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活動主體

毫無疑問,人的活動的主體就是活動的人本身。作為活動主體的人,是思想和行動即認識和實踐的主體,這兩個方面很難完全分開。當我們談論認識問題時,總是要強調實踐對于認識的發生和發展的作用,這就是說,人只有同時是實踐的主體,才能真正成為認識的主體。當我們談論實踐問題時,又總是強調實踐的人是自覺的有目的、有意識的人,即是說,人只有同時是認識的主體,才能真正成為實踐的主體。在抽象的理論研究中,可以分別以認識活動或實踐活動為對象,考察認識主體或實踐主體各自的特征。但實際上人一身而二任,既是實踐主體,又是認識主體;既是思想著的行動者,又是行動著的思想者。

在人的活動中,人作為主體活動的重心時常在思想和行動之間轉移,使活動主體的性質發生相應的變換,或者顯得是一個思想者,或者顯得是一個行動者。思想和行動兩類活動主體的劃分是相對的,沒有任何行動的純粹思想者和沒有任何思想的純粹行動者,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人既是思想者又是行動者,思想的本性和行動的本性是完整的活動主體即人的本性的兩個側面。

兩極相通。在人的活動的天地里,并沒有把思想和行動截然劃開的不可逾越的鴻溝。一定的社會組織固然可以要求特定的人以何種活動主體的身份參與系統的相互作用,但這只是社會分工對人的特殊要求。由社會分工所設定的思想者和行動者的界限,是在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中形成的,對于人的本性而言只是外在的而非內在的界限。人作為活動主體,兼具思想和行動、認識和實踐雙重屬性,并在二者之間實現重心的轉移和狀態的變換。能否正常地進行活動主體這兩種社會角色的變換,是人以及人之社會關系是否正常的標志之一。強調這個事實,有助于堅持全面的、辯證的主體論,避免片面的、僵化的主體論。

“主體是人”《馬克思恩格斯選集》,3版,第2卷,685頁。,但不僅僅是指單個的人。伴隨著人的活動性質的變化和活動范圍的擴大,這種活動可以是個人的活動、群體的活動、社會的活動乃至全人類的活動,與之相對應的活動主體即個人主體、群體主體、社會主體和人類主體。這里所講的社會是個狹義的概念,指的是具有特定形態和范圍的社會共同體,大體與國家所指的范圍相當。廣義的社會即人類社會,是相對于自然界而言的活動主體。人是社會的人,群體是社會的人的群體,國家是人的社會的特定形式,人類是社會的人的整體。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主體,即社會”同上書,702頁。

活動的主體與主體的活動互相對應。如果我們所面對的人的活動是籠統的、不確定的,那么,這種活動的主體就會是籠統的、不確定的。反之,具體的、確定的活動要求有具體的、確定的活動主體,而具體的、確定的主體也必有具體的、確定的主體活動。

在各個層次的活動主體中,活動主體之最基本的、最小的單元是什么?當然只能是在思想著和行動著的個人。群體、社會和人類整體,是由現實的個人以一定的方式或形式組成的人的共同體。人與人的社會結合方式,也不是某種外在于人的活動的先驗的形式。它們都是人的活動的結果,是以往人的活動所產生的、現實人的活動在其中進行并不斷生產出來的社會關系。個體的人是人的活動之基本的、現實的不可再分割的主體存在形態。盡管我們可以把人的大腦想象為思想的主體,把人的肢體想象為行動的主體,而且它們也確實各自具有相應的那種功能,但卻不可能實際地把這兩個意義上的主體分開。活動主體的更大范圍以及相應的各種規模上的主體活動,都是在個人主體及其活動的基礎上組織和展開的。

個人的活動以特定的相對穩定的方式組織為群體的活動、社會的活動,直至整個人類的活動。在個人的活動中,本來就是充滿矛盾甚至沖突的。人的情感和理智、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以及行動方案的設計和選擇,經常使人困惑、猶豫、不知所措。這種心理狀態反映在人的行動中,是行動中的矛盾表現:服從情感的行動和服從理智的行動,理想主義的行動和現實主義的行動,等等。各種方式的行動的嘗試和比較,常常使人搖搖擺擺,在所經過的路徑上留下散亂的足跡,甚至繞著大彎,走著走著又回到原來的位置。

至于在個人和個人之間,在由個人組成的群體、社會以至人類整體之中,雖然可以采用各種方法使人們的活動協調一致,但由于個體的差異,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人們在思想上、行動上以及在思想和行動之間的矛盾乃至沖突。如果硬是要求人們只能在無矛盾的境界中思想和行動,那么就必須停止任何思想和行功。問題不在于人的活動中是否有矛盾和沖突,而在于這種矛盾和沖突背后的力量對比關系如何,以及由此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

