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六、研究結論、政策建議與各?。▍^、市)改進方向

(一)研究結論

通過以上對西部各省(區、市)經濟競爭力的綜合評價與分析,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的評價結果:

1.從各省(區、市)經濟綜合競爭力來看

首先,從靜態來看,2010年西部各?。▍^、市)的經濟綜合競爭力四川排名居首,經濟發展綜合實力最強;內蒙古、陜西和重慶經濟發展綜合實力較強,分別居西部地區的第二、三和四位;新疆、云南和廣西經濟發展綜合實力一般,分別居第五至第七位;甘肅、寧夏、青海和貴州經濟發展綜合實力較弱,分別居西部地區的第八至十一位。

其次,從動態發展來看,2007—2010年期間,重慶經濟發展態勢最好,綜合排名處于第一位;廣西、陜西、四川和內蒙古經濟發展態勢較好,綜合排名處于第二位到第五位;寧夏、新疆、貴州和云南經濟發展態勢一般,綜合排名處于中游;而甘肅和青海經濟發展動態排名處于最末兩位。

2.從經濟競爭力的分項評價來看

(1)宏觀經濟競爭力方面:從2010年的發展情況看,重慶、內蒙古處于上游,排名西部地區第一、二位;四川、廣西、陜西位居中上,居第三、四、五位;寧夏、云南位居中下,排名第六、七位;新疆、青海、貴州、甘肅處于下游,分別居于第八、九、十、十一位。從2007—2010年的發展態勢來看,重慶、內蒙古處于上游,陜西、寧夏位居中上,云南、廣西、四川位居中下,甘肅、貴州、新疆、青海處于下游。在中游水平的五個省中,四川、廣西雖然靜態排名比較靠前,但動態排名比較靠后,說明四川、廣西經濟實力較強,發展水平較高,但發展速度相對較慢;陜西、寧夏、云南排名情況與其相反,說明這三個省較之四川、廣西而言,雖然在發展實力方面相對較弱,但2007—2010年的發展速度較快。

(2)產業競爭力方面:從2010年的發展情況看,內蒙古、四川、陜西、新疆四?。▍^、市)的產業競爭力位于前列,保持著較高水平,與2008年相比,內蒙古超越了四川位居第一;重慶、云南、廣西、貴州產業競爭力處于中游水平;而青海、甘肅、寧夏綜合排名依然靠后,產業競爭力較弱。從動態發展來看,內蒙古、重慶、寧夏三?。▍^、市)動態競爭力排名前三位,說明在2007—2010年間這三省的產業發展速度最快,產業動態競爭力最強;貴州、陜西、廣西、四川、青海的產業動態競爭力分別位列第四到第八,處于中游水平,說明這些省份在2007—2010年間產業發展態勢較好,具有一定優勢,但表現得不夠明顯;產業動態競爭力排名后三位的依次為甘肅、云南和新疆,表明這三個省份在2007—2010年間的發展態勢較為落后。

(3)企業競爭力方面:從2010年的發展情況看,四川、重慶、陜西三?。ㄊ校┑钠髽I競爭力分居西部地區前三位,說明這三省(市)企業實力在整個西部地區具有絕對優勢。貴州、內蒙古、廣西企業競爭力位居第四、第五、第六位;但貴州企業競爭力排名由2008年的第九位躍居至第四位,提升速度非常明顯。新疆、云南、寧夏企業競爭力排序居中下,分別位居第七、第八、第九位,說明這些省份的企業競爭力相對較弱;甘肅、青海兩省企業競爭力排序靠后。從2007—2010年的發展態勢來看,陜西、四川、重慶的企業發展迅速,競爭力動態排序位居前三;貴州、新疆、寧夏、廣西、內蒙古的企業發展一般,動態排序位居中游,分別排在第四至第八位;云南、甘肅、青海的企業發展較慢,動態競爭力排名在西部的第九至十一位。

