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口老齡化和老齡事業發展報告
- 姜向群 杜鵬
- 1546字
- 2019-10-25 18:44:24
第三章 中國老年人的健康狀況
一、研究意義與目的
從2000年中國人口進入老年型之后,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及其社會經濟影響引起了政府和社會的日益關注,伴隨著老年人口數量的增長和老年人口的高齡化,關注的焦點從以往人口壽命的長度轉向老年階段的生命質量,政府和社會也以促進健康老齡化和積極老齡化作為長期的應對戰略,因此,中國老年人口的健康狀況和照護需求已經成為政府政策的關注點和政策制定的基礎。
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對于中國的老齡問題有多方面的影響,首先它會影響老年人的養老方式,沒有健康的身體,老年人就很難再參加生產勞動以得到勞動收入,在農村地區經濟上會嚴重依賴子女或親屬的供給;其次是在居住方式上,沒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需要長期照護,他們往往需要與子女住在一起,由配偶或子女提供生活照料;第三是在醫療方面,身體不健康的老年人往往伴隨著各種疾病,因而不健康老年人的增多往往也伴隨著醫療費用和家庭照護費用支出的增大。中國面臨的各種老年人問題突出反映在這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身上和家庭中。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第一次直接以老年人自評健康狀況的方式對老年人進行了調查,為我們全面認識中國老年人的健康狀況、了解需要照料的老年人數量和比例提供了重要依據,因而具有歷史性的意義。人口普查的相關結果有三方面的重要意義。
第一,全面、客觀地評價了中國老年人。在談到老年人時,通常人們會認為老年人是體弱多病的,很少老年人是健康的,因此會認為人口老齡化必然會增加醫療費用的開支和社會與家庭的負擔,從而對老年人有許多負面的看法。那么,老年人的健康狀況真是這么差嗎?
第二,為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發展和長期照護保險制度的設計提供了基礎。了解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和生活自理能力是提供社會養老服務的前提,2011年國務院發布了《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征求意見稿),加強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已越來越成為各級黨委政府關心、社會廣泛關注、群眾迫切期待解決的重大民生問題。加強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是解決失能半失能老年群體養老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當務之急。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關于老年人健康狀況的分析結果,特別是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結果對于規劃發展各個地區的社會養老服務有著現實意義,也為正在積極探索中的社會照護保險制度設計提供了基礎數據。
第三,客觀反映了中國健康老齡化戰略的實際效果。中國在進入長壽時代之后,東部發達地區的人口預期壽命已經接近80歲,壽命延長之后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是否也相應得到了提高,延長的壽命是在健康的狀態下度過的,還是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在病床上度過的?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迅速發展,各級政府已經越來越關注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和照護需求,在充分了解老年人健康狀況的基礎上,政府可以更加明確健康老齡化戰略的重點領域,采取社會、經濟、保健、社區服務等各項有效措施盡早干預,從而不斷提高老年人口的健康狀況和生命質量。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針對老年人口健康狀況的調查是在以往我國關于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調查基礎上的新發展。在此之前,國家統計局在1994年和2004年的全國人口抽樣調查中專門針對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進行了調查,調查的問題是老年人生活能否自理,如能否自己穿衣、洗澡、進餐、如廁等,實際上是在調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上述數據對了解中國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狀況提供了豐富的數據基礎,但是這些調查關注的是生活自理能力,而不是健康狀況,因而并不能說清楚生活能夠自理的老年人是否健康,老年人是如何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的。因此,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的寶貴之處是它能夠更加全面地反映老年人群體的健康狀況,而不僅僅是生活自理能力。
本章分析了2010年中國老年人口健康狀況的總體情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老年人健康狀況的年齡差異、性別差異、城鄉及地區差異、婚姻狀況差異進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