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文化消費逐漸成為拉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動力

增加文化消費總量,提高文化消費水平,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必須緊緊抓住的關鍵環節和重要著力點。隨著我國文化消費環境的日趨完善、文化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文化消費總量快速增長,已成為頗具特色的消費熱點和擴大內需的重要增長點。

(一)文化消費環境日趨完善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增加文化消費總量,提高文化消費水平,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文化消費是指用文化產品或服務來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一種消費。作為文化產業鏈上的終端環節,文化消費既是文化產業發展的現實基礎和動力,也是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的目的。近年來,國家為改善文化消費環境,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加大文化消費補貼力度,建設、改造劇院等文化消費基礎設施,鼓勵機關、學校和部隊的文化設施面向社會開放,發展覆蓋主要城市的文藝演出院線,支持全國文化票務網絡建設等。

全國各地積極配合完善文化消費服務環境,通過文化消費補貼、展開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等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2012年,廣東省委宣傳部會同省直有關部門深入全省各地,調研文化強省建設一年多來的工作進展,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廣東著力推進的重點工作和需要進一步落實的政策措施,重點提到了給予文化消費更多的補貼。從2012年到2015年,廣東將逐步提高省級財政預算專項資金的額度,幫助欠發達地區完成基層文化設施全覆蓋任務;要進一步提高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的補貼標準;為城鄉社區公眾文化活動熱心人和組織者授予榮譽稱號,逐步納入有關的管理體制。為進一步發揮基層文化骨干、能人、名人、熱心人的積極作用,廣東省將聘用文化協管員開展城鄉社區公共文化服務日常性工作,省市縣鎮四級財政將按比例給農村文化協管員一定補助。為了保障低保戶的基本文化權益,廣東將給予全省城鄉低保戶每人每年一定的文化消費定額補貼,主要用于全省城鄉低保戶訂報、購書、看電影、看電視等基本文化消費。文化消費補貼從實施免費收看有線電視開始,珠三角9市由各市自行負責,粵東西北補貼資金由省財政和市縣財政按比例共同負擔,采取搭載銀行卡的方式發放,由商業銀行制發“文化消費補貼”專用卡,建立專項賬戶管理。對于目前在全省蓬勃發展的民辦博物館事業,廣東將選擇符合標準并向公眾免費開放的民辦重點博物館給予重點資助,并視規模給予一定的維護運行經費補助。參見《廣東將啟動“文化消費補貼”近期進一步落實政策措施》,見新華網,2012-02-28。

浙江臺州市委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決定》已明確要“激發民營資本辦文化活力”,研究出臺扶持民辦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充分發揮臺州民營經濟發達的優勢,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努力把臺州建設成為中國民營文化產業發展先進城市。為了給臺州商人隊伍搭建興辦文化產業的大舞臺,政府要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加強文化產業基地規劃和建設,引導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推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發展壯大影視創作、出版發行、演藝等傳統文化產業,加快發展文化創意、移動多媒體、數字出版等現代新興文化產業;扶持和培育一批民營龍頭文化企業,大力支持中小民營文化企業發展,大力支持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發展;積極推進市場空間大、拉動能力強、發展前景廣的重大的文化產業項目形成集群效應,打造精品文化品牌,并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參見《浙江臺州出臺相關政策促進民辦文化產業大發展》,見新華網,2012-03-14。

(二)文化消費水平不斷提高

按照國際經驗,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文化消費快速增長;接近或超過5000美元時,文化消費則出現井噴態勢。2012年,我國人均GDP已經超過5000美元,文化消費市場潛力巨大。在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城鎮化穩步推進、城市人口大幅增加的大背景下,政府已經把擴大文化消費融入國家擴大內需戰略,在增強消費能力、優化消費環境、培育消費熱點等方面構建長效機制,把人民群眾對優質、豐富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和消費愿望,變成支撐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大市場動力。統計數據顯示,從2005年到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由526元增長至1102元,7年內提高109.5%;農村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則由295元增長至396元,7年內提高34.2%。

從文化消費規模來看,根據《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截至2012年底,全國藝術表演場館坐席數75.2萬個,文化館、文化站數量分別為3301個、4.1萬個,2012年藝術演出場館觀眾人次為1.9億人次,公共圖書館總流通人次為4.3億人次,舉辦展覽11.5萬個。文化藝術場館建設和展覽、演出的舉辦都極大地促進了文化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

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統計數據,出版物消費與人均擁有的水平同步增長。2012年全國居民和社會團體出版物零售總額648.0億元,較2011年增長11.3%;每百萬人人均擁有當年出版圖書306種,增長11.6%;人均年擁有圖書5.9冊,增長2.3%;人均年擁有期刊2.5冊,增長1.3%;每千人日均擁有報紙97.6份,增長2.7%。我國電影票房從2003年的11億元,增長到2012年的170億元,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2013年上半年,國內電影票房109.9億元,同比增長36.2%,比2002年全年票房(8億元)增長將近13倍;其中國產片票房占比62%以上,同比增長144.2%,進口影片票房下降了21.32%。這些表明我國人民出版物消費能力在持續提高,電影消費旺盛,對國產片的消費需求在迅猛增長。