(4)科教與創新競爭力方面:從2010年發展看,通過聚類分析發現,陜西和四川在科教與創新方面的競爭力最強,處在第一類,綜合得分排名居前兩位,說明這兩個地區的科教與創新競爭力現實水平在整個西部地區處于優勢地位;重慶的科教與創新競爭力排名第三,處在第二類,說明重慶在整個西部地區也較有優勢;新疆、廣西、內蒙古、云南、甘肅、貴州和寧夏處在第三類,綜合得分排名處于第四到第十位,科教與創新競爭力較弱;青海處于第四類,綜合得分排名最后。從對2007—2010年的動態發展情況的聚類分析看,廣西的綜合得分排名第一,處于第一類,說明廣西的科教與創新競爭力發展態勢居西部地區之首;內蒙古和重慶處于第二類,其綜合得分排名第二和第三位,說明這兩個地區的科教與創新競爭力發展態勢在西部地區也比較好;新疆、陜西、貴州、甘肅、青海、云南和四川處于第三類,科教與創新競爭力動態發展排名處于中游水平;寧夏處于第四類,動態發展情況的綜合得分排名最后,說明寧夏的科教與創新動態競爭力處于明顯的劣勢。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在科教與創新競爭力方面,西部地區之間存在著明顯差異,但從西部地區整體來看,在科教與創新方面依然存在著一些共同的問題:一是科技基礎薄弱,科技投入不足。西部多數省區市從事科技研究與發明的科技人員少,每萬人中科技活動人員數和每萬人中科學家及工程師數均較低。財政科技撥款和R&D經費支出的總額較小,這將影響各省區市的科技創新能力。二是西部地區教育基礎弱,教育投入不足,培養人才的環境較差,導致人才的相對短缺和人口文化素質的落后,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較高;受過中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大大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由于西部多數省市的財政收入較少,使得財政教育投入不足,這將影響到教育水平的提高。三是科教產出水平低。專利數量是一個地區科技成果研究開發與應用的綜合表現,西部多數省市在專利申請量和專利批準量上都遠遠落后于東、中部地區;技術成果轉化速度較慢,表現在技術市場成交額較小,技術轉讓合同在技術市場交易活動中的比例偏低。四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不足。西部多數省(區、市)的高新技術產業還沒有起到帶動當地經濟加速發展的作用。

(5)金融競爭力方面:通過聚類分析,從2010年的發展情況看,四川、重慶、陜西以及內蒙古處在第一類,金融競爭力位列西部前四位;新疆、云南、甘肅和寧夏屬于第二類,分列五到八位,說明這四個地區的金融競爭力在西部地區中具有一定優勢,但并不十分突出;廣西、青海和貴州位于第三類,位列第九至十一位,說明其金融業的競爭力較弱。從2007—2010年的發展態勢看,重慶、青海、甘肅及四川處于第一類,金融業發展速度最快;內蒙古、陜西、廣西和寧夏屬于第二類,分列四到八位,在西部金融競爭力動態排名中居于中間水平;云南、新疆和貴州三?。▍^)位于第三類,這三省(區)金融業發展較慢。

另外,從西部地區整體的金融業發展來看,還表現出如下幾個特征:一是西部各省(區、市)金融發展的非均衡性現象明顯。這首先表現為區域發展的非均衡性。無論是靜態還是動態競爭力,西南地區金融競爭力整體強于西北地區,特別是西南地區的四川靜態金融競爭力連續多年一直居于首位,令其他省份難以望其項背。二是表現為各?。▍^、市)內部金融結構發展水平也存在著非常顯著的非均衡性。從金融規模、金融效率和金融生態三方面的測評結果中都可以發現,各?。▍^、市)基本很難保證各個方面的均衡發展,都或多或少存在著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三是西部地區金融競爭力的靜態與動態排名存在一定的對應關系。例如,重慶在動態排名居于西部首位,說明其金融業實現了快速發展,客觀上解釋了為什么重慶能夠在靜態排名中取代內蒙古躍居西部第二位;同樣,這也能充分說明甘肅和青海憑借突出的動態金融發展潛力,在靜態排名中的上升趨勢。四是在區域金融競爭力非均衡發展的過程中,西部地區逐漸形成了一定的區域金融格局。在經歷了全球金融危機、歐債危機以及人民幣升值歷次金融浪潮之后,這種在危機之后形成的金融格局并不是單純意義上的集團化格局,而是一種區域稟賦優勢累積沉淀下來形成的金字塔式區域金融格局。其中西南地區以四川為代表,依靠多年以來金融規模優勢雄踞西部第一,重慶憑借突出的發展潛力位于西部第二位緊隨其后,云南、貴州和廣西則處于金字塔底部。西北地區則以陜西為代表,在金融規模、金融效率以及金融生態方面排名都比較靠前,綜合排名位列西部第三位;第二層是內蒙古,近年宏觀經濟發展迅速,金融生態環境高居西部首位,綜合排名西部第四;新疆、甘肅、寧夏和青海位于第三層。這樣就在西部地區悄然形成了一個南北對稱的金融發展格局,二者之間既有著良性的互動,又相輔相依。

(6)資源競爭力方面:從2010年發展看,西部地區資源競爭力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內蒙古、新疆、陜西,這是由這三個省份特殊的地理位置及豐富的資源稟賦決定的;排在第四至八位的是四川、云南、甘肅、貴州、廣西五?。▍^);寧夏、青海、重慶三個?。ㄊ小^)位列西部地區資源競爭力靜態評價的最后三位。但從2007—2010年的發展態勢來看,廣西、重慶、內蒙古排在前三名,貴州、陜西、四川、云南、甘肅位居第四至第八位;新疆、寧夏、青海排在最后三位。

