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價格鏈條傳導的現實邏輯

近年來,我國CPI出現了比較明顯的漲落交替,國民經濟在生產、消費及投資等領域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了CPI通貨膨脹率起伏波動的影響。正因為如此,CPI既成為公眾和決策層最關注的通貨膨脹指標,也是本書在其他章節重點研究的對象。然而,CPI只是國民經濟運行眾多環節中的一個環節(即消費環節),所以CPI的變化只是反映了消費領域的價格走勢,是生產—消費鏈上的下游價格指數,而諸如工業生產等其他環節的價格指數對國民經濟發展與宏觀政策制定也同樣非常重要。

同時,在從生產到消費這一鏈條上,不同價格指標之間是否存在動態傳導效應對宏觀政策的動態調整具有重大意義。例如,如果處在上游的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對CPI有顯著的動態傳導效果,那么當PPI高企而CPI尚未明顯上漲的時候,決策層就可以依據二者之間的動態時效與量化驅動程度來確定未來政策走向,實現有效的前瞻性政策調控目標。顯然,不同階段價格指數之間的動態傳導機制是宏觀經濟分析領域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最近有學者注意到了這一問題。例如,賀力平等(2008)專門研究了2001—2008年PPI與CPI的彼此驅動方向問題,經驗結果顯示處于下游的CPI是處于上游的PPI的單向格蘭杰原因。這一結果意味著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的漲跌發生在工業生產價格變化之前,CPI的變化對PPI的動態走勢有預測效果,而PPI的變化對CPI沒有顯著的預測效應。下游價格向上游價格傳遞,這多少有些出乎意料。

賀力平等(2008)對此做出了解釋,認為這一結果暗示了在影響以CPI來衡量的國內通貨膨脹率方面,需求層面的因素的作用相對大于供給層面的因素的作用。但這一解釋仍然有待于進一步探討。因為即使需求因素在價格形成機制中占主導地位,仍不能很好地解釋基本的價格傳導規律。根據價格傳導的基本規律,整體價格水平的波動一般首先出現在生產領域,然后通過產業鏈向中下游擴散,最后傳導到消費品價格。因此反映生產環節價格水平的PPI應該對反映消費環節價格水平的CPI具有一定的動態影響。

當然,由于CPI不僅包括消費品價格,而且包括服務價格,這與PPI在統計口徑上不完全一致,因此PPI與CPI出現暫時不一致的情況是可能的。但如果PPI與CPI的傳遞規律持續處于背離狀態,那么顯然不符合價格傳導規律。另外,在對不同價格指數進行動態傳導分析的動態模型中,只包含PPI和CPI可能無法全面反映不同階段價格指數之間的動態互動效果,從而削弱經驗結果的穩健性。更重要的是,賀力平等(2008)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中忽略了對價格序列非平穩性的處理,因此檢驗統計量的統計推斷是無效的。這一點我們在經驗分析中將具體討論。

申銀萬國研究所(2008)也集中研究了PPI與CPI的互動關系,但得出的結論與賀力平等(2008)的結果并不一致。申銀萬國研究所認為,2003年以前屬于通貨緊縮時期,所以將2003年作為分割點,利用簡單的相關性分析方法分別判斷1996—2002年以及2003—2008年PPI與CPI的傳導關系。結果發現在2003年以前PPI先于CPI變動,而2003年以后PPI的變化滯后于CPI的變化。其主要結論是PPI的變化對CPI的影響已經體現在當期的CPI上,對未來CPI的影響不大。但需要注意的是,以通貨緊縮或通貨膨脹作為通貨膨脹率動態路徑特征分析的分割點缺乏科學嚴謹的統計理論依據。另外,簡單的相關性分析無法給出不同價格指數之間是否存在顯著的動態傳導關系。當然,申銀萬國研究所的分析同樣沒有全面考慮不同階段價格之間的動態影響。

為了使研究結論更具全面性,有必要對已有研究進行拓展和深化。特別是隨著我國各個環節價格指數的統計體系日趨完善,從購買、生產、流通到消費不同環節有層次鮮明的不同價格指標。例如,在原材料購買環節有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RMPI),在工業生產環節有PPI,在企業商品批發環節有企業商品交易價格指數(CGPI),在消費環節有我們熟悉的CPI。不同環節的價格統計指標分別涵蓋了國民經濟從原料購買、工業生產、企業批發到居民消費的上中下游的價格水平,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價格統計指標體系。這些價格指標的建立與發展不僅為國民經濟核算提供了重要保障,而且為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和宏觀政策制定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

