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態勢

2012年中國區域經濟的“五大區域”本報告將我國分為東部、中部、西南、西北和東北五個部分。,東部地區帶動經濟結構調整,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西北和西南地區擴大邊境貿易,東北地區增強制造業支撐作用,在全國一盤棋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東部地區既是我國經濟的重要引擎,也是經濟結構調整的示范區域,東部發達地區正處于后工業化階段,亟待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產業升級轉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為全國其他地區積累改革經驗。中部地區承東啟西,連接著沿海工業地帶和內陸資源腹地,區位和交通優勢明顯,皖江城市帶等地區承接了東部的產業轉移,為東部的“騰籠換鳥”置換了發展空間。西北和西南地區與我國周邊國家接壤,覆蓋了絕大部分的邊境線,擁有諸多邊境口岸,較早開展了與東盟、俄羅斯和西亞國家的邊境貿易,伴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和俄羅斯加入WTO,西部地區的邊貿合作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礦產資源豐富,產業發展成熟,配套設施完善。對外與俄羅斯、韓國和日本等國家技術交流密切,便于技術交流和引進,隨著產業技術的改造和升級,東北地區在制造業領域仍然有強勁的發展潛力。

2011年以來,世界經濟形勢日益復雜,歐債危機持續發酵,美國等發達經濟體復蘇乏力,部分地區局勢趨于緊張。在國際經濟大環境影響下,國內經濟持續平穩增長,但也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外需萎縮、貿易摩擦不斷,內需不旺、投資乏力,各區域的經濟指標增速均出現回落。

一、2012年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如圖1—1所示,2011—2012年三季度,我國五大經濟區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長平穩。其中,東部地區占據了全國GDP 50%以上的份額,中部地區居次位。2012年前三季度,東部和中部地區分別占據50.1%和21.0%的份額,西南和西北地區分別占11.7%和8.8%的比例,東北地區的比重為8.4%。

圖1—1 2011—2012年各區域GDP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經濟信息網(如下圖無特殊說明,資料來源相同)。

觀察2011—2012年各區域的經濟增速不難發現,盡管各地區的經濟總量在不斷攀升,但增長速度卻出現了大幅波動。其中,東北地區的增速降幅最大,從2011年一季度的最高值12.6%降至2012年二季度的10%,降幅達2.6個百分點;中部地區降幅為2.1個百分點;東部、西南和西北地區分別下降1.9個百分點、1.6個百分點和0.8個百分點(見圖1—2)。數據顯示西部內陸地區在這一輪經濟波動中,不僅保持了較高增速且穩定性較好。

圖1—2 2011—2012年各區域GDP增速

注:季度累計值。

在區域經濟規模上,東部地區占據半壁江山的形勢沒有改變,但以五大區衡量的發展速度延續了2008年以來發生的變化,中部、西南、西北地區發展速度超過東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為中國的區域經濟格局的優化打下了基礎。

二、2012年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投資、消費和外貿

投資、消費和出口是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2012年我國經濟增長的拉動情況是:消費拉動4.4個百分點,投資拉動4.0個百分點,外貿拉動-0.4個百分點。中國人民大學2012年第4期宏觀經濟論壇。

(一)投資總體上比較平穩

2012年1—10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92542億元,同比增長20.7%,10月份當月同比增長22.1%,增速較9月下滑0.1個百分點(見圖1—3)。從環比看,10月份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1.94%。其中,中央項目投資的增長貢獻率為3.3%,地方項目由于資金壓力,投資進一步萎縮,缺乏持續力。

圖1—3 “三駕馬車”與經濟增長

11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20.8%,比上月略升0.1個百分點。2012年全年投資增速將達21%,2013年達24%。

表1—1顯示,2012年1—9月東北地區的投資增長最快,西北和中部次之,西南也超過23%,只有東部地區為19.4%,低于20%。東部地區主要是受困于民間融資問題和地方融資平臺清理,而且5月出臺的“穩增長”的政策對東部地區也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

表1—1 2012年1—9月各區域的固定資產投資

資料來源:中經網。

分省區來看,超過30%增速的有:新疆、青海、貴州、甘肅、吉林、江西和黑龍江,主要都在西部地區,東部沿海地區只有福建接近30%。增速較低的有:上海(4.9%)、北京(6%)、廣東(10%)、內蒙古(18.4%)。其他各省區市均在10%~20%。

(二)消費從下半年開始回升

2012年10月,全國的名義消費同比增長14.5%,回升0.3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后的實際增速同樣回升0.3個百分點。消費者信心指數從1月份的103.9上升到10月的106.9。短期來看在中央“穩增長”政策的支撐下,經濟運行已呈現止跌企穩的特征。

