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前言

宋華(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

于亢亢(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

“在產業面臨嚴峻挑戰的今天,只要我們能融入國際供應鏈體系,或者通過新的供應鏈服務模式推動企業的變革,那么我們就會站在產業這艘巨輪的船頭。”這位企業家的話無疑觸及了各行各業一個最為重要的管理基礎——產業供應鏈,一種系統論視角下的產業運營體系,其初衷在于通過打破組織內部以及組織之間業已存在的業務孤島、信息孤島,有效地規劃和管理產業鏈上發生的供應采購、生產運營、分銷和所有的物流活動,特別是產業鏈所有相關方之間的協調和合作,實現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高效整合。顯然,這一目標的實現意味著在管理上要實現“四個有機化”:(1)產業組織網絡的有機化,即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將產業中的各個利益主體整合成相互協調、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約的專業分工體系,為實現共同的目標而運行;(2)產業價值網絡的有機化,即產業供應鏈是一個價值逐級產生、分層傳遞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如何設計、挖掘和實現不同的價值元素,并且能將不同主體創造出來的不同的價值元素聚合成完整的價值包服務于客戶;(3)產業物流網絡的有機化,這涉及在產業供應鏈運營的過程中,如何使商品、服務以及相關信息從發生地到消費地之間,有效率和有效益地正向和逆向移動,以及與儲存、加工等活動相關的計劃、執行和控制過程;(4)產業資金網絡的有機化,即通過高效的資金融通、交付結算和財富管理,實現全產業鏈資金運行的充足、穩定和安全,縮短產業的現金流量周期。上述“四個有機化”是相輔相成的管理流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理論源于實踐又反哺實踐,在產業供應鏈的浪潮下,我們希望通過對供應鏈與物流管理前沿研究的梳理,既為供應鏈實踐的發展找尋理論根基,又為供應鏈理論的創新開闊思路。在《供應鏈與物流管理研究前沿報告2012》的基礎上,我們希望不論是供應鏈與物流管理領域的學者還是實踐家都能夠在這一版書中一起學習前沿的供應鏈知識,共享學術界最新的理論成果,因此,我們特別關注供應鏈與物流管理領域的國際頂級期刊(例如,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Decision Sciences, Journal of Industrial Marketing,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等)在2013、2014年發表的所有學術論文,并且努力以系統的、簡明扼要的方式呈現給有理論的實踐家和有實踐的理論家,以期“以變治變”應對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

第一,全球供應鏈、供應鏈關系的研究發展助推產業組織網絡的有機化。

經濟全球化使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國際貿易環境進一步寬松和開放,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采購原材料、構建生產網絡、開拓銷售市場,信息技術的進步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更為這種全球生產經營管理奠定了基礎。在這種全球生產經營管理中,產品及服務等有形及無形資源在國家與地區之間不斷地進行著交叉轉移,形成復雜的供應鏈網絡系統,即全球供應鏈。本書第2章,我們選擇了兩個維度把全球供應鏈相關文獻區分為六個不同的研究主題,這兩個維度為分析層級和研究重心。其中,分析層級區分為國家和產業研究、公司層面研究和買賣關系研究三個不同的層級,研究重心區分為管理行為和前因研究以及管理績效研究兩個不同的側重點。綜述最近兩年的文獻可以發現,全球供應鏈情境下的風險管理、治理結構的全球供應鏈戰略選擇,以及可持續性全球供應鏈管理與績效都是學者們重點關注的問題,特別是對全球供應鏈管理關系層面的研究,強調了全球化特殊情境下關系研究的特殊性,也是對供應鏈關系和網絡基礎理論的拓展。

要想供應鏈上的各方協調一致,進而創造出供應鏈整體的競爭優勢,就必須要對各方的關系進行梳理和管理,這引發了學者們對供應鏈關系的研究興趣。通過對近幾年的供應鏈管理相關文獻的梳理,我們發現有關供應鏈關系的研究文章不僅數量有所上升,研究范圍也不斷擴大,不同領域的學者還分別從不同視角闡述了供應鏈的相關關系。本書第9章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概述了近年來供應鏈關系、網絡的研究發展趨勢:

(1)供應鏈關系的類型。盡管學者們對于供應商關系類型的分類大多基于兩類屬性,即關系屬性和權力依賴屬性,但是對于分類的維度給出了不同的解釋,也就是每個學者對于供應商類型分類的具體參照變量有不同的理解,這就造成了供應商關系分類的碎片化。如果僅僅重視關系變量或權力依賴屬性有關變量,對供應商關系的理解就是比較片面的。因此,對于供應商關系的分類所依據的主要特征應更加全面,并能對供應商關系發展的動態趨勢做出更準確的預測。此外,學者也開始逐漸加入相關技術變量進行考量(PRM、CSC)。目前關于技術對于供應商關系類型的研究還比較缺乏,特別是大數據技術的出現將會對供應商關系的類型產生更大的影響。

