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發展報告(2014)作者名: 袁衛 彭非本章字數: 1624字更新時間: 2020-08-19 17:56:13
三、結語
中國發展指數和中國發展信心調查(2013)向我們顯示了中國發展的新特點,自1978年以來,中國的改革經歷了“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期和GDP高速增長期,當前進入了新階段,在實現“中國夢”的新征途上開始了新的追求。雖然中國發展指數(2013)在各個分指數和各個指標上都有進步,但中國發展信心調查(2013)相對過去均出現信心回落。2013年,政府已經明確政績考核與GDP脫鉤,而過去長期以來,GDP與很多政府官員的官帽子緊密相關,因而備受關注;關系百姓錢袋子的CPI則少人問津。我們認為,提高福祉民生并不能僅僅依靠提高GDP,而是需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降低居民生活成本雙管齊下的惠民政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新型城鎮化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應強調的是,城鎮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順應經濟發展規律來逐步推進,對“跨越式”發展的城鎮化進程演變為變相的土地財政、給農民以“魚”剝奪農民之“漁”的現象應予以警惕。
本研究顯示,大部分人對中國發展是充滿信心的,印證了我國在提高農民收入、提高社會公共設施投入、厲行節約等方面取得的較大進步,但同時反映出受訪者對環保、反腐、貧富差距等方面依然心存擔憂。“中國夢”承載著中國發展的新希望,但尋夢之旅必將艱辛漫長!“中國夢”的承載者是全體中國人民,“中國夢”的受益者也應該是最廣大的民眾,需要團結各種社會力量,同心共筑“中國夢”!
附錄
1.RCDI的指標結構:4個分指數和15個指標如下:
(1)健康指數:出生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每萬人平均病床數;
(2)教育指數:人均受教育年限、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6歲以上人口比例;
(3)生活水平指數: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人均GDP、城鄉居民年人均消費比、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
(4)社會環境指數:城鎮登記失業率、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人均道路面積、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省會城市空氣質量達到并好于二級的天數(省會城市API)、單位產值污水耗氧量。
2.課題組對我國31個省級行政區的中國發展指數總指數及四個分指數(健康、教育、生活水平、社會環境)進行了測算和排序,結果顯示(見附表1),中國發展指數總指數位列前三的省區為北京、上海、天津。
附表1 中國發展指數(2013)的主要結果

其中,健康指數居前三位的是上海、北京、遼寧;教育指數居前三位的為北京、上海、天津;生活水平指數居前三位的是北京、上海、天津;社會環境指數居前三位的為海南、山東、江蘇(見附表2)。
附表2 中國發展指數(2013)的主要結果(分指數)

3.總指數繼續保持增長。在全國31個省區中,有17個省區的排名發生了變化(見附圖1)。其中,安徽、海南、四川等8省區的排序上升,寧夏、河南、湖南等9省區排名下降。在增速前8位的省區中,6個來自中西部,2個來自東部;在增速后9位的省區中,6個來自中西部,2個來自東部,1個來自東北部。

附圖1 RCDI總指數序位提升(2013年對比2012年)
自2005年以來中國發展指數及分指數連續8年保持增長,增幅明顯(見附圖2),說明我國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水平近年來保持穩定上升態勢。在四個分指數中,生活水平指數增長幅度最大,其他三個分指數保持相對穩定的增幅(見附圖3)。

附圖2 2005—2013年中國發展指數變化趨勢

附圖3 2005—2013年各分指數變化趨勢
4.自2005年以來,中國發展指數的區域差異始終存在(見附圖4),且一直震蕩上升(即我國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水平的區域差異在逐步擴大)。附圖5顯示,生活水平指數的區域差異較高且逐年擴大,從而導致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水平(總指數)的區域差異逐步擴大。社會環境指數的區域差異最小,且多年來保持穩定。健康分指數和環境分指數的區域差異2013年呈現下降勢頭。值得注意的是,教育指數與生活水平指數的區域差異特征接近,近年來教育呈現出高消費化趨勢,經濟實力決定教育水平,經濟能力決定教育資源擁有程度,國內重點大學農村生源和貧困生比例的降低說明教育已逐漸失去“教育改變命運”的作用,失去促進社會階層流動的職能。

附圖4 2005—2013年中國發展指數區域差異變化趨勢

附圖5 2005—2013年各分指數區域差異變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