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1.2 基于微觀分析的外商直接投資理論

1.壟斷優勢理論

FDI的早期理論是以要素稟賦理論為基礎的國際資本流動理論。該理論以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假設為前提,認為各國的產品和生產要素市場存在差異,在完全競爭條件下,資本稀缺的國家利率高,資本豐裕的國家利率低。資本利率的差異會導致資本從利率低的國家流向利率高的國家,因而FDI動因在于各國資本豐裕程度和利率存在著差異。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國際資本流動理論解釋了資本跨國界流動的原因。然而,這一理論存在兩大致命缺陷:一是沒有區分直接投資與間接投資的差別;二是以新古典經濟學的完全競爭市場為假設前提。

斯蒂芬·海默(S.H. Hymer)在對跨國公司FDI的研究中,首先明確指出大企業到國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特定優勢(firm specific advantage),即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壟斷優勢。海默認為傳統理論以利率的差異來說明資本的國際流動,實際上解釋的是借貸資本的運動。他在1960年完成的博士論文《國內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對外直接投資的研究》Hymer, Stephen,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MIT Press,1960, pp.89.中實證分析了美國1914—1956年對外投資的有關資料,發現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證券投資有顯著不同的行為表現,并指出傳統的國際資本流動理論用利率差異難以對FDI行為做出科學的解釋,應建立一套新的理論取代它。海默在大量實證分析的基礎上,指出現實的市場是不完全競爭的市場,而FDI是市場不完全的產物,要建立FDI理論,必須摒棄傳統理論的完全競爭市場假設。正如其導師金德爾伯格所說:“直接投資的興旺必定是因為存在著產品和要素市場的不完全,或是存在著造成市場分割的政府或企業對競爭的某些干預。”Kindleberger, Th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MIT Press,1970, pp.62.此外,海默在其博士論文中對對外投資做了類別上的劃分:一類對外投資只要求擁有投資的所有控制權,可用證券投資理論來解釋;另一類對外投資則要求掌握所有控制權與經營控制權,目的是為了排斥東道國競爭,獲得壟斷競爭優勢。因此,海默以市場不完全性為理論假設,將產業組織理論中的壟斷原理應用于對跨國公司行為的分析,從而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壟斷優勢理論。

壟斷優勢理論系統論證了企業的壟斷優勢和國內、國際市場的不完全性是FDI的決定因素。海默認為,FDI存在諸多障礙,會產生不同于一般投資的附加成本:其一是沉沒成本。相對于所有權投資來說,各種股票、債券具有高流動性,如債券持有者只要愿意即可無成本地賣出債券撤回投資,而對于產業投資,由于資產的專用性,投資者在撤資時不可能撤回全部投資。此時投資者遭受的成本叫沉沒成本(sunk cost)。其二是經常性成本,主要是指不同的語言文化、不同的風俗習慣、外國政府政策歧視以及匯率變動等帶來的成本。因此,跨國公司FDI必須擁有特定優勢以消除跨國經營帶來的不利局面,抵消東道國當地同類企業的競爭優勢,確保跨國直接投資有利可圖。根據海默的FDI理論,金德爾伯格將壟斷優勢分為四類:第一,因產品市場的不完全,包括產品差異、商標、營銷技術以及定價策略等而形成的優勢。大型跨國公司擁有極強的科研力量和雄厚的資金,可以通過開發新技術、新工藝以及樹立名牌商標等,形成自己產品的鮮明特征,即產品的差異化。產品的差異化使跨國公司一方面可以免受同行的仿造,另一方面又可擴大市場占有量,從而使得跨國公司可以通過控制產量或購買量影響市場價格的決定,從而獲取壟斷利潤。第二,因要素市場的不完全,包括特殊的管理技能、在資本市場融資的便利程度以及獲得專利的機會等而形成的優勢。跨國公司在長期的世界市場競爭中,不僅擁有先進的技術,而且總結出了一整套適應現代化生產過程的先進管理技術,大大地優化了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和資源配置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從而形成了生產上的低成本優勢。第三,因垂直合并等因素產生的內部或外部規模經濟效益而形成的優勢。當規模經濟存在于單個廠商內部時,就稱為內部規模經濟;當規模經濟存在于整個行業外部時,就稱為外部規模經濟。跨國公司擁有先進的管理經驗和雄厚的資金,在企業內部通過內部一體化管理,可實現內部規模經濟效益,通過建立企業集團或戰略聯盟的外部一體化,可實現外部規模經濟效益。第四,因政府的有關稅收、利率和匯率的政策以及進入市場的限制等而形成的優勢。

