奉命清理潭柘寺廟產。廉泉(1868—1931),字惠卿,號南湖,又號南湖居士、岫云山人,江蘇無錫人,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中國近代工商業的開拓者和實踐者,著有《潭柘紀游詩》。因廉泉曾在潭柘寺養病,光緒二十八年(1902)創作了《潭柘養疴圖》。清末民初叱咤風云的洋務大臣盛宣懷曾為圖題詩兩首。1931年廉泉死于潭柘寺下院翊教寺,國民黨元老吳稚暉為之撰寫碑文。

潭柘養疴圖

1935年浴佛日,住持純悅登臺講法,聽者云集,盛況空前,大雄寶殿石欄桿被擠壞。第二年眾善士集資維修。抗日戰爭爆發后,潭柘寺并未受到破壞。當時的住持為茂林和尚。

新中國成立后,潭柘寺回到人民的懷抱,政府向僧人宣傳黨的宗教政策,對愿意還俗的僧人由政府安排適當工作,不愿意還俗的僧人繼續在寺內修行,生活費由政府負擔。由于種種原因,寺內家具和物資損失一部分,一些流傳到民間,寺內和尚藏匿或毀壞一部分。當地政府及時采取保護措施,基本保護了古寺原貌。

1950年11月,天津鐵路局中級技術學校借用潭柘寺辦學,1953年2月轉給唐山鐵道學院,寺內建筑大部分作為教室和辦公場所。1956年8月,唐山鐵道學院遷出,北京市園林局正式接管潭柘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平县| 广宁县| 楚雄市| 长泰县| 洞头县| 隆昌县| 师宗县| 鸡西市| 讷河市| 陆丰市| 湖口县| 安乡县| 都江堰市| 太谷县| 丰县| 阿拉善左旗| 望江县| 东莞市| 聊城市| 清流县| 新蔡县| 双牌县| 萨嘎县| 安庆市| 方山县| 昌邑市| 两当县| 辽阳市| 上栗县| 克什克腾旗| 伽师县| 蒙阴县| 永州市| 枣强县| 沁水县| 邛崃市| 义乌市| 寿宁县| 定边县| 正阳县| 桂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