(7)環境競爭力方面:從2010年現實基礎看,內蒙古、青海、新疆、云南由于工業化程度較低、環境污染輕、生態基礎較好,在西部各省(區、市)環境競爭力靜態綜合排名中靠前;四川、廣西、貴州、重慶四?。▍^、市)的環境競爭力靜態綜合排名相對靠后,主要原因是工業污染嚴重,特別是重慶管轄面積小,人口密度大,導致測評指標中相關污染強度較大。從2007—2010年西部各?。▍^、市)環境改善程度來看,重慶、云南、廣西排名前三位,說明這三個?。▍^、市)在改善環境方面的工作力度及取得的成效最為顯著;四川、貴州、寧夏、甘肅、新疆排在第四至八位,表明這五個省(區、市)在環境治理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青海、陜西、內蒙古排名最后,分別位列第九、十、十一位。另外,如果將2010年的排名與2008年的排名進行比較會發現,各?。▍^、市)環境競爭力的排名出現較大波動,這說明環境改善程度與政府對于環境治理力度及投入緊密相關,當政府高度重視并加大環境治理投入時,環境質量就會改善,環境競爭力就會提升;否則,環境競爭力就會下降。

(8)對外開放競爭力方面:通過聚類分析,從2010年的發展態勢看,四川綜合得分排名第一,說明四川省對外開放競爭力領先于西部其他地區;陜西、云南、重慶、廣西、新疆五?。▍^、市)的對外開放水平可以歸為一類,綜合得分分別位于西部地區第二至第六位,表明這五?。▍^、市)的對外開放水平處于中游水平;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貴州五?。▍^、市)的對外開放水平為一類,綜合得分排名靠后,說明其對外開放水平處于下游水平。但從2007—2010年的動態發展來看,新疆動態綜合排名第一,說明新疆的對外開放發展速度最快;重慶、陜西、四川、云南、廣西對外開放競爭的發展態勢在西部地區處于中等水平,綜合得分排名在第二至第六位;寧夏、貴州、內蒙古、青海、甘肅五省區處于一類,也是動態綜合得分排名靠后的五省(區、市),說明其對外開放發展潛力較小。

(9)政府作用競爭力方面:從2010年發展態勢看,四川、重慶和內蒙古政府作用競爭力最強,位居西部地區前三位;陜西、青海、廣西、新疆四?。▍^、市)市政府作用競爭力位于第四至第七位,其中青海的政府作用競爭力排名迅速提升,由2008年的第十一位提升到第五位,但廣西排名迅速下降,由2008年第三位下降到第六位;甘肅、云南、寧夏三?。▍^、市)政府作用競爭力位居中下,分別排名在第八到第十位;貴州政府作用競爭力排名墊底,這主要是在民生建設與社會公平度方面排名迅速下降所致。從動態發展來看,2007—2010年間,重慶、新疆、廣西三省(區、市)政府作用提升最快,動態競爭力最強,分別位居前三位;寧夏、貴州、內蒙古和陜西政府作用提升速度居中上水平,動態競爭力分別居第四至七位;甘肅、云南、四川三省在2007—2010年間政府作用改善程度較小,其政府作用動態競爭力位居中下游;青海省政府作用動態競爭力排名最后,說明在自2007年以來,青海省在政府作用方面的改進成效最小。

(二)西部區域層面的政策建議

根據前文對省域經濟競爭力的界定,省域經濟競爭力是宏觀經濟競爭力、產業競爭力、企業競爭力、科教與創新競爭力、資源競爭力、環境競爭力、金融競爭力、對外開放競爭力、政府作用競爭力九個方面的綜合,因此,省域經濟競爭力的提升也必須從這九個方面做出努力。另外,從西部地區的現實來看,西部大開發以來,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均取得了快速發展,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制約著西部地區整體經濟競爭力的提升。這些問題突出表現為:經濟總量依然較小,人均水平與東部地區相比差距更大;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投資拉動,消費尤其是出口的拉動能力偏弱;技術創新能力不強,區域性技術創新仍未建立;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比重偏低,資源優勢沒有充分轉化為經濟優勢;產業結構不夠合理,優勢特色產業發展不協調;非資源型產業發展滯后,初級產品比重高,資源精深加工能力不強,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農業基礎薄弱,統籌城鄉改革發展亟待突破,農民持續增收困難較多;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小城鎮發展滯后于大中城市,縣域經濟實力不強,承載工業化和拉動內需的能力不足;城鄉差距、地區間發展差距明顯,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經濟社會、區域協調發展能力需要進一步增強;資源、能源、環境約束加劇,生態脆弱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經濟的市場化程度仍然較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緩慢;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不夠,民生保障水平總體不高;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政府作用還沒有得到有效發揮。為此,出于提升西部地區經濟綜合競爭力,我們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1.加快西部地區新型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保持經濟的平穩快速增長

