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學野渡:寫給法學院新生(第二版)
- 鄭永流
- 732字
- 2019-10-25 18:48:36
余白
至簡、實用、可讀,是本書寫作的三準則。這三準則再中規中矩不過,凡寫此類書的人誰不會想到?但之于我,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按有關正式規則或慣習,“法理學”課程設在大學第一學期,且通常是法學專業的第一課,有意無意擔當著法學啟蒙的角色。有幸作為這門蒙學的承擔者已二十余載,有點不幸的是,不時聽到大三、大四或已畢業的法科學生說,當年在各校所學的“法理學”,“庭院深深”,卻又不知“深幾許”。
大學的為人師者,多恐被人指為淺顯、不理論。于是,不免盡量往深處去,也有縱知扎不下去仍要故作深沉狀的。殊不知,該淺時不淺,之于初學者,比該深時不深,更易誤人子弟。
由于這幾年才更多悟到這一層,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李修棋先生去年邀我寫一本“法理學”教材時,我反約了一本法律蒙學,因前者已呈泛濫之勢,而后者寥若晨星,更無上品。當他們看過本書的引言和目錄后,在萬圣書園卡普齊諾的濃香中,與我定下了契約。仍記得當時出版社的郭燕紅女士說,她在讀法學專業大一的女兒正等著這樣的書。書有人惦著,還有什么比這更令作者知足的呢?盡管我知道這是激勵。
轉眼一年過去,如約向出版方交稿了。但愿郭女士的女兒萬一看到了這本書時不會失望,因為我不僅借助文字,還加上不少圖片和表格(感謝它們的繪制者,敬請與出版社聯系使用事宜),這部分上要歸功于我的學生劉會娟,用心用力地“淺”了。
說了許多關于淺深的話,卻也不希望學子們對“淺斟低唱”養成依賴,別人落筆不淺,并不必然妨礙你內化得深。心更要銘記,法學靜水流深,非幾經沉浮,便不能潛入。
鄭永流
2010年6月22日于京北西三旗
希臘智者普羅太戈拉教一位青年人如何打官司,約定如果他第一次訴訟獲勝才交學費,否則分文不取。隨后,普羅太戈拉到法院告他,說他欠學費,要其交納。他該不該交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