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銀行票據經營(第二版)
- 徐星發
- 2447字
- 2019-10-25 18:41:38
商業銀行經營票據的監管機制
由于近年來我國實行改革開放,金融監管借鑒了國際規范化的經驗,參照《巴塞爾協議》對商業銀行實施監管,其資本充足率、市場約束、監督檢查的要求已被眾多商業銀行所接受。
一、主要監管人與監管文件
中國人民銀行與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國銀監會)是我國對商業銀行票據經營的主要監管者。在2003年中國銀監會未成立之前,商業銀行票據經營由中國人民銀行統管。目前中國人民銀行主要通過貨幣政策傳導、制定支付結算規則、批準開戶制度、大額資金匯劃、反洗錢、再貼現、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等方式,對商業銀行業務發生運行中的行為進行監管。中國銀監會主要通過其派出機構對商業銀行頒發經營許可證、審查高級管理人員的任職資格、規定經營范圍、規定資本充足率、檢查資產質量、統計經營報表等方式對商業銀行業務實施具體監管。中國銀監會自成立以來,出臺了大量法律法規,對商業銀行的經營行為進行規范。具體的形式有五種:(1)銀監會主席令;(2)暫行辦法或管理辦法;(3)指引;(4)指導意見;(5)通知。
專欄
與商業銀行經營票據有關的中國銀監會主席令
(1)《關于調整銀行市場準入管理方式和程序的決定》。
(2)《金融許可證管理辦法》。
(3)《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暫行辦法》。
(4)《商業銀行集團客戶授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
(5)《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
(6)《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
(7)《商業銀行與內部人和股東關聯交易管理辦法》。
(8)《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管理辦法》。
(9)《銀行業監管統計管理暫行辦法》。
(10)《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辦法》。
(11)《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復議辦法》。
(12)《商業銀行內部控制評價試行辦法》。
(13)《商業銀行市場風險管理指引》。
二、對商業銀行經營票據業務的準入批報和用章規定
中國人民銀行在2000年頒發了《銀行匯票業務準入、退出管理規定》,繼而在2001年又頒發了《關于加強開辦銀行承兌匯票業務管理的通知》,對商業銀行經營票據業務作了細致的規定。除上述規定外,中國人民銀行在商業銀行經營票據業務的操作上,即在票據的用章方面做了明確的規定。如《支付結算辦法》第二十三條規定:銀行匯票的出票人在票據上的簽章,應為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使用的該銀行匯票專用章加其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權經辦人的簽名或者蓋章。銀行承兌商業匯票、辦理商業匯票轉貼現、再貼現時的簽章,應為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使用的該銀行匯票專用章加其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權經辦人的簽名或者蓋章。銀行本票的出票人在票據上的簽章,應為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使用的該銀行本票專用章加其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權經辦人的簽名或者蓋章。
《支付結算會計核算手續》的第二部分“商業匯票會計核算手續”中的“商業匯票貼現的處理手續”中規定:
貼現銀行作為持票人,在匯票背面背書欄加蓋結算專用章并由授權的經辦人員簽名或蓋章,注明“委托收款”字樣。
這兩個條款都清晰地告訴我們,商業銀行經營票據業務需要有銀行匯票專用章、銀行本票專用章和銀行結算專用章。這些都是需要經有權部門核發、準予的。中國人民銀行對這些專用章的刻制以及票據憑證訂購的途徑和管理都作了明確規定。
三、通報機制、處罰力度
監管部門多次表示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維護票據流通程序,防范票據風險,督促轄內商業銀行依法、合規經營商業匯票業務。
(1)建立通報制度。要加強對票據市場秩序的監管力度,加強現場檢查,及時向轄內各金融機構通報惡意貼現的企業名單和故意壓票、拖延支付的承兌銀行名單。對違規的轄外承兌銀行,要按季度將名單上報,在全國通報。
(2)實行退出交易制度。對違規辦理承兌、貼現的金融機構,以及故意壓票、拖延支付的承兌銀行,一經查實,要視情節輕重責令其暫停或停辦承兌、貼現業務,中國人民銀行要暫停或停辦對其的再貼現。
(3)實行責任追究制度。金融機構承兌、貼現不具有貿易背景的商業匯票,除責令承兌銀行無條件付款外,還要依據《金融違法行為處罰辦法》等處以罰款,并對高級管理人員、直接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給予紀律處分。
四、行業自律
2005年10月我國銀行業協會的40多家會員單位正式簽署并發布了行業自律公約。公約共計18條,其中包含著商業銀行交易票據的具體承諾:遵循公平競爭原則,遵守商業道德,嚴格按照有關監管規定開展業務,不得不計成本地爭攬客戶,不得利用政府行政資源干預或影響市場競爭,不得以減免或承擔相關費用為條件開展中間業務,不得對產品進行弄虛作假、故意夸大、引人誤解或有歧義的宣傳,不得貶低同業內其他單位的產品或服務等。
2011年中國銀行業協會頒發了33號文件《中國銀行業票據業務規范》。該文件共計六章八十條。分別列有總則、重要術語與定義、基本業務規范、業務創新、風險控制、附則等內容。在基本業務規范中明確了承兌業務、貼現業務、轉貼現業務、回購業務、再貼現業務、到期托收業務等。在業務創新中強調應遵守《2006企業會計準則第23條——金融資產轉移》,保護投資人、交易對手和相關同業的合法權益,不應以隱瞞風險、虛高收益等欺詐方式攤銷創新產品。
因此這是規范同業票據業務的極其重要的文件,但因為它是同業中共同自律的文件,而不是中國銀監會的行政性監管文件,還不易被基層的操作層面的人員所熟記硬背。當我國每一個從事票據業務的人都會熟練地用這個文件作為業務操作指南時,這個文件價值才會被真正重視和發現。
五、各行的對外管理與內部評級
我國的商業銀行票據經營都必須按照中國銀監會的要求去設立內控合規部門,在操作對外業務交易時也應該嚴格地按照授信授權管理的要求開展工作。有的商業銀行在內部設立完整的業務操作網站,總行的相關部門可以同步、同時地監測每筆業務的發生、操作的整個過程、程序和手續的合規與完整性。
作為票據業務,無論商業銀行面對的是企業客戶還是機構客戶,都需要對客戶實行評信評級管理。目前有的銀行借鑒社會中介機構的評級結果,有的銀行實行內部評級,這些操作程序均實行前臺和后臺的分開運作,確保前臺工作的公正與后臺監測的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