按照恩格斯對歷史過程中人的活動的合力作用的分析,總的活動的最終結果是從許多活動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馬克思恩格斯選集》,3版,第4卷,60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參與這種歷史活動的每個活動、每個活動的人,都在不同程度上起著作用。把個人主體與群體主體、社會主體、全人類主體割裂開來,設想完全孤立存在和起作用的個人主體,或者設想凌駕于一個個現實的個人之上的“群體”、“社會”及“人類整體”的抽象存在,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都會導致有害的結果。

作為活動的個人主體或組成群體、社會及全人類主體的現實的人,是蘊含著豐富的規定性的有個性的存在。這不是抽象的僅僅表示人的共性或整體存在的人,而是具體的、活生生的人。現實的人的素質、能力、氣質和性格,都是參與制約人的活動效率的主體因素。

素質是形成主體能力的自然物質前提。“所謂素質,就是有機體以遺傳為基礎的解剖生理特點,這里主要指一個人感覺器官、運動器官以及腦的結構形態和生理機能方面的特點。”李孝忠:《能力心理學》,69頁,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人的素質既包括生理的方面,也包括以生理素質為基礎的心理的方面,即心理素質。人的神經系統在強度、靈活和平衡上的特性不一定都是遺傳的特性,也可能是胎內發育或生活初期發展條件的結果。這種特性被一些心理學家稱之為天賦特性。神經系統的“天賦特性”是活動主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這兩個方面看,要使人作為活動主體的素質得到提高,一方面需要實行優生優育,另一方面應當重視嬰幼兒的早期教育。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這兩個方面,嬰幼兒的雙親或看護人往往是不自覺的,而對于嬰幼兒這個發育中的活動主體來說也不可能是自覺的。這個階段大約只有三四年時間,轉瞬即逝,當主體能夠自己意識到這個問題時,肯定為時已晚。

那么,活動主體真的注定對于自己的素質毫無作為,只能聽憑命運或他人的安排嗎?這里涉及到對素質概念的理解。如果我們把人的素質僅僅理解為先天素質,即在人之初時就定型了的生理的和心理的特點,那么當然與后天人的自覺活動無關。但是,如果把人的素質理解為人的能力的生理的和心理的物質基礎,那么這種素質盡管在人生早期基本確定下來,在爾后的發育中,通過教育和訓練也不可能不發生任何變化。

人雖然不可能自己選擇自己的先天素質,卻有可能在一定的先天素質的進一步發展和變化上作出自己的某種選擇,從而在以后的生活中顯示出與先前有所不同的素質狀態。現在在人們的日常用語中,傾向于將素質看作是人的能力的生理的和心理的基礎條件,不僅人的素質制約人的活動,而且人的活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乃至改變人的素質。正因為如此,提高活動主體的素質才可以成為人們自覺努力的目標。

人的活動能力是在一定素質的基礎上,在后天環境的影響下,通過學習和訓練形成與發展起來的。人的活動本身的多樣性要求人的多樣性的活動能力,反過來這種能力的多樣性又強化了人的活動的多樣性。可以對人的活動能力作橫向關系的劃分,如智力和體力、模仿力和創造力、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等等。

依照個體發展階段的區分,人類活動被分為游戲、學習、勞動三種基本形式,它們分別是個體的人在不同發展階段中的主導活動。游戲是學前兒童的主導活動,學習是學習期間的兒童和青少年的主導活動,勞動則是成年人的主導活動。與這些活動相應的能力即游戲能力、學習能力和勞動能力。在這些能力里,后發展起來的能力總是以先發展起來的能力為基礎的。這三種能力的區分可視為人的活動能力的縱向關系劃分,從中可見人的活動和活動能力發展的連續性的脈絡。

現實的人的活動能力的發展,有一個由潛在到實現的過程。西方心理學界關于潛在能力的假說認為,每個人實際上只運用了自己潛力的很小一部分,小如芥豆之微。當代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弗洛姆寫道:“只有當人認識到自己的情境,認識到植根于人的存在中的兩重性,認識到自己所具有的拓展人的力量的能力,他才能完成如下任務:成為自在自為的人,并通過充分實現人的潛在的諸能力——理性、愛、生產性勞作——而達到幸福。”[美]馬斯洛等:《人的潛能和價值》,108頁,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人到底還有多少潛能可以挖掘?對這個問題,至今還沒有一致的結論。但是至少可以肯定,人作為活動主體蘊藏著巨大的潛能,只要發揮其中一小部分,轉化為現實的活動能力,就會極大地提高主體活動的效率。勞動是人的本質活動,包括人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在勞動中,不僅盡力發揮人的體力、模仿力和一般能力的潛能,而且更充分地發揮人的智力、創造力和特殊能力的潛能,使之作為現實的能力起作用,實現人的活動的價值目標,乃是活動主體的自我實現。