各省區的消費增長如下表1—2所示。

表1—2 分省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同比增速

資料來源:中經網。

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同比增速來看,各省區市大體上在14%~15%之間徘徊,只有北京、上海和廣東略低。這種消費的趨勢表明了區域經濟發展一體化的趨勢和消費在區域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大體類似。

(三)進出口地區表現差異較大

國際經濟形勢的低迷,影響到了我國各區域的外貿發展,外向型企業的海外訂單急劇減少,各季度的外貿增速大幅放緩。截至2012年前三季度,只有西南地區保持了40%以上的增速,中部地區為21%,東北、西北和東部地區均在10%的增速以下。與2011年第一季度相比,東部、中部、西北和東北地區的外貿增速分別下降了24.6%、22.6%、45.5%和19.8%,西南地區不降反升,上漲了15%,在全國各區域中一枝獨秀,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見圖1—4)。

圖1—4 2011—2012年各區域外貿總額增速

值得關注的是,西部兩個地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西北地區的外貿增速下滑最為嚴重,從2011年第一季度的最高增速,急轉直下至不足2%,居五大區域的末位。而西南地區則逆勢上揚,在21個月中不僅保持較高增速,而且基本處于上升的態勢,從30.6%提高到45.6%。

上述情況說明,在抵御外部風險方面,西南地區要優于西北地區,并且需要進一步研究其外貿結構和貿易對象,總結經驗以供其他地區借鑒。

總體上看,2012年的固定資產投資,由于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中央項目投資成為支撐投資持續增長的動力;各區域的消費增長大體類似;東部外貿下滑,雖然中部和西南的外貿勢頭較好,但畢竟規模較小,還無法改變整體的分布格局。

三、中國的地區發展差距

隨著中國區域經濟不平衡增長格局被打破、整體經濟活動呈現出新的空間格局,產業轉移呈現出新的特征,中國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也不斷發生變化。

從圖1—5可以看出從1979—1990年中國四大區域人均GDP之間的相對水平基本保持不變。

圖1—5 中國四大區域人均名義GDP相對水平

注:各板塊的相對水平是以各地區平均水平為100計算而得。

從1991年開始,在中國市場經濟轉型的推動之下,東部地區與其他區域人均GDP相對水平開始不斷擴大,而其他三個區域人均GDP相對水平都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其中東北地區降幅最大,中西部地區人均GDP相對水平則基本保持不變。從2006年開始,四大區域之間人均GDP差距開始呈現逐年縮小的趨勢,其中東部地區人均GDP相對水平逐年下降,而其他三大區域人均GDP相對水平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

從省際相對差距來看,2003年以后,中國省際人均實際GDP變異系數開始緩慢下降,在“十一五”末期,這種下降趨勢比較明顯(見圖1—6)。從下降幅度來看,2010年中國省際人均實際GDP變異系數比1999年要低9.2%,比2003年低15.1%。

圖1—6 1999—2010年中國省際人均實際GDP相對差距變化

資料來源:中經網、國研網數據庫和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匯編(包括大陸31個省市自治區)。

注:人均實際GDP加權變異系數,是以1979年為基期使用各省(市、自治區)人均GDP指數進行縮減后,按人口進行加權計算。

再從省際絕對差距來看,從2008年開始,省際人均GDP絕對差距也開始呈現下降的趨勢,見圖1—7。

圖1—7 1999—2010年中國省際人均實際GDP絕對差距變化

資料來源:由中經網、國研網數據庫和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匯編(包括大陸31個省市自治區)數據,以1979年為基期進行價格指數縮減后計算得出。

由此可見,無論是從相對差距還是從絕對差距來看,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逐漸縮小的態勢開始顯現。如果這種態勢能夠持續下去,則表明中國的區域發展由不平衡發展進入到相對均衡發展的時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西省| 普兰县| 沁阳市| 高唐县| 大宁县| 明星| 寿光市| 乌恰县| 泗阳县| 个旧市| 津南区| 伊宁县| 津南区| 大同市| 宣武区| 吉木萨尔县| 瓮安县| 兴仁县| 南投市| 阿图什市| 崇礼县| 高碑店市| 安新县| 麻栗坡县| 拉孜县| 铁岭市| 龙南县| 晴隆县| 江达县| 阿鲁科尔沁旗| 上蔡县| 阆中市| 吐鲁番市| 城口县| 虹口区| 桐庐县| 呼和浩特市| 瑞安市| 平乡县| 通化市| 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