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中國通貨膨脹的周期劃分與特征

隨著經濟問題在國家發展進程中的核心地位日益突出,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對經濟數據的統計逐漸完善和成熟。從1978年至今已經積累了30余年的統計資料,這為分析中國相關問題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基礎。因此,本節根據國家統計局出版的《經濟景氣月報》公布的數據,考察了1978—2014年月度CPI通貨膨脹率的周期性變化特征由于1981年以前月度CPI通貨膨脹數據很難獲得,所以這里以當年的年度數據作為月度數據。,依據“低—高—低”為一個周期的基本定義,并根據Artis等(1995)對通貨膨脹周期劃分特點的建議,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通貨膨脹的周期進行了統計性描述。Artis等(1995)是通貨膨脹周期研究中并不多見的重要文獻。

我們知道,關于經濟周期或者商業周期(Business Cycle)的文獻是比較豐富的,早期的經典文獻包括Mitchell(1927)、Mitchell和Burns(1938)以及Burns和Mitchell(1946)。最近20年來,Hamilton(1989)、Sichel (1994)、Zarnowitz(1992)、Stock和Watson(1999)、Harding和Pagan (2002)、Harvey等(2007)以及Tommaso(2008)等對經濟周期問題的研究又作出了進一步貢獻。經典的經濟周期分析主要依據經濟增長速度的高低、不同周期的持續時間、經濟擴張和緊縮的轉折點來刻畫周期中各運行階段的主要特征。具體而言,既有簡單的“擴張—緊縮”兩階段模型,也有較為細分的“恢復—擴張—緊縮—衰退”四階段模型。王成勇、艾春榮(2010)的研究認為,將中國經濟周期劃分為恢復、擴張、衰退和緊縮四個階段最為合理。圖2—1示意了一個完整經濟周期中的四階段劃分。

圖2—1 經濟周期的階段劃分

各國對經濟周期的研究較為重視,美國的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和英國的中央統計署(CSO, Central Statistical Office)都公布了官方計算的經濟周期的相關統計指標。但是針對通貨膨脹周期進行研究的文獻相對較少,至今尚沒有哪個國家公布官方的通貨膨脹周期。

Artis等(1995)在劃分通貨膨脹周期的計量方法上進行了深入研究,利用狀態空間(state space)計量方法對英國歷史上的通貨膨脹周期進行了劃分。同時,其對利用通貨膨脹時序進行簡單周期劃分的標準提出了建議。歸納起來,這些建議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個方面。

第一,通貨膨脹時序圖中,波峰之后總會有波谷;

第二,上升期或者下降期對應的區間跨度至少要有9個月;

第三,周期區間拐點界定為兩個相鄰區間之間的極值點;

第四,如果出現多個點滿足上述三條,則以最近出現的作為周期區間拐點。

我們在下面劃分中國通貨膨脹周期的過程中采納以上建議。因為按時序圖依據給定的劃分標準來界定通貨膨脹周期的方法比較直觀,所以我們在本章沒有引入狀態空間分析方法來識別通貨膨脹周期的拐點,未來研究可以嘗試在這方面多做一些工作。為此,我們首先在圖2—2中描繪了1978—2014年中國主要通貨膨脹指標CPI同比增長率的時序圖,其中豎線表示各個時期通貨膨脹的波峰期。從圖2—2可以清楚看到,按照“低—高—低”為一個完整的周期性變化來劃分,1978—2014年中國通貨膨脹的動態路徑可以分為10個周期。進一步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動態走勢,可以看到歷次周期內的通貨膨脹波峰期分別發生在1980年、1983年、1985年、1989年、1994年、2001年、2004年、2008年、2011年及2013年這10個時點。