氣質和性格作為構成人的個性的成分,均與人的素質和能力緊密相關。現代心理學把氣質看作是表現在人的心理活動的強度、速度和靈活性方面的典型的、穩定的心理特征。氣質的心理表現較多地受到個體生理基礎的制約,具有某種天賦性。從這個角度看,氣質同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質是一致的。此中區別在于,氣質不是像素質那樣僅指人所固有的生理的和心理的自然條件,而是指在一定素質基礎上穩定地表現出來的某種典型的心理特征。屬于氣質范圍的心理活動特征,包括人的感受性和耐受性,情緒的興奮性,反應的敏捷性、外傾和內傾性,以及行為的可塑性等等。這些不同的心理特征的不同結合,構成了不同的活動主體氣質類型。性格與氣質相近,以致人們在日常用語中往往不加區分。

從心理學上講,氣質是神經過程的特性和以這些特性組成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為生理基礎的心理方面,而性格則是表現在人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中的較穩定的、獨特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在活動主體的性格結構中,有對現實的態度和對自己的態度的性格特征,也有性格的意志特征、情緒特征和理智特征。性格的各個特征之間相互聯系和制約,隨著人的活動的變化而表現出性格的多變性。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比較穩定,但由于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改變,性格也具有可塑性。參見高玉祥:《個性心理學概論》,109~132頁,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不同的氣質和性格與主體活動能力有不同的相關關系。盡管不應將這種相關關系絕對化、凝固化,但一定程度的這種相關關系的存在,畢竟是一個經驗的事實。

每個人的素質、能力、氣質和性格結合在一起,形成自己作為活動主體的個性的本質力量或人格的力量。這是在個人主體內部要素的結合中,由于各種要素的協調和互補、協動和互動而激發出來的系統整體的結合能。假如人的個性或人格不統一,甚至發生分裂,內在因素的作用就會互相抵消,把應有的內在結合能變成了能的內耗。在人與人的社會結合中,如果人們的素質、能力、氣質和性格能夠實現較好的組合,形成協調和互補、協動和互動的關系,也會釋放出巨大的社會結合能。但若組合不當,同樣會由于互相沖突而發生惱人的內耗。

所以,無論活動的個人主體或群體主體、社會主體乃至全人類主體,不同的主體要素組成的整體所起的作用可能大于各個部分之和,也可能小于各個部分之和。問題就在于活動主體的結構、組織及其功能關系是否合理,是否優化。

活動主體在制約人的活動效率的各種因素中居于首要地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種地位和作用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活動主體是主體活動的動力源或原動力之所在。人們的活動、特別是大規模的社會活動所調動的能源和動力,并不局限于人們自身,然而活動的全部動力的最初啟動或最初來源必定在于人。當然,這里所講的都是人作為主體的主動的、能動的活動。如果人僅僅作為客體消極地被推動起來,參加了某種活動,并且始終未由被動態轉向主動態,那么就與某物被投入進去沒有什么區別,自然稱不上主體活動,也就不需要主體活動的動力特征。人的一切主體性活動都要由人來發動或推動。要使人的活動有效地展開并成為有效率的,首先應該在適當的時刻啟動這種活動,因而就必須開發主體活動的動力源或原動力,讓它真正成為人的自覺的、合乎目的的活動的能動性的源泉。

第二,活動主體是主體活動的控制和調節中心之所在。對于個人主體來說,活動的自覺控制和調節是中樞神經系統、特別是人腦的功能。在群體活動、社會活動和全人類活動中,控制和調節中心有時集中在某個人、某些人或某個社會集團那里,在現代還可以輔以電子計算機即電腦控制系統。但要實現對整個活動的控制和調節,仍然需要憑借每個參與活動的人的中樞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中心。由活動主體的動力源或原動力所啟動的人的自覺活動,也得在主體的自覺控制和調節下,才能堅持下去并達到活動的目的。人的活動效率的變化,顯然與活動主體對自己活動的控制和調節狀態的變化直接相關。要使人的活動有效率、高效率,最重要的就是應當努力發揮人作為活動主體的自覺能動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边| 萨迦县| 巴南区| 喀喇沁旗| 南昌市| 武冈市| 开江县| 珲春市| 常熟市| 卢湾区| 二手房| 钟山县| 新巴尔虎左旗| 郁南县| 富源县| 明水县| 宝兴县| 霍城县| 睢宁县| 桐梓县| 迭部县| 灵璧县| 普安县| 通榆县| 宁陵县| 巴青县| 渝中区| 肇源县| 盐源县| 新平| 灵石县| 武义县| 金塔县| 桐城市| 宣汉县| 庆云县| 措美县| 专栏| 彩票| 武安市| 黄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