(2)供應鏈關系的管理。根據Terpend(2008)的研究,對2006—2014年有關供應商關系的文獻進行了梳理,構建出1986—2014年供應商關系研究的概況。仍然以衍生的價值訴求(作業績效如質量、成本、交付等,以及整合方面如增強合作、減少風險、活動協調等)為中介,研究買方慣用的機制(如JIT、權力、契約、供應商選擇等)和買賣雙方共同的努力(如溝通、信息共享、專有資產投資、EDI、信任等)對買方財務績效(如利潤、ROE、ROA、ROI等)的影響,同時關注市場特點和產品特點(如買方企業的特點、技術動態性、文化、產品生命周期等)的調節作用。

該章作者希望能夠讓更多的學者關注供應商關系的相關實踐活動,而不只是強調對于一般聯盟和網絡關系管理的研究。供應商關系的相關研究偏重于實踐活動,因此,這一領域的相關研究必然會給實踐者提供更多的見解,有助于他們進一步發展新的實踐活動,并聯合供應商共同努力,進一步挖掘關系價值。就如這部分所總結的,對于信息技術整合或知識轉移和共享,以及怎樣在不同情境下發展買賣雙方的信任和建造雙方感知的公平的環境仍需進一步探討,存在巨大的研究價值。

第二,服務供應鏈、可持續供應鏈的研究發展助推產業價值網絡的有機化。

世界經濟越來越服務化這一現象,推動了服務供應鏈的出現和發展,也推動了服務供應鏈的理論研究。在服務主導邏輯背景下,服務化本身體現了創新的特性。服務化的過程本身涉及廣泛的活動范圍,不僅實現了從產品制造到產品和服務的創新(Eggert et al. ,2011),更重要的是價值創造方式的改變。這種改變不僅體現在供應鏈參與方在價值創造過程中的角色變化,也體現在供應鏈各方的互動關系以及資源整合的變化。實施服務化戰略能夠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但是對于制造企業來說,轉變為服務集成商并不是那么容易,企業面臨著諸如組織、人力、企業間合作關系,甚至是盈利能力方面的挑戰。隨著服務供應鏈實踐的發展,近年來學者們逐漸對如何實施和管理服務供應鏈的相關問題進一步展開探討和研究,第5章圍繞以下主題進行了詳細闡釋:

(1)價值創造方式的改變。服務主導邏輯與生產服務化概念的提出改變了看待企業在整個價值鏈中所發揮作用的視角,即價值創造方式的改變(Vargo and Lusch,2004,2008)。這種價值創造方式的改變使得服務供應鏈參與各方在價值創造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參與方之間的互動關系以及資源整合方式等方面都有別于產品制造供應鏈。例如,N?tti等(2014)探索性地研究了在進行協調創造價值中,服務提供商、服務購買方以及最終客戶三者所發揮的不同作用。由于服務化過程本身就是不斷解決短期和長期問題的反復過程,服務的價值不僅是服務者和客戶之間的價值,而且是所有供應鏈參與方資源整合以及收益與代價的平衡過程(David Ford and Stefanos Mouzas,2013)。

(2)制造企業向服務集成商轉變中面臨的主要挑戰。研究結果顯示,不同行業的服務化與績效之間的關系都呈曲線關系,并且都曾出現“服務化困境”的問題。實踐中,企業從產品制造商轉變為服務提供商的過程是困難而緩慢的,尤其是在企業所提供的服務很復雜的情況下,需要供應鏈不同組織間的相互合作(Barnett et al. ,2013)。此外,企業成功轉型為服務集成商需要從基于生產產品的戰略轉變為基于提供服務的戰略,這就要求企業重新思考價值創造的本質和流程(Vargo and Lusch,2008a),選擇適當的商業模式(Barquet et al. ,2013),這要求企業在組織、人力等方面與服務化戰略保持匹配。

(3)服務供應鏈運營。近年來很多學者針對服務供應鏈的管理與運營展開研究,例如服務采購作為服務集成商獲取提供服務所需資源的重要方式,是服務供應鏈的重要業務流程。比起產品采購來,服務采購更加困難,這與服務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有關。再如物流服務,能夠提升企業的整體績效(Leuschner, Charvet and Rogers,2013),成功的第三方物流服務關系對于物流采購方以及提供方的品牌建立能夠產生積極影響(Rahman, Melewar and Sharif,2014)。還有基于新技術的服務開發網絡化的業務模式(Palo and T?htinen,2013)、服務與客戶關系管理(Steel, Dubelaar and Ewing,2013)等話題。

