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跨學科視角下的管理會計:理論發展與實地調查(財會文庫)作者名: 戴璐 孫茂竹本章字數: 16字更新時間: 2019-12-05 16:14:31
第二章 組織間合作情景下的管理控制
第一節 主要理論回顧與啟示
按照交易成本理論的解釋,以股權合資為代表的組織間合作,要防止合伙人獲得專有知識或技術是困難的,即組織間合作具有外部性,如對技術的模仿或對商譽的侵蝕。所以,傳遞給組織間合作企業的戰略資源對合伙人越關鍵,合伙人越可能期望掌握對組織間合作的控股權,并對組織間合作施加后續的管理控制。
另外,交易成本理論認為,在不確定環境下,股權合資的治理效率不如全資子公司這種進入方式高,因為外方更有動力向全資子公司投入專業資產。但是,如果外資進入新的市場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則保持較低的控制是有利的,以留有足夠的靈活性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將風險轉移出去。而交易涉及行為的不確定性,如道德風險,且對于涉及高度專業化的資產需要保持較高的控制,以避免專業資產的相關租金被侵占。
對交易成本理論的相關總結如表2—1所示。
表2—1 交易成本理論對組織間管理控制的解釋和預期

代理理論認為,合伙人在從談判開始到達成合作后維系關系的過程中存在動態博弈。Hennart & Zeng(2005)提出,組織間合作中面臨四種類型的道德風險:“搭便車”、目標沖突、技術或知識的溢出以及合伙人要挾(holdup issue)。具體特征如表2—2所示。
表2—2 組織間合作中面臨的四種類型的道德風險

為解決合伙人的機會主義問題,Hennart & Zeng(2005)提出了三個結構化的機制:合伙人的選擇(行業匹配、合伙人的數量控制)、組織間合作的配置以及訂約或訂約外的限制。其中在合伙人的選擇上,Hennart & Zeng(2005)認為,合作各方的產業越趨同,越有潛在的競爭威脅和背叛動機;相反,雙方的產業拉開的距離越大且在戰略資源上互補性越強,則合伙人越可能長期保持合作關系。在組織間合作的配置上,對資產實施相互專業化或共同專業化是解決問題的渠道之一。如果合伙人之間選擇專業化合作,取決于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合伙人能夠貢獻出對方所不具備的能力;二是雙方能夠達成明確的協議或一致,以抑制機會主義行為。共同專業化是指如果合作解體,資產價值就會喪失,任何一方合伙人都得不到,例如將合伙人有競爭性的業務都置入組織間合作,以免潛在競爭因素導致知識產權侵占、合作關系破裂。此外,為了避免合伙人的優勢資源外溢,合伙人之間可以圍繞中間品開展貿易,而非置于組織間合作中使用(Scarbrough,1995)。但是,考慮到很多知識具有較低的產權屬性、訂約和交易困難,也很難度量成本,尤其是默會知識,因此單純通過契約手段難以解決知識或技術外溢的問題。對代理理論的相關總結如表2—3所示。
表2—3 代理理論對組織間管理控制的解釋和預期

為了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交易成本理論關于知識無法作為中間品貿易的局限性,組織學習理論指出,組織間合作之所以能夠成為轉移知識的重要渠道,促進合伙人對組織中嵌入性或默會知識的轉移,關鍵在于合作所蘊含的機制。例如,股權形態的合資是轉移這類知識的受偏好的載體,這一模式使得管理和技術上的人力資源在空間、時間上得以共存(prolonged cohabitation),并有助于復制組織規程(Balakrishnan &Koza,1993; Kogut,1988)。具體而言,參與合資的企業之間可以直接接觸,雙方提供對經營運作進行直接觀察的機會,并促使經驗性的學習得以發生,這是組織默會知識成功轉移的必要條件(Davies,1977)。所以,默會性知識在組織間合作轉移的主要機制是本地合伙人和組織間合作管理者的努力(Kogut &Zander,1992,1993, 1995)。例如,Doz, Santos & Williamson(2003)指出,吸收知識不只是知識片段的簡單拼接,而是知識的改造,只有通過整合和相互作用,才能創造新的知識。在經驗證據方面,Doz(1996)指出,成功的戰略聯盟依賴于合伙人之間在學習上的合作,從初始條件到學習演進的循環,都涉及合作的結果,從而完成知識的跨組織轉移或累積。
動態能力關注的核心問題在于組織和管理的流程。作為特定的組織間合作形態,IJV將合伙人投入的資源進行組合、整合以及再配置,使資源達到最優配置狀態,從而創造有增加值的產品或服務,也保證了不同合伙人投入各類資源的匹配性——與組織內外部環境的匹配性。匹配內部環境指適應合伙人之間的關系,匹配外部環境指組織間合作運營的市場環境,包括政府政策、市場動態性等。
以上不同理論流派持有的共同觀點是:組織間合作具有長期的競爭力的基本條件是,對合伙人資源投入加以合理利用或開發,以便取得良好的財務績效和競爭力(Zhan & Luo,2008)。由此,管理組織間合作需要額外的能力(Barham &Oates,1991),包括以更廣的戰略視野來反映合伙人的目標的能力(Yoshino & Rangan, 1995),解決文化差異和制度差異的能力(Tung,1993),將硬技術、軟技術轉移到組織間合作的能力(Child & Faulkner,1998),以及對組織間合作和關鍵投入資源加以控制的能力。
我們將組織間合作應具有的管理能力總結如表2—4所示。
表2—4 組織間合作應具有的管理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