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會轉型:轉型心理學的路徑
- 方文
- 1333字
- 2019-10-25 18:31:59
二、轉型心理學:多元群體研究
以行動者多元群體資格及其權重/群體實體性為線索,本文集采取了實驗、問卷和深度訪談等不同方法,實施了具體群體的實證研究,他們包括大學生群體、黨員群體、下崗工人群體和業主群體。
刻板印象是對社會群體及其成員固定的或模式化的認知圖式。對刻板印象形成維度的研究,被系統地總結為刻板印象內容模型(Stereotype Content Model, SCM)。第八章概要介紹了刻板印象內容模型,并按照SCM的典范程序,進行了試驗性調查和正式調查。在正式調查中,以問卷的方式要求被調查者對21個社會群體進行分類和評價。基于調查數據,論文建立起了這些群體的刻板印象類型,并進行了理論探討。原初的刻板印象內容模型僅限于發現事實,而本文則嘗試揭示相關事實背后的社會心理機制。
僅僅將偏見看作消極的群際情感體驗,這種主張在社會心理學的群際關系研究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它掩蓋了這樣一個事實:群際情感和行為是區分的(differentiated)、特異的(specific),而非一般性的(general)。該領域的新近發展表明,群際情感可以有多種表現形式,它們源于群際關系評價,指向不同的目標群體。“偏差地圖”(Bias Map)辨識出四類群際情感體驗,并將其整合到“刻板印象(認知)—偏見(情感)—歧視(行為)”框架中,指出了偏見情感的認知基礎和行為結果,為全面了解群際關系提供了模型。第九章沿著偏差地圖所勾畫的路徑,基于問卷調查的數據,探討了刻板印象—偏見—歧視在各個維度上的對應關系,以及情感和行為的區分性與特異性。論文最后簡要討論了關注情感和行為的區分性對于降低偏見和減少歧視的啟發。
任何非先賦的群體資格的獲得,都需經過一個非群體資格—部分群體資格—完備群體資格的過程,即群體資格具有梯度特征。第十章以高校學生入黨經歷為例,探討了部分群體資格的構造和獲得過程。論文發現,部分群體資格的設置,為個人提供了勘察和學習的機會,并激起更強烈的認同;為群體提供了篩選成員的機會,并確立了群體權威和合法性。部分群體資格的獲得,由內外群成員共同決定,但兩者依據的標準不同。而儀式在該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部分群體資格成員會運用策略進行積極的籌劃和回應。論文在最后討論了部分群體資格的理論內涵和現實意義。
當一個社會群體面臨社會地位的驟然跌落時,其群體成員的自尊是否會隨之受到影響,怎樣做可以保持對自我的積極評價?第十一章通過闡述國有企業下崗失業工人——以前的“類中產階級”、現在的底層群體所使用的自尊維持策略,試圖對這一問題做出解答。論文從三個層面揭示了下崗失業工人們為維護自尊所使用的各種策略,包括群際層面上的社會比較和社會記憶,群內層面的群內比較和個體記憶,以及人際層面上的信息控制、疏離、述說和職業修辭。論文發現,在下崗失業后的不同階段中,工人會側重應用不同的策略來應對自尊面臨威脅的狀況,身處不同境遇的下崗失業工人對策略的使用也會存在著差別。論文最后提出影響這些策略有效性的一些因素,包括家庭支持,被人牽掛以及性別差異等。
第十二章以業主維權運動為線索,嘗試揭示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特定群體認同即業主社會認同的塑造過程。在新興的商品房社區,通過市場上的購房行為而形成社區群體的業主,互相之間缺乏先在的地緣/業緣連帶,而維權運動凸顯了業主群體的共同命運和共同利益,提供了建構業主社會認同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