除了從產業服務化這一視角來重新審視價值創造的過程,我們還應該看到在產業供應鏈中各種價值元素的變化趨勢,在傳統供應鏈中經常探討的成本效率、客戶滿意、服務質量等,在可持續的理念下也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可持續供應鏈這一主題也逐漸引起了供應鏈學者的關注,對于經濟、環境、社會三方面價值的權衡和博弈將成為企業可持續經營過程中需要考慮的關鍵問題。Golicic和Smith(2013)采用元分析方法,探討了可持續供應鏈的環境管理實踐與企業整體績效之間的關系。一些傳統的話題如綠色供應鏈、綠色采購、利益相關者、食品供應鏈等也納入到可持續供應鏈的框架下進行深度的挖掘。例如,Touboulic(2014)基于食品行業的案例研究,分析了供應鏈關系中買賣雙方之間的權力不對稱對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影響。Fabbes-costes等(2014)根據訪談對Fabbes-costes(2011)環境掃描的模型(個人層面、職能層面、企業層面、鏈層面、網絡層面、社會層面)進行檢驗,企業的實踐與模型基本相符,而且在此基礎上提供了深度和寬度方面的擴展。因此,可持續供應鏈管理將會成為未來非常有前景的研究領域。

第三,供應鏈柔性、大數據的研究發展助推產業物流網絡的有機化。

現如今,很多企業都面臨著快速變化和不穩定的環境,例如更短的產品生命周期,需求方面頻繁和不可預料的變化,還有全球物流的難題。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應對變化的能力以及對不確定環境的快速反應能力都是決定其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換言之,提高供應鏈的柔性水平對企業來說非常重要。同時,物流與供應鏈領域的研究也一直關注供應鏈柔性的發展,研究供應鏈柔性的具體維度、供應鏈柔性的來源、供應鏈柔性的績效等諸多相關問題。第6章通過對2013—2014年文獻的梳理,對比之前的模型,可以發現如下變化:

(1)供應鏈柔性的維度。以往對于這一主題的探討特別多,而且各個學者的劃分視角差別也很大。從近兩年的文獻來看,對這一主題的關注逐漸變弱,很多文章轉向了建模的方法,通過數學模型的構建來更加準確地探究柔性的內涵。

(2)供應鏈柔性的來源。之前的研究可以分成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方面,對于內部因素的關注很多,主要是制造柔性的延續,隨著研究擴展到供應鏈柔性上,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外部因素,也即企業間關系網絡等。從這兩年的文獻來看,學者們開始構建比較綜合的模型,從能力的視角全面展現影響因素,其中特別強調了信息的作用。

(3)供應鏈柔性的績效。僅僅關注財務績效的文獻越來越少,研究學者更傾向于系統的供應鏈績效分析,并且通過中介模型的建立來完善已有框架,特別是還有一些學者開始關注以前較少討論的創新績效。

(4)供應鏈柔性與權變理論。權變理論在供應鏈柔性的研究中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以往的研究往往關注比較傳統的直接作用和兩兩匹配,但是在這兩年的發展中,學者們開始廣泛檢驗調節和交互作用,而且權變因素也不再只限于討論環境不確定性等,而是擴展到產品特征、組織氛圍等多方面,甚至還有的研究將柔性也視為一種權變因素,檢驗在其他關系中的調節作用。

整個物流供應鏈系統的柔性運作,還取決于如何運用供應鏈網絡中的信息和數據。Matthew和Stanley(2013)指出,數據科學、預測性分析和大數據將會改變供應鏈的設計和管理方式。隨著新興信息技術以及應用模式的涌現,全球的數據量呈現前所未有的爆發增長趨勢(Lynch,2008)。全球知名咨詢公司麥肯錫早在2011年就提出了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盡管大數據分析對于供應鏈管理很重要,并且兩者的關聯性也很強,但是相關的研究文獻很缺乏(Waller and Fawcett, 2013)。通過對這些文獻的分析,第8章總結了對于大數據與供應鏈的研究后可以從下面四個方面進行詳細深入探討:

(1)供應鏈中的大數據。供應鏈鏈條中存在多個運作方式不同的企業,每個節點都有自己的特點,都有自己偏愛的數據類型,將不同的數據進行整合并滿足不同企業的要求進行數據挖掘是存在一定困難的。那么,供應鏈的運作方式和供應鏈的結構是否會對供應鏈的數據獲取與整合、分析能力帶來影響,或者怎樣的供應鏈結構安排能夠提高供應鏈整體對大數據運用的能力,這是以后的研究值得關注的重點。

(2)大數據與供應鏈績效。大數據是通過怎樣的方式給供應鏈本身的績效或供應鏈上各企業的績效帶來影響的?例如,大數據是不是提高了企業的資源利用能力進而提高了企業的績效,抑或大數據發揮調節作用進而影響供應鏈中存在的風險或供應鏈的運作效率,而進一步影響了供應鏈的整體績效?這些具體的問題也亟待解決。