在全球經濟恢復緩慢的國際背景下,保持西部地區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十分重要。這不僅關系到全國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更關系到西部地區人民生活的改善與小康目標的實現。近年來國內外經濟發展的實踐證明,加快新型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是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途徑。根據著名城市經濟學家弗農·亨德森(Henderson,2007)的研究,雖然中國一些城市在過去幾年經歷了大規模人口流入,但總體上仍是城市數量眾多,人口規模不足,如果一些地級城市的規模擴大一倍,可以使其單位勞動力的實際產出增長20%~35%。另外,推進新型城鎮化,不僅可以有效地推進工業化發展,壯大城市經濟實力,而且對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提升地區經濟綜合實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針對西部地區新型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實際,西部地區新型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發展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一是要加快體制改革,為生產性服務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堅持以政府投入為導向、社會投入為主體、金融信貸為支撐的原則,支持鼓勵國家、集體、個體、外商等各方面以資金、房產、設備、技術、信息、勞務等形式投入第三產業;重視發展信息咨詢、中介服務、科技支持、金融、電子商務、人才培訓、物流運輸等生產性服務業,逐步健全與西部工業發展相適應的城市功能體系,形成“雙輪驅動”,相互促進;要充分發揮城市和園區的輻射功能,努力做好工業平臺規劃與城市、交通、新農村等規劃的統籌銜接,提高城鎮和園區基礎設施的共享度,促進城鎮與園區融合發展。二是要注重拓寬城市發展框架,擴大城市整體規模;注重彰顯特色和挖掘內涵,提高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必須注重完善城市功能和配套設施,立足于城市長遠發展,著力構建高效便捷的城市內外交通基礎設施,堅持高效率提供公共服務,大力發展城市社會事業,堅持高要求保護生態環境,正確處理生產與生活、局部與整體、遠期與近期、需要與可能的關系,打造宜居宜業的高品質環境,建設功能突出、布局有序的區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三是要以政策與財政投資為杠桿,拉動社會資本投資,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新36條”,擴大民間資本的進入領域和投資規模,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充分調動企業和社會的投資積極性,吸引國內外大企業和民間投資,并優化投資結構,重點支持基礎設施、農業、民生、優勢特色產業和生態環保等方面的項目建設,啟動能夠廣泛帶動社會資金投入并有顯著社會、經濟效益的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項目。四是要努力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堅持短期政策與長期戰略相結合,構建擴大消費的長效機制;落實好收入分配調節的各項政策,繼續加大對改善民生、擴大消費的財政性支出,合理增加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者收入,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居民消費預期;拓寬和開發消費領域,鼓勵發展社會化養老、家政、醫療保健等服務業,推動消費結構升級;推進市場流通體系建設,優化城市商業網點布局,大力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落實產品質量安全責任制,強化市場監管和服務;改善城鄉消費環境,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行為,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2.加快產業升級,提升企業競爭力

產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撐,加快產業升級與提升企業競爭力是西部地區需要長期堅持的方向。從西部地區來講,產業升級及企業競爭力的提升,需要重點做好以下五個方面:一是要緊緊抓住全球性經濟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加快推進產業特別是資源型產業的轉型升級,以發展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為重點,以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為突破口,促進產業升級,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二是要在明確自身競爭優勢的基礎上,大力推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發展壯大優勢產業,建設一批重大產業基地,圍繞重點產業、企業、產品,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和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強化經濟運行調節,提升產業經濟綜合競爭力;加快發展物流、金融和旅游等服務業,擴大服務業對內對外開放,促進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競爭力提升。三是要積極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強化中小企業政策落實和創業園區建設,積極拓展創業板上市、創業投資和產業投資基金等直接融資渠道,進一步扶持和引導中小企業圍繞優勢特色產業搞延伸、重點項目搞協作,盡快形成特色產業集群。四是要繼續大力推進節能降耗和減排治污,深入開展合同能源管理和排污權交易,利用市場化手段挖掘節能減排潛力,引導重點用能企業開展對標達標活動,發展循環經濟,構建節能環保型產業體系。五是要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促進東西企業合作。東西部合作與聯動發展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其關鍵在于聯動機制的建設,西部地區應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基本運作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充分調動政府、企業、社會等各方的積極參與;堅持“優勢互補、互利雙贏”基本合作原則,促進東西部產業轉移,實現資源互補;建立廣泛的合作平臺,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東西部交流合作信息服務系統,通過該系統為社會各界提供東西部交流合作的機會。

