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型與變革:中國檢察的理論與實踐
- 陳衛東
- 833字
- 2019-11-07 18:10:16
第二章 比較法視野中的檢察制度
檢察機關是伴隨著訴訟模式的演進而產生,并隨著訴訟的民主和文明而不斷地完善和發展的。從私力救濟、同態復仇到公力救濟的發展是人類文明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革命。近代文明的主要標志是從臭名昭著的糾問主義訴訟模式被現代刑事訴訟模式所代替開始,而現代刑事訴訟的開端從擁有“革命之子”美譽的檢察官承擔起“保障憲法及人民的權利,扶良除惡,監督審判當否的公益代表人”,承擔起追訴犯罪的公訴職責而確立的。在封建專制主義“朕即國家,國家即朕”的專制體制下,封建統治者系集立法、司法、行政權于一身的暴虐的政體。該政體在18世紀早期偉大的啟蒙思想家“為權利而戰斗”的號角中轟然崩潰,國家權力的分立和制衡成為保障民主和人權的重要武器,司法是正義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線,而維系司法公正、剔除司法專橫的重要機制,就是控、審分離,權力的制衡。正是在這樣的理念下,肩負著維護社會秩序、保證司法公正、實現司法正義使命的現代檢察體制應運而生。檢察體制正是由于它肩負著偉大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在現代的司法體制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備受各國統治者的重視。檢察制度作為一個國家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該國的政治制度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與該國的法律傳統、法律文化有緊密的關系。但是,正如馬克思所說:國家的統治職能的存在必須以實現它的社會職能為前提。檢察官代表公共利益承擔追究犯罪、維護社會秩序的職能,執行的是國家統治的社會職能,是任何法律制度下都存在的。因此,如何合理配置檢察機關的權力,保證檢察權的有效運行,既做到懲罰犯罪、維護社會秩序,又實現保障人權、維護正義,這是任何法治國家共同面臨的重要課題,它不因國家制度、法律傳統、法律文化的差異而不同,這是法律制度的共性問題。故考察檢察制度發展演變的歷史,找出其共同規律,借鑒各國檢察制度建設中成功的經驗,為我所用,澄清理論的誤區,深入研究檢察理論的重大問題,克服狹隘的部門利益和陳舊思想,與時俱進,是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