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2 非租稅收入

1.公產收入

公產是由國家直接控制的財產,以其取得的收入供公共支出的使用。公產的范圍原來主要指天然形成的財產,如土地、森林、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性質的財產。如前文所述,19世紀以前的西方財政學家認為公產為公共收入的主要來源,博丹以及官房學派十分重視公產收入在國家收入中的地位。自課稅盛行以來,國家的收入慣常性地由人民的稅收提供,而公產的收入在公共收入中的地位逐漸降低了。參見何廉、李銳:《財政學》,97頁,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在目前歐美等國家,國家所保有的公產,大多已不再以經濟收入的獨占為首要意圖,且許多也不專屬于國家所有,例如土地、森林等皆可為私人所有,如水流、礦產資源等均可作為法定的財產權利進入市場交易,國家所保有的公產更多出于公益,其數量也較為有限。對此,中國的情況與西方國家有所不同,以自然資源為主要形態的財產權仍由國家全面控制,其產生的收入在國家公共收入中仍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對此,后文再詳述之。人工營造公產是19世紀以來出現的一種新的形態的公產,它的出現豐富了公產的內容。

2.公業收入

自19世紀以來,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政府承擔了范圍日益擴大的社會責任,特別是20世紀初期,這些國家的政府還承擔了提供基礎設施與維護的職責,如高速公路、機場、港口、電信、郵政、供水、排污、灌溉、醫院、學校,由此形成了大規模的公營事業。這些公共性事業或是出于社會福利的目的,或是因私人無能力承擔,總之由政府興辦,同時成為以法人資格經營的公用事業,在經營的過程中也取得部分收入。在政府經營的公共事業中,有以收入為主要目的者,有以公益為主要目的者,也有兼顧公益和收入者。以收入為目的經營性事業,例如煙草專賣、鹽糖專賣,此類產業在一些國家受到管制只是出于經濟收入目的,國家專營往往能取得獨占性收入;以公益為目的者在現實中也較為廣泛,如鐵路、郵政、醫院、學校等,這些事業的經營主要不在于謀利,其取得的收入往往也不能完全覆蓋其經營成本,甚至國家還須對其給予專門補貼以平衡收支;而其他類國家經營的事業如高速公路、電信、電力等行業,雖然也提供給公眾一定的產品與服務,客觀上也能滿足公眾的一些生活需求,但考慮其并不屬于民眾生存的基本條件,且民眾可以通過其他經營主體獲得類似的產品與服務,由此這些行業總體仍是以營利為主,但畢竟也提供了某些具有公共用途的產品。

但在近幾十年中,潮流逆轉。從20世紀80年代起,受20世紀60年代產生的經濟理論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化、技術進步、市場拓展以及私有經營者隊伍擴大等因素的推動下,出現了對政府的支配地位提出質疑并要求加強私營部門的新趨勢。這種趨勢主要表現為對大批原本屬于公共領域的財產進行私有化,同時伴隨著在原來受保護的行業引入競爭、減少對私營企業行為的限制等放松管制的形式。參見 [德]魏伯樂等:《私有化的局限》,6、7頁,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公業減少的側面表現為“私有化”的活動方興未艾。參見上書,306~343頁。“私有化”一詞隨著1984年英國電信(British Telecom)的出售開始流行起來,并在余下的十幾年中變得相當“流行”。從1977年到1999年,據報道在121個國家發生過2459起交易,銷售收入超過11100億美元,其中英國以169起私有化事件位居榜首,土耳其以60起私有化事件而列于發展中國家的前列。1979年,英國的公有企業占就業人口的8%、生產量的10%以及國內總固定資本形式的16%。到了1992年,相關數字就變成了占就業人口的3%、生產量的3%以及國內總固定資本形式的5%。在同期,美國、加拿大、日本、法國、德國和意大利等國家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私有化。此外在拉丁美洲、非洲、東歐、南亞等國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私有化浪潮。盡管到今天,如何評價這一階段的私有化運動還有不同的聲音,然而經過這個階段的私有化所達成的結果是,多數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和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所掌握的國有財產所占經濟的比重已顯著降低,其在公共經濟和公共服務中所直接發揮的作用也比較有限了。而中國的情況盡管與上述國家不甚相同,然而相比較于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公有財產對經濟和社會的支配程度無疑顯著減低了,國有經濟在產業方面也呈現了一定的收縮狀態。

3.公債收入

在一般情形下,國家財政應以收支平衡為根本原則,使國家收支大體相當,如果支出缺口較大,則應以增加稅收予以彌補,公債只應當作為暫時性的彌補收支缺口的手段,這符合財政健全性的基本原則。然而收支不平衡、支出迅速增長,以及政府的普遍負債似乎越來越成為現代國家的常態。舉債,作為一種取得收入的方式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規模相對有限,但此后,凱恩斯主義在西方盛行,凱恩斯主義者以《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為理論基礎,把經濟危機的根源歸結為“有效需求不足”,為刺激總需求、緩和經濟危機國家大舉干預經濟生活,因此不少發達國家紛紛推行赤字財政政策,大規模發行公債,公債已越來越成為各國政府干預經濟生活的重要工具。但公債的發行必須有度,須以國家或政府信用為基礎,在向國內外籌集資金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同國家的債務能力必定存在相關性,即債務上限需要得到制度約束,否則在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或將威脅到國家公民的財富和安全。以常理看,一個國家或政府的公共收入與支出不可能主要依賴舉債,缺乏充足、穩定的收入來源將使國家面臨極大的財政風險,對于外部的經濟沖擊或影響也將不堪一擊,例如20世紀90年代東南亞等國出現的金融危機以及當前仍在蔓延的歐債危機本質上都是政府債務危機。

4.行政收入

行政收入的性質,處于經濟收入與租稅收入二者之間,綜合其分類情況大體可以分為四類:罰款、規費、特許金和特征(特別公課)。上述四種收入均具有公共的目的及私人利益兩種元素,與經濟收入及租稅收入不同。因為政府以公產和公業取得的收入主要為經濟收入,其中少部分具有公共目的,而大部分則體現為營利性特征;而租稅收入則無所謂私人利益的成分。因此,行政收入兼具公益、私益兩個特征。參見何廉、李銳:《財政學》,131頁,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芜市| 庆城县| 汤原县| 滁州市| 溧阳市| 孟连| 百色市| 赣榆县| 南部县| 宜兴市| 丰顺县| 黄骅市| 莆田市| 青神县| 都兰县| 逊克县| 睢宁县| 金坛市| 大同市| 静安区| 南安市| 孙吴县| 张北县| 林西县| 宁夏| 惠安县| 广昌县| 平谷区| 滨州市| 东明县| 囊谦县| 山阳县| 田阳县| 曲阳县| 儋州市| 汽车| 天等县| 务川| 成武县| 加查县| 古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