(3)大數據與創新。這里的創新是對供應鏈的整體運作方式而言,也即引發的創業供應鏈行為,例如供應鏈金融創新。那么,大數據是怎樣引起創業供應鏈的呢?是通過改善供應鏈網絡中的關系,還是通過“跨境”整合,抑或將大數據作為一種交換資源而引入新的交易對象,例如供應鏈金融中金融機構的加入。德魯克曾說,現在的競爭是供應鏈之間的競爭,那么提高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力,增強供應鏈整體的創新能力就變得非常重要。因此,將大數據和創業供應鏈行為聯合進行研究,也非常具有實踐和理論價值。

(4)大數據背后的管理理論。大數據作為一種資源,怎樣用資源基礎觀來解釋供應鏈中對大數據的具體運用?將大數據分析作為一種能力,那么能力基礎觀或動態能力觀能否解釋大數據提高供應鏈競爭力的實質?《商業物流雜志》的編輯已有兩次(Matthew and Stanley,2013,2014)在編輯者語中提出希望學者能更多地加入到供應鏈與大數據以及預測分析結合的研究中去,認為對于大數據與供應鏈的研究不能簡單地停留在運用的表面影響,而應該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第四,金融供應鏈、供應鏈風險的研究發展助推產業資金網絡的有機化。

無論是從單個企業的角度,還是從供應鏈的角度,供應鏈中的四流——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資金流都已經相互影響、相互糅雜,脫離了單個的概念,形成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特別是供應鏈中的信息流和資金流,基本上貫穿了供應鏈中所有的行為。供應鏈金融就是實現現金流的實時監視、控制以及優化,通過在供應鏈的供需雙方之間提供墊資、結算等服務,降低供應商的融資成本(Wuttke et al. , 2013)。研究供應鏈中的資金流和財務問題,不僅對為了供應鏈正常運轉提供資金支持的融資行為的理解意義重大,而且對理解供應鏈正常運轉具有重要意義,對于理解企業和供應鏈內的行為邏輯也具有重要意義。隨著供應鏈金融研究的深入,其主要的研究領域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和轉移,從最初的只關注基本的融資功能,到后來逐漸拓展到資金的使用和資金的流轉周期上。因此能夠得出結論,國外學者更多地站在供應鏈整體乃至生態圈的視角來看待供應鏈,認為供應鏈最終的目的是實現供應鏈當中資金流整體效率的提升。在此基礎上,第7章重點論述了以下幾方面的研究趨勢:

(1)供應鏈金融的形態。在整個經營循環過程中,企業的資產主要會以預付賬款、存貨、應收賬款三種形式存在。圍繞上述三種資產存在形式,供應鏈金融產品基本上可分為預付款融資、存貨融資和應收款融資三種。這三種方式的不斷衍生構成了供應鏈金融的主要形態。除以上融資方式之外,在實踐中逐步出現了另外一種供應鏈金融形態——戰略關系融資。這一融資方式逐步向真正基于供應鏈的融資方式靠近,體現了未來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方向。

(2)供應鏈金融的風險。與傳統信貸不同,供應鏈金融由于依托的是供應鏈上下游之間真實的貿易背景而提供的資金融通業務,應當在供應鏈情境中考慮其風險,這一點可以參考第4章的主要觀點。總結來看,供應鏈融資過程中的風險問題可以分為內生風險和外生風險兩個部分。國內外學者對于供應鏈金融風險的研究起步于定性研究,主要探討風險來源和種類以及風險識別問題,后來逐漸增加了定量分析,意圖衡量供應鏈金融風險。

(3)供應鏈金融的未來。進入2014年,供應鏈金融與互聯網的結合再次將供應鏈金融的內涵擴大,P2F等模式的出現使得原有供應鏈金融架構中的流動性提供者作用進一步弱化,金融脫媒日益嚴重。由于互聯網極大地緩解了資金供求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并大幅度降低了信息獲取與處理的成本,因此基于互聯網的供應鏈金融能夠批量化處理供應鏈中企業的融資需求,相比信貸工廠模式,基于互聯網、大數據的供應鏈金融能夠從更多的維度動態衡量企業真實的經營狀況,評估融資風險,帶來更多可能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垣曲县| 新竹县| 社旗县| 固镇县| 天气| 镇江市| 娱乐| 延津县| 乐都县| 辽阳市| 宜川县| 鄂托克前旗| 齐河县| 德格县| 南木林县| 古交市| 长海县| 临城县| 乌鲁木齐市| 金昌市| 凯里市| 宝应县| 高尔夫| 江津市| 霍山县| 滦平县| 博湖县| 闽侯县| 威海市| 独山县| 靖安县| 九龙县| 从化市| 呈贡县| 麟游县| 紫阳县| 西城区| 临江市| 平湖市| 民县| 桦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