3.實施技術支撐戰略,提高科教與創新能力

西部地區在過去的發展中過度依賴投資和資源開發,經濟發展偏離一般經濟發展的常態。未來的發展應重視技術進步,其意義不僅在于對經濟發展偏離常態的一種校正,更為關鍵的是它是實現經濟發展目標的基本要求:一方面,GDP、財政收入、工業產值等目標的實現需要產業的快速發展作為支撐,而技術進步則是產業立足市場并獲得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另一方面,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依賴于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及購買力的擴大,而人均收入提高的關鍵在于增進和實現人的價值,技術進步是實現人的價值的最重要環節。因此,在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大背景下,實施技術支撐戰略對于加快經濟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實施技術支撐戰略的重點是要大幅度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建立比較完善的、以企業為主體、政府為主導、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區域技術進步體系;增強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使企業成為創新需求的主體、研發投入的主體、創新活動的主體和成果應用的主體;促進產業核心競爭力提升,圍繞產業技術創新鏈開展集成創新,突破產業發展的核心關鍵環節,推動產業技術進步;推動產學研在戰略層面的緊密合作,著力解決單個企業解決不了、投入大、風險高、周期長的產業共性技術難題;促進科技資源圍繞產業技術進步需要進行優化配置,促進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協作共享,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按照“政府扶持平臺,平臺服務企業,企業自主創新”的要求,建設各種技術創新、應用和服務平臺;要抓緊制定和落實地方人才發展規劃,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激勵方案,引導人才向生產經營領域集中;同時抓好軟環境建設,營造和優化讓投資者和各類人才動心的政策環境、放心的法制環境、順心的體制環境、舒心的工作生活環境和人文環境,增強西部地區的自主創新能力。

4.加快金融業發展,充分發揮金融對經濟的支持作用

現代經濟增長離不開強力有效的金融支持,這已被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踐所證實。自西部大開發以來,西部地區金融業獲得了快速發展,并對西部地區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西部地區金融業無論在金融規模,還是金融結構、金融效率等方面,均與東部地區金融業存在較大差距,對西部地區經濟綜合競爭力的提升形成了一定約束。因此,加快西部地區金融業發展,充分發揮金融業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提升金融業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針對西部地區金融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西部地區金融業發展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繼續擴大金融規模,提高西部地區金融發展水平。在繼續擴大已有金融規模的基礎上應繼續加強和完善企業征信系統建設,實現借貸雙方信息的對稱,擴大金融機構的信貸投放。同時應建立起以政府為發起者,金融機構為組織者,社會資金為主要來源的中小企業信貸機制,加大對區域內優質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二是實現金融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即由依賴數量規模擴張逐步轉向數量擴張和質量提高并重的發展,走集約化的發展道路。在繼續發展規模的同時要更加注重金融效率的改進和金融結構的優化。三是要加大對西部地區上市公司的政策支持,推動其盈利能力的提高,改善西部地區資本市場運行效率。在金融結構方面,應重點扶持和培養一批具備上市條件的優質企業,同時對西部地區企業上市審批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讓更多的西部企業參與到資本市場中來,拓展融資渠道,減少西部企業對銀行融資的過分依賴,優化金融結構。四是要強化金融功能的發揮。銀行業要提高資金轉化效率,配合西部地區優勢及特色產業的發展,擴大信貸支持,促進優勢與特色產業做大做強。比如對能源及化工、重要礦產開發及加工、特色農牧業及加工、重大裝備制造、高技術產業和旅游產業等6大產業,重點支持促進其實現產業集聚、規模化發展。證券業要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結合國家“十二五”期間及未來十年西部重點區域的發展,在公司上市及融資方面給予西部企業以適當的傾斜,改善西部企業上市融資份額不斷下降的趨勢,擴大資本市場融資總量。保險業方面,應在西部大開發基礎設施建設、企業年金管理、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解決“三農”問題以及應對公共突發事件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逐步發展成為西部地區金融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5.加大西部地區對外開放力度,提升參與國際化分工的深度與廣度

在國家區域經濟布局逐步明確的情況下,以往以行政區劃為主的競爭將讓位于區域競爭。為此,西部不僅要面對全球環境變化背景下國際國內的廣泛競爭,更要直接面對其他地區的發展競爭。隨著西北、西南、環北部灣和陜、蒙、寧資源富集區域的融合進入加速期,資源的區域性配置、產業的區域性轉移、交通體系的區域性對接都將深刻改變區域發展的原有格局,只有加快實現爭先進位,才能在新一輪區域格局調整中贏得主動。

為此,西部地區的對外開放,一是要利用其國境線長的特點,推進向西、向北、向南開放,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二是要推進向其他經濟區開放,推進東西互動;同時還要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打破行政區劃的限制,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和生產力優化布局;在開放和區域經濟互動中,逐步積累各種比較優勢,形成富有特色且高效的區域分工格局;三是要擴大對外貿易、經濟技術、文化交流等多種形式的合作,實現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四是要積極開展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同時充分利用全球資源,立足于自主創新,在資源稟賦優勢基礎上發展核心技術優勢,打造企業自主品牌,形成西部企業核心競爭力。

6.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公共服務質量

根據統計資料,2010年西部地區有7個省份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這表明西部地區的大部分省(區、市)已經步入中等收入發展階段。根據國際經濟理論與實踐,在該發展階段所面臨的問題極為復雜,比如社會結構的劇烈變動、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公共需求的急劇增長、思想觀念的重大變化等等;另外,西部地區還面臨著完善公共服務、保障社會公平等更多的社會壓力,如城市公共設施服務能力、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與城市地位仍然不夠匹配;農民增收特別是農戶增收長效機制尚未建立,區域、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不均等。因此,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西部地區政府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方面將承擔比以前階段更為嚴峻的任務。

