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會轉型:轉型心理學的路徑
- 方文
- 1062字
- 2019-10-25 18:32:01
八、結語:理論之用
對無可救藥的理論家帕森斯來說,正如物理學、生物學作為一門科學有其堅實的理論基礎一樣,社會學要成為一門成熟的科學也必須有其理論基礎。更重要的是,與康德哲學及懷特海的看法一致,帕森斯認為所謂的觀察以及社會事實并不能自外于我們的概念框架,這個世界是透過概念框架的世界。理論為我們選取重要的事實和組織事實提供了基礎,它也可展示出現有知識的不足,更能推動不同領域的相互滋養。因此,系統地澄清概念以及概念間的關聯,進行理論建構的工作是極為必要和有益的。
盧曼同帕森斯一樣對社會學之學科身份抱有強烈的期許和責任感,而對概念與觀察之密切關聯,他也是深有體會。但是,古典理論已不足以應對當下的事實,也未能在后形而上學的世界提供一個真正“社會性”的理論,而經驗與理論研究之間日益擴大的鴻溝,更使得社會學處于理論危機之中。所以他定下三十年的計劃來完成理論建構,以重建一理論范式作為社會學發展之導向,進而提供一種新的理論框架和視野來重新理解社會與個人以及諸實質議題。這些也都彰顯了上述之理論功用。
除此之外,盧曼對于理性以及理論之功用也有其獨到的看法。在一個系統分化社會之中,理性已不再是基于共識的理性。如果直面功能分化和系統理性這一事實,則我們必須采納一種二階觀察的立場,也就是觀察其他系統的觀察。二階觀察的效果,也就是“我可以看到你不能看到你所不能看到的”,可以幫助我們去發現系統觀察的盲點,它始終保持一種學習和反思的姿態,告訴我們仍有其他可能,從而維持溝通的持續進行。在這個意義上,二階觀察才是理性的基本工具,才是真正社會學之啟蒙。這樣,二階觀察可以提供一個理性的基礎讓我們與一些特別的觀察拉開距離。在此背景下,盧曼以下的評論就更易理解:
理論的重要性在于,它始終強調觀念的創造方式如更具自制力,則可提高產生出更有用的結果的概率……畢竟,它首先可以降低產生出無用的騷動的概率。(Luhmann,1989:xviii)
無論我們是否會把某些理論視為無用的騷動,但在現代社會中采納一種更現實更謹慎的態度應是有益的,社會系統論提供給我們一種現實地分析這個世界的方式。但是,悖謬的是,盧曼的現實分析所呈現出的永不停止的瘋狂的系統和沒有主體的世界,總讓人想起批判理論家阿多諾所說的“憂郁的科學”。無論盧曼將如何反思他自身的理論,在一定程度上,社會系統論所做出的對現代性的觀察都夯實與豐富了“憂郁的科學”,有助于去反思我們那“受損的生活”。于是,至少在這里,盧曼社會系統論的“社會學啟蒙”不期然間與批判理論家的“啟蒙辯證法”相遇了。
本章作者:肖文明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博士(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