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銀行票據經營(第二版)
- 徐星發
- 1806字
- 2019-10-25 18:41:37
第一版推薦序
在賦閑蟄居、偶游室外之時,不經意地看到一則短訊,稱2005年中國貨幣市場中,商業票據當年簽發額達到了4.45萬億元,比2004增加1萬億元,商業匯票年末余額達到了1.96萬億元,比2004年增長32%;銀行承兌票據當年貼現6.75萬億元,增長43.3%,貼現余額達到了1.38萬億元,增長35%。僅從余額來說,已接近當年銀行信貸的10%。全國各地已經有專營票據業務的金融機構幾百家,中國工商銀行票據營業部就是其中的領頭雁。可以想象,大量的商業匯票被工商企業簽發、承兌、轉讓、貼現、提示、清收(付),像一股股細流,靜靜地為如饑似渴的經濟部門輸送著血液;像一條條小道,默默地為亟待前行的大小車廂起著疏導作用。薄薄輕輕的票據,居然由一度被封閉、被排斥、被冷落的丑小鴨變成了一群生機盎然、戲水歡歌的白天鵝。
票據,古已有之。在戰國時期史稱為“合券”;唐朝稱為“飛錢”;明朝稱為“會票”;清中至民國初,各地的票號和錢莊在當時的經濟中不愧為馳騁江海的黑馬。票據是在貨幣出現后衍生出來的一種交易工具,是貨幣符號的代表和替身。票據出現之后,商賈往來不為金銀攜運所累、不為路途遙遠所憂、不為偷盜搶劫所苦,四海之內一紙相通,四時之間一票相連,所以票據是人類繼貨幣之后的又一個偉大創造。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票據得以新生。特別是在1998年中原大地出現第一家由銀行設立的專業票據經營機構之后,票據業務開始復蘇、活躍、成長、壯大。票據已經成為公司企業舉足輕重的融資通道,是金融機構細心呵護的盈利增長點,是資產和投資安全靈敏轉換的紐帶,是金融市場圓潤持重的穩定器。當今世界,在經濟全球化、信息電子化、交易網絡化的潮流中,票據的面孔在不斷進化,但信用始終是票據的靈魂,履約始終是票據的脊梁。失去信用,票據就會衰敗消亡,經濟社會就會一蹶不振甚至一落千丈。
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利之所得、弊之所避,皆在于人的理念、行為和規則。使用票據、管理票據、經營票據和監控票據,都有賴于穩健的制度、嚴密的規則和嚴肅的職守。2000多年以前,孔夫子就提過為人做事的幾條準則:“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如果我們把“道”理解為事物的本源和規律,把“德”理解為品行和素質,把“仁”理解為對人的尊重和對社會的責任心,把“藝”理解為處事的藝術和技巧,則發展票據、經營票據必可得大利而除一霎之弊。
《商業銀行票據經營》一書,是徐星發同志的力作。他從改革開放初期開始,就一直為中國票據市場的復興和繁榮而不斷呼喊和奮力拼搏,特別是中國工商銀行票據營業部開業之始,他一直在票據經營的前臺勤奮操作、多面觀察、深入體會、潛心研究,積多年的苦功錘煉,終其所成。票據的經營,表面上看并沒有什么奇特神秘之處,無非是幾張票據和數碼的轉來轉去,一看就會,人見人會。但是,毛澤東的《實踐論》告訴我們,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并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每一張票據,每一個流程,都與利、情、法、權相連,即利之所歸、情之所系、法之所據、權之所用,無一是小事。可以說,小票據之中有大事,大票據之中有小事,票據的經營者對每一筆票據都要有如臨深淵之警覺,如履薄冰之機靈。
《商業銀行票據經營》一書對票據業務的法律規章、經濟環境、經營理念、操作流程、風險規避和各種票據大案都一一作了深入淺出、樸實無華的分析。全書不求標新立異,沒有高談闊論、宏言巨愿,但細觀神游,可以深深體會到票據法規的精微、票據經營的精細、票據信用的嚴峻、票據要素的周全、票據行為的純正、票據風險的識別與防范,無一不是經過精心剪裁,爐火純青,可讀性、可操作性十分鮮明,可以說是中外精華之薈萃,堪為票據融資需求者、票據經營決策者、票據業務操作者治業、謀劃的利器。
票據之產生,根源于契約自由和權利均等的原則。對于票據經營者來說,票據沒有暴利可圖,而獨具利通天下、和諧共富的品格,絕不愿票據交易的任何一方受損而導致經濟鏈條的中斷。中國還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社會的許多矛盾都會在票據運行中表現出來,如票據立法理念的滯后、票據法規的漏誤、票據行為的扭曲、票據工具的單一、票據監管的乏力、票據市場的淺薄、票據經營的粗放、票據資信的缺陷等諸多問題還有待于改革、創新和完善。尤其是關系到票據使命和地位的兩個關鍵點,即票據的融資性和無因性,還期求有一個根本性的突破。愿本書的問世,能為票據市場的繼往開來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芻蕘之言,望求切磋,權為之序。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 秦池江
2006年8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