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分析報告 2015
- 李桂芳
- 4494字
- 2019-12-27 18:22:01
第四節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環境動態及預測
一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環境包含國際直接投資環境和國內直接投資環境兩個方面。本節從這兩個方面對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環境進行動態分析及預測。國際直接投資環境,主要受包括金融形勢、財政形勢、貿易形勢在內的國際經濟形勢的影響;國內直接投資環境則主要受國內對外直接投資宏觀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影響。國際直接投資環境和中國國內直接投資環境的現狀和變化共同構成了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環境動態。
一、國際環境:經濟增長提速,下行風險凸顯
2013年,世界經濟繼續處于政策刺激下的脆弱復蘇階段,總體形勢相對穩定,但經濟增速繼續向下滑行,維持著“弱增長”的格局。與此同時,推動增長的力量格局正在改變,經濟復蘇勢頭由新興經濟體向發達經濟體轉移。
步入2014年,在各國寬松政策的刺激下,世界經濟持續復蘇,但仍未有太大改善。經濟增長較2013年略有提速,但仍低于預期水平。鑒于2014年上半年經濟表現疲軟,全球經濟增長低于預期水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14年10月下調了對2014年和2015年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14年10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的數據,2013年全球實現經濟增長3.2%,較2012年下降了0.3個百分點,預計2014年至2015年全球經濟增速將略有回升,2014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為3.3%,此預測較4月份的預測下調了0.4個百分點,反映了2014年上半年經濟表現疲軟的遺留影響;2015年全年經濟增長預測為3.8%,較4月份的預測下調了0.2個百分點(見圖2—16)。

圖2—16 2009—2015年世界經濟增長趨勢
注:2014年、2015年的數據為預測數據。
資料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經濟展望》,2014。
延續2013年的趨勢,全球經濟增長的驅動力格局悄然發生改變,發達國家經濟復蘇企穩,在推動世界經濟增長上發揮著更大的作用,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增長相對趨緩,但仍具備后發優勢。長期以來,發達國家是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速明顯快于發達經濟體,群體性崛起呈加速上升態勢。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統計,2008—2013年,新興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年均超過70%(按美元匯率計算則達85%)。新興經濟體的整體崛起,支撐了處于困境中的世界經濟。而2014年、2015年,全球經濟增長格局會發生改變。
2014年,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上升明顯,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美國經濟的強勁復蘇是2014年全球經濟的一大亮點,2014年,美國不僅金融風險得以控制,債務相對安全,實體經濟形勢向好,而且也退出量化寬松政策,這都吸引了大量的國際投資。歐元區經濟筑底回升,但其低增長、高失業、高赤字、高負債的格局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復蘇之路困難重重。日本的經濟刺激政策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隨著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應減弱、政府債務壓力的增大,未來風險較大。
相較之下,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相對放緩。一方面,新興經濟體由于前期透支性高發展,沉積了諸多結構性問題,增長方式亟待轉變。另一方面,雖然歐美經濟企穩,對發展中國家的進口需求增加,但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政策,將促使國際資本從新興經濟體向發達國家回流,給新興經濟體造成極大的資本流動壓力。結構性調整困難,外加資本流入減少,使得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速遠低于過去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各個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又各有不同:非洲經濟增長相對強勁;“金磚四國”差異凸顯,中國經濟增長亮麗,增速依舊領先,俄羅斯、印度、巴西增速慢于預期。
需要警惕的是,2014—2015年,全球經濟發展面臨諸多不確定性,下行風險加劇。不確定因素包括:首先,主要經濟體宏觀政策分化和轉換帶來的沖擊。世界經濟復蘇進程艱難曲折,不確定性成為復蘇進程的重要特征,各國宏觀政策也隨著經濟形勢的轉變而不斷調整。主要經濟體的宏觀政策轉換必然給世界經濟帶來沖擊,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政策就是一個例子。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政策,或將導致全球資本重新布局,資本從新興經濟體回流美歐,引發新興經濟體股市、匯市持續震蕩,通脹走高,增長放緩,打亂新興市場發展秩序。其次,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國際貿易環境惡化,全球化趨勢減緩;超大型自貿區安排或打亂現行國際貿易格局。最后,地緣政治風險或將加劇。俄羅斯和獨聯體的經濟疲軟反映出了地緣政治形勢緊張對外國投資、國內生產和投資者信心的影響。目前,中東的動蕩也未顯著影響能源價格水平或其波動性。然而,若地緣政治形勢動蕩加劇,則可能對世界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二、國內環境:經濟增長平穩,利好政策支持
(一)經濟持續增長,提供內生動力
盡管全球經濟復蘇緩慢,但中國經濟仍將保持增長勢頭,在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方面取得新進展,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提供強勁的內生動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14年10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的數據顯示,中國2012年、2013年連續兩年實現經濟增長7.7%,增速領跑全球,2014年、2015年經濟增長預測分別為7.4%、7.1%,稍有放緩,但仍為全球最快增速。2013年,中國GDP總量達56.88萬億元,外匯儲備增加逾5100億美元,余額累計達3.82萬億美元,中國在外匯儲備和資金方面積累了雄厚的實力。與此同時,人民幣國際化持續推進,2013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累計達4.63億美元,同比增長57%。
企穩的經濟、巨額的外匯儲備及日益國際化的人民幣,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內生動力。需要注意的是,盡管經濟增長預期仍將保持在7%以上,但2014年、2015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或將增大,宏觀經濟或將面臨多重挑戰。
(二)“走出去”戰略上升到新高度