對于以上提及的四大類價格指數,從價值鏈排序角度來看,首先是企業購進生產原材料,然后企業生產產品,再經過企業對企業的商品交易以及其他中間流通環節,最終進入消費領域。因此,RMPI居于PPI的上游,PPI居于CGPI的上游,而CPI則處于鏈條的下游。因此,按上中下游的層次劃分依次是RMPI、PPI、CGPI和CPI。如果上中下游價格傳導機制遵循傳統的層次順序,那么RMPI的變化將引起PPI變化,再引起CGPI變化,進而將推動CPI變化。當然,不同價格彼此之間的動態傳導關系可能并非直覺上這么簡單。例如,當特定的外生沖擊造成CPI不斷攀升的時候,市場對未來的預期可能會顯著影響原材料以及工業產品等的定價,從而形成從下游價格CPI向上中游價格反向動態傳導的情形。

可見,在原材料購買、企業生產以及居民消費所對應的不同階段,價格指數之間既有概念上的區別又存在緊密的聯系。因此,研究上中下游價格指標彼此之間是否存在動態傳導關系以及彼此之間的驅動方向問題,能夠為判斷未來總體價格波動趨勢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國外文獻的相關研究(如Weinhagen,2005; Frey和Manera,2007)也證實了這一點。

另外,原材料購買、企業生產以及居民消費對應著不同的生產消費階段,但貨幣因素對不同階段價格的驅動機制如何,至今學界還鮮有研究。趙留彥和王一鳴(2005)發現我國貨幣存量與價格水平存在協整關系,但陳彥斌等(2009)認為我國貨幣因素對價格變化沒有影響。但這些研究沒有考慮貨幣與上中下游價格之間的動態關系。而無論上中下游價格之間的傳導機制還是貨幣對不同價格的驅動機制,都對判斷未來總體價格波動趨勢和貨幣政策走向至關重要。

有鑒于此,本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對不同階段的多個價格指標進行了更深入的動態傳導機制研究。具體來說,我們將所分析的通貨膨脹指標擴展到上中下游四大類不同的價格指數,分別對應國民經濟生產與消費四個主要環節,即原材料購買環節、工業生產環節、企業商品批發環節以及消費環節。在此基礎上,本章集中研究以下三個問題:第一,上中下游價格指數通貨膨脹率之間是否存在穩定的動態驅動關系?第二,不同價格指數之間的動態預測與驅動機制如何?第三,貨幣供給對哪類價格指數通貨膨脹率具有顯著的直接驅動效應?

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直接關系到如何判斷未來幾年我國價格波動的總體趨勢。同時,對以上三大問題的深入分析,能夠為決策層提供關于我國各類價格指數通貨膨脹率彼此之間的動態驅動效應的信息,從而有助于相關政策部門在制定政策過程中更好地進行科學判斷和科學決策。并且,貨幣供給與各類價格指數通貨膨脹率分層次的驅動關系(即直接驅動與間接驅動)為科學判斷當前形勢下宏觀經濟決策的進一步走向提供了重要的經驗依據。

在結構安排上,本章其余部分組織如下:第二節對中國四大類不同價格指數通貨膨脹率的動態路徑進行了描述性分析;第三節依據四類價格指標構建了多變量動態模型系統,并進行了協整檢驗、誤差修正以及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第四節闡述了實證結果對當前宏觀治理的含義與啟示,在已有動態模型系統內加入貨幣因素,重點分析了貨幣增長率對上中下游價格指數通貨膨脹率的不同驅動效果;第五節對本章內容進行了歸納與總結。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颍县| 万载县| 鹤岗市| 江孜县| 泰州市| 犍为县| 龙海市| 开封县| 新巴尔虎左旗| 越西县| 长海县| 兴仁县| 化德县| 盱眙县| 丽水市| 澳门| 同心县| 个旧市| 青阳县| 交城县| 安仁县| 游戏| 泰州市| 南京市| 饶阳县| 酒泉市| 馆陶县| 茌平县| 娄底市| 齐河县| 新化县| 台中市| 岑巩县| 南城县| 嘉义市| 鲜城| 赣榆县| 商南县| 吉安市| 本溪| 郧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