(三)文化消費缺口仍然很大

發展文化消費有利于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從經濟視角看,文化消費對優化產業結構,增加就業機會,帶動交通、餐飲、基礎設施等產業發展,進而推動經濟增長具有強大作用。按照國際經驗,人均GDP與一國居民的文化消費呈一定的比例關系。文化產業相對發達的美國或西歐地區,文化消費占家庭消費的30%左右,而我國的平均文化消費占家庭消費的7%左右,沿海重點省份占比超過15%。按照文化消費總支出在GDP占比5%換算,我國的文化消費支出應當在3萬億元左右,而當前實際文化消費規模約為1萬億元,因此,我國文化消費上還存在巨大的缺口。

之所以存在如此之大的缺口,存在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重視物質消費、輕視文化消費的傳統心理抑制文化消費增長。物質消費是基礎,重視物質消費無可厚非。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居民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比例失調,舍得把錢花在衣食住行、吃喝玩樂上,舍不得花錢購買書報、參觀、看演出、旅游,認為“不值得”。還有一種現象是,雖然對購買文化產品舍得投入,家中電腦、音響、照相機、攝像機、多種樂器等一應俱全,但利用率和利用水平不高,有的成為“擺設”,物質文化消費增長而精神文化消費質量、水平并未得到提升。

第二,經濟收入水平制約文化消費增長。按照各省出臺的中低收入標準,各地區中低收入人群所占比例仍然較大。他們的收入在扣除日常衣食住行消費以后,可用于文化消費的支出已經不多。同時,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目前尚不健全,許多百姓即使有錢也喜歡存著以備不時之需,而不會輕易用于文化消費。據云南省社科院測算,全國城鄉積蓄若上升1%,文化消費就下降0.65%。長期以來,“余錢”里的積蓄部分一直在上升,文化消費的比重則在逐年下降。

第三,認為文化消費就是“消遣娛樂”的心理影響文化消費質量提高。一些人認為,文化消費就是打發閑暇時間,就是找樂,因而不自覺地消費一些不健康的文化產品。例如,吉林省比較突出的是“二人轉”演出,其為迎合觀眾而時常有“臟口”和低級庸俗的表演。有相當多的居民對更新知識、發展自我、陶冶情操、培養能力的較高層次的文化消費缺乏興趣,深層心理就是“上班干活,下班找樂,別想那么多”。這種心理傾向影響大眾文化素質和文化消費水平的真正提高。

(四)文化消費研究受到重視

文化消費的水平不僅體現文化產業發展的程度,也是文化發展的終極目標。如果缺乏對文化消費的全面、系統的評價體系,將無法有效地收集和監測文化消費狀況。通過一個綜合的指標體系來科學、全面、客觀地展現我國各省市文化消費發展的現狀和趨勢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國家政府部門對文化消費的研究工作給予了相當高的重視,我國很多科研機構也紛紛開展了文化消費的研究工作。

2012年12月22日,在由中國人民大學和文化部文化產業司聯合主辦的第四屆“文化創意產業與品牌城市”國際論壇(2012)上,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正式對外發布了“中國文化消費指數”指標體系。在論壇開幕式上,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劉玉珠司長和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牛維麟教授共同為“中國文化消費指數”指標體系發布會揭幕,課題組代表向參會嘉賓詳細介紹了“中國文化消費指數”指標體系。

“中國文化消費指數”指標體系以社會心理學的“消費行為模式理論”、市場營銷學的“營銷刺激與消費者反應理論”、消費者行為學的“消費者購買意愿與消費能力理論”、“消費者滿意度理論”為理論基礎,結合我國文化消費的具體情況,從文化消費環境、文化消費意愿、文化消費能力、文化消費水平、文化消費滿意度五個方面全面反映我國文化消費水平。經過文獻研究、理論框架建構和指標層層篩選,構建了中國文化消費指標的綜合評價體系(見圖1—2)。

圖1—2 中國文化消費指標評價體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黔西| 宝应县| 凤翔县| 沛县| 无棣县| 新乡市| 金川县| 泾川县| 新竹县| 潞西市| 唐河县| 兰西县| 平顺县| 巴林右旗| 阿拉尔市| 临夏市| 若尔盖县| 南昌县| 手机| 开远市| 汝阳县| 宁河县| 洱源县| 乐都县| 淅川县| 永胜县| 柘荣县| 普宁市| 秦皇岛市| 昌都县| 浏阳市| 斗六市| 拜泉县| 马鞍山市| 双牌县| 江门市| 漳平市| 江川县| 三河市| 长海县| 益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