為此,西部地區政府應根據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切實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注重通過改革的途徑和辦法解決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將就業創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積極探索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形式,逐步加大社會教育、衛生、文化與社會保障事業等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切實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落實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項制度措施,保障社會和諧,以社會和諧化解各種矛盾,提振發展信心,使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各族人民。

(三)西部各?。▍^、市)提升競爭力的方向

從對西部各省(區、市)宏觀經濟競爭力、產業競爭力、企業競爭力、科教與創新競爭力、資源競爭力、環境競爭力、金融競爭力、對外開放競爭力、政府作用競爭力九個方面的評價與分析,我們發現從省級層面來看,西部各?。▍^、市)在上述九個方面各有所長。因此,西部各?。▍^、市)必須發揮自己的優勢,并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彌補“短板”,以提升在西部區域層面上的經濟競爭力。

(1)四川省。四川省在經濟總量、產業發展、企業發展、高新技術、金融業發展、政府作用等方面與西部其他省(區、市)相比,均具有絕對優勢,特別是四川省的企業發展,無論是企業規模、運營能力、技術水平及對社會的貢獻等方面均位居西部第一,這一切為四川省奠定了西部第一強省的地位。但從其競爭力構成的三級指標來看,依然存在著一些弱勢之處,如居民收入與消費水平相對較低、工業污染及生活污染較為嚴重、對國際旅游業發展水平較低、政府社會保障功能依然較弱等。這些方面都是四川省在提升經濟綜合競爭力時需要予以重點考慮的。

(2)重慶市。重慶市在宏觀經濟競爭力、企業競爭力、科教與創新競爭力、金融競爭力、政府作用等方面排名在西部前列,其中構成宏觀經濟競爭力的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等三項指標在西部排名第一,企業競爭力、金融競爭力與政府作用競爭力西部排名第二,科教與創新競爭力西部排名第三,這些都構成了重慶市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礎。但重慶市在產業競爭力、環境競爭力方面排名相對較后,尤其是環境競爭力排在西部地區第11位。因此,重慶市要提升經濟綜合競爭力,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一是要有效控制工業污染及生活污染,并加大對環境治理的力度;二是要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產業升級改造,特別是第二產業,要通過技術進步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資產利潤率及產品市場占有率等,提升企業競爭力;三是要加大教育基礎設施建設與投入,提高科教與創新競爭力;四是要擴大對外開放,使對外貿易與國際合作進入一個新階段;五是要注意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提高社會保障能力,使所有居民共享改革成果。

(3)云南省。從前面的評價分析來看,云南省構成經濟綜合競爭力的各種三級指標基本上處在西部中等位次,這使得云南省的經濟總量在西部地區屬于中等水平。但是,云南省在第一產業發展水平、工業污染及生活污染治理、對外開放程度等方面位居西部前列,特別是旅游業的對外開放程度居西部之首。從未來的發展來看,云南省應該在保持與充分發揮現有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加速工業化、城市化及市場化進程,以此提高居民收入與擴大消費;通過產業升級改造,優化產業結構,并加大企業技術進步力度;注重科教與技術創新,增強經濟發展動力;同時發揮政府職能作用,在實現社會公平與構建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方面做出更大努力。

(4)廣西壯族自治區。廣西除了經濟總量在西部地區處在第四位外,其余各項經濟指標均居西部地區的中下水平。因此,廣西要提升競爭力,需要在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做出努力。具體來講:一是要加速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并通過第二產業發展帶動整個區的產業升級,增加居民收入與擴大消費;二是要擴大企業規模,并通過技術升級,提高企業運營能力;三是要加速金融業發展,在尋求金融業規模擴張的同時,更要注重金融業效率的提高及金融生態的改善;四是要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控制與降低工業污染及生活污染,并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五是要充分發揮政府職能作用,在有效增強政府財力的基礎上,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實現社會公平。但值得說明的是,從2007年以來的發展看,廣西位居西部第二,表現出迅猛的發展勢頭。

(5)貴州省。貴州省的經濟發展綜合水平在西部地區排名最末一位,這主要是由貴州省所有的經濟指標均排在西部地區較后位置導致的。因此,貴州省要提高在西部地區的競爭力,必須在工業化與城市化、產業發展、企業發展、科教與創新能力、金融發展、環境治理與改善、對外開放、政府職能作用等各個方面加快發展步伐。但需要指出的是,從2007—2010年的動態發展來看,貴州省在產業發展、企業發展、政府作用等幾方面的推進速度居西部地區中上水平,其中第三產業發展、企業技術進步與設備更新程度、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等方面的進步居西部前列,呈現出加速發展的態勢。