沿著海默的研究方向,金德爾伯格對壟斷優勢理論做了進一步的擴展,為壟斷優勢理論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卓越貢獻,海默—金德爾伯格的海外直接投資理論提出后,有不少西方學者對該理論進行了發展與補充。凱夫斯指出,跨國公司的壟斷優勢主要體現在產品異質化能力上,技術優勢是跨國公司的核心壟斷優勢,它表現在新品種、新工藝帶來的產品異質性上。消費層次和消費偏好的差異形成了對產品物質形態的變化和消費心理偏好的差異。跨國公司正是通過產品的異質化確保和控制產品價格、銷售額,從而形成現實的壟斷優勢。約翰遜(H.G.Johnson)認為,知識的轉移是直接投資的關鍵。赫爾斯(S.Hirsch)提出了廠商成本比較理論,從成本角度提出了出口與直接投資的比較模型。

克尼克博科(F.T.Knickerbocker)深入研究了跨國公司的寡占反應行為模式。他在《寡占反應與多國企業》一書中,主張以寡占市場結構中的企業行為來解釋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提出了寡占反應論。克尼克博科通過實證研究指出,寡頭之間傾向于合謀(collusion)而不是競爭從而導致兩敗俱傷。在一個松散的寡頭市場中,各寡頭之間的競爭性戰略行為相互制衡或產生強烈反應。一旦由寡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其他寡頭也會追隨而至,以抵消和遏制先行者可能獲得的任何優勢,保證市場均衡。該理論較好地解釋了寡占市場結構下的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在解釋擁有獨占技術優勢的企業會采取通過對外直接投資而不是技術轉讓或出口來獲得利益方面缺乏說服力;又如,該理論可以較好地解釋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交叉投資,卻對20世紀80年代后期日益增多的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進行直接投資的現象缺乏解釋力;又如該理論尚未很好地說明物質生產部門跨國投資的區域選擇問題。

阿利伯(R.Z.Aliber)從分析國家貨幣政策、利率、匯率等宏觀變量角度研究了它們對FDI的影響Aliber Robert, A Theor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Kindleberger, Th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Cambridge, MIT Press,1970.,對壟斷優勢理論做了有益的補充和發展。阿利伯指出,FDI反映了跨國企業投資于預期收益相當的部門能夠獲得比東道國企業更高的收益率。由于各種貨幣幣值存在于不同的通貨區而各不相同,通貨堅挺的資本輸出國的跨國公司可以通過通貨溢價而獲得東道國企業所不能獲得的收益,這也是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動力。

維農(Vernon)則從工業設備最優化邏輯中推斷出市場邏輯,對跨國公司作為賣方市場控制者的行為做了詳盡分析。其結論是:在國際市場范圍內,一產品所處的生命周期不同,決定了其生產地區的不同。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是生產過程或產地轉移的必然結果。這種轉移的目的在于延長該產品的最后階段的壽命。從表面上看,其研究結論似乎與海默相悖,其實他們在邏輯上是相通的,即都強調了技術優勢是海外直接投資的關鍵因素,因此是從另一角度發展了壟斷優勢理論。