繼“十二五”規劃將加快推進“走出去”戰略作為重要內容后,十八屆三中全會將“走出去”作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舉措之一,列入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走出去”的發展戰略,明確提出必須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以開放促改革;鼓勵企業及個人擴大對外直接投資;明確提出要確立企業和個人的對外直接投資主體地位,為中國企業和個人的對外直接投資指明了發展方向。
2013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了對外開放的重要性,并將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列為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的六項重要任務之一。會議指出,要加強對“走出去”的宏觀指導和服務,提供對外投資的精準信息,簡化對外投資審批程序。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抓緊制定戰略規劃,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加強海上通道互聯互通建設,拉緊相互利益紐帶。
(三)審批管理辦法改革,減輕對外投資障礙
為配合國家“走出去”戰略的進一步貫徹落實,促進企業和個人對外直接投資發展,2014年以來,商務部不斷簡化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審批制度,降低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門檻,加大簡政放權力度,還企業對外投資的自主權。
2013年12月,國務院發布的《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2013年本)》規定,國內企業在境外投資開辦企業(金融企業除外)事項,涉及敏感國家和地區、敏感行業的,由商務部核準;其他情形的,中央管理企業報商務部備案,地方企業報省級政府備案,對投資審批權限進行了削減。
商務部根據中央和國務院的要求,并結合新形勢,對2009年發布的《境外投資管理辦法》進行了修訂。新《辦法》取消了對特定金額以上境外投資實行核準的規定,并將核準時限縮短了5個工作日,最大限度地縮小了政府核準范圍,縮短了核準時限。新《辦法》還提出要明確備案要求和程序,企業只要如實、完整地填報備案表,即可在3個工作日內獲得備案。此外,新《辦法》還要求政府在繼續為企業提供服務的同時,加大對企業境外投資行為進行指導和規范的力度。
新《辦法》的修訂,是中國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深度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融合的重要舉措。新《辦法》明確了企業和個人對外直接投資的主體地位,有利于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決策權,推進對外直接投資便利化進程,促進中國企業和個人的對外直接投資。
(四)“一帶一路”戰略提供發展新機遇
2013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了三個關鍵詞:自貿區與自貿協定談判、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三點是2014年中國促進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舉措。在2014年11月舉行的APEC會議上,習近平主席提出,中國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產業合作及金融合作等“互聯互通”項目提供融資支持。實現“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內容,既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的聯通,也包括貿易、投資和金融等領域相互暢通和便利化的聯通。“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為中國企業進一步開拓海外市場提供了新的機遇。
然而,盡管政府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的決心很大,但“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仍然面臨很多困難與挑戰,尤其是地緣政治風險不容低估。在當前及未來一個時期,中亞、南亞及東南亞等“一帶一路”經過的國家和地區,不僅安全局勢日趨嚴峻,而且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政治過渡和社會轉型也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這些都將對“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構成挑戰與阻礙。
綜上所述,全球經濟復蘇已開始提速,盡管仍存在巨大的下行風險,但總體形勢好于2013年同期水平。中國經濟穩定增長,強大的經濟實力與雄厚的外匯儲備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內生動力。政策方面,中國延續了以往的對外直接投資政策支持力度,將“走出去”作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舉措,簡化了對外直接投資審批管理制度,推進對外直接投資便利化進程,大力促進中國企業和個人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2014年至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環境總體向好。
三、趨勢預測:中國有望成為對外直接投資凈流出國
2014—2015年,全球經濟復蘇提速,中國經濟持續平穩增長,在國家“走出去”戰略的引導和相關政策的支持下,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定將實現快速穩定的增長。
2013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首次突破千億美元,達1078.4億美元,較2012年增長22.82%,增速上升5.2個百分點,增長勢頭迅猛。2014—2015年,預計中國經濟將持續穩定增長,綜合考量中國龐大的貨物貿易規模、外匯儲備規模和居民儲蓄規模,伴隨著放寬的對外投資政策和日益推進的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預計2014—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將快速穩步擴大。
從單純“引進來”到“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近年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增勢強勁。2002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僅為27億美元,2013年,這一數字增加到了1078.4億美元,短短12年內,增長了近40倍。伴隨著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的擴大,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金額和吸引外商投資金額之間的差距也在不斷縮小。2013年,中國吸引外商投資共計1239億美元,僅比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多160.6億美元。2014年至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預計將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未來一兩年內,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金額有望首次超出吸收外商投資金額,成為對外直接投資凈流出國。根據鄧寧的投資階段理論,當一國經濟增長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出現對外直接投資凈流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快速增長,對全球經濟來說,發揮了雪中送炭的作用,有利于拉動全球經濟的復蘇與增長;對中國經濟來說,有利于促進中國國際地位提升、跨國公司成長、經濟結構調整與國際收支平衡。
(馮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