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公共產權收入問題研究作者名: 賈小雷本章字數: 1621字更新時間: 2019-11-29 18:33:58
1.2.4 經濟規制權
“規制”(regulate),是西方發達國家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反復出現于政府法令和學者著作中的詞語,日本學者植草益《微觀經濟規制法》一書傳入我國后被我國學者們廣泛使用。“規制”之意并不等同于管理、調控和調整,它包含有“規整”、“制約”和“使有條理”的含義。規制是表明外部力量對某一事物企圖達到一定的狀態的矯正設計。因此,規制的發生必然以規制對象的偏頗為前提,即只有對已發生偏離軌道的某種狀態施加一定外力,方能使其得到矯正和恢復狀態。規制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以矯正和改善市場機制內在的問題為目的,政府干預和干涉經濟主體(特別是企業)活動的行為,“包容了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幾乎所有的旨在克服廣義市場失敗現象的法律制度以及以法律為基礎的對微觀經濟活動進行某種干預、限制或約束的行為”。
依據規制性質的不同,規制可分為經濟性規制與社會性規制。經濟性規制主要關注政府在約束企業定價、進入與退出市場等方面的作用,重點針對具有自然壟斷、信息不對稱等特征的行業。而社會性規制是以確保居民生命健康安全、防止公害和保護環境為目的所進行的規制,主要是針對與對付經濟活動中發生的外部性的政策(植草益,1992)。社會性規制是近年來在各國逐漸施行的,主要通過設立相應標準、發放許可證、收取各種費用等方式進行。
經濟規制是“政府對經濟行為的管理或制約”,對此在法學研究中一般將其歸入公共經濟管理法即經濟法學的研究范疇。規制對象既包括企事業、家庭、個人等對其財產和經濟事務的管理,也包括國家對財產和經濟事務的公共管理。前者是私的(private,私人的、私用的、私有的、不公開的)管理,后者與之相對,所謂“公共”(public),有“公眾的”、“為公眾的”、“與公眾有關的”、“由公眾所有的”、“公開的”、“公職的”等含義。私的經濟管理原則上屬于當事人意思自治的民事范疇,但是其中也有因為社會化而導致內部關系外部化的關系,從而獲得公共管理的性質。在公共經濟管理中,國家不再滿足于從公平調停經濟參與人之間糾紛的角度考慮和處理經濟關系,而側重于從經濟的共同利益、從整體經濟生產率的角度考慮和處理經濟關系,而側重于從經濟的共同利益、從整體經濟生產率的角度調節經濟關系。
由于規制權的存在,及其目的與實施手段的特定性,在規制權的行使過程中往往也形成了相當規模的公共收入。例如,為了實現環境污染治理的目的,政府部門向排污企業收取排污費,此外還有許多以公共事業或公共利益為名的收費項目,這些基于規制權的公共收入的取得在某些方面同征稅權具有一定程度的類似性,因此具有“準稅收”的意味(國外也稱“特別公課”),然而從本質上來看兩者仍是截然不同的,即征稅權行使的首要目的就是國家取得財政收入,而規制權則主要是為了形成符合公共利益的社會、經濟生活中的秩序化,其著眼點更為寬廣。
此外,政府所擁有的規制權同傳統的行政權既有聯系也有區別。規制權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擴大了傳統行政權的范圍,即它將行政權由傳統的以公共權力運作的規范化的單一目標,導向了基于社會公共利益的經濟利益價值觀之下的管理、協調、合作等廣闊的空間,在這個新的權力空間中,盡管規制權的行使主體大多數情況下仍是行政機關,但其權力行使的方式也由于目標的變化而發生調整,在經濟社會規制中盡管仍存在國家權力性手段,但將更多地采取非國家權力直接強制性手段,而且以后者為主。對于前者而言,在法律規定的前提和條件下,一方當事人的意志要受制于另一方當事人的意志,如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措施等;而對于后者而言,雙方當事人的意志在具體法律關系中是平等的,盡管一方當事人的意志具有主導性,但是另一方當事人的意志具有平行或對等性、選擇性和對抗性。總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經濟的自發運行和調節不能發揮作用的時候和領域,必然要求國家介入經濟,以優化結構、提升整體效益和社會福祉。這靠國家權力性手段是不夠的,而且權力性手段也要建立在市場和社會的基礎之上,從而形成種種非權力直接強制性調整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