2.市場內部化理論

市場內部化理論(The Theory of Internalization of Market)Peter Buckley and Mark Casson, 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MIT Press,1976, pp.61-62.是當代解釋FDI動機及其決定因素的理論。美國經濟學家科斯(R.H.Coase)在研究公司國際化問題時,首先提出了“內部化”的概念。該理論的代表人物有英國里丁大學巴克萊教授(P.J.Buckley)、卡森(M.Casson)教授以及加拿大經濟學家魯格曼(A.M.Rugman)教授。科斯認為,任何協作生產都需要一定的社會機制來指揮和協調,或由企業外部,即所謂的市場調節,或由企業內部,即由企業家來指揮、協調。對于有些交易,市場的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過高會導致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因此,企業只要能夠降低內部交易成本,就會考慮內部化。巴克萊從中得到啟示,認為只要在某個區域資源配置內部化比利用市場的成本低,企業就會采取內部化將其擁有的優勢資本化、國際化。換句話說,跨國公司是市場內部化的產物。魯格曼也明確指出,內部化實質上是指“把市場建立在公司內部的過程,以內部市場取代原來固定的外部市場,公司內部的調撥價格起著潤滑內部市場的作用,使它能像固定的外部市場一樣有效地發揮作用”。

內部化理論強調,中間產品市場的不完全性阻礙了中間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順利讓渡,通過建立跨國界的內部化組織,中間產品就可以在跨國公司網絡中實現內部轉移,從而克服這個障礙。所謂中間產品是指知識、技術和技能等信息形態產品和生產環節需要投入的半成品和零部件。信息形態的中間產品具有整體性、專有性、共享性、質量不確定性等特點,如果不能嚴格保密,所有者就失去其專有權。一方面,在外部市場進行交易存在著很大的交易風險,為了保障自己利益,所有者不愿意公開中間產品的細節;另一方面,購買者由于得不到中間產品的充分信息,不了解中間產品的真正價值,因此也不愿意按照所有者希望的價格交易。而對于半成品、零部件之類的中間產品,由于市場可參考的產品不多,其價格也難以確定。這樣,在外部市場難以保障中間產品按照市場交易有效成交的情況下,交易費用和市場失靈“迫使”企業通過內部化方式以內部市場代替外部市場。參見伍永剛:《跨國公司:產權重組與資源配置》,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該理論提出后,迅速成為一個重要的FDI理論流派。應該說該理論從中間產品與市場的矛盾關系出發,對于國際分工與國際市場的關系、直接投資與貿易障礙的關系、跨國公司的轉移定價現象做出了較好的解釋。但它過于強調市場競爭的不完全性對FDI流向的意義,卻忽視了市場對FDI的促進作用。

3.國際生產折中理論

國際生產折中理論(Th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J.H.鄧寧:《貿易、經濟活動的區位與跨國企業:折中理論的探索》,載俄林主編:《經濟活動的國際配置》,倫敦,麥克米倫出版公司,1977。認為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共同決定了跨國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資,此即所謂的OIL(Ownership-Internalization-Location)模式。

所有權優勢在鄧寧的幾篇論文中定義不盡相同,但主要是指企業擁有或能夠得到的別國企業沒有或難以得到的無形資產和規模經濟優勢,具體包括:第一,技術優勢,包括專門技術、專利和商標、生產訣竅、營銷技能、研究與開發以及產品特異化能力。第二,企業規模優勢。它是由規模、壟斷和獲得資源的能力所產生的優勢。如規模大的企業研究與開發能力強,產品創新優勢突出;寡占企業易控制原材料和產品市場;大規模企業能充分利用各種要素稟賦、市場和政府干預等方面的國際差異,分散企業經營風險,獲得規模經濟優勢等。第三,組織管理優勢。大公司擁有完善的生產管理體系、組織體系和銷售體系,擁有豐富的組織管理經驗和大批各種類型的專業人才,且一些在小企業中無法施展才華的高度專業化的管理人才在大企業中能得到充分利用,因而大公司易形成組織、管理等方面的優勢。第四,金融與貨幣優勢。大公司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和較高的信用等級,因而其籌資渠道廣泛,且能利用利率及匯率差異籌措到相對廉價的資金。鄧寧認為,跨國公司所擁有的所有權優勢的大小直接決定著其從事海外直接投資的能力。