(6)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是西部第二經濟大省,許多經濟指標在西部地區位居前列,如產業發展水平與環境質量居西部第一,體現政府職能作用的財政力量、社會保障水平與社會公平程度均居西部前三位。但內蒙古自治區依然有一些經濟指標處在西部地區較為落后的水平,如企業技術水平、科教產出水平與高新技術發展、生活污染的治理、對外開放程度等。因此,內蒙古自治區要提升其綜合競爭力,必須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的基礎上,對較為薄弱的領域予以重點發展。

(7)陜西省。從綜合經濟實力來講,陜西省居西部地區第三位,這主要歸功于陜西科教與創新能力居西部首位,對外開放程度居西部第二位,產業、企業及金融業發展居西部第三位;其他構成競爭力的主要指標也處在西部中等水平。從各三級指標來看,陜西省應該在提高市場化水平、控制工業污染、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擴大產品出口、增強地方政府財力及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重點予以關注。

(8)甘肅省。甘肅省是西部地區綜合經濟實力較弱的省份之一,各種主要經濟指標均位列西部地區落后位置;另外,從2007年以來的動態發展來看,甘肅省也處在西部地區倒數第二位。因此,對于甘肅省來說,提升經濟綜合競爭力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應該加大工作力度,并實現全方位的發展。

(9)寧夏回族自治區。寧夏也是西部地區綜合經濟實力較弱的省份之一,許多經濟指標位居西部倒數第一,如產業發展水平、企業運營能力、金融業發展規模、旅游業的對外開放程度等;其他經濟指標也處在西部較后位置。這使得寧夏綜合經濟競爭力的提升面臨著較大的困難與壓力。但從2007年以來的發展態勢看,寧夏處在西部第六位,發展態勢良好。因此,寧夏應該在繼續保持這種發展態勢的基礎上,實現全方位的突破發展,以全面提升其在西部地區的綜合經濟實力。

(10)青海省。青海省的經濟總量排名西部第11位;另外,2007年以來的發展速度在西部地區也位列倒數第一。但青海省具有良好的地理環境優勢(位列西部第二)。因此,青海省應該在繼續保持良好環境的前提下,圍繞構成經濟競爭力的各個方面,通過深化改革,獲得全方位的快速發展。

(1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是西部地區經濟實力較為雄厚的省份之一,其中在第二產業發展、科教基礎設施建設與投入、環境治理與保護、對外貿易等方面居西部前列。但新疆經濟發展的薄弱之處在于工業化、城市化及市場化程度較低,企業發展緩慢,高新技術發展相對滯后,引進外資與政府職能作用發揮不足等方面。因此,新疆要提升在西部地區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必須在其最為薄弱的領域與環節加快發展。

參考文獻

[1]倪鵬飛:《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

[2]趙彥云、汪濤:《金融體系國際競爭理論與應用研究》,《金融研究》2000年第8期。

[3]許滌龍:《金融競爭中的核心問題》,《中國國情國力》2007年第10期。

[4]趙彥云:《國際競爭力統計模型與應用研究》,中國標準出版社2005年版。

[5]崔滿紅,郭威:《金融資源理論:一個新的理論分析框架》,《經濟學動態》2005年第9期。

[6]王秉安:《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模型研究》,《福建行政學院福建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7]李閩榕:《全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研究》,《管理世界》2006年第5期。

[8]李閩榕:《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動態分析比較研究》,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9]陳紅兒、陳剛:《區域產業競爭力評價模型與案例分析》,《中國軟科學》2002年第1期。

[10]裴長洪、王鐳:《試論國際競爭力的理論概念與分析方法》,《中國工業經濟》2002年第4期。

[11]蘆巖、陳柳欽:《國內區域競爭力研究綜述》,《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6年第8期。

[12]林漢川、管鴻禧:《我國東中西部中小企業競爭力實證比較研究》,《經濟研究》2004年第12期。

[13]喬云霞:《區域國際競爭力: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

[14]紹光田等:《綜合省力的測定與實證分析》,《統計與信息論壇》1996年第2期。

[15]天津財經大學統計學系競爭力研究工作室:《中國區域競爭力發展報告(1985—2004)》,中國統計出版社2004年版。

[16]魏后凱、吳利學:《中國地區工業競爭力評價》,《中國工業經濟》2002年第11期。

[17]魏后凱:《對產業集群和競爭力關系的考察》,《經濟管理》2003年第6期。

[18]肖紅葉:《中國區域競爭力發展報告》,中國統計出版社2004年版。

[19]夏智倫:《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與區域競爭力》,《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第7期。

[20]嚴于龍:《我國地區經濟競爭力比較研究》,《中國軟科學》1998年第4期。

[21]姚慧琴、徐璋勇:《西部區域經濟發展競爭力概念、指標體系及方法》,《中國西部經濟發展報告(2006)》,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