圖2—2 中國CPI通貨膨脹率:1978年1月—2014年12月

注:圖中多條陰影豎線表示波峰期。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在已有的研究中,也有學者沒有將中國通貨膨脹周期劃分得如此之細。例如楊帆(2006)將1978—1986年這一區間僅僅劃分為兩個通貨膨脹周期,一次是1978—1983年,另一個是1983—1986年,忽略了圖2—2中刻畫的1981—1983年出現的短暫通貨膨脹周期性表現。類似地,近年來的相關研究(如龔剛和林毅夫,2007)把1997年至2007年年初這段近10年時間統一視為中國的低通貨膨脹時期(通貨緊縮時期),所以并不認為2001年和2004年通貨膨脹出現的局部高峰分別對應一個通貨膨脹周期。但根據圖2—2刻畫的通貨膨脹動態時序走勢,在我們這里的研究中,仍然將這些時期定義為通貨膨脹周期性變化區間。

中國的通貨膨脹自1978年以來表現出的周期性變化,不僅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變化的進程,而且反映了中國在經濟體制轉型過程中價格形成機制的動態變化。在通貨膨脹起伏變化的過程中,每一輪通貨膨脹的背景和成因是非常值得我們去分析和思考的。我們注意到,大部分經濟學者對20世紀中國出現的各次通貨膨脹的動因達成了一定的共識,而對近幾年出現的通貨膨脹高企現象的背后原因存在不同的觀點,我們將在下文闡述相關問題。

現在,根據圖2—2給出的通貨膨脹時序表現,表2—1歸納了1978—2014年中國通貨膨脹周期的相關統計量描述,其中包括周期區間對應的起始時間、周期的時間跨度、周期中處于上升期的時間跨度、波峰對應的時刻、波峰值、波谷值以及各個周期對應的平均值和波動性(用標準差衡量波動性)等。

表2-1 中國通貨膨脹周期的統計量

從表2—1中報告的統計量可以獲得一些有用的信息。例如,在1978—2014年這30余年期間,中國的通貨膨脹周期最長出現在1990—1999年,約9年時間(106個月);最短的是1982—1984年,只有不到2年的時間跨度;其余的6個周期的時間跨度一般為2—4年。進一步觀察表2—1中的信息還可以發現,在2012年以前,通貨膨脹周期內的波動性似乎與周期內的通貨膨脹平均水平成正比。例如,第4個通貨膨脹周期(1986—1990年)內的通貨膨脹均值最高為12.33%,而該周期對應的波動性也最大,以標準差衡量的指標為8.76;相反,第6個周期(1999—2002年)內的通貨膨脹均值最低為0.05%,其對應的周期內波動性也最小;其余的周期內信息也基本印證了周期內通貨膨脹均值與通貨膨脹波動性成正比關系的判斷。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一個通貨膨脹周期內,數據呈現出通貨膨脹均值中等而波動性小的特征,這可能是當前宏觀經濟運行“新常態”的一個表現。

另外,對比表2—1中的周期跨度與上升期跨度不難發現,除了1990—1999年這一最長的周期之外,其余所有周期對應的通貨膨脹上升期的時間跨度都要長于甚至是遠遠長于通貨膨脹在對應周期內的下降期的時間跨度。這一發現引發出耐人尋味的問題:為什么在30余年的歷史期間內,大部分情況下中國的通貨膨脹不斷爬升的過程要比下降的過程緩慢得多呢?這是否意味著中央政府在通貨膨脹顯現的時候宏觀政策運用得不夠及時或是初始力度不夠,還是其他什么原因導致這種現象出現呢?我們將在第三章進一步深入探討這些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芒康县| 永和县| 麻城市| 浦县| 定兴县| 福州市| 富阳市| 平阴县| 兴仁县| 宁强县| 花莲市| 永修县| 陆川县| 江川县| 凤庆县| 黎平县| 石门县| 清丰县| 叙永县| 年辖:市辖区| 山西省| 金华市| 手机| 榕江县| 固镇县| 松原市| 乌鲁木齐县| 岳普湖县| 奇台县| 日土县| 赤峰市| 莱阳市| 河北省| 蓬溪县| 陵川县| 石棉县| 湖南省| 北宁市| 钟祥市| 佛冈县| 武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