內部化優勢是指企業為避免市場的非完善性而將企業所有權優勢保持在企業內部所獲得的優勢。鄧寧所說的市場非完善性既包括結構性市場非完善性(如競爭壁壘、政府干預等),也包括自然性市場非完善性(如知識性市場上信息不對稱及高交易成本等)。鄧寧認為,企業將其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可避免世界資源配置的外部市場非完善性對企業經營的不利影響,保持和利用企業技術創新的壟斷地位,從而有利于獲取最大化的利潤。概括而言,內部化優勢主要表現在:節約市場交易成本,回避特殊技術和商標的使用成本、買方的不確定性及政府的干預;確保商品品質并利于實施市場差別價格;有效控制投入物(包括技術)的供給及銷售的條件;企業內相互補助可使市場中缺乏之物從內部得到彌補等。鄧寧強調內部化對跨國公司國際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跨國公司的國際競爭能力并非僅僅是憑借其對技術的占有或傳統的壟斷優勢,而主要來自技術優勢的內部化,因為只有通過內部化在一個共同所有的企業內部實行供給和需求的交換關系,用企業自己的程序來配置資源,才能使企業所有權優勢發揮最大效用。從這種意義上講,內部化優勢決定了企業海外直接投資的目的和形式。但市場內部化的目的仍在于保持和擴展壟斷優勢,因此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還不足以解釋跨國公司海外直接投資的必要條件。

區位優勢是指國內外生產區位的相對稟賦對跨國公司海外直接投資的吸引與推動力量。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區位優勢是由東道國和母國的多種因素綜合決定的。若東道國經濟中的有利因素吸引外國投資者前去投資,則形成直接區位優勢;若母國經濟中的不利因素迫使企業到海外從事直接投資,則稱為間接區位優勢。概括而言,區位優勢主要取決于:第一,勞動力成本。由于國際勞動力市場的不完全性,尤其是妨礙各國之間勞動力移動的移民管制,導致了實際工資成本的差異,而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目標之一就是要使總生產成本最小。因此,企業在選擇海外直接投資的區位時,必然優先考慮勞工成本較低的地區,特別是當產品技術已經標準化以后,企業更傾向于將生產活動轉移到勞動投入的來源地。典型的例證是東道國廉價而豐富的勞動力會吸引國外企業前來從事勞動密集型的投資。第二,市場購銷因素。尋求廉價勞工成本的投資盡管一直在迅速發展(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中增長很快),但在數量上相對并不重要(尤其是與在發達國家直接投資相比仍只是很小的數目)。這主要是因為,國際性的競爭并非僅包括為了提高生產率和降低勞動成本而在全球范圍內選擇投資地點,更重要的問題是在哪里出售產品和占有市場。正如亞當·斯密所指出的,“交換力”和“市場范圍”最終限制著因分工帶來的生產率的提高。參見亞當·斯密:《國富論》,紐約,現代圖書館,1965。因此,東道國市場規模、市場潛力、發展階段以及當地競爭程度等市場購銷因素對企業海外直接投資的決策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例如,市場位置相距遙遠的國家,由于運輸成本和通信成本較高而不利于開展貿易活動,但卻能吸引海外直接投資;又如,若東道國競爭激烈,出口廠商會考慮在對方市場投資生產,以“當地制造”的標簽推銷其產品。而更為重要的是,迎合東道國不同口味和需要的生產和營銷活動,嚴重依賴于東道國足夠大的市場規模和市場潛力。從一定意義上講,全球經濟增長的桎梏不是來自供給,而是來自需求,不管是對消費品還是對工業品,跨國公司能在多大程度上從事專業化的生產和出售復雜的產品將取決于成熟的市場。為了尋找市場需求,當代跨國公司打破了所有國家間、地區間的界線,使生產性的環球工廠與環球購物中心相互補充,從而將全世界都作為其目標市場。但發展中國家相對于發達國家而言,其市場規模和市場潛力極其有限,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當代跨國公司海外直接投資主要是在發達國家之間進行。第三,貿易壁壘。東道國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存在,會直接影響跨國公司在直接投資和出口之間的選擇。許多東道國一直有意識地將關稅、配額和當地標準等手段作為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那些實行進口替代戰略的發展中東道國,貿易壁壘可誘使那些過去向其出口的外國企業到當地進行直接投資。第四,政府政策。一般而言,政治、社會和經濟環境等直接關系到企業海外直接投資的國家風險。母國和東道國的產業結構調整政策、母國對外投資的鼓勵與限制政策、東道國引進外資的鼓勵與限制政策等,都會對外國企業進入東道國市場的方式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如母國的投資鼓勵政策和東道國的引資優惠政策能增強企業海外直接投資的區位優勢。第五,心理距離。上述由于經濟條件不同形成的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的物質和經濟距離是跨國企業區位優勢的主要決定因素。而由歷史、文化、語言、風俗、偏好、商業慣例等因素形成的心理距離,也是區位優勢的重要決定因素。一般而言,心理距離越小,企業海外直接投資的區位優勢就越大。鄧寧認為,區位優勢不僅決定著企業從事國際生產的傾向,而且也決定著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部門結構和國際生產類型。W.艾薩德、T.G.帕里、T.霍斯特等人均對海外直接投資中的區位因素進行過有見地的分析。