[22]中國人民大學競爭力與評價研究中心研究組,國家體改委等:《中國國際競爭力發展報告(2003)》,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3]張金昌:《國際競爭力評價的理論與方法》,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24]鄒薇:《再論國家競爭力的內涵及其測度體系》,《經濟研究》2002年第3期。

[25]鄒薇:《關于中國國際競爭力的實證測度與理論研究》,《經濟評論》1999年第5期。

[26]左繼宏、胡樹華:《區域競爭力的指標體系及評價模型研究》,《商業研究》2005年第16期。

[27]金懷玉、韓兆洲:《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統計與決策》2009年第20期。

[28]孫利娟、邢小軍、周德群:《區域競爭力研究綜述及其基于博弈論視角的分析》,《工業技術經濟》2010年第7期。

[29]侯經川:《基于博弈論的國家競爭力評價體系研究》,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版。

[30]姚慧琴、耿鵬:《西部各省區市經濟發展綜合競爭力十年發展總報告》,《中國西部經濟發展報告(2009)》,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

[31]姚慧琴、耿鵬:《西部各省區市經濟發展綜合競爭力評價與分析報告》,《中國西部經濟發展報告(2010)》,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

[32]李建平、李閔榕等:《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09—2010)》,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

[33]姚慧琴、任宗哲:《中國西部經濟發展報告(2007)》,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

[34]姚慧琴、任宗哲:《中國西部經濟發展報告(2008)》,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

[35]姚慧琴、任宗哲:《中國西部經濟發展報告(2010)》,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

[36]周立群、潘宏勝:《國內城市金融體系競爭力的比較研究——以天津為例》,《天津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第93—98頁。

[37]弗農·亨德森:《中國城市化面臨的政策問題與選擇》,《比較》2007年第31期。

[38]Clarida.R., J.Gali and M.Gertler(2000), “Monetary police rules and macroeconomic stability:Evidence and some theory”,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2.

[39]Eggertson, G.and M.Woodford, “The zero bound on interest rates and optimal monetary police”,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2003.

[40]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 book.Switzerland:Lausanne Press,2011.

[41]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e Competitiveness Report,2011.

[42]Aiginger, K.(1998),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the Dynamic Competitiveness of Countries,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Vol. 9, No.2, pp.159-188.

[43]Budd, L.& Hirmis(2004),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Regional Studies, Vol.38, No.9, pp.1015-1028.

[44]Chaharbaghi, K &Feurer, R.(1994), “Defining Competitiveness:A Holistic Approach”, Management Decision, Vol.32, No.2, pp 49-58.

[45]Chesnais, F.(1986), “Science, Technology, and Competitiveness”, STI Review,1, pp.85-129.

[46]Fagerberg, J.(1988),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Economic Journal, Vol.98, No.391, pp.355-374.

[47]Institution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2006), 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Fundamentals 2006, http://www.imd.ch/documents/wcc/content/Fundamentals.pdf, on 2006-5-17.

[48]Krugman, P.R.(1996), “Making Sense of The Competitiveness Debate”,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Vol.12, No.3, pp.17-25.

[49]Lee, F & Tang, J.M.(2000), “Productivity Levels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between Canadian and U.S. Industrie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90, No.2, pp.176-179.

[50]Meng, H.C.(2005), “Innovation Cluster as the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ool in the Innovation Driven Econom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sight and Innovation Policy, Vol.2, No.1, pp.104-116.

[51]Nishimizu, M.& Page, J.M.Jr.(1986), “Productivity Change and Dynam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68, No.2 , pp.241-247.

[52]O'Donnell, S.& Bluementritt, T.(1999), “The Contribution of Foreign Subsidiaries to Host Country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5.(1999), pp.187-206.

[53]Papadakis, M.(1996), “Confounding Productivity and Competitiveness:A Rejoinder to the Comment:How Well Is the United States Competing”,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Vol.15, No.1, pp.82-88.

[54]Parrinello, S.(2006),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Absolute Advantage in A Global Economy”, Universita'Degli Studi di Roma, Working Paper. No.95, on dep.eco.uniroma1.it/docs/working_papers/Wp95.pdf.

[55]Ramos, P.N.(2006), “Does the Balance-of-Payments Matter at Regional Level”, REAL Discussion Paper(DP 05-T-7), http://www.ersa.org/ersaconfs/ersa06/papers.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扶风县| 赤峰市| 阿鲁科尔沁旗| 苍溪县| 横峰县| 舞阳县| 宁波市| 贺州市| 巫溪县| 天峻县| 南宁市| 钟祥市| 乌拉特后旗| 专栏| 和政县| 永春县| 嘉荫县| 湘乡市| 沈丘县| 抚顺市| 化隆| 呼图壁县| 石门县| 南漳县| 穆棱市| 商都县| 上思县| 昌平区| 德江县| 高青县| 开原市| 福州市| 耒阳市| 北辰区| 陵川县| 阿巴嘎旗| 南华县| 霍林郭勒市| 东明县| 霍林郭勒市| 额尔古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