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報告(2012)作者名: 魏建 李少星等本章字數: 1540字更新時間: 2019-10-25 18:34:01
序言
當前,美國經濟復蘇乏力,歐債危機繼續加深,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放緩。全球經濟、貿易、投資等保持較低增長水平,國際整體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經濟復蘇也將呈現緩慢、曲折的過程。金融危機迫使許多國家進行經濟結構、體制和政策的深入調整,將給全球產業分工格局、貿易格局、經濟力量對比和全球治理結構等帶來重大調整和變化。這既會增加我國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也蘊含著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機遇。
首先,雖然各種貿易保護主義傾向以及貿易保護措施可能還會出現,但經濟全球化的過程必然并且已經在新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全球貿易和投資還會繼續增長。其次,為應對氣候變化和金融危機,全球新一輪技術革命正處于啟動期,在新能源技術、節能減排技術、信息技術(比如傳感網、物聯網、智慧地球、云計算)等若干重要領域也正在醞釀新的突破。再次,為履行我國在哥本哈根會議上的承諾,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我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壓力將不斷增大。此外,為緩解國內就業壓力和經濟增長的低迷狀態,各發達國家對制造業產業發展的態度在近期發生改變,原本可以轉移的產業可能會選擇繼續留在國內,對我國承接產業轉移產生不利影響。
在轉方式、調結構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必然選擇的形勢下,國務院先后批復數十個國家級新區、國家級區域規劃、國家級綜合改革配套試驗區。通過國家戰略的實施,這些地區基本按照國家所設定的方向和目標在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國家戰略在刺激區域發展積極性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搭建了一個新的國家與地方的互動平臺,開辟了一條中央政府干預和調控地方經濟發展的有效渠道,使地方發展能夠有效落實中央意圖,實現中央與地方的雙贏。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情況就是如此。
在我國沿海的三大三角洲中,黃河三角洲開發最晚。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和20世紀60年代初,它還是一片寥無人煙的鹽堿荒地。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依托石油工業的發展,黃河三角洲才開始迅速發展。但因其成陸時間晚、生態環境脆弱,加之黃河尾閭曾長期無法穩定,使其發展受到影響,到現在黃河三角洲地區的發展,較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我國東部沿海的發展仍然要落后。
2009年12月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規劃獲國務院批復,黃河三角洲地區的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這為該地區的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在各級政府的共同推動下,規劃目標正在逐步實現,高效、生態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正在形成過程中,但依然面臨重大挑戰。“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黃河三角洲作為生態意義獨特、戰略意義突出的后發地區,如何增加地區人民福祉、保育我國最年輕的生態環境系統、真正實現高效生態發展值得所有專家、學者和地方官員思考。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報告(2012)》是以山東大學魏建教授和李少星博士為首的研究團隊,聯合黃河三角洲各地市數十家政府、企業和科研機構,經過長達數月的實地考察,在對大量數據、文獻資料進行整理的基礎上形成的,是首次對黃河三角洲地區進行全景式分析的研究報告。報告對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發展模式、各地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相應的對策做了很多有益的探討。
這份報告的成功出版,不僅標志著山東發展研究院在服務地方上又取得了一項標志性成果,也將為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建設提供戰略思考,為生態和經濟兼容發展道路的探索貢獻力量。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報告”是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建設(培育)項目,今后將每年出版一部。希望山東發展研究院的研究團隊,繼續深入跟蹤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建設進展,細致分析建設過程中出現的特點、亮點、問題和趨勢,不僅在理論上總結提煉形成“高效生態發展理論”,而且為黃河三角洲的建設提供戰略總結和指導。
韓寓群
201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