鄧寧在抽象出上述三個決定跨國公司行為和對外直接投資的基本因素的基礎上,根據三種優勢的不同組合說明了跨國公司如何在技術轉移、出口和海外直接投資三種國際經濟活動方式之間做出選擇。若一國企業僅擁有所有權優勢,則企業將選擇許可證安排方式進行技術轉移;若一國企業具有所有權和內部化兩項優勢,而無區位優勢,則企業將選擇國內生產然后出口的方式;一個企業只有同時擁有所有權、內部化和區位三種優勢時,才會選擇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

4.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維農通過研究美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態特征,發現FDI與產品生命周期有密切關系。在此項研究的基礎上,他提出了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維農的核心觀點是:隨著產品從創新階段到成熟階段,進而達到標準化階段,出口逐步被對外直接投資所取代。具體地說,在創新階段,新產品集中在國內生產,一方面,由于處于這個階段的產品尚有許多缺陷,要進一步改進,這在國內不僅可以較容易地獲得所需的技術、裝備和零部件,也可以根據市場反應及時調整和改進;另一方面,由于新產品在收入高的國家或地區,利用新產品需求價格彈性較高的特點,采取“撇脂法”的高價策略,可迅速收回投資,此時,乘著其他國家尚未掌握該技術之機,跨國公司憑借技術壟斷優勢,以較高的價格出口。進入成熟階段后,需求已經很穩定,并且在逐步上升,高額利潤必然吸引模仿者參與市場競爭,此時創新者一方面考慮提高產品的差異化程度,另一方面將生產向其他發達國家和區域轉移。到了標準化階段后,技術已經定型,企業的壟斷優勢完全消失,產品競爭集中在降低成本上。為了繼續保持相對競爭優勢,企業就會考慮將產品的生產轉移到生產成本相對低、勞動密集型的國家或地區,對這些地區進行直接投資,同時減少或終止在國內的生產,并從國外進口所需產品。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將技術和產品的生命周期緊密聯系起來,運用動態分析的方法,將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歸于產品的比較優勢和競爭條件,解釋了投資流向和時機。該理論對FDI理論的主要貢獻在于為跨國公司行為提供了一個動態分析的角度,展示了跨國公司在直接投資過程中,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相互作用、市場與企業之間的相互影響。當然,該理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該理論實際上給出了一個產品區位轉移的三階段模式,即在母國生產并出口——轉移到發展國家投資生產——母國減少生產并進口。但事實上現在很多產品并不是一開始就在母國生產然后再向外擴散的,而是在設計和生產時就是從國外開始的。其次,該理論強調由于母國壟斷優勢的削弱,才迫使企業將生產從國內轉移到國外。但是,實際上有許多公司一方面大量在國外投資,另一方面又保持國內的技術壟斷,將核心技術保留在國內。

5.交易費用理論

科斯1937年在其論文《企業的性質》中首次提出了交易費用,并用交易費用解釋企業邊界的確定問題。威廉姆森在1975年發表的《市場與等級結構》和1985年發表的《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中,提出了交易費用的三個假設前提,分析了它們與交易費用的關系。交易費用理論認為,市場運作的復雜性會導致實現交易會付出高昂的交易費用,這些費用包括搜尋、談判、簽約、監督等方面的費用。為了節約這些費用,往往通過企業內部化替代市場交易。由于“使用”價格機制是需要支付費用的,因此,通過一個組織并讓權力(企業家)來支配資源,部分交易費用是可以節約的。

但交易費用是不可以完全取消的,其節約程度取決于交易頻率、不確定性和資產專用性。具體而言,如果雙方交易量大且持久,交易雙方就需要對支付問題做出安排,形成規章制度。首先,如果交易發生的頻率很高,那么這將降低分攤到每次交易的費用。相反,如果只是一錘子買賣或交易頻率很低,交易費用就較高。其次,交易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是自然的隨機變動、消費偏好變化的不可預測或契約人的機會主義行為等造成的。在不確定性很高的情況下,契約人對未來變數不能把握時,一般很難立即成交。一般地,不確定性越高,交易費用就越高。最后,資產的專用性,即資源除用于特定用途之外別無用處的性質,包括場地、物質資產、人力資源、專項資產以及商標等。資產專用性越強,交易過程中的費用就越大。

交易費用理論告訴我們,當運用市場的成本較大時,可以運用企業組織的形式進行部分替代,盡管這種替代會增加企業的組織成本,企業的邊界將傾向于向企業內部組織擴展,這種擴展會持續到通過企業內部組織完成一筆額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過公開市場完成同一筆交易的成本為止。

基于微觀分析的FDI理論還有小規模技術理論。美國經濟學家威爾士(L.T.Wells)試圖對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做出解釋,他提出了小規模技術理論。該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競爭優勢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擁有為小市場需要服務的勞動密集型小規模生產技術;二是在國內生產民族產品;三是采取低價銷售戰略。顯然,該理論繼承了維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所生產的產品主要是使用降級技術生產在西方國家早已成熟的產品。其結果是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在國際分工生產中永遠處于邊緣地帶,處于產品生命周期的末端。但事實上,發展中國家的某些跨國公司也擁有世界尖端的技術,其對外直接生產的產品同樣具有相當的技術含量和競爭力。

該理論將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競爭優勢的產生與這些國家自身的市場特征結合起來,是對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競爭優勢研究成果的早期代表,在理論上,為其他學者提供了一個充分的分析空間,對于分析發展中國家企業在國際化的初期階段如何在國際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頗有啟發。參見江小娟、杜玲:《國外跨國投資理論研究的最新進展》,載《世界經濟》,2001(6)。但從實質上講,小規模技術理論是一種技術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旬阳县| 霍城县| 都安| 汝阳县| 连云港市| 棋牌| 宿松县| 家居| 绥宁县| 调兵山市| 昭通市| 昭平县| 龙胜| 汶川县| 京山县| 乌拉特前旗| 内黄县| 桃园市| 华容县| 华阴市| 观塘区| 南阳市| 黄大仙区| 扶绥县| 屏南县| 和田县| 公安县| 台南县| 山东| 铁岭县| 青冈县| 抚松县| 阆中市| 辽宁省| 龙川县| 赣州市| 清水县| 芜湖县| 司法| 措